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传递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博士,你太忙啦!开放展时你没到杭州,晓峰来了。
  孙:我收到你发来的几张图片。晓峰看了李秀勤的展览,我没看,我只能是想象。
  晓峰:有时候想象会更敏感,会把一些干扰性的东西自然排除掉了。
  孙:想得格外美好。我在想一个问题,利用工业厂房做展览对不同艺术家而言,感触可能不一样。我在想,像李秀勤、隋建国这样有较长工厂工作经历的艺术家对这种环境和与工业有关的作品是不是会特别感兴趣一些?李秀勤二十多年前就做了一大批金属焊接雕塑,并在1993年9月与英国金属焊接雕塑家迈克莱恩斯在中国美术学院首开金属焊接雕塑课,之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都开始上金属焊接课了,后来李秀勤自己倒是不做了(笑)。
  晓峰:我们有一批这样的艺术家,特别是像秀勤老师这个年龄段,他们有着对工业时代的特殊记忆,特别的情感记忆,之后的更年轻的艺术家就少有这个经历了,他们的经历里并不仅仅缺少工业时代这个部分,甚至也缺少农业时代的。而前辈的艺术家,不管是有着农业的、工业的,村镇的、都市的,还是海外回来的这样的背景的,他们所形成的创作情结倒是很真实自然的。这段时期,人类文化遗产,包括工业遗产,也重新被给予了重视。原来我们提到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工业社会以前的原始文化,农业社会文化,最多加上手工业时代的。工业化以后的,尤其是到后现代,对工业化的东西批评的比较多,现代主义运动以来对工业文明的批评也比较多,但今天我们从工业遗产的角度对待它,态度也许会有所改变。李秀勤老师这次组织的工作室开放展,包括她的研究生的这些作品,让我看到的是一种对工业记忆的文化分析和艺术解读,而不是那种劈头盖脑地加上一个观念的批判,它是很沉着的。我先前也看不懂这些锅炉的残件,他们讲了才明白:啊,它还这么重要,是一个供应能量的心脏。一个工厂的存活,首先要有能量的供应,不管是煤还是电,就像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带来的工业革命是一个道理。其实你通过对工厂锅炉的记忆和挖掘,抓住的就是类似瓦特的蒸汽机或者爱迪生的灯泡,一个是光亮,一个是热量,两种能量,当这个锅炉成了废弃物,眠于艺术家的工作室里,便成为今天我们艺术的媒介,是经艺术研究的锅炉,是另外的一个锅炉,它作为一个被解剖的对象,一个艺术创作的媒介,或者是通过艺术方式进行反省的媒介,所以这个选题所串出的一条线很有价值。
  孙:现在利用过去老的厂房作为工作室有很多,成了风气,比如798等等。但是李秀勤的工作室开放展为这种模式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这里是利用它原有的设备,例如锅炉等原有的构件,让它们也成为艺术作品,就不仅仅只是利用工厂空间的概念。她把自己的工作室打开,让原有的工厂车间与作品的创作环境和过程联系在一起,把原来的工业遗留物作为艺术创作的资源,其意义是多重的。把工厂生产空间环境艺术化、当代艺术化;用当代艺术来改造这种空间,在这个改造过程中,作品本身由于与空间密不可分,使场地本身也成为作品的载体。这是一种一体化的方式。你现在是展览的开放,同时又是工作室的开放,是在看作品,又是看作品的制作过程,还能看到作品的生产背景和空间……这种综合性一下子让它的意义丰富了。
  李:工作室开放是一个理念,一般的情况是大家利用一个工作室做做小稿,推敲一下形态是一个比较个人化的创作空间,是在当下能够使艺术家安静下来进行思考的这样一个空间。我以实验、独立性为特征的空间向全社会开放,并以此作为艺术和思想的交流的平台。一般的艺术家作品交流的平台是在画廊、美术馆、博物馆里,这是最普遍的展示方式。作为艺术家把自己的工作室打开,这是一种最直接、朴素、本质的交流方式。
  孙:不过我感到这个展览也有个问题,就是展览地点。工作地点一体化固然好,但这个地点对于参观来说可能会有点问题,有点偏远。当然,从好的方面讲,它是对这个地方的激活。
  李:我觉得这首先激活了我!产生了《扫描》和《衡器》这两件作品,并且诞生了一个研究课题——《锅炉,能量传递》。五年前,我租下了锅炉房成为工作室,工作室的后面就是一条铁路,火车路过、鸣笛、震动得工作室都在颤抖,它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这个真实给了我和学生们很多的启示,近几年的创作《道口》《迁移之都》都与我的工作生活空间有关系,比如说这个院子,它就在一个最边缘的角落,工作室的独特结构空间首先激活了我的创作思维,使我尝试了我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虽然离闹市区遥远,它不是艺术中心,也不是文化中心,与我们原来那种习惯性的展示方式是不太一样的,但这锅炉房的遗址,结构和所有的遗留物,给了我们创作这样的作品的机会。
  晓峰:对,第一,与校园不一样。第二,与现在被炒作过热的艺术区、创意产业园也不一样。感觉反差特别大,看李老师的工作室,我就特别感慨,这里不但纯粹,它还变成教学基地,变成一个实验室。这个展示就是创作现场,没有包装,甚至作品搬都搬不走,你直接在旧车间墙体和废弃的遗迹上做作品,让曾经的一度冷却的锅炉通过艺术再次激活,更新的能量继续传递。
  李:作品生长在这里,我们的思维也在这里生长出来。我觉得工作室要产生这样一种生态式、生长式,不是作秀。
  晓峰:我觉得这样的特例特别需要,虽然都这样也不行。你这块的真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这个地方延伸出来的作品的理念也好,作品的结果也好,可能是另外一个话题,但就你的工作室开放日、开放展而言,与那些艺术区的展览展示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李:“工作室开放展”理念决定形式,我的展览就在工作室里,是一个宽松、自由、开放的方式,没有主办单位,没有主持人更没有领导讲话、剪彩,但是我邀请了许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不是来参加开幕式,而是在工作室开放期间都可以来进行交流对话,我收藏了许多对话,包括我们今天的对话,这是开放展的重要内容。
  晓峰:不仅仅是对话,还是思想交流……
  孙:这两个开放展,给了工作室学术空间很大的可能性。第一次是在墙上的书写,产生了《扫描》这样的作品。第二次是结合教学,做了《锅炉﹒能量传递》这样的展览。本来,能量的产生、传递,这个题目原本是很工业化的东西,属于科学技术的东西,但是通过对工业遗留物的紧追不放,通过开发和挖掘,让这个题目远远超出了它原本的意义。锅炉是干什么的?产生动力,产生能量,但是,这种能量可以进行置换,可以由物理的能力让人产生其他能量的联想。展览针对锅炉这样一种制造和生产能量的容器,围绕一个现成的东西,进行研究创作,让学生做了艺术作品,我觉得这样很好,它可以融入学生们对锅炉的各种不同的认识,可以把每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想象都带到作品里,这样,就把原本不大的空间中的各种可能性挖掘出来。如果这个做完了,还可以继续挖掘,最后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就是说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个看似随机的、偶然的物体,它最后殊途同归,聚合到艺术中来。在一个原来的生产车间,在一个过去工厂遗留下来的地方,有一些遗留下来的东西,把这些东西无限制地进行开掘,这个过程体现了艺术的创作过程。
  李:我觉得,这个锅炉房是一个生产系统,它本质是生产和传递,锅炉只是一个主体,生产系统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很物质的生产操作思维,生产操作系统怎么能够转换成艺术创作的思维?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晓峰:锅炉也便有可能从一个物质客体变成艺术主体,从废弃物成为艺术品。
  李:我这次设置这个课程就是这个目的,不能把一个锅炉还原为一个锅炉的形态拿出来,生产系统不能还原一个生产系统,这个课程的特征在于转换,是以艺术形态创作的思维训练为目的。
  孙:锅炉作为一个条件给予学生,然后学生通过一种观念、一种作品形态把它表达出来。
  李:对,学生要去考察,要去了解锅炉是怎样生产能量的,又是怎样把能量传递出去的。
  晓峰:工业时代的生产系统是怎么样的?然后今天的艺术怎样借用它、延伸它、突破它?
  李:了解锅炉的生产系统,这是训练学生艺术创作的资源。我认为一个课程特别是研究生课程,应该与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紧密的结合为一体,学术研究要在思想性、社会性的基础上进行就有生命力了,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很真实!当它成为艺术研究的一个研究课题,它是需要转换的,从物质转换为一种能够创造精神的资源。对于锅炉的生产系统,同学们研究了解它的本质之后,然后转换成一种创作艺术形态的思维。它不是一个杯子的复制,然后把这个杯子放在展台上展示。
  晓峰:看了李老师这个展览,在《艺术当代》我也提到这个展览,我还说你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版面,不一定多,因为它是非常有意思的。第一个有意思在于,刚才孙老师提到工业遗产,它的全称叫工业文化遗产,这个就是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它。李老师很明确地针对了这块东西。第二是你非常随缘,很真实,这个工作室原来是一个锅炉房。如果它不是一个锅炉房,是一个车间,你可能会做另一个媒介。
  李:应该会出现不一样的问题。
  晓峰:这个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不是你硬去做的。我们看到的过去的废弃的火车,废弃的轨道,但是保留它往往是把它完全当作装饰物,当作一种道具,这种道具使它时尚化了,如拍一些婚纱照。我们经常在798看到人们站在废弃的火车旁边拍照,李老师的出发点与它完全不一样,你没把它当作一种装饰,也没把它当作一种道具,你是把它当作一种基因,一个可能会重获生命意义的标本。
  李:是艺术创作资源。
  晓峰:对,是资源,你要去剖析它,你还把它作为课题,让你的研究生去研究它,各自表述它。7个研究生,他们的年龄,他们的不同的想法,在导师的指导下,阐释自己的认识,这也表达他们年轻一代不一样的看法。这样才会有那种原生原创性的东西出来。在今天,从原来的资源中生长出一种什么东西,这也是艺术活动需要的一种态度。锅炉这个课题,我觉得之所以有意思,还在于它的能量意味,特别是在横向比较中,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不一样的地方一定会带来拓展艺术生长的能量,物化能量仅仅是契机、引子,能引发出精神价值的能量才是意义所在。
  李:今天学生来电话告诉我,昨天晚上有许多朋友到我工作室看展览,有两个外国朋友,一个来自德国另一个来自荷兰,他们很喜欢我的工作室和研究生的“锅炉”展览,这位德国人是搞文学的并喜欢创作地下音乐,我们的展览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想利用“锅炉——能量传递”为主题搞一个电子音乐会与学生的“锅炉”展览共同展示,我明天回杭州与他们商量此事,我很兴奋,“锅炉——能量传递”的研究课题,在社会上碰撞出火花产生了一点点能量…….
  孙:工作室开放展是一个多方向并有着多种阐释空间的展览,它的形态非常丰富,我们现在谈了半天,未必全面地说出它的意义。如果再听听那些参加了创作的年轻人说什么,听听周边看热闹的周边居民他们在说什么,也许更有意义。“车间”“锅炉” “工作室” “艺术创作”“艺术展览” “观众参与和体验”……这些元素都统一在这里,尽管我没有身临其境,但是,我能想象,在那里发生的种种有意思的事情。当然我期待有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在那里发生。
其他文献
雕塑与公众的关系各具形态,不同时代的雕塑艺术呈现的艺术关系是不同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社会背景下雕塑与受众的关系之阐述,进一步地认识到当下的社会背景与语境中雕塑艺术所处的位置与使命,以便更好地重塑当代文化精神。  一、古代雕塑与受众的关系  在人类的原始时期以及上古时代,雕塑是与巫术发生关系的,它表现出的是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在他们的观念里,具有神秘的非物质因素的超自然法力是人类的主宰。人
期刊
2008年,琴嘎参加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在展览中,总策展人以琴嘎的作品是用动物皮毛制作的为由,拒绝了他的作品展出。琴嘎当机立断,即兴地在开幕式现场表演了一次偶发行为。这次经历是本次访谈中最为生动的事例,因为它微观地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上随时出现的冲突和调解,还有不妥协。  在今天,我们常常谈雕塑当代化的问题。这种当代化不光足形式、风格、与言论上的当代化,艺术家生存体制的转变
期刊
贝尔茨基1921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Brno市。他在布拉格(Prague)市度过了自己的儿童时代。16岁时他是一名艺术学校的学生,那时他就获得了该校的雕塑一等奖。  当德国法西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贝尔茨基随父母脱身前往英国,并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就读。1939年二战爆发时,他参加了属于英国部分的捷克军人组织,于1940年由英国赴法国与德国开战。在法国被德国攻破后,他脱身回到英国,1944年在诺曼
期刊
继1990年(第一届)、1992年(第二届)成功举办的雕刻艺术节之后,在河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定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于2005年9月9日—11日举办第三届中国曲阳国际雕刻艺术节。该届艺术节由曲阳县人民政府、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承办,得到了海内外相关行业协会和新闻、艺术媒体及广大雕塑家的大力支持。    一    本届国际雕刻艺术节的重头戏是“曲阳杯——国际雕刻艺术大赛”。
期刊
南山海上观音是一尊108米高的三面像,并不是通常见到的一个身体几个头部的佛像,而是三个身体、三个头和三个肩膀的佛像。在每个正面朝向上只能见到一个雕像。这个像是1998年开始创作的,前后共花了6年零10个月的时间,比自由女神的10年要短一些,比之通常的制作时间来说是长了一点,但正由于有较宽裕的时间,所以可以反复研究推敲,并向传统和有经验的雕塑界、佛教界人士讨教。大像制作和小像有一些地方不同,最突出的
期刊
设计教育现状思考  文/于长敏 By Yu Changmin  (桂林工学院艺术设计系)    摘要:因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延续美术教育的老路,以市场经济的法则去指导产品设计的意识还很不够浓。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中国经济发展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教育体制的滞后,现行培养模式的弊病,招生环节的漏洞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以便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  关健词:艺术设计;教育;思
期刊
张爱廷    张爱廷 男,浙江青田人,生于1939年。1957年开始从事青田石雕创作。1958年至1960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民间工艺美术系。1967年至1968年作为专家被国家派遣赴阿尔巴尼亚传授石雕技艺。197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一年。1988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93年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
期刊
简约的外在之“形”与隐匿的内在之“意”,交相“辉映”出温和的“诗”味和冷峻的“思”性。这样的审美指归隐隐约约地标示出了陈志勉雕塑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  但是,简约并不简单!隐匿并不隐晦!  无论简约还是隐匿,都是由“炼”而来。  陈志勉的眼光和心思不只停留在雕塑上,还漫游到绘画上。在漫漫人生路上,他雕塑着,也绘画着。一腔“博爱”的艺术热心“炼”就了一身多才多艺的本领。有人戏称他是一个熔炉——一个如
期刊
内容摘要:辉煌的汉唐石雕体现了东方意象造型手法的精髓,而诗性的语言表述是意象造型手法的基本语言状态,既代表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也体现了中国艺术家的人格特征和审美取向。诗性的思维产生了“道”与“文”的结合,决定了意象的表达方式,展现了独特的中国艺术之美。诗性的思考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当代艺术创作和研究中,传统的中国诗性艺术思维随着艺术观念全球化的形式逐渐淡化,这势必造成艺术创作中国性的丧失
期刊
一个时代或一个领域的纸质传播媒体——报刊,无疑是我们观察这个时代或这个领域的最好窗口之一。  眼下正是传播媒体你争我夺最为激烈的岁月。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体文化》中很客观地描述了传媒的局势:“在这一领域里,主要的社会群体和诸种势均力敌的意识形态都在争夺着控制权,而个人通过媒体文化的图像、话语、神话和宏大场面等经历着这些争夺”。更何况纸质传媒除了本系统内部的竞争之外还面临着广播、影视和网络等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