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村庄上路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儿: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只能有出息点儿。我选择在一个夏天离开,那是一个炎热的晌午,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想丢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
  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
  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这得感谢利叔。利叔是我同村人,出来许多年了,混出了一点儿名堂,他常常为帮不了村庄而揪心,给我办事他找到了寄托,他说他不是在帮我,只是给村庄办了点儿事。在城里我单身了许久,和乡下女子相处惯了,和城里的姑娘总有点儿格格不入。后来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补贴我的家用,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莱,全部端到了大桌上。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父亲喜上眉梢地来回奔忙,有时难以应急,母亲也会拿假土鸡充数,算账时偷偷打点儿折。借助土莱馆,我发了一点儿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这种感觉很亲切,很暖和,也很自得。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在一起聚会,在街道、在集市、在公园旁若无人地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
  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把名利修炼成淡雾、成轻烟,这时,我的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有愿望回一趟村庄,回一趟家,干点儿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儿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其实正是在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了亲近,又走近了陌生。
  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在那里久久徘徊,似乎还是在寻找什么东西,是因为过去我们带走太多,所以总认为取之不尽。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一把斧子,那些东西对我们没有用,我们带走的是别的东西,尽管两手空空,带的东西已经很多了,这似乎只有我更知道,而我又只有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它去上路。
  [简评]人类为什么会对家园故土寄托着这么多的情思呢?因为故乡是生命的温床,是精神的家园。故乡是梦,故乡是一种图腾,于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思念流传千古!苏东坡的一句“此心安处即吾乡”多少能让人心怀释然,然而世间又有几人能如此洒脱。故乡,已完全融入我们的血液,溯源归根,原是它的天性。咀嚼品味那浓浓的故乡情,如同享受丰盛的精神美餐。有些人生在村庄,却从来都不曾属于过村庄,我的村庄在我心中早已化为一个美丽的影子。因追求而离开,因受恩而感激,因反省而上路,作者所描述的情感变化俨然就是我的心路历程,那么青涩和亲切。年龄愈大,愈加亲近村庄,却也更加疏离村庄。“带着村庄上路”,紧紧拥抱那挥之不尽的故情。
  [作者单位:山东莱阳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壅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楞楞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
期刊
【高考真题解析】  一、(2009年高考湖北卷,第20题)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幸福”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示例:  《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说:我的幸福就是金子,守住金库的钥匙,就守住了我的幸福。  (1)《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说:我的幸福是______,______,  
期刊
【考点解说】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试题的选项通常是“三对一错”,设问的角度基本是选误,四个选项大多依原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作概括性的转述和分析;那个错误项中的大部分叙述一般还是符
期刊
楼这个富于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尤其是专属于诗的。同一楼字在法文或英文中便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平凡庸俗,仅仅意味着平房或楼下的反面,不蕴涵任何美感,而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的、奇妙的联想。  楼是凌云的建筑,所以会引起空灵飘忽的感觉,如:“楼阁玲珑五云起”,或“山外青山楼外楼”。在昔日,女孩子们的闺房常常设在楼上,所以楼又是富于浪漫色彩的。它是名门闺秀的寓居:“闺中
期刊
第Ⅱ卷现代散文阅读分值大,失分率高,不少考生称之为失分岭、伤心坡,究其原因,不外乎平时读书少,语感弱,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再则是训练缺少针对性,解题不得要领。文章是有章法的,鉴赏是有规律的,阅读当然也是有“法”可依的。这里,我们不妨依据高考真题,进行技法研究,准确把握命题特点,从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第一招:定准区间    命题人命题总是有依据的,这依据就存在于文本中的某个区间。做题
期刊
有一种声音,让中年画家越来越怀念了。这种声音非常奇妙,有颜色,有形状,有温度,还有杂含此中的情感故事。但现在再也听不到了。  他知道这种声音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条小巷,只存在于他家几代居住的那个小院、那座老屋。院子里有一棵梅子树,有两棵梧桐树,有缸荷花,还有几畦作观赏用的韭菜。老屋为两层,砖木结构,上下呈现出一种古铜的色调。  这种声音叫雨声。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在他的记忆里,总是弥
期刊
读刘建超的小小说《将军印》,主人公——“将军”身上激荡着的大义凛然、刚正不阿以及诚实守信的精神感人肺腑。作者摈弃一切矫揉造作之态,运用鲜活的细节写人。作品特别在组织材料、描写事物,以及通过烘托渲染等表达技巧来刻画小说的人物,发掘出深刻的主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一)借助环境描写渲染紧张气氛。小说的“形象性和流动性是场面描写的基本要求。只有把空间形象的展示与时间过程的
期刊
三十年呵 是三十扇   推开向远海的 历史之  窗洞开着   沧海的胸怀与 星空的视野  每一扇窗外都打开一片  波澜壮阔的 中国的风景   百舸竞渡 万鸟回旋  每一代国家领导人颅顶上  飘坠的白发 都拉开一道  熠熠的窗帘    三十年呵 是三十本 厚厚的日历   一页一页飘落 远洋的征帆   深山的苗圃与 牡丹的名片  飘落 旗帜的投影  广场的花海与 飞船的尾焰  飘落 月亮的诗集  统计
期刊
2009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有15套对成语进行了考查,为了帮助广大师生全面地把握该考点的考查走势,现从取材、题型、解答三个维度上对15道成语试题作如下透视:    一、取材——四冷十热    1.成语爆出四个冷门。2009年高考共考查了50条成语,其中46条成语属于“常见”、“常用”的范畴,但另有4条成语属于“冷僻”词汇,有的就连中学语文老师也感到陌生,大爆冷门。这4条成语如下:  (1)身处春
期刊
何川洋,一位2009年的高考学生,一位高考分数为659分的重庆市文科高考状元,在短短的半个月里,他的人生经历了“从‘王牌’到‘弃子’”的大起大落。据《南方周末》的预测:“重点大学录取已近尾声,在各个重点中学的光荣橱窗中,新一轮的状元和名校录取生即将被张贴展示。而可以预见的是,在南开中学光环围绕的荣誉橱窗中,不会有田中,也不会有何川洋。”(《重庆状元:从“王牌”到“弃子”》,《南方周末》,2009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