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1月初,我有幸参加了第十六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11月8日晚,我们七名参赛教师在机场集合,开始了为期5天的深圳行。除去2天的来回时间,其余每天几乎都在比赛和听课中度过。观看全国各地的优秀课例,惊叹之余受益匪浅,我将这几天的学习及思考整理如下。
数学学科比赛分布在第二组、第三组、第十一组,分上午场、下午场、晚间场三场进行。按考號我分到上午场,比赛在学校教室进行,后排坐满了现场观摩的老师们。一天的时间,我欣赏了几十节精彩的模拟展示课和研讨课,像学生一样认真听讲,学会了北师大版教材中用手指背9的乘法口诀(十指记忆法),学会了厦门胡老师自创的循环小数的检验方法,学会了利用动画创设完整有趣的情境……老师们将教材中的小片段取出,从广度和深度方面延展深挖,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以大数据为立足点,巧用信息技术手段;课例设计时应分层,各部分间独立且有区分;模拟展示课可以以一问一答形式出现(有师生间互动),展示课更注重其在课堂中的使用效果,所以在展示时应出现实际应用的片段,要让学生动心,动手,动脑,动情……
我的参赛作品是模拟展示课《轴对称》,利用12分钟时间完整展示了一堂与电子书包相结合的电教课。“轴对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对于轴对称新课的讲授,我是这样设计的:新课导入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创设情境,学生乐于学习。教学例1时,学生观察图片,大胆猜想了轴对称图形中A、B、C、D及其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并在小组内交流验证,归纳出在轴对称图形中,对应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这一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渗透数学思想。补全轴对称图形采用先小组交流再尝试独立完成的方式,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自己所画图形并描述画图策略,生生互动后一起总结出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巩固提升时选择“一起作业”软件上的题目,学生在电子书包中完成后,我根据系统统计的正误率选择性地对试题进行讲解。例2的教学放在练习中,应用总结出的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独立完成,学生能够指出:先找端点、再定对应点、后连线,对称轴上点的对应点是它本身。接着,出示正多边形,学生在电子书包中画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再次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学生在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正多边形对称轴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动手操作能力。学完新知识要“回头看”,通过知识梳理和欣赏轴对称之美环节,学生既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又感受到数学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客观地说,这节模拟展示课我有亮点,如加入以动画形式呈现的微课,学生兴趣盎然,共同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教学中多次应用电子书包、实物展台、“一起作业”软件等,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然而我运用多媒体手段不够充分,整体来说有些“传统”(师→生),而大赛中的优秀作品大多加了互动及反馈(师→生→师),扫描二维码跳转至答题页面进行巩固练习,在模拟展示课的前后加入说课环节等等。这次比赛我只得了二等奖,知耻而后勇,总结完经验教训,我相信自己以后可以做得更好。
如何才能在比赛中、在教学中做得更好?在完成一件作品、一堂课课例设计的过程中,平时的累积必不可少,我常常能在以前的笔记中找到新的灵感,在查阅资料时对自己已有的设计增砖添瓦甚至推翻重来。设计一堂课如同在白纸上创作,我认为这个过程是从无到有的,不断推翻重建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不仅要思考让学生有怎样的收获,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要思考自己的课堂风格是怎样的,怎么将现成的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为我所用,如何让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数学课例设计的过程,既是一场探索,又是一种学习,因为“一堂好课”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因为老师和学生都在变化,也在成长。感谢信息办给我这次外出比赛的机会,我认为在外出学习中的所得所想远比成绩重要,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俗话说“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我需要勤奋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让自己的学生学得更好。
数学学科比赛分布在第二组、第三组、第十一组,分上午场、下午场、晚间场三场进行。按考號我分到上午场,比赛在学校教室进行,后排坐满了现场观摩的老师们。一天的时间,我欣赏了几十节精彩的模拟展示课和研讨课,像学生一样认真听讲,学会了北师大版教材中用手指背9的乘法口诀(十指记忆法),学会了厦门胡老师自创的循环小数的检验方法,学会了利用动画创设完整有趣的情境……老师们将教材中的小片段取出,从广度和深度方面延展深挖,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以大数据为立足点,巧用信息技术手段;课例设计时应分层,各部分间独立且有区分;模拟展示课可以以一问一答形式出现(有师生间互动),展示课更注重其在课堂中的使用效果,所以在展示时应出现实际应用的片段,要让学生动心,动手,动脑,动情……
我的参赛作品是模拟展示课《轴对称》,利用12分钟时间完整展示了一堂与电子书包相结合的电教课。“轴对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对于轴对称新课的讲授,我是这样设计的:新课导入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创设情境,学生乐于学习。教学例1时,学生观察图片,大胆猜想了轴对称图形中A、B、C、D及其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并在小组内交流验证,归纳出在轴对称图形中,对应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这一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渗透数学思想。补全轴对称图形采用先小组交流再尝试独立完成的方式,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自己所画图形并描述画图策略,生生互动后一起总结出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巩固提升时选择“一起作业”软件上的题目,学生在电子书包中完成后,我根据系统统计的正误率选择性地对试题进行讲解。例2的教学放在练习中,应用总结出的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独立完成,学生能够指出:先找端点、再定对应点、后连线,对称轴上点的对应点是它本身。接着,出示正多边形,学生在电子书包中画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再次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学生在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正多边形对称轴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动手操作能力。学完新知识要“回头看”,通过知识梳理和欣赏轴对称之美环节,学生既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又感受到数学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客观地说,这节模拟展示课我有亮点,如加入以动画形式呈现的微课,学生兴趣盎然,共同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教学中多次应用电子书包、实物展台、“一起作业”软件等,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然而我运用多媒体手段不够充分,整体来说有些“传统”(师→生),而大赛中的优秀作品大多加了互动及反馈(师→生→师),扫描二维码跳转至答题页面进行巩固练习,在模拟展示课的前后加入说课环节等等。这次比赛我只得了二等奖,知耻而后勇,总结完经验教训,我相信自己以后可以做得更好。
如何才能在比赛中、在教学中做得更好?在完成一件作品、一堂课课例设计的过程中,平时的累积必不可少,我常常能在以前的笔记中找到新的灵感,在查阅资料时对自己已有的设计增砖添瓦甚至推翻重来。设计一堂课如同在白纸上创作,我认为这个过程是从无到有的,不断推翻重建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不仅要思考让学生有怎样的收获,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要思考自己的课堂风格是怎样的,怎么将现成的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为我所用,如何让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数学课例设计的过程,既是一场探索,又是一种学习,因为“一堂好课”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因为老师和学生都在变化,也在成长。感谢信息办给我这次外出比赛的机会,我认为在外出学习中的所得所想远比成绩重要,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俗话说“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我需要勤奋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让自己的学生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