初探彝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与汉语文教学方法

来源 :现代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xh504705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彝族聚居地区学生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造成了“进了校门学汉语,出了校门说彝语”的学用不一致的反差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彝族地区学校的实际,本文认为:“低段母语起步,简单口语入手,高段从易到难,螺旋上升,逐渐过渡到正常水平”是一条较好的提高彝族学生口语交际的途径。加强彝族儿童的口语水平。要多读课文,加强学生对汉语的认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多观察、多想象、多练笔,煅炼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母语起步;口语入手;从易到难;螺旋上升;师生关系;朗读
  对于每个山区彝族学生来说,语言障碍是学习中遇到的第一道难关。本来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句口语,因语言的差异使学生难以理解,造成学习上的最大困难。由于这些因素或自身客观因素造成彝族学生成绩差,是产生中途辍学的现象之一。凉山州是一个汉、彝、藏等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其中又以彝族聚居为主要方式。因为语言的不通,教学工作很难开展,特别是在交通不畅的高山贫困地区,没有和外界接触的机会, 这里的儿童基本不会说汉语,也听不懂。他们完全使用彝族语言,没有“听、说”汉语的机会。在学校中,彝族儿童占了绝大部分,彝族教师的比重又相对偏低,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而另一方面,因为语言的不同,他们很难与教师沟通交流,而不沟通的后果是对教师产生敬畏心理,其结果是更难接近教师,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更难以提高教学质量。要打破这种现状,本文认为可以由以下四个方面去做到:
  一、基本情况分析
  彝族聚居地区,彝语是当地群众的母语,也是社会交往的公共语言。彝族学生从小生活在本民族语言环境中,因接触汉语少,不会听,不会讲汉语。入学后接触到的是全国统编汉文教材,一时难以理解汉语文的含义和规律,再加上教材是按照汉族地区的实际统编的,所以对于彝学生来说,语言障碍大,搞“直接过渡”学习汉语文效益低,形成语言和文字脱节,使学生不得不用机械的办法来死记硬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难于理解和分析出一篇文章的实质内容,造成了“进了校门学汉语,出了校门说彝语”的学用不一致的反差现象,这就从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彝族山区教育质量的提高。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汉语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间,都应该充满魅力。语言体现了一种整体的美。这种整体的美就体现在教师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选择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教学语言、发掘语言魅力等方面。这些因素凝集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和教学本质就蕴涵于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并为学生评品体验,使教学课堂充满学习的美,人文的美。美的语言让学生冲破了枯燥而令人窒息的学习氛围,让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真正地走进民族学生的心里。这就是本人在汉语教学中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二、鼓励学生多讲汉语,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山区彝族学生很少接触过汉语,所学到的汉语仅仅是教师口头的教学用语和书本里的知识 ,学生对汉语词汇、修辞、语法、逻辑等都常与母语混淆,未能很好地掌握。因此,他们说出来的话多半带有语病,很难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所想,这样学生没有勇气说汉话,因为说出来会被老师笑话。面对这个问题,老师应当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多说,坚持说汉语。老师如果没有正确对待这一问题,学生发生错误时,就当为笑话,全班讥笑他,或许扼杀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山区彝族学生相当害羞,一般没有把握的话不敢说,害怕说出来被老师笑话是他们共有的心理,多用鼓励性语言让学生多讲汉语,放开说是排除这一障碍的最好方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爱学生,通过谈话、家访及在学习生活中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交流。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汉语教师的口语对学生掌握汉语有直接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甘洛县阿嘎乡格曲村,那里是纯彝族聚居区,还不通电,平时也没机会接触汉语,他们上学是第一次学习汉语。在这种情况下,直接进行教学显然是很困难的,而如果教师与学生平时打下有交流的基础,那将对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应以身示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汉语,特别是普通话,因为接触的四川方言土语比较少,就象一张白纸,利用好了,就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在课后多和学生参加他们的小活动,多与学生交往,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娱乐。与他们直接对话,及时纠正一些语言错误,让他们了解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的典型范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汉语交往。只有多说多练,才可以使学生对汉语掌握得更加牢固。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教师,更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必要的口语,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有更好的理解。
  同时,因为语言的不同,很容易使彝族学生与汉语老师产生隔膜,他们会因为不了解而害怕老师。这个时候,只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多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打破教师在学生心中高高在上,不可仰视的形象。重树教师在学生心中亦师亦友的新形象,才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而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将会给老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带来很大的便利。
  三、结合彝区实际,开展好双语教学
  对待双语教学,在认识上有的人认为不学习民族语言文字照样应付工作。有的对学习汉语文有顾虑,思想不够开放,看得不远,怕学习了汉语文会失去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在措施上,对双语教学没有统一的领导和统一的计划。在教学与教材上与汉区搞一刀切,翻译后的彝文教材与汉文教材的内容重复出现,以致使学生失去学习课本的乐趣性,觉得很枯燥无味。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改革,编写出一套(包括汉语文在内)适合民族学生的且有地方特色的双语教材。在这个方面,通过专家和编译老师们的努力,已编写出了一套九年义务教育双语文教材,并在凉山彝族地区学校推广使用。其中汉语文教材编写的非常好,都结合彝族地区的实际生活,所讲授的内容都是最熟悉的东西,使学生易理解、易记。涉及到的地名、人名几乎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特色浓,学生喜欢学。其中对话部分的内容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最佳材料,让学生从书本到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点点滴滴,要求自己的每句话都说准确,从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四、进一步加强阅读教学
  山区彝族学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对汉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较弱。但模仿能力强。因此,在汉语文课的教学中,老师的范读尤其重要。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直接的有声语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能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长期的反复的积累经验,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正确地使用汉语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加强朗读训练,规范书面语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只有在学生熟读文章的基础上,才可以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中心思想心领神会,而这种领悟留给学生的印象,要比单纯的教师灌输要深刻得多。特级教师李吉林就曾经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在民族地区,这是个难点。因为对汉语的陌生,使彝族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倍感吃力,而作为理解的最好手段是朗读。从朗读中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汉语的认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还能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从而帮助学生的作文创作。
  1.实物与文章对照读。彝族儿童的认知虽然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但对于有些已知事物,因为汉彝语言的差别,到了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中却是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候教师就应把看得见、摸得着的器具、实物、挂图、图片等展示给学生,指导学生图文对照进行朗读。
  2. 复杂地方反复读。句子较长,词语较生疏的段落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反复的朗读。对这类句子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划出停顿的地方,让学生不至于读的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随意的在某处停顿。而采用单一的方法难免让学生生厌,所以教师就要不断的变换朗读方法。比如:全班读过之后抽几位读的好的同学示范读,然后再分组竞赛读,要是学生觉的读的比较好了,老师再示范读然后让学生对比分析等等。
  3.在熟练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彝族的语言习惯与汉语的语言习惯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吃饭了没有?”这句话,如果用彝语直译过来就是“饭吃了没有?”,教师在教学生朗读的同时把这种语言习惯加以适当的运用及比较,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规范了学生的书面语言,学到了文字的实际运用,也为以后的作文打下了基础。
  总之,充满趣味的富有人文内涵的新课堂将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求知的渴望,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涌动着师生灵性的互动。课堂也将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沃土,精神栖息的理想港湾,成为师生难忘的一次人生际遇。因此,为这些纯朴的民族孩子上好汉语课,成为他们发自内心呼声。虽然我还没能很好地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达到这样的境界,但只要站在这三尺讲台上,这就是本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也应该是我们汉语教师的共同追求目标。
其他文献
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传递,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乡村中学的学生朴实、纯真、热情,勤奋好学,明事理,但是由于经济、视野等诸多因素,这里的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实践中我们常看到学生在心境良好情感亢奋的状态下.往往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愉快地接受学习内容;当心境低沉、情感泪丧时,则思路狭窄,思维闭塞,学习主动
期刊
在一个班级里,面对着几十名学生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好,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学习、品德相对来讲比较弱的后进生,如何帮助、转化这些后进生,是我们每一个班主任所面临的课题。由于我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习及品德较弱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不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就无法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无法使更多的同学(包括这些后进生)顺利进入高一年级继续学习。为此,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 学科不分主次,协调发展,
期刊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构建高效课堂,把精力全部集中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做到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 建立明确的导学方案  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教材上新知识的80%可由学生自学获得。
期刊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感要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教会学生在特定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再形成学习能力。我认为:这样做,是一个既治标,又治本的办法,它能够使小学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识进行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讲,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生活观察和课内外阅读来获得的。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接触周围的客观事物。由
期刊
《指南》中提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幼儿数学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前侧发现,我班幼儿对数量的感知掌握较好。能正确点数10以内的数,但缺乏顺序性。多数幼儿对顺数、倒数、相邻数掌握较好。正确描述图形特征和找出相似物能力欠。按规律排序能
期刊
实施新课程以来,通过培训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笔者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以前的课程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喜欢学习,学会如何学习。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强烈的学
期刊
【摘要】学生成绩的好与否,靠的不仅是智商,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意志以及他的理想、勤奋程度、良好习惯等。“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因此养成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是其学好数学的保证。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而言,应着重培养一些基本的学习习惯如:听课、作业、动脑等方面。  【关键词】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动脑;勤于思考;认真预习;复习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
期刊
《新课标》倡导“要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直接的对话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当代小学语文老师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同时教学模式也要向单一转向多元。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参与者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40分钟,使自己的课堂更有效呢?  一、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
期刊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调动人的创造性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更是当务之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学教育改革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数学教育已不再是“一只粉笔,三尺讲台”的简单组合和传授,而应将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数学教育,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对数学教育的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