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墨形式与风格的探索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yu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中国水墨画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异常复杂的文化交汇期,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挤压碰撞中求生存,求发展。一方面在资讯发达的文化环境中,为人类提供了相同的话语背景,另一方面则来自中国社会史无前例的变革与发展,中国人价值观念出现了新旧差异,并在巨痛中新旧更替,同時经济的迅猛发展又必然带来了文化动荡,在这个更新变化的过程中,艺术的综合、观念的分离,已形成了多元格局,画家的形式与风格多变,品种繁多,杂乱无而序,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把人们创作活动作一些分析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归纳的讲,中国水墨画在形式与风格上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综合现代造型因素,对传统笔墨构成进行再认识、再发掘,把点、线、面向极端演化,为传统开发型;二、引进现代审美观念及相应的表现技法与图式,向半抽象与抽象方面演化,为抽象构成型;三、对工具、材料载体的表现力,在广度深度上开掘,通过纸、布,综合材料的实验使材料从表现媒体转化成了绘画的内容,为材料综合型。
  关键词:现代水墨;形式;风格
  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优秀的传统 被艺术家继承和发展,同时,不符合时代艺术精神的东西,而一代代的被遗弃。到了今天我们同样也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水墨是中国画主要品种,从宋代起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到了元代,水墨画已成为中国画主流,文人画随水墨的发展应用而生,从某种
  角度来说推动了水墨的发展。现代水墨画家,主流还是沿着这条历史的脉络,一方面根据自己风格变化的要求,另一个方面是吸收中外现代综合造型因素,强调点、线、面构成等形式因素,从笔墨中演化,拓展了中国现水墨画的表现语言空间。
  1、点的新创造。点可以理解为最小的作画基本形态,点是造型诸因素之始,其表现最为简洁,同时,也最为丰富。传统的点,都只是刻画细小的对象,或者是点染气氛。如点叶、点子、点苔,它们在画面只是起辅助作用,而现代水墨画家却不是这样,他们在点上大做文章,把点的功用扩展到极限,探索点的型态构成上的变化,甚至掀起了一股“点墨风”。人们对不同形态、不同笔法、不同组合的点,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涌现出大量的作品。如罗平安的《陕北系列》,陈平的《黄土系列》,赵卫的《京郊系列》。画家以点为基本符号,把线与面的作用统统归结为点,把作画系列笔法也减化为点,再由各种形态的点,来表现世界物象,有横点、竖点、斜点、圆点、方点、大点、小点等等。这里是点的世界。画家在充分发挥“点子”作用的同时,将点与形体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凝炼,装饰效果更加强烈,艺术语言更加单纯。
  2、从线条中进行演化。在水墨绘画中,线条一直是倍受青睐,它不但是造型的主角,而且是情绪表现的载体,随着线条研究的深入,笔法线条在水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黄宾虹所说的那样,以笔法线条来消解形象,以笔韵自身的价值取代形象的价值,把笔法从沉重的形体塑造中解放出来,用笔达到极度的自由,黄宾虹的山水画就是这样。线条随意奔放,时而用枯笔皴擦,时而用淡墨泼洒,可谓变化万千,他最擅长的是用浓淡不同的墨线,反复勾画润染,使画面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初看似乎苍茫一片,细看越觉得意趣无限。应该说,这是线条的第一次革命,把线条从写实中脱离出来,讲究线条自身的笔韵,由线条来构成画面效果。但这些线条效果,都是用传统工具毛笔完成的,那么第二次线条革命,则是通过各种工具,比如用刷子、竹笔、绳子等工具进行尝试,画出各种不同线条的效果,然后通过这些效果来丰富画面。画家吴冠中即是这样,用刷子、竹笔进行表现。其作品《苏醒》即是这样的代表,用刷子、竹笔画出各种不同粗细的线腕如游龙、互相穿插,时浓时淡交织在一起,合奏了一曲优美的交响乐章,充分体现了线条的魅力。
  3、从墨法中演化。画家通过泼墨、冲墨、破墨,缩墨等墨法的研究,把墨法升华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墨法的肌理效果上,为了使画面上有特殊的肌理效果,在技法上走极端,以泼墨法的演化为例,传统的泼墨法仅仅是用笔大块的涂色,好似泼洒一样,而今人真的用碗装墨水色彩往画上泼,如张大千的山水画,他先用淡墨勾画部分结构,并留有一定余地,然后用墨彩往画上大面积地泼,有的反复泼几次。使画面上出现大面积的黑白对比,墨彩对比。其效果强烈,大有巧夺天工之感。泼墨法的演变,为中国画的墨法演变寻找到一条可资借鉴的途径。画家们把其它的墨法加以超常规的演化,达到质的突破。这类探索的画家也很多:王金岭、孙鸣 用胶墨,房新泉,江文谌用冲墨,曾宓用缩墨……,画坛上墨法演变,异彩纷呈,从而突现画家本人鲜明的创作风格及探索意识。
  4、空间几何分割。即是把画面分割出不同大小等分,讲究分割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是决定画面均衡、对比,调和的重要因素。几何分割包括等同分割、黄金分割、极数分割、任意分割等。这类手法主要来于设计学里面的平面构成,很符合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步步走步步观的特点,多时空的组合,周思聪的《南京大屠杀》,彭先诚的《长恨歌》,即是这类作品,巧妙地应用级数分割与任意分割,把不同而相关的场景组合在一张画面里。把不同时空的内容情节排列在一起,突出了结构的复杂性,强调面积的大小主次关系,包括的协调与对比关系,使各分割块面之间效果变异,色彩相同,内容相隔,借以表达不同的意念和内涵,人们可以在同一画面上看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内容的情节,看到事情的发生与发展,有效增加可读容量。
  5、夸张变形,打散重构。夸张就是极大的超越客观事物的形象,变形就是将作者感知的形态加以主观意识化,打散其自然形态,构成作者心中的世界、感悟的世界,理想化的世界,这样创作就显得更为自由,自我表现更为充分。这类画家很多、如肖惠祥、袁运生、刘进安、蒋铁丰、邵戈等。肖惠祥、袁运生、刘进安所画的人物夸张变形比较强烈,把人物形态变得澎涨扭曲,打破了自然的形态、改变了平衡规律,突显了作者的个性风格。蒋铁丰、邵戈所表现的画面,则采用内容情节被打散,重新排列,使不同时空的环节组合在一起,主题内容和托衬内容重叠在一起,从而突出人物形象,增加视觉内容,给观者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纵观现代中国水墨画家的探索,使中国现供水墨画艺术形象的基本构成元素倾向多元并走向极端,从某一方面达到新的突破,而出现新的境界与楔机,同时也具备了较高的审美价值,创造了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现代水墨画建构的语言,形成了形式各异的风格流派,这既是现代水墨画的现状与发展。无论传统开发型、材料混合型、抽象构成型、水墨艺术也正处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探寻现代水墨画的艺术发展,关键在于艺术家是否能在国际艺术语境与当下中国文化情境中,从实质上以新的维度切入当代中国文化生活,从而体现中国水墨艺术的当代品质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了悟.春的气息-探求中国现代水墨的新表达[J].荣宝斋,2009(08):180-185.
  [2]朱剑.中国现代写意性雕塑发展脉络初探[J].美术,2018(06):104-108.
其他文献
摘要:1841年,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41年2月25日出生在法国中部利摩日的一个工匠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工匠,母亲是裁缝。他的父母一共生了七个孩子,雷诺阿排第六,幼年时只有五个存活下来,这样贫困的家庭是不允许小雷诺阿接受良好的绘画教育的。当他13岁时,雷阿被送到一家作坊里绘制瓷瓶,这是他最早开始接触到绘画,就是这个时候画瓷器和屏风这项工作使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雷诺阿的影响是非常大
期刊
摘要:明朝,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所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处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变化转型的时代,不同于魏晋的飘逸,隋唐的活泼,宋代的清雅,而处于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明朝的服饰特点鲜明、种类繁多、体系庞杂,并且,明朝的服饰制度与人们对于服饰的审美在明初与明中后期也具有十分巨大的变化,从明初期简单朴素却等级森严,逐步向着繁复、明丽、华贵而庞杂发展,而这种服饰的变化,则能生动而直观的体现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从而
期刊
摘要:《中法新约》签订后,邓承修作为勘界大臣与法方勘定中越边界。由于邓承修与法方对国际意义上的边界划分认识不同,所以造成两者在处理中越勘界问题上有较大差异。在清政府与法方的双重压力下,使得邓承修的勘界思想从传统的疆域观念转变为近代国际意义上的边界观念。  关键词:邓承修 中法勘界 划定瓯脱 界之一线  引言  邓承修(1841——1892),字铁香,号伯讷,广东惠阳县淡水人。作为清廷派往谈判一线的
期刊
摘要:史籍中有关王昭君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汉书·匈奴传》,但情节内容都较简单。在历经《后汉书》以及《琴操》等唐代前期的诗文、民间传说的逐渐加工演变之后,关于王昭君故事的主题亦愈加丰富。本文拟将《王昭君变文》的思想主旨作为研究重点,从《变文》中三个人物:昭君、汉王、单于的形象塑造出发,从而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深刻的历史文化心理。  关键词:王昭君变文;主旨  在现存的敦煌文献中,有关王昭
期刊
那座山叫东山,手机信号不好,只有汽车可以从盘山公路颠簸着上去,但那是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一村的人都认识,有一户人家就住在这村里,这屋外有一棵桑葚树。四六月份,风吹过,熟了的桑葚就哗啦啦的往下掉,被小孩捡了,被鸟儿啄了,被人踩了,屋外的地面就变得这一块污那一块黑的了。  这户人家有个姑娘,她长得不漂亮,头发枯黄,面色蜡黄,还比同龄人要黑,眼眶陷进去,但是黑眼珠很有神,手背就像风干的橘子皮,整个身躯
期刊
摘要:朝鲜在建国伊始就意识到“历代盛际,雅重文籍”,李朝统治者将修史工作作为推行“儒化政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将此前的高丽王朝变为历史王朝而对高丽时期进行一系列整理活动,组织力量编撰前朝史,建国史,以证明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李氏王朝的正当性,除此之外还编撰了大量官修地理书。这一时期的史书大多由国家组织编撰,因此能使用大量史料而得出客观的史实。朝鲜前期的历史学具有通过历史来获得政治教训的实用性特点,但因其
期刊
摘要:群文活动是基于为群众服务而开展的趣味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大众性,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也比较轻松、开放。在组织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国家优秀的文化内涵形成更加准确的思想认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建立起一定的责任感,从而为真正提高民族文化的整体自信心提供助力。也能够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让我国的青少年能够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素质品格。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问题;创新
期刊
摘要:古老的昆曲艺术以其婉约细腻的舞台风格名闻遐迩,而新编历史剧《班昭》则在继承昆腔流丽清远的基础上,又加入现代舞美,给观众带来一场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视听盛宴。  关键词:昆曲;班昭;现代;舞台美术  从宋元南戏到明清传奇,从《琵琶记》到《牡丹亭》,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十五贯》到上海昆剧团排演的《班昭》。在昆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历经种种困难坎坷,甚至遭遇过危机。但令人
期刊
摘要:语言节奏的变化在话剧舞台上是推动剧情向前发展,揭示剧中细节和情节变 化的关键,在表演中语言节奏是情感的外部表现形式,人物情感的变化是语言节 奏的内部依托,在话剧演出中随着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推动情节向下发展并直接 影响人物语言的表达。  关键词:语言节奏;人物情感;相互作用;影响  演员语言节奏的变化来自人物思想情感的运动,在舞台上角色的塑造是依托人物情感的变化而借助语言这种媒介来传达的。演员
期刊
摘要:《枕中记》以卢生的儒家积极入世观为轴心展开叙事,道家顺任自然观与佛家万事皆空观逐渐渗透其中,展现出卢生儒道释三观的微妙平衡。  关键词:《枕中记》;卢生;观念;梦境  《枕中记》围绕“梦”展开故事情节,由入梦原因到梦中所见,再到梦醒所悟,儒道释三观不但各自枝繁叶茂,而且从始至终紧密缠绕。儒家的积极入世观是卢生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道家的顺任自然观为卢生注入一剂舒缓内心的良药,而佛家的万事皆空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