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心性诗学存在的合法性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y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学处于统一规范的裁决与检查中,而语言学研究的转向以及作者主体的消失,使得心学或心理学不再成为考察的对象。然而,重提心性诗学,是对文学多样性的一种复归,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新趋势下,朱光潜《诗论》的“化西”为心性诗学存在的合法性提供了两方面的思维转换视角,即境界对“心灵”的替换,以及语言对“自我”的表现。
  随着结构主义将文学关注的重心转移至语言问题之上,西方诗学研究的“元科学”不再是心理学,而是为语言学所取代,对作者真实性的确认不再属于心理學范畴,而与“作者”相关的“主体”“自我”“心灵”这些概念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一一被解构。福柯在《什么是作者》中提出的“作者—功能”思想,他认为作者作为话语的功能,其作用只是表示社会中某些话语的存在、传播和运作的特征,作者的传统意义消失,仅成为现代话语的一种传播方式。而现代国家的发展,人类生活于现代话语之下,成为被监视与被规范的对象,越来越失去对人类心灵的观照。
  一、中西抒情理论和朱光潜《诗论》概述
  中西文学具有悠久的抒情传统,人类假借文学抒发情感,使文学成为人类心灵表达的方式之一。当文学的写作被归结为作者用心的问题时,即被归结为“心学”(中国)或“心理学”(西方)问题,这便是中西抒情理论最基本的论说视域。由于“语言的遗忘”,中西抒情理论成为可能,中国抒情理论追求“情意”的“超语言性”和“只可意会性”,偏重心性内省的问题,而西方抒情理论则更多地进行“心理学”分析,偏重学科性范畴,尤以浪漫表现论的心理学分析占主导地位。
  对于中西抒情理论在现今文学市场中的隐形身份,学者余虹曾认为现今对心性诗学辩护的声音是何等稀薄,而心性诗学想要重新获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还得首先为“心灵”“自我”“主体”“作者”的存在真实性辩护。中国现代文论和古代文论分别作为现代学科存在,二者既相互承续又存在断裂。现代文论包含的西方诗学成分与中国古代文论有交叉部分,这为古代文论创造性的现代转换提供了可能,也使得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在比较发展中激发出更多的文学共通性。为此,重提心性诗学的合法性可以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之一“化西”中寻找可能。朱光潜在《诗论》的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和意象》和第四章《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分别论述了个人的主观情趣与客观意象的互映互现使人见出诗的境界,而语言文字作为情感思想表现的载体,基于情感思想的真切性见出语言的生命。朱光潜对主体情感和客观物象的观照,可为重提心性诗学提供两方面的思维转换视角:一是境界对“心灵”的替换;二是语言对
  “自我”的表现。
  二、境界对“心灵”的替换
  罗蒂在《哲学与自然之镜》中对“心”进行批判,认为“心”是笛卡儿的发明,它指一种“内心生活的世界”,这一世界是笛卡儿的虚构。对于“心”的分离,既是对内在语言的否定,又使得西方抒情理论的论说基础有所动摇,作品意义的发生只取决于作品语言的机构关系,“语言事实”取代了作者或读者主观意图导向的“心理事实”,而“心”这一古老信念不再成为“言说”的主体。“心灵”的退场,使“语言事实”成为文学的唯一性,如若现今的文学一味地关注“语言事实”,便不可避免落入文化工业的模式,而大众读者对语言的认定,使文学生产沦为满足消费需求的方式,从精神层面退回观感享受。
  朱光潜在《诗论》中提出,诗的境界是通过“直觉”的“见”而完成,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而境界的内容是“直觉的知”,不是“名理的知”,以“直觉”区别实际的世界和名理的世界,为此,诗的内容是意象化的情趣,抛开了实用世界,纯任心灵。而作为独立自足的意象若恰能表现一种情趣,便能见出诗的境界。诗的境界虽创生于直觉,是直觉得以最终完成的“途径”或“手段”,却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二者的契合需要通过“移情”与“内模仿”的作用,克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对于主观与客观的问题,朱光潜在尼采悲剧诞生论的基础上提出,以意象比附阿波罗精神,以情趣比附狄奥尼索斯精神,通过转移阿波罗的明镜来照临狄奥尼索斯的痛苦挣扎,于是意志外射于意象,痛苦附形为庄严优美,结果乃有希腊悲剧的产生。诗的情趣是必经阿波罗的洗礼,经过冷静的观照,在沉静中得以
  回味的。
  正如西方浪漫表现论主张抒发自然本真之情,其中“情”的自然本真性来自“心之反省”的反思性,在华兹华斯看来,文明时代的“心灵”被“虚伪的文雅”和“人为的欲望”所欺蒙,所以自然触发的情感并不是诗歌写作的直接来源,而需要经过审慎反省才能作为吟唱的对象。由于“心灵”的自发性决定着感物方式的自发性,所以随着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见”出境界,即是对“心灵”的一种新的选择,随着“心灵”进入更深一层的境界,也使得“心灵”不同于最初的形式,境界对“心灵”的深层替换,使得“心灵”不被遮蔽,这为心性诗学的重提提供了可能。
  境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经过了从“象”到“意象”再到“意境”,最后到“境界”的四个过程。中国古代认为象比言更接近事实本身,《周易·系辞上》提到“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而唐代皎然、刘禹锡等人将佛经中常出现的“境”挪到审美上,特别是刘禹锡“境生于象外”一语揭示了“境界”的本质。虽然朱光潜的境界说比之中国传统审美上的境界多了一层现代美学理论的色彩,但随着文学传统的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循环,朱光潜认为只有彻底抛弃功利主义,以纯粹心态创作的作品才具有更悠长的艺术价值。为此,在当代文学创作的背景下,境界作为情趣和意象的契合完成了对“心灵”的替换,通过抒情理论审视作品更具现代性。
  三、语言对“自我”的表现
  虽然在拉康的分析后,“自我”成了一个语言学概念,在根本上丧失了“我的独有性”,成了无意识中的“公共角色”,其生成仅处于语言的交流活动中。从个体向公共的转变,既是随着国家社会变迁的一种演进,又是对文学创造的一次新的探索。但是,对于“自我”的趋同化,尤其在“自我”被认定为完成想象的对象后,想象的创造力成为可预测的对象,“自我”个性消失,作者仅成为文本的作者,而不是作为天才的作家而存在。
  语言学在20世纪开始成为文学关注的中心,至今语言并未退出文学的舞台,虽然语言的意义不同于传统,但语言在发展中创造了新的可能。朱光潜通过西方理论构筑中国的诗学系统,作为以西融中的方式之一,进行着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创造了中国文论的新活力。《诗论》第四章提出,诗除了拥有情趣和意象契合后“见”出的境界外,还需将蕴藏于心中的意境传达于语言文字,唯有以语言的形式才能让内在的情感思想表现出来。在情感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上,心感于物(刺激)而动(反应),情感思想和语言都是这“动”的片面。
  朱光潜通过对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以及情感与语言的关系的分析,认为思想情感和语言是一个完整连贯的心理反应中的三方面,凡语言必伴有情感思想,但情感思想的某部分有不伴着语言的可能。为此,“自我”的情感思想是通过语言得以外现的,而语言的生命全在情感思想,通常散在字典中的单字都已失去它们在具体情境中所伴着的情感思想,所以没有生命。语言的存在早在诗的想象阶段便已产生,由于语言与文字的误解,人们认为文字作为语言的载体,二者是同步的,实际上,语言和情感思想有着同一实质,语言与情感思想是平行一致的存在。
  朱光潜认为,艺术的表现都是象征,而回到“自我”之上,“自我”常作为被表现的对象而存在。在西方浪漫表现论诗学范畴中,象征是暗示某种主观情思的外在物象,“象征之象”作为“情感象征”与中国抒情理论中的“兴象”无异,都有一个情景合一、意象合一的结构,但中国抒情理论强调“兴象”的自然偶发性和浑然天成性,“象征之象”更多地强调并分析象征之象在虚实、内外、可见不可见之间的转换。象征在外在物象语言化的过程中使主观情思由内向外,而心性诗学如若对“自我”的存在进行肯定,则需通过语言得以继续表现。
  (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
其他文献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该首诗通过拟人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春雨特征与成都夜雨景象,描述了春雨来得及时、滋润万物。诗人将春雨描绘得细致形象、生动活泼,别有一番风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是杜甫最为知名的咏雨诗之一。杜甫创造该首诗前为冬春时节,成都出现旱灾。因此,在春雨来临之际,人们非常欢喜,与久
期刊
《孔雀东南飞》属于长篇叙事诗,在乐府诗集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悲惨的爱情故事,其中焦母形象一直被当作反面的人物进行批判,但人们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物关系等缺乏重视。所以,本文以当时社会环境状况为出发点,结合当前《孔雀东南飞》解读发展现状,从焦母与刘兰芝的形象、焦母与刘兰芝的突出矛盾方面进行辩证分析,以便更好地解读焦母、刘兰芝的形象。  一、焦母与刘兰芝的形象  从以往
期刊
官场反腐小说是以官场为创作背景,以形形色色的官员为主体,流露出作家对官场文化的理解。本文主要围绕官场反腐小说中的官场文化,挖掘官场反腐小说的现实价值及作用,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而展望官场反腐小说的未来创作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国家廉政、勤政的认识不断加深。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多的作家涌现出来,承担社会责任,直视政治问题,不再规避文学的思考性,站在政治尖端,通过官
期刊
西学东渐,人们对于语言学的功能研究也渐渐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本文以现代汉诗中的图像诗为例,从功能主义出发,讨论功能主义为什么能对现代汉诗产生重要影响以及它是如何将这种影响付诸实践的。此外,鉴于诗人对于功能主义把握能力的参差不齐,笔者又提出了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为什么是可能的  在现代汉诗的滚滚长河中,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其中是有很大影响的。形式主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它更关注语法成分之间
期刊
白先勇笔下的人物鱼龙混杂,有妓女、交际花、寡妇、弃妇、佣人等一系列人物。他曾居桂林、巴蜀、台湾、美国爱荷华州等诸多地方,见证了中华民族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等一系列事件,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对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而对于人性的描写刻画和情感的表达,白先勇又有其独特的一面。  本文通过介绍白先勇几部较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如《树犹如此》《孽子》等,简单分析白先勇描写人物时的语言特色,挖掘其人物形
期刊
童话故事《青鸟》,讲述了一个少女寻找爱人的故事,隐射了人们在人生旅途中对于幸福和光明的寻找。在故事中,少女遇到了三个困境:同胞相争的窘境、性成熟的不适、独立人格的缺失。而这三个困境,恰恰是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20世纪初,著名的比利时象征派戏剧家莫里斯·梅特林克创作出举世闻名的戏剧《青鸟》,剧作《青鸟》就源发于多尔瓦诺夫人的童话名篇《青鸟》。这篇仅一万两千字的童话,构架了一个“寻
期刊
一  他们钓鱼的时候  从来不用鱼饵  只是把绑着鱼钩的线甩向鱼群  鱼钩刺进鱼背、鱼腹  就那样把鱼  硬生生地拉出水面  就像是在拉扯自己的灵魂  二  河里的水并不深  面对十几米宽的渔网  鱼儿无处可躲  我家祖上三代  不是地主 都是打鱼的  三  以前打魚是为了生计  现在是为了换个味儿  几十年了 河里的鱼也少了  说到这儿 大伯猛抽一口旱烟  试图拔出卡在喉咙的刺  四  八月的太
期刊
粗略看来,《变形记》似是只写了格里高尔异化为甲虫的荒诞故事。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格里高尔的躯体被异化成甲虫,这种异化只是“变形”在文本中的显性与表层叙述。而异化成甲虫正是格里高尔人性复归的开始,他的本我意识随着事态的演进逐渐萌芽、发展、成熟,最终成为他反抗异化世界的动力。这种潜藏于文字深处的人性复归,便是小说对“变形”内涵的第二种诠释。  在《变形记》里,一只甲虫兀兀地出现又寂寂地死去。  格里
期刊
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2018年则是中国内地改革开放40年。在这个巧妙的时间节点上回望,20年里,香港文化是怎样影响内地的?本文以香港Beyond乐队对当时内地年轻人(如今已成中年人)的影响为个案,通过分析内地Beyond粉丝对Beyond的想象与构建,结合“北进”现象对内地年轻人如何在20世纪80年代塑造自身文化认同进行探讨。  九七回归之后,在部分香港学者眼中,香港穿梭在“自大”“逞强
期刊
万物竞荣、生机勃勃且趣意盎然的自然呈现了无穷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然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并没珍惜给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源泉的自然。他们把人类的利益放在最高点,站在自然的对立面,随心所欲开发自然,肆意破坏和践踏自然,全然不计后果。当然也有目光远大、先知先觉的少数人,他们以孕育了一切生命的自然为核心,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这其中就有在树林里、星空下思索自然的拉尔夫·爱默生、在瓦尔登湖畔体验自然的亨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