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授课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课型,也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主阵地。因此,新授课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新授课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标理念,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我在尝试改善常规的概念引入模式,形成一种新型的概念课引入模式。
很多学生觉得学生枯燥,提到数学就厌恶,数学课就是他痛苦的根源,数学试卷简直是他无能的指证。针对这样的学生,针对这样的一部分现状,我总是在思考,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在一条线上,为什么老师教的如此悲哀,学生学的如此厌恶。究竟如何改造我的课堂才可以让学生喜欢学,可以学。我常常思考,觉得最大的一部分原因在新授课的教学上,所以我的课堂改革从新授课开始。
函数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个老大难问题,拿他们的话说,就是从来就没有听懂过,上高中之后,可以说“函数”狠狠的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因为这样,很多老師对于函数的新授课力不从心,从此“函数”的新授课,成了行内公认的几个最难上的概念课之一。鉴于这样的现状,所以我拿《函数的概念》这节课举例,希望可以让大家感受到我的一些教学想法,同时希望大家提供宝贵意见。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2.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函数概念的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二、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难点:函数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
三、教学基本流程
四、本节课的引入
老师:人类最伟大的感情莫过于亲情,儿子和父亲,如果我把儿子作为集合A,父亲作为集合B,那么两个集合的联系纽带就是血缘关系。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伟大的集合,有如下的三个特点。
1.每一个儿子都有父亲。(学生笑)
2.父亲是唯一的。(学生再笑)
3.当有一天儿子集合为空集的时候,父亲这个集合将也会成为空集,那么人类就会灭亡。(学生没有笑,似乎有了点思考)
这是两个非常伟大的集合,他们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元素,数学世界其实就像一个另类的人类世界,我们可以模拟父子这两个伟大的人类集合关系,数学的世界也有,这将是多么伟大的创举。我想数学世界需要这样的集合,需要这样的集合关系,你们觉得呢?(学生的眼神中发着光,似乎也在思考)
老师继续:我们不妨模仿上述两个伟大的集合,得到我们数学上的“父子”关系。
为了“数学世界”的伟大,我们不妨用非空的数集分别模仿儿子集合A,父亲集合B,这两个集合有如上三个特点。
1.A中每个元素(儿子)都在B中有元素(父亲)与之对应。
2.B中的对应元素(父亲)是唯一的。
3.A、B是两个非空数集。
(学生前所未有的认真)
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伟大的集合,有三个要素组成:集合A中的元素(儿子),集合B中的元素(父亲),“血缘关系”;我们不妨把A中的每个元素用x表示,B中每个元素用y表示,“血缘关系”用f表示,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伟大的集合简述为:y=f(x)。
A中的元素(儿子)组成的集合叫定义域,B中的元素仅限于(父亲)叫值域,“血缘关系”叫对应法则。我们数学上称这种关系为函数。
(学生个个都神采奕奕)
老师问:知道什么是函数了吗?你能总结出函数的概念吗?
学生答:几乎可以异口同声的说出函数概念。
学生基本可以准确说出函数的概念,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所以我在想,一堂课它的引入其实非常重要,如何形象生动,如何贴近生活,是我的思考重点,也许引入用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但是应该算得上通俗易懂。从学生的回答我知道他们真的懂了,什么是函数。
出示练习题,加深学生理解,提高概念应用能力:
这里采用这样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拿出发给他们的导学案,给出一定的时间自己做,组内讨论,然后每组一个同学做代表,到黑板上展示他们组的答案,另外的一些组的组员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
判断下列哪些是函数,其中定义域是什么?值域是什么?对应法则是什么?
(1)课本例子
(2)课本例子“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表
学生的答案基本接近完美,作为老师我首先肯定了他们争议的价值。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的理由,在一片激烈的讨论声中,得到一致答案,认为是后者,原因是,觉得“爸爸”才是值域,允许男子没有下一代。
听到他们的答案,我差点笑喷当场,但是我忍住了。自此我知道我的学生懂了函数,是真的懂。
给出第二组练习,再次确认学生的掌握程度:
这里的作法与第一组练习类似。
练习1.下列对应关系中是函数的是( )
练习2.下列对应关系中是函数的是( )
练习3.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上面的问题都由学生讨论,展示,点评。学生说的头头是道,全体参与,效果我觉得非常的好,除了这节课的开头是由我占主导之外,其余时间几乎都是学生主导,主导一切。最后学生还自发的总结了本节课的收获,我为他们惊艳了。
在这节课的成功的启发下,我把我的课堂重心都放到了引入上,然后把练习精挑细选,剩下的课堂时间全部教给学生,他们自己是自己的学生,自己是自己的老师,我是这样一堂一堂课的做着,效果还真的不错。算是自己的一点点心得吧,说出来,跟大家分析交流,欢迎大家提供意见,改良课堂模式。
很多学生觉得学生枯燥,提到数学就厌恶,数学课就是他痛苦的根源,数学试卷简直是他无能的指证。针对这样的学生,针对这样的一部分现状,我总是在思考,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在一条线上,为什么老师教的如此悲哀,学生学的如此厌恶。究竟如何改造我的课堂才可以让学生喜欢学,可以学。我常常思考,觉得最大的一部分原因在新授课的教学上,所以我的课堂改革从新授课开始。
函数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个老大难问题,拿他们的话说,就是从来就没有听懂过,上高中之后,可以说“函数”狠狠的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因为这样,很多老師对于函数的新授课力不从心,从此“函数”的新授课,成了行内公认的几个最难上的概念课之一。鉴于这样的现状,所以我拿《函数的概念》这节课举例,希望可以让大家感受到我的一些教学想法,同时希望大家提供宝贵意见。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2.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函数概念的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二、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难点:函数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
三、教学基本流程
四、本节课的引入
老师:人类最伟大的感情莫过于亲情,儿子和父亲,如果我把儿子作为集合A,父亲作为集合B,那么两个集合的联系纽带就是血缘关系。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伟大的集合,有如下的三个特点。
1.每一个儿子都有父亲。(学生笑)
2.父亲是唯一的。(学生再笑)
3.当有一天儿子集合为空集的时候,父亲这个集合将也会成为空集,那么人类就会灭亡。(学生没有笑,似乎有了点思考)
这是两个非常伟大的集合,他们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元素,数学世界其实就像一个另类的人类世界,我们可以模拟父子这两个伟大的人类集合关系,数学的世界也有,这将是多么伟大的创举。我想数学世界需要这样的集合,需要这样的集合关系,你们觉得呢?(学生的眼神中发着光,似乎也在思考)
老师继续:我们不妨模仿上述两个伟大的集合,得到我们数学上的“父子”关系。
为了“数学世界”的伟大,我们不妨用非空的数集分别模仿儿子集合A,父亲集合B,这两个集合有如上三个特点。
1.A中每个元素(儿子)都在B中有元素(父亲)与之对应。
2.B中的对应元素(父亲)是唯一的。
3.A、B是两个非空数集。
(学生前所未有的认真)
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伟大的集合,有三个要素组成:集合A中的元素(儿子),集合B中的元素(父亲),“血缘关系”;我们不妨把A中的每个元素用x表示,B中每个元素用y表示,“血缘关系”用f表示,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伟大的集合简述为:y=f(x)。
A中的元素(儿子)组成的集合叫定义域,B中的元素仅限于(父亲)叫值域,“血缘关系”叫对应法则。我们数学上称这种关系为函数。
(学生个个都神采奕奕)
老师问:知道什么是函数了吗?你能总结出函数的概念吗?
学生答:几乎可以异口同声的说出函数概念。
学生基本可以准确说出函数的概念,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所以我在想,一堂课它的引入其实非常重要,如何形象生动,如何贴近生活,是我的思考重点,也许引入用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但是应该算得上通俗易懂。从学生的回答我知道他们真的懂了,什么是函数。
出示练习题,加深学生理解,提高概念应用能力:
这里采用这样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拿出发给他们的导学案,给出一定的时间自己做,组内讨论,然后每组一个同学做代表,到黑板上展示他们组的答案,另外的一些组的组员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
判断下列哪些是函数,其中定义域是什么?值域是什么?对应法则是什么?
(1)课本例子
(2)课本例子“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表
学生的答案基本接近完美,作为老师我首先肯定了他们争议的价值。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的理由,在一片激烈的讨论声中,得到一致答案,认为是后者,原因是,觉得“爸爸”才是值域,允许男子没有下一代。
听到他们的答案,我差点笑喷当场,但是我忍住了。自此我知道我的学生懂了函数,是真的懂。
给出第二组练习,再次确认学生的掌握程度:
这里的作法与第一组练习类似。
练习1.下列对应关系中是函数的是( )
练习2.下列对应关系中是函数的是( )
练习3.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上面的问题都由学生讨论,展示,点评。学生说的头头是道,全体参与,效果我觉得非常的好,除了这节课的开头是由我占主导之外,其余时间几乎都是学生主导,主导一切。最后学生还自发的总结了本节课的收获,我为他们惊艳了。
在这节课的成功的启发下,我把我的课堂重心都放到了引入上,然后把练习精挑细选,剩下的课堂时间全部教给学生,他们自己是自己的学生,自己是自己的老师,我是这样一堂一堂课的做着,效果还真的不错。算是自己的一点点心得吧,说出来,跟大家分析交流,欢迎大家提供意见,改良课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