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面”“线”“点”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2009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历来被视为语文的教学重点之一。近年来中考诗词分值更有升高趋势。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更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而且,近几年诗词赏析题又成为中考试卷中的一大亮点和难点。许多一线教师为“实用”起见,可能只重视朗读、背诵、默写的教学,而忽视了诗词的赏析。这样不但使诗词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更忽视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诗词赏析的教学只要遵循了由“面”到“线”再到“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
  
  一、“面”——诗歌的整体把握,培养独立自主感悟的能力。
  
  文学鉴赏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它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境界。对诗歌的鉴赏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因为艺术文化是通过形象说话的,都具有“模糊”的特征。很多作品都不是直接地鲜明地将自己的真实意义凸现给读者;另一方面,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的艺术气质、艺术风格是各不相同的,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这些都给我们鉴赏诗歌带来了困难。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理解和赏析一首诗歌呢?简言之:抓“象”求“意”。象,形象;意,意境、主旨。
  笔者认为,首先要通读诗歌,弄清这首诗的画面是清楚易懂的还是朦胧晦涩的。诗歌的画面如是清楚易懂的,则诗是比较好理解的,表明诗人的情绪不怎么复杂,要么愉悦舒畅,要么昂扬亢奋,要么“怒发冲冠”;如是朦胧晦涩的画面,这样的诗便不好理解,表明诗人的情绪较为复杂,其心灵往往是抑郁的,悲愤的,忧伤的。这种抑郁、悲愤或忧伤的情感出现的原因不外两种,一为个人、家庭,二为社会、民族、国家。而这些思想和情感,作者认为不宜鲜明的表达,诗便出现朦胧、晦涩的状态。平衡无艺术,中庸无诗歌。所以读者通过诗的画面的“明暗”,可以窥见诗人心灵的“明暗”。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十一种形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这些形象共同营造的氛围是萧索、凄凉、愁苦的,表现了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组画面的氛围是明白易懂的。
  有些诗歌通读后会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这是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有的一种现象。这表明欣赏者对欣赏对象还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初级层面上。所以,适时地点明作品的背景材料,创作经历,可能会对理解作品起作用。笔者以为,教读诗歌时“创作意图”、“背景材料”的介绍,是做到对诗词之美“意会”的前提。当我们把握了诗人创作诗歌时候的心境,可以说,就进入了鉴赏诗歌的大门了。
  
  二、“线”——美句赏析,培养分析能力。
  
  进了大门,便可以探究一首诗的具体含义了。掌握一首诗的具体含义的要领是抓住一些关键句子,一首诗里有的词和句子是“卖关子”的,就真实意义看,是虚的东西;理解或掌握“实”的东西就是把“虚”的东西撂之一边。如《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前面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就是“虚”句,是为后面两句作铺垫的。
  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背诵一首诗,甚至记不住它的名字,但是我们却记住了很多诗歌中的名句。谈话、写作时,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乐哉美哉。这就是古诗词美句的独特魅力。这些美句往往就是诗歌中的关键句。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学习课本中的作品,必须对作品有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高层次的赏析应力求在字面意思以外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建树。这恐怕就要走进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而产生共鸣。也就是要做到不但懂得表面意思,更要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比如,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字面意思是日月星辰都好像升自大海、降于大海,大海吞吐日月、包涵宇宙,实际上是作者以大海自况,表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远大抱负和吞吐日月的阔大胸襟。使用了夸张的修辞,语言苍凉、悲壮。又比如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青蛙声一片。”表面写丰收景象,实际写出了作者的喜悦的心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进行描写,语言生动活泼。
  
  三、“点”——妙词欣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即让学生发现并分析“美句”中的“妙词”。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一个美句之所以充满活力,充满灵性,往往是因为句子中某个词语充满了灵性,进而把整个句子带活了。关键词语的评析是教学中必须抓的重点,课堂上可放手让学生挖掘这些好词语并鼓励他们自己点评。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揣摩、推敲。常见的角度有遣词造句、思想感情、修辞等。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的含义就很丰富:a.超过,同“破记录”的“破”;b.旧的,同“破衣”的“破”;c.破损,同“破碎”的“破”。“神”,a.神灵,同神仙。b.灵感袭来时的一种快感。)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好”字体现了作者喜悦、闲适的心情。又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青蛙声一片”中的“说”,a.乘凉的人说。b.青蛙在说。可以说,他们的理解都是合理、准确或有见地的,都应予以肯定。通过这种辨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教学,既要把握作品的整体思想意义,更应该深入理解每一个句子乃至每一个好词的丰富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对原作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赏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对诗歌的鉴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初中学生,由于知识尚浅,阅历不深,审美观还没有形成,宜多训练赏析那些清新流畅、明白易懂的诗歌。
其他文献
摘要: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对于礼貌也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从中西方对“谦逊”的不同理解这一角度来探析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进而指导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的礼貌原则,避免语用失误。  关键词: 英民族 汉民族 谦逊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必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讲究礼貌是人类社会的文明标志。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在跨文化交际中,“谦逊”似乎是中国人在跨文化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好则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打开幼儿的思维;反之则打击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学习方法的掌握。那么,教师要如何运用评价来激活幼儿,引导他们
慢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慢结")是临床多发病,目前中西医对该病的治疗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该课题从中医肝气犯脾证入手,首先从历代文献中了解到:肝气犯脾与慢性泻利关系密切,情
黄连导痰汤出自明·《济阴济阳纲目》,是临床上治疗热痰的有效古方.本文对该方加水蛭、大黄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的大
电视台的节目改革,不仅要狠抓栏目设置、节目制作和节目引进,抓精品、创名牌,提高全台节目的整体质量,而且要狠抓节目编排。通过巧妙而富有创造性的编排,树立电视台的良好形象,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和吸引力。  电视节目编排是一门节目综合艺术,又是一门时间分割艺术。它不仅是一个电视台宣传思想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电视台屏幕形象的综合体现。节目编排巧妙合理,不仅会提高本台精品节目的收视率,而且还能连带提高本台一般节
目的:  探讨腹腔感染时肠粘膜屏障的损害与肠粘膜热休克蛋白-70变化的相关性,并寻找通过提高肠粘膜细胞本身抗应激和抗损伤的能力来保护肠粘膜屏障的途径,为临床上探索新的保
一、引言十七、十八世纪,欧洲正处于启蒙时期到大革命的敏感、躁动和震荡期,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处于明清之际,虽有政权交替的些微阵痛,但占主导地位的是已经成熟的封建制度下的
寻常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多数认为与雄激素水平、皮脂分泌、毛囊内微生物有关.中医称之为"粉刺"、"痤痱",认为发病原因是肺热
从2008年开始,一直到2019年,我们每年都将大部分时间用在自助环球旅行上.按照原计划,我们的2020年是属于西非的.但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原来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