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本微课资源建设与听评课的互助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l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的有效应用离不开微课资源的支撑。由于资源不足,微课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使用率偏低。为了进一步推动微课在高校的教学应用,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认真思考微课资源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基于高校当前听评课活动与微课资源建设现状,构建校本微课资源建设与听评课的互助模型是一个可行方案,具体来说就是以微课形式开展网络听评课活动,将校本微课资源建设与听评课活动相结合,从而打通听评课与微课资源建设的通道。
  关键词:微课资源建设;听评课;网络听评课;互助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1-0061-04
  近些年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的产品与服务中。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广大一线教师、教育研究者掀起了对慕课、微课、微学习、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应用热潮。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首次提出了“微课”的概念,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新方向。[1]此后几年,为了引导并促进微课资源的建设及应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学校举行了各种微课竞赛:在高等教育领域,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外语微课大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2017年1月至12月举办第三届微课大赛;2012至2015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在初赛(学校)推荐、省级复赛的基础上举办了两届全国性的微课竞赛,并于2015至2016年与其它相关单位合作举办了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此外各省级比赛也层出不穷。这些微课教学比赛的开展,增强了人们对微课重要性的认识,为高校的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营造了气氛,创造了条件。但是,从整体上看,相比庞大的高校教师群体,微课比赛的教师参与面毕竟有限,要想达到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推动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而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仅仅依靠部分教师还不够,还需要在全员参与上下工夫,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活动引导来形成“人人参与微课资源建设、人人探索微课资源应用”的良好环境。通过对高校微课资源建设与听评课活动的观察与思考,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微课形式的网络听评课活动,打通微课资源建设与听评课的通道,将两者结合、互通有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一、高校校本微课资源建设与听评课互助的必要性
  1.高校当前听评课活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基础教育中,跨班级、年级、学校、学区的教师相互听评课是一种经常性的教研活动。高校中的听评课活动虽然不如基础教育范围广、规模大,但同样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与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听评课活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升听课者和授课者的教育教学能力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这一目的的达成是通过“听”和“评”来实现的。我国高校几乎都建立了听评课的相关制度,对听评课的参与人员(学校领导、教学督导、教学管理部门或学院的领导、普通教师)、听课量(如每学期至少听课4节)、听课方式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要求。但是在实践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高校听课评课制度存在落实障碍,[2]在实施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而不重目的”、“重听而不重交流”等误区,[3]听评课制度的执行被弱化。大学教师虽然课时不多,但社会活动多、科研任务重,较难抽出时间到课堂听课,相当一部分教师常常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突击听课,甚至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对于评课,如果是教研活动统一安排的集中听评课,评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交流讨论、总结反思的作用。但如果是自由听课,评课常常被省略了,听课者听完课就走人;或者由于赶时间或者碍于情面,听课者与授课者之间的交流只是泛泛而谈的溢美之词、点到而止的意见建议。长此以往,教师对听评课活动失去了热情与期盼,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之间的互听课越来越少。其实,大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应该成为大学教学活动中一项基本的学术性规范,并且成为大学教学活动及其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成为大学教师的一项规定动作。[4]
  在当前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互联网 ”教育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还包括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听评课是教育领域的实践活动,其价值取向、伦理假设等,必须契合时代对教育的诉求,并在发展中融入时代性元素。[5]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不断完善传统常规听评课活动的同时,将听评课活动与教育教学研究的新理念、新事物相结合,与 “互联网 ”动态整合,不断丰富和拓展听评课的内容和形式,在范围和深度上提高听评课活动的效果。由此可见,高校的听评课,无论从制度建设還是具体的形式都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
  2.高校当前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
  微课属于教学资源范畴,这种“短频快”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了微学习时代学习者的要求。微课改变了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从传统的集中获取方式变成了碎片化获取,为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除了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大背景、大趋势下,许多研究者和教师基于微课开展了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微课的学校教学应用价值不断突显。大量微课的汇聚,可以为课程重点难点呈现提供有效的途径,可以支撑课程更好地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建构提供精准、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6]研究发现,微课已经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领域有着不同层次的应用,尤其是在中小学应用得比较广泛;[7] 从学科应用上看,英语、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类学科偏多。[8]分析原因不难看出,微课的教学应用离不开微课资源支撑,中小学课程相对固定,同一门课程即使教材版本不同,但其内在均遵循同一课程标准,知识点相对固定,而且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微课资源网站相对较多,再加上一些学校的校本微课资源,教师比较容易获取可用的微课资源应用于教学中。高等教育学科课程门类众多,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微课资源较少,校本微课资源缺乏,教师难以获得可用的微课资源,而且部分学校对微课资源优势认识不足,尚未将微课资源建设列入学校计划,从而使微课资源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使用率偏低,没有发挥信息化进程中微课的功能和优势。[9]因此对高校来说,自建校本微课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设大量、高质、可用的微课资源,才能真正发挥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二、高校校本微课资源建设与听评课的互助模型
  微课的有效应用离不开微课资源的支撑。微课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微课如何惠及更多的教育者,就需要系统地思考微课资源建设的问题。[10]对于微课资源建设,应尽快实现高校微课资源课程化、专题化、系列化发展。[11]对高校微课应用来说,首先要重视校本微课资源建设,然后才能在更大范围内谋求区域甚至全国的微课资源共建共享。
  1.传统听评课的有益补充:以微课的形式开展网络听评课活动
  知识点是课堂教学的细胞,也是微课的灵魂,微课与课堂教学具有内在要求的一致性。传统常规听评课的基本单位一般是一堂课(1节)或者一次课(2节),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都是由一个或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技能点)构成,课堂教学的精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知识点(技能点)教学的精彩与否。微课建设要体现教育需求,应加强与教研的整合。[12]听评课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随着基于网络平台、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听评课技术环境的构建与实践,以微课的形式开展网络听评课活动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当然,以微课的形式开展网络听评课活动,并不是要摒弃传统的听评课方式,而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传统面对面的听评课、传统网络听评课,以及微课形式的网络听评课活动结合起来,共同打造新时期学校听评课活动的丰富形式和内涵。
  2.校本微课资源建设与听评课的互助模型
  校本微课资源建设与听评课活动相结合,通过微课形式的网络听评课活动,打通听评课与微课资源建设的通道,在学校日常的听评课活动过程中不断丰富校本微课资源,从而为微课的教学应用提供资源支撑。二者的互助模型如图1所示。
  (1)前提条件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要相应的标准来统一和规范,微课也一样,需要学校事先研究制定微课资源建设标准。除此之外,在该模型中广大一线教师是主角,从微课制作、修改、上传到听评课,不管是授课教师还是听评课教师,都需要掌握与微课相关的理念、方法与制作技术,这就离不开教师培训。在培训内容上,笔者认为除了微课的基本理念、设计方法外,对普通教师来说,微课制作技术和工具要避免“高大上”,应走“平民化”路线,尽量使用大众化设备、简单工具和技术来制作微课,以降低教师设计制作微课的投入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2)微课的设计制作与上传
  该阶段是教师对前一阶段微课培训内容的实践。如前所述,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的听评课活动形式多样,教师可能已经习惯了传统方式的听评课活动,如何让广大教师从观望者转变为参与者、实践者,这就需要学校配套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让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开展和参与微课形式的网络听评课活动。当前许多高校都建有多功能教室和各种实训室,如录播教室、微课实训室,师范类院校还建有微格实训室,教师在具体制作微课时可以根据需要录制无学生参与的讲授或演示型微课,或者直接在录播教室录制有学生参与的微课,教师也可以不用进入各种实训室,而是直接在实验室、办公室或家里利用普通工具设备来设计制作微课,如PPT式微课、可汗式微课、手绘式微课等等,甚至可以利用手机快讲工具来制作微课。
  (3)网络听评微课
  传统面对面听评课由于时间、场地的限制,参与听评课的教师数量有限,授课者所获得的成长意见与建议有限,而那些好的公开课、示范课的正向导向、影响范围也很有限。网络听评课则可以打破这些限制,从参与人员的数量、层次上极大地拓展听评课参与者的范围,真正实现从单一主体向多主体的转变。
  授课教师本人听评微课。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师自我反思方式。授课教师听评自己的微课,可以将自己课前的设计思路、课中的教学、课后的效果结合起来,反思这一系列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该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组织如何,是否遵循了课前的设计思路;实际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学过程中有哪些突发情况,是否处理恰当……
  同行听评微课,包含同一学科教师和跨学科教师。一方面,同一学科或相近学科教师参与听评微课,由于学科知识背景相同,在教学中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相同,这一部分教师从听课中获得的收益较大,还能在评课中提出从知识点(技能点)讲解到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比较全面的意见或建议。另一方面,从更大范围来看,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方法具有普适性,即使是跨学科教师,只要有机会参与,他们也能从听评课中获益,并有可能从其教学经历、学科知识角度提出不同的、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這对整个学校教师的共同成长是非常有益的。随着高校学科群建设的推进,学科群教师之间的教研活动、听评课活动越来越必要和频繁。
  学生听评微课。众所周知,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达到学生的“学”。传统评课活动没有学生参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推断出来的,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课堂管理,以及学生课堂上的外显行为来推断的。其实,学生的学习感受如何、学习效果如何,学生才最有发言权。学生的学习过程感受、情绪体验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改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4)转入微课资源库
  前述听评微课都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授课教师、听课教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授课教师综合自己的反思、各种评价意见与建议,对微课中不足的地方修改完善后即可转入校本微课资源库。微课资源建设的目的是教学应用,在应用中发现新的问题和不足,不断修正,从而进入资源建设“以建促用、以用促改”的良性循环。
  三、校本微课资源建设与听评课互助的意义
  1.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面对面听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传统听评课往往存在听课时间不足、只听不评、评课流于形式、听评课主体单一等问题,而且,在传统听评课中,那些好的公开课、示范课的正向影响范围有限,仅局限于参加听评课活动的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开展网络听评课活动,一个微课聚焦于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所讲内容乃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所花听课时间少、效率高,评课时的多主体评价更客观、全面。好的微课转入资源库,更多的教师可以反复观摩、体会和学习,增强了听评课这种教研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   2.构建了校本微课资源建设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环境
  教师设计制作微课不仅仅是为了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更为了教学应用;微课资源建设也不是学校某一部分教师、某一个部门或某几个部门的事,微课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是全校师生的共同责任。学校听评课制度针对的是每一位教师,教师开展微课形式的听评课活动,既是参与学校基本的教研活动,也是参与学校的校本微课资源建设,一举两得。
  3.促进了校本微课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同其它教学资源一样,建好的微课资源也有其适用的环境、对象和时限,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根据学科发展、学生情况、教学环境等变化不断进行修改完善。仅仅依靠部分教师、某几个部门难以达到微课资源快速更新换代的要求。教研活动、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都在参与,具有经常性与普遍性,在微课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融入微课形式的网络听评课活动,就相当于开启了微课资源经常性充实更新之门,有利于微课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 ”是当代社会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机会和金钥匙,它带给教育广袤的探索空间与实践可能。“互联网 ”教育需要的不是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适应“互联网 ”的新要求:学校从环境营造、硬件建设、制度建设等宏观方面把握“互联网 ”教育的发展方向,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共同推动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如何适应校本微课资源的建设需求,拓展和改进高校传统听评课的方式,打通教研活动与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通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学校和全体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王艳.高校教学质量相关制度落实障碍研究——以北京S大学听课与评课制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2):23-28.
  [3]莫天生.淺析高校教师听课的实效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112-113.
  [4]谢维和.相互听课:大学教学的学术规范[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4-6.
  [5]李蕾.听评课技术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6):74-79.
  [6]岑健林.“互联网 ”时代微课的定义、特征与应用适应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97-100.
  [7]胡世清,文春龙.我国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8):46-53.
  [8]叶爱敏,王佑镁.基于知识图谱的微课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46-52.
  [9]吴萍.“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微课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路径[J].教育评论,2016(1):43-45.
  [10]江吉林,黄秋生.我国微课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6(7):57-63.
  [11]胡苗苗,吕水平.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8):48-51.
  [12]李新林,陈晖.微课资源建设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1):53-56.
  (编辑:王天鹏)
其他文献
在智慧教育的浪潮中,您一定要认识一位智慧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先驱者──吴权威教授。他出身于台湾贫穷、偏远的乡村,因教育获得发展的机会,也因此决定献身于教育。他有着20年小学、大学之实务教学与学术研究经验,著有《智慧教育:理念与实践》等专著,以及电脑资讯图书百余册。目前担任台湾科技领导与教学科技发展协会常务理事、智慧教育示范学区联盟秘书长,并被聘为北京教育学院、成都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他热爱教育工作,希望
摘 要:信息化理念与《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融合是立足教育信息化背景、生命科学国际化视野下的有益尝试。本文论证了信息化理念与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策略,依托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环境,结合课程特点展开教学实践,基于问卷调查、访谈,对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反思,结果显示,信息化理念与教学融合对于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师生互动、提升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学习动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在课堂
教育部直属高校门户网站月度排行榜(数据采集日期:2014年10月29日)
摘 要:信息技术助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对高职学生进行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提出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是指岗位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的技能和素养,可以分为岗位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和岗位专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培养岗位专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以专业实践教学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为主要方式
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高教职教部分)
摘 要:“西电微院通”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学生工作队伍为加快学生工作信息化进程、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构建大学生自我发展体系开展的一项移动应用平台建设及研究工作。文章对应用平台建设、运营模式研究和平台使用测试过程中所取得的实践成果进行介绍,旨在为高校学生工作从业者提供“互联网 学生工作”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 ;移动应用平台;学生工作;西电微院通
摘 要:近期利用ARP 协议欺骗攻击网络的病毒在校园网中大肆传播,导致网络运行极不稳定甚至造成校园网中部分区域的网络瘫痪,这极大地影响了校园网用户的正常上网。本文首先介绍了ARP攻击原理,然后分析了ARP攻击的实现过程,最后根据我校网络现状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ARP攻击 校园网 ARP包探测  中图分类号:TP30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
○RID表达模型遵循脑科学的原理,通过“○-R-I-D”四个层次循序渐进的表达,引导表达者从事情的表象进行深层次思考,并最终做出合理的行为决策。在日常工作中,幼儿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可以尝试运用○RID表达模型应对家长诸如喝水、如厕等问题,让对话符合逻辑和条理,帮助教师有效解决问题。  ○RID表达模型中的○代表事实(objective),强调的是沟通场景中事件的客观性,突出事实和信息。R代表
摘 要:“互联网 ”作为信息时代的创新理念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推动着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逐步变化。本文从社会、学生、时代以及学科多角度探讨了多元混合教学的必要性,构建了互联网 时代下以“资源混合、环境混合、活动混合、评价混合”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了调查分析。以超星学习通在《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使用,结合“互联网 ”时代的学习特性和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多
摘 要:本文分析了《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设计了O2O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资源并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的应用研究。在设计学习资源时,详细分析教学内容,跟踪学生学习偏好,采用思维导图方式整合学生学习思维,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倡导采用新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经实际采用O2O教学应用发现,学生对基于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