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的剧作家洪深自杀之谜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2月5日晨,剧作家洪深和妻子常清贞在重庆的家中双双服毒自杀,幸被女儿洪铃发现,救治及时,才未酿成惨剧。翌日,国内数十家报刊报道了这一消息,一时轰动全国。人们在惊异的同时,不禁在问他们为什么自杀?有人说是因為经济困迫,有人说是感情原因,有人说是身心问题,有人说是事业受挫,有人说是政治因素,莫衷一是,言人人殊。笔者试图通过当年报刊的报道和评论,从中找出他们自杀的真正原因。
  经济困迫依旧“生性狷介”,
  穷得清白而硬朗
  由于连年抗战,大后方经济困难,国民政府唯有增加法币的发行量来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遂造成物价飞涨,货币贬值。1940年底,法币发行指数为560%,物价指数达1276%。
  洪深1940年来到重庆后,为了节省开支,就将孩子们寄养在香港儿童福利院,只与妻子常清贞、小女洪铃共同居住在重庆西郊歌乐山赖家桥。这是一个十户人家的大杂院,洪家住院中最北端的一间十几平米小平房,阴暗潮湿,一年四季见不到阳光。洪深时在文艺资助金保管委员会任职,月薪300元,当时只能购得半担大米。为了糊口,洪深将当年在政治部任职时佩用的一套武装皮带都卖掉了。据说,有次《快活林》杂志采访他,访谈完毕,记者循例要为他摄影。洪深身上的西装实在破敝,脱去后,里面的衬衫更是千疮百孔,衫领磨蚀殆尽,鸡零狗碎,而脚上的革履,皮底脱幅,翘口如蚌。记者一时无措,洪深苦笑着连连摇手称,无颜以此姿态入照,刊诸报端更是羞煞人矣,摄影就算了吧!到重庆后,由于生活的折磨,他原本壮硕高大的身躯渐现佝偻,宽阔的额头爬满皱纹,痛楚的表情时常挂在脸上。
  1941 年第1卷第35期《大众影讯》载,洪深最疼爱的小女洪铃身患肺疾,同年初,病情突然加重,住进重庆第三医院。为了支付高昂的医药费,洪深曾举债2000元,但仍不敷应用,遂又向其供职的文艺资助金保管委员会贷借1000元。但有人对此颇有微词,称按规定,该会中委员不得贷借。身为委员的洪深立即将1000元璧还。为了为女儿治病筹钱,他乃应广东中山大学文学系之聘,拟于3月就职,月薪300元,校方答应预支6个月薪水,以解其燃眉之急。
  尽管洪深生活拮据,但经济困迫并不是他自杀的主因。洪深尽管穷困,但他是戏剧界的领军人物、大学教授,无论是社会声望地位,还是经济收入,均居中上位置,生活上不如他的大有人在。况且他交游素广,决不至于借贷无门,更不会因一钱迫死英雄汉。
  文化工作委员会得到洪深自杀的消息,随即召开会议议决,赠予洪深医药费1000元并聘其为设计委员,月薪200元。但洪深口授友人撰就辞谢文字,全部璧还。1941年3月10日,吴玉章、徐特立、林伯渠、何思敬、陈伯达等32名边区文化界代表致电慰问,请时在重庆的周恩来同志代转洪深,希望洪深早日康复,继续为新文化事业奋斗,并汇款500元。港、沪、川、滇诸地友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救济,更有以学校名义募捐者,在短短十天内,洪深即收到各地汇款逾2万元。而洪深一律谢绝,自谓“生性狷介,否则以不致有今日也”。洪深虽穷,但他穷得清白、穷得硬朗。文化人不怕苦,也不怕穷,但觉得政府应有布衣暖、菜饭饱、病有医的基本制度做保障。
  愿意为无爱的婚姻
  而以“全家性命殉爱”
  1939年第6期《艺海周刊》中的《洪深永矢不忘的三事》一文写到:“名戏剧家洪深生平有三件永远不肯忘记的事:一是妻子看不起他而同他离婚;一是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受了白种人的气;还有一件是他父亲洪述祖,因刺杀宋教仁一案而被逮处刑。”由此可知,再婚的洪深并不幸福。
  1941年8月3日《社会日报》中《洪深和他的夫人常女士》一文介绍说:洪深的元配夫人去世后,遗下一大群孩子。他因经验限制及职业原因,一时无法抚育这些孩子,遂急于续弦。常清贞与洪深同为江苏武进人,是洪深前妻的亲戚。元配夫人病重时,曾对洪深说,如万一不起,可续娶常女士。常清贞“久居乡间,无摩登之习,而具有贤妻良母典型的一个诚实女子”。1936年,两人正式结婚。结婚仪式非常简单,只邀请几个至亲好友在家中秘密举行,以免靡费。他们还签订了一份合同,由洪深起草,常女士修正同意,即请律师证明签立,所列条款均为双方之义务与权利。而1942年第10卷第3期《杂志》则更为详尽地介绍了常女士的个人情况。常清贞是一个大家闺秀,出身官宦人家,从小就在父母的钟爱中成长,过惯了千金小姐的生活,官场里的坏习气无形中也吸收了不少。一心向往着住洋房、坐汽车的舒适生活。她有一位堂房姊妹,早她一个月出嫁,丈夫充任知县。新娘一出花轿,便做起了官太太。相形之下,常女士嫁了一个穷酸文人,远离了官场,这不免让她有些失望,甚至日后对丈夫产生鄙夷。尽管洪深当时已经出了名,而且头衔也不少,但常女士总是看不上他。这样的家庭生活,洪深当然不会快乐。本来像这样的婚姻大可不必勉强下去,而常女士又是一名旧式女子,认为离婚有损名誉,坚决不肯。他们的婚姻遂陷入僵局。洪深时常紧皱眉头对朋友说,我劳碌半生,只是为太太做牛马,赚到的钱悉数交给太太,而太太还不领情。
  1941年第1卷第33期《大众影讯》中《洪深殉爱》一文爆料常清贞有过感情出轨。有一位同样从事戏剧工作的白鲁先生,曾热烈地追求过常女士,而她竟然表示接受。对于这种不正当的恋爱,曾有外界人士对常女士提出严正忠告。于是,两人表面上似乎疏远了,但暗地里仍然互通款曲。洪深得知后伤心至极地对友人说:如果太太真的被人家侵占,他愿以全家性命殉爱。这次的自杀或许正是洪深实行的殉爱计划。
  而据自杀现场看,洪深服下多量奎宁丸,常清贞吞下两瓶红汞水,如果抢救不及时,两人均将失去性命。一个能与丈夫一起殉情的妻子,不能说对丈夫没有感情。
  身心压力让他
  “简直一个字也写不出”
  1936年第5卷第36期《电声》称,洪深有着牛犊一般强壮的身体,有着驴子一样饱满的精力,块头甚大,身体极健,40岁前从未害过大病。每遇小毛病发作,他总是硬抗,绝少吃药。但自与常清贞结婚,生活负担骤然加重,原本并无大碍的胃病竟然日甚一日。每晚午夜二三时即醒,至天亮辗转床榻,难以成眠。每餐更不能多食米饭,稍多即感胃胀。平日则消化不良,大便结闭,时见肠虫。这些症状到了夏季尤为严重。在南京中央医院医治时,曾有一名德国医师断定:他的胃病已成不治之症,必于3年内夺其性命。一旁的妻子闻听此言,吓得不得了,平日一想到丈夫的病,便唉声叹气。洪深本人却不以为意,常用好话安慰妻子,深信自己能有60岁的长寿,决不会在四十二三岁早逝。但洪深这种不怕死的表示,只在夫人面前才这样替自己遮饰,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面对朋友时,他总是报着自己的“死耗”说:朋友,我只有了3年的生命,在这短短的时期中,我是要宝贵着养身,好好混他一混的。在学校讲课时,他多次对学生们说:希望你们一定要认真听我的课,可是听一次少一次喽!由此可知,这位不怕死的英雄还是有点怕死的。在了解自己胃病的严重性后,他非但没有专心疗养,反而更加拼命地工作了,除努力创作多写剧本外,更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三年内不可能完成的超量工作计划。   1932年7月23日《电声日报》称,洪深曾撰文称:我的脾气很是燥烈,同时自己觉得很是刚直……我还有些黑旋风李逵的牛脾气,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情面也不能拘。洪深的朋友都知道他为人坦率、热诚、刚劲、勇敢。他的一个学生认为:“他的不拘小节,在表面上看起来,洪先生确是个便宜行事的人物。但是在骨子里,他对于他所热衷信仰的东西,却丝毫也不肯苟且……待人接物还是太天真,并且他的感情作用很重。因此,他从前在外面常常受到意外的麻烦。在遭遇碰壁之时,有时他甚至于气愤不能自已。据他自己说,他的胃病就是这样害出来的。这固然是他的一个弱点,但这也正是他的可爱之处。”
  来到重庆后,洪深郁郁不得志。1940年冬,在招待文化界的宴会上,他拼命地酗酒,朋友们也都感觉他的失常定是受到了重大刺激。在洪深自杀前2个月,他本拟多写一些稿子,得到稿费后偿还债务,但他的心绪异常恶劣,往往举笔不能写成一字。就在前五六日,他曾对朋友道:我现在只好无聊地玩,吸烟、喝酒……我简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
  洪深长期患有胃病,严重影响睡眠而导致神经衰弱。他的耿介性格着实得罪了不少人,工作、生活的压力更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折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让他失去了生存的快乐而时有激愤。身心问题应该是他自杀的原因之一。
  事业受挫曾声言
  将“努力于商业”
  1930年、1931年,对洪深来说,可谓多事之秋。当时,他在上海已加盟明星电影公司,为剧本委员会九委员之一,并在复旦、暨南两所大学任教。他钟情戏剧、电影艺术,为人耿介,与人讨论艺术时,不肯阿附,且多批判,使人难堪。1930年2月,因“不怕死事件”与上海大光明影院对簿公堂;10月初,其在巨籁达路上的寓邸又被警方搜查;1931年3月,又因其在现代学艺研究所挂名所长一事,致由国民政府外交部转饬上海高等法院刑庭侦查。幸有上海市社会局长潘公展出庭作证,才得南京中央党部谅解,予以不起诉处分。
  一连串的打击让洪深心灰意冷,他不禁感叹世道之日非与艺术研究之艰难,故将两所大学之教授职务诚请顾仲彝等教授庖代,暂时脱离上海之艺术界。1931年3月至6月,曾应大陆银行总经理谈荔孙之邀,从上海来到天津,担任该行秘书长一职。声言从此“不再教书,不谈戏剧,努力于商业”。
  抗战爆发后,上海救亡演剧协会成立,洪深首任主席,亲自率领救亡演剧第二队,与冼星海、金山、王莹、李纯等一班人马,经过徐州突围,北走开封,经洛阳下郑州,转道武汉,发动并主持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战协会的筹建工作。在汉口时,郭沫若出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时,洪深曾应邀主管戏剧部门。他穿起了军装领导着内地的戏剧运动。政府内迁,由武汉而重庆,他便领着教导剧团,带着凌鹤等人巡回四川各县演出《包得行》。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以文艺形式进行抗敌宣传的政治部三厅,由于其成员多为中共领导下的进步人士,因而被蒋介石取消。身陷迷惘的洪深,一时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前途深感忧虑。正如同年第6卷第2期《中国月刊》中《从洪深全家服毒说起》一文所写:“在重庆,自郭沫若离开第三厅时,田汉、洪深也相继离职。再后来,洪深就此没有了消息……(他的自杀)亦许其中另有原因,因为他是代表了左倾的一个作家,说不定此种服毒是被渝方面迫使的。要是事实的话,那就与第三厅改组有着关系了。”
  左翼文化人士不断受迫害
  促使他实施“尸谏”
  1941年第3卷第8期《上海周报》中《短评洪深的自杀》一文称:“洪深的自杀,生活困迫是一原因。政治之不进步,怕是更大的原因。”洪深时为中国著名的剧作家,有许多关于中国戏剧、电影的理论创作,做过大学教授,因而,在中国文化界颇有地位。他与多名国民政府要人私交甚厚,陈立夫、张道藩均为其挚友。若说他因生活困迫、借贷无门而自杀,这岂不是笑话。但是,洪深的思想却颇与陈、张二人不同。在过去的中国戏剧运动,明显有着两种趋向:洪深为田汉领导的左翼剧运,而张道藩领导的却是右翼剧运。左翼剧运深得社会人士欢迎,右翼剧运却利用政治优势,给予左翼作家以严重打击,田汉等人更因此而被捕。在戏剧方面,洪深当然与田汉处在一个阵营。但是,从1939年下半年以来,国民政府竟然取缔言论自由,进步文人的活动受到压迫,已成重庆公开的秘密。而此种表象的背后,正是因为国共两党的政治摩擦。1941年初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蒋介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像洪深那样的爱民族、爱国家的人,那是无不悲愤至极的。他希望祖国抗战的胜利,他不愿见祖国的失败与投降。”
  同年《上海周报》中的《短评洪深自杀》一文称,就在洪深自杀前两月,马寅初先生因在重庆大学演讲而被国民政府逮捕。主张正义、为民疾呼的进步人士,不是被捕就是被杀。洪深是一个极富正义感的作家,向以敢言著称,但他怎能改变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呢?
  同年2月8日《社会日报》和第4期《中国电影画报》不谋而合地认为,洪深的自杀是他最后实行的“尸谏”。洪深先是深受“解散新四军事件”的打击,继而又听到《新华日报》将要停刊的传闻,一个个坏消息使他悲痛欲绝。于是“为促成双方的团结对外计,所以,宁愿牺牲一家性命,实行尸谏”。
  洪深自杀事件,决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当时国内有数以千万不愿做汉奸、亡国奴的文化人,正在忍着饥寒在抗战文化上战斗着。为此,多家报刊呼吁,为了保证他们的生存环境,希望政府制定出更具体的保障措施,而且立即付之实施,以免有更多的洪深事件发生。
  洪铃发现父母双双服毒后,立刻托人打电话给郭沫若。郭沫若遂急忙带着医生赶来洪宅,当即施行紧急抢救,经注射后,洪深夫妇才将毒物吐出。郭沫若发现在洪深身旁放在一封遗书,上书:“一切无办法。事业,家庭,食、衣、住,种种,如此将来,不如且归去,我也管不尽许多了!”(1941年第1卷第35期《大众影讯》)
  遗书中明确说明了他对事业、家庭、生活皆无办法,前途更是一片渺茫,与其这样生活在痛苦的煎熬中,倒不如撒手闭眼,一死了之。为此,有人认为,洪深自杀的原因自然是综合了事业不如意、夫妻感情出现裂痕和生活困迫这三方面的因素。但无论是这三种原因,还是前面提及的身患疾病、精神压抑的因素,归结起来其实都源于政治。国民政府取缔言论自由、右翼势力的排挤,造成了洪深的事业受挫;国民政府对大后方文化人士的政治制度,致使洪深缺衣少食、女儿不得医治。一方面有人借机发国难财,一方面物价飞腾、民不聊生。外有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恣意横行,内有中国政治的殊多症结。而洪深却又束手无策、回天乏术,于是,这样一个富有血性、极具风骨的中国传统文人,在痛苦绝望中,选择极端的绝路。可以说,洪深自杀的导火索为生活困迫,但其罪魁祸首却是政治因素。
  自杀不是出路,它换不来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也换不来国民政府的政治清明,更不是进步文人的出路。应该看到,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民众的力量和一切进步势力正在发展壮大。
  (作者为天津市档案馆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岚
其他文献
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随着欧洲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一些社会活动家主张劳动者要以自愿为原则成立合作社,在资本剥削的社会大环境中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这一社会思潮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马上获得了一批进步人士的积极响应。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是第一位倡导合作社的政治家。  孙中山先生秉承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投身改造社会的活动。早年经历使其深知
期刊
母亲从《参考消息》上察觉到高考招生制度发生了变化  1977年10月,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对于当年参加高考的570万名考生来说,这是他们一段惊心动魄的生命历程。作為570万名考生中的一员,当我回望1977年的高考,自己之所以能够大胆决定报名参加考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对我的鼓动与支持。40多年后,重新整理1976年4月至1978年2月我在上海崇明跃进农场工作
期刊
在方增先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我受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之邀,出席“《方增先口述历史》出版座谈会”。这本刚出版的新书称得上是方老一生的精彩回放,书中有史料、有故事——耐人寻味;有照片、有作品——赏心悦目。我拜读新书仿佛又和先生见面,先生为人师表的风范、对后辈的热情勉励、温和率真的性情,令我难以忘怀。  先生鼓励我“在哲理漫画方面  探索一条路出来”  1992年10月,我在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上开设“智
期刊
最初听到林放(赵超构,笔名林放,1910-1992)的名字,尚读初二,也是在父辈们聊天时得知的。都说他文章写得好,却从未读过。当时偶读《新民晚报》,也都是体育新闻或者长篇连载《芦荡火种》之类的。没想到10年之后的1974年,我参加《辞海》修订工作,竟遇上了林放先生。  《辞海》编辑室在陕西北路上,一次坐21路公交车上班去,途经西藏中路,上来一位瘦小的老者,还没站稳,车已启动,一个趔趄撞到我座位旁,
期刊
1968年在工宣队浩浩荡荡进驻上层建筑不久,上海文化系统组织了对巴金的游斗。据说是他们认为巴金著作三部曲《家》《春》《秋》在民众中很有流毒,特别是对工人群体心灵有所毒害,必须批倒批臭,于是拉起了一个“批判组”,由奉贤五七干校押来巴金,到我作为上海图书馆成员参加时,已经游斗了多天。  这家临时搭的、非常松懈的“小分队”,由工宣队带队,为了壮大行色,还请了市劳动模范裔式娟参加。但我们都是客串,跑龙套,
期刊
2017年1月3日,一名叫徐志祥的老同志通过微信联系我,原来,他是我父亲刘征文在上海机床厂的老同事。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调离了上海机床厂后,他便和我父亲失去了联系。上世纪70年代初徐师傅从解放军第31集团军复员来到上海机床厂,在厂团委担任团干部,后来调到市委办公厅、市档案局工作直至退休。70多岁的徐志祥来到我办公室,深情回忆了上海机床厂曾经的辉煌,和该厂派他与我父亲在复旦大学工作时,发生在复旦校
期刊
从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爆发了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是由英、法、俄等国组成的协约国与由德国、奥匈帝国等国组成的同盟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而爆发的一次空前规模的大战。有学者称:“一战是人类现代战争之始。”  这次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但涉及到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达36个,双方动员的兵力达7500万人,而死伤军民达3000万人以上。这次大战给全世界造成了历史
期刊
1957年1月1日,杨思一在日记里写道:“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旧的一年在国家是一个大转变,在个人接受了历史上最大的考验,考验中有苦也有快乐。希望新的一年呀,苦恼减少,快乐增长。”  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和省政协副主席的他,怎会想到日记会止步当年10月12日,最后一句连标点也没。12月13日,他被划右派,成为史称“沙(文汉)、杨事件”中的杨;被视为新中国成立后,继“潘(汉年)
期刊
陈毅和赵朴初皆为彪炳共和国史册的千古人物,同时,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诗人。陈毅一生戎马倥偬,国事加身,留下了700余首诗作,赵朴初著作更丰,韵文诗作2000有余。1977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正式出版《陈毅诗词选集》,这本选集是陈毅夫人张茜泣血之作。序末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在整理、编辑诗稿的过程中,得到赵朴初同志认真诚恳的指导和帮助,我谨向他表示最深切的谢意。” 陈毅、张茜逝世已近半个世
期刊
“搭车穿洞”去看“杨虎城”  1956年春,我随父母由上海移居西安,住小南门外张家村。当时的西安,出了城门都是乡村。没有公交车,到城里全靠步行。当时班级同学岁数都比我大,知道“二虎”(杨虎城李虎臣)守城抵抗刘镇华的故事,也从大人口里知道“西安事变”,对我初来乍到的却是新鲜事。  一天放学后,同学相约去南院看“杨虎城”,我欣然随大家一道去。在“领头”学伴的安排指挥下,五六个同学分别向泥路上行驶的骡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