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诗歌的生命与灵魂

来源 :语文建设·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现代主义(现代派)诗歌,我个人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我曾不自觉地借鉴了现代派诗歌的手法,如强调自我观念;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广泛运用象征、隐喻、通感、反讽的意象组合,追求“陌生化”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就比较自觉地努力汲取现代派诗歌的精华,去其糟粕。我觉得现代主义(现代派)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法国的象征主义。所谓现代主义(现代派)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流派,实质上为某种“大杂烩”。诸如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先锋派”,甚至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垮掉的一代”,他们无不自认为是现代主义诸流派之一。
  20世纪30年代以后,超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逐渐冷寂。20世纪50年代以后,象征主义逐渐衰退。荒诞主义、“垮掉的一代”等鼎盛于50年代下半期,后来就—蹶不振。
  现代主义(现代派)以及后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主要缺陷是——侧重各类意象的叠加、复杂组合,而忽视、轻视了营造美学意义上的完整的“境界”。我认为,现代主义(现代派)诗歌的主要手法可归纳如下:
  第一,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采用主观色彩极重的表现法,反对现实主义的客观描写。
  第二,强调自我观念。广泛运用象征、隐喻、通感、反讽、跳跃性的意象组合,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不同文体形式来暗示人的感觉和潜意识。
  第三,表现人的全面异化,塑造全面异化的人物形象。现代派诗歌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而着重表现人的全面异化,表现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
  第四,追求新奇怪诞的表达方式,與传统决裂。如意识流、荒诞、魔幻、超现实、神秘感等,用感伤、孤寂、迷惘、纤弱、扭曲、变形甚至错乱的语句,表达颓废情绪。
  现代主义(现代派)是西方19世纪末兴起直到20世纪中期活跃的各种文艺流派和思潮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前卫”特色,并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空前的大规模屠杀,西方“自由、博爱”的人道理想惨遭战争蹂躏;“工业化”以后,西方文明陷入深刻的危机,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并发展了。此后,未见有什么广泛影响社会、流行深远的杰作。
  意象和意象群的现代概念来自意象派。20世纪初期,欧美诗坛曾短暂出现过—个流派——意象派。它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然而意象派片面地只重意象,忽略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不可能产生重要的作品。余光中评论说:“意象派诸人的作品往往沦于为意象而意象,只能一新视觉,不能诉诸性灵。”郑敏认为:“意象派的理论,如果过于狭窄地加以理解,就可能束缚诗人的创造,使他只能写些虽然精美但单调贫乏的小诗,尤其因为限制发议论,使得诗缺乏丰富的社会内容。”意象派盛行没多久,就被抛弃了。
  一首诗里,意象和意象群在整个境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意象本身还不能等同于境界。意象只是诗歌的肢体,境界才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
  境界,是东方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国两千多年的诗歌传统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指艺术中能够感受并表达的情景、氛围。“境界”是美的综合体,引申到某些场合也指艺术体验和修养。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谓“境界”,实则是专以感觉经验之特性为主的,也就是以“感受与表达”为制约的。外在世界未经过人们感受之功能而予以再现之前,以及内心世界未经过诗人表达而引起人们共鸣之前,都不能称之为“境界”。
  意象和意象群是组成境界的材料、构件。如果说一首诗的境界是一座建筑物,那么诗中的意象(主要意象以及意象群)就是构成这建筑物的砖石梁柱。单靠一个个意象本身罗列组合,而没有章法结构的展开、情景的交融,没有内容和形式的交互作用与化合,一句话,就是没有构筑境界,那就不可能形成诗歌的“完整美学形态”。诗的境界,是综合性的完整的美感。
  艾青在《诗论》一书和《从“朦胧诗”谈起》一文中强调诗歌的“完整美学形态”,就是怎样让诗歌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想,怎样营造“意义”的丰富性、可感性和艺术的确切性。“不要把诗写成谜语”,“不要使读者因你的表现不充分与不明确而误解是艰深”,对“晦而不可理解”的质疑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提出的。在新时期,谈到“晦涩而不可理解”的问题,艾青阐述说,应该“善于把有意识的变形与画不准轮廓区别开来”,画不准轮廓依然还是“美学形态”建设的不足。
  艾青所说的“美学形态”,我的理解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境界”。在一首诗中,仅仅把许多意象、词藻堆砌在一起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有节奏的组织、融汇、化合,展现为—个完整的境界,让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能产生共鸣,而且能在心目中对诗歌进行“再创造”,从而再现这首诗的境界。
其他文献
自2007年以来,教育部、国家语委开始举办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诵”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已经是第四届。“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于2010年8月正式启动,至2011年1月17日落下帷幕,历时近6个月,得到了各地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学校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网友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获得圆满成功。
2013年夏,语文出版社倡议、策划再版《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以下称《论集》)。杏保先生当即表示要“全新编纂”,而后立刻着手擘画全书。首先正名为《国文国语教育论典》(以下称《论典》),为献礼“癸卯学制颁布110周年”确定体例,安排进度,明确分工。  确实,这部《论典》不是《论集》的重印,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再版,而是一部富有创意的国文国语教育史料的典范“新编”。杏保先生于《论集》出版后20
散文,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有其独特的魅力。首先是内容重在抒发作者一己之情,不管是记人叙事,还是绘景状物,都是写真纪实,作者或隐或显地在表现内心的真情实感;其次是题材广泛,大到神秘莫测的太空宇宙,小到生动活泼的花鸟鱼虫世界,几乎一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范畴,都可成为它的表现对象;再次是行文自由,运笔自如不拘成法,无论是思路还是结构,均重“自由”,“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苏轼《与谢民师推官
何克抗  1937年8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教育技术学科的创立者之一。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4年7月,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2015年1月,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
每天下午全校统一上二十分钟写字课i教师每天交毛笔字、钢笔字各一张:“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不合格的教师要补课,合格的也要定期测试;学生能用流利的普通话背诵经典诗文,能用工整的毛笔字书写古典诗词……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以上做法已经成为学校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自从2004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出《关于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意见》以来,首批171所国家级示范校已于
教学经典课文是语文教育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自有方式。某课文总出现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编制主体的语文教材中,说明该课文具有经典的品质:典范性和权威性。[1]在20世纪前期异彩纷呈的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课文,有意或无意地成为了经典。考察当前语文教材对这些经典课文的继承状况,能促进反思当前语文教育文化传承功能的发挥状况,为今后语文教材的编制提供些许启示。  利用Microsoft Office A
六十年语文教育最大的成就是语文教育的普及。最大的失误就是走进了“伪科学化”的死胡同,致使一系列语文实践目标发生错位。  作为主流观念的代表,叶圣陶的教育观是生活本位的。他说:“教育(指旧教育,笔者注)不以生活为本位,而以知识为本位,是个大毛病。由于不以生活为本位,所以不讲当前受用……”他的语文教育观也同样是以生活为本位的:“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使人丰富,讨论使人成熟,写作使人精确。”我国的高考作文,是在有限时间内、依据命题要求而进行的写作,尤其是近年来出现较多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实际上蕴含着对考生“读、议、写”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在考场写作中,“读”主要包含着“读材料”和“读试题要求”两个部分,“读”的情况,将直接影响考生对试题的理解和把握;“议”主要对应考生在有限时间内针对试题进行自我分析的过程,如信息筛
语文难教,最难的是什么?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语文难教,最难的是教作文。作文难教难学如同一块巨石,沉重地压在广大师生身上。但集美大学的施茂枝老师偏偏讲作文并不难教。最近,集中了他和团队十年研究成果的新著《这样教写作不难——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写作教学序列与模式》问世,给人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这种写作不难教的底气究竟来自何处?借此机会,我愿与大家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  我非常赞成书名是歧义
这篇特立独行的散文《黄果树瀑布》,体现了于坚对水流与生命独特而深刻的感悟,写出了他对黄果树瀑布从排斥到走进后的震撼这一逐渐改变“对黄果树瀑布这一名词的成见”的过程,黄果树瀑布从扁平的图片和单一的概念,一步步生动地进入他的内心。文章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人云亦云”地认知自然界和外物的模式的背离,更体现出他对重视体验、与外物合一的主场生命方式的坚守。可以说,读这篇《黄果树瀑布》,是在重新审视我们对自然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