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寻母路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到30年的拥抱
  1984年,36岁的刘远端被拐骗至江苏,在趁机逃脱的途中遇好心人帮助,遂嫁给对方,养育一对儿女。但她舍不下贵州赫章老家的亲人,可又感到不能忘恩负义,这一纠结就是数十年。期间,刘远端曾让她如今的女儿给老家写信,但是她不会说普通话,也没念过书,一直把“赫章”说成“黑帐”,因此写的信件都有去无回。
  得知三个儿子要来,拮据的刘远端怕儿子为自己的生活状况担心,特地跑到几公里外的集市上,把满头白发染成黑发,穿上了只有过年才舍得穿的红色外套,“看上去比平时年轻精神。”她说。
  当天,她搬了个小马扎坐在走廊上,望着村头的水泥路口,嘴里念叨着:“不晓得娃娃些现在长啥样。”
  11月1日凌晨3点,陶仁超三兄弟乘坐火车到达徐州,在当地警方的安排下,在新沂市合沟镇小河村见到了阔别30年的生母刘远端。母子相见的刹那,三兄弟扑进刘远端的怀里,泣不成声地不停喊“妈”,刘远端弯下腰,抱住儿子们的脑袋痛哭。回到简陋的民房内,母子就这样边哭边擦拭泪水。
  “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找得太苦了。”三兄弟说。
  为寻母徒步数百里
  据了解,刘远端被拐骗时,她的大儿子14岁、二儿子7岁、最小的陶仁超3岁。陶仁超告诉记者,父亲在家从来不管三兄弟:“我直到长大外出打工前,从来没吃饱过。”他说,因为父亲不管事,兄弟三人从母亲失踪后就开始寻找。“最早是大哥牵着二哥和我,在村里挨家挨户打听妈妈的消息。”陶仁超说,大家成年后,在一次询问老乡时,打听到母亲被拐骗至云南深山某个村落。
  “当时就打算动身前往。”他回忆,可三人掏遍全身,凑出来的钱尚不够单程车费,最后,他们决定徒步前往云南。
  身上的钱花光了,他们就在路上打工。到达所要去的村落还有200多公里距离时,三兄弟用仅剩的10元钱,买了几瓶矿泉水、一包压缩饼干,走了两天的山路。
  说完这段经历,陶仁超哭了起来:“想到这些经历就很心酸。”
  数十年来,三兄弟的脚步,北至内蒙古,南至海南岛,东达江苏,西至云南。
  千余寻母信助团聚
  除了用脚步寻找,三兄弟也向全国警方求助,“全国有多少个县,就写了多少封寻母信。”陶仁超说。
  小姨刘远芬是一名教师,三兄弟委托小姨代写寻母信,投递到能查到的全国每个县的公安局,希望公安局能帮忙,20多年来,共投出千余封信,但几乎都石沉大海。
  陶仁超回忆,8年前,云南打来陌生电话,称是某个派出所的民警,让陶仁超去接母亲,并安排专人专车来接。陶仁超立即联系两个哥哥,当晚动身去昆明。下车后,确有专人专车在站外等候,不过对方没有穿警服、不出示警官证,让三兄弟疑惑。随后,陶仁超借口去买包烟,到对方所称的派出所核实,结果查无此人。三兄弟拒绝上车时,遭到对方强行掳劫,奋力反抗才逃脱。事后,三兄弟得知那伙人是搞传销的。
  今年10月23日,陶氏三兄弟的“寻母信”送到了徐州市公安局副局长、邳州市公安局长张军手上。他们在信中写道,母亲1984年被人拐骗与家人失去联系。1988年,他们的父亲去世,只能跟着家里其他亲戚生活。30年来,他们四处打听母亲的音讯,如今,他们已经走遍了国内多个省市,却始终没有母亲的消息。“我们三兄弟和幺舅,一提到妈妈的名字,四个人的眼泪就一起流了下来……”读完这封情真意切的寻母信,公安局长也为之动容。张军随即批示,“立即派人核实情况,并及时回复写信人,急!”
  民警7天找到被拐母亲
  邳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卞素华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让治安大队抽调专人展开核查。警方通过警务平台查询,并没有获取陶氏三兄弟母亲刘远端的相关信息。“她是被拐卖的,而且是30年前,可能没有户口,也可能改了名字。”民警作出这一判断后,立即抽调人手下基层进行明查暗访。
  一个星期之后,调查工作终于有了突破。民警得知,新沂市合沟镇陈秀梅的母亲可能就是陶氏兄弟要寻找的刘远端。民警立即赶到陈秀梅家中,听到她母亲一口浓重的贵州口音时,民警顿时觉得“有门”。在和老人进行了一番沟通后,民警最终确定,她就是刘远端。
  此次接到徐州警方的电话,三兄弟的脑海中闪现出曾经险些陷入传销陷阱的画面:专人专车来接,找到母亲……他们不免疑惑,可是见母亲的愿望抵消了猜疑,“不管真假都要去一趟,结果真的找到了。”陶仁超说,自己现在想来都有些不敢相信。
  11月3日,在徐州警方的陪伴下,刘远端回到贵阳,与家人重逢后又返回江苏。目前,刘远端在赫章的丈夫和徐州的伴侣均已去世,她表示,目前在徐州还有一对儿女,暂时不能回到贵州。
  如今的陶仁超三兄弟都已成家立业,经济条件也有了非常大的改观——老大经商,老三也准备在浙江买房安家了。对于母亲的选择,三兄弟表示尊重,将定期探望母亲并给予经济上的帮助。
其他文献
草鱼——温中补虚  草鱼是餐桌上很容易见到的鱼类,具有暖胃、平肝祛风的功效。  草鱼与豆腐同食,具有补中调胃、利水消肿的功效;对心肌及儿童骨骼生长有特殊作用,可作为冠心病、血脂较高、小儿发育不良、水肿、肺结核、产后乳少等患者的食疗菜肴。草鱼与油条、蛋、胡椒粉同蒸,可益眼明目,适合老年人温补健身。另外,草鱼的鱼胆有毒,不能食用。  带鱼——补五脏  带鱼有暖胃、补虚、泽肤、祛风、杀虫、补五脏的功效。
期刊
9月25日,在九九重阳节暨南方电网第五个“敬老日”前夕,贵州电网公司在黔灵湖畔举办重阳节欢聚活动,近200多名离退休老职工齐聚一堂,共同欢庆重阳节。  “老同志是公司的功臣,是公司的宝贵财富,爱护老同志就是爱护公司的宝贵财富,尊重老同志就是尊重公司的光荣历史”,这一直是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党组践行的精神,举行此次欢聚活动,旨在让每个离退休职工感受组织的关怀、关爱,同时更进一步关心、关注电网的建设发
期刊
7月20日,黔东南州建州60周年老同志座谈会在州委政策研究室会议室召开。州委書记李飞跃主持会议,州长冯仕文作了题为《辉煌六十年 大美黔东南》的讲话。州人大主任梁承祥,州政协主席桑维亮,州委副书记杨昌鹏,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耿生茂,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磊出席会议。邓锦洲、杨恒昌、蒋光荣、龚绍涛、单洪根、龙则池等20多位老同志及州委离退局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李飞跃在座谈会上指出,老领导、老同志们的
期刊
金风送爽,万物丰华。在贵州省第27个“老年节”和全国第5个“敬老月”之际,由贵州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举办的第四届贵州“福彩杯”老年文化艺术节暨第二届贵州老龄产业博览会10月14日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为期3天的艺术节活动分为老年书法、绘画、摄影、诗词楹联展和老年声乐舞蹈大赛两大部分。活动中好戏连台,异彩纷呈,高潮迭起,持续升温,艺术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全省的老年人奉献了一道丰盛文化
期刊
为庆祝贵州省第27个老年节,丰富老同志的节日生活,展示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黔南州委离退局、州老年体协、州老年大学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9月30日,黔南州委离退局、州老年体协联合举办的州直单位离退休老同志2014老年节健步行暨猜谜游艺活动在都匀马鞍山举行。州委常委、副州长刘建民,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黄伟,州人大副主任丁匀等领导出席此次活动。活动仪式上,黄伟代表州委向
期刊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黔西南州开展了主题为“霞辉映照金州情·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庆祝建国65周年“六个一”系列活动,讴歌了65年来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歌颂了65年来金州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颂扬了65年来广大离退休干部扎根金州、建设金州、奉献金州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引导离退休干部为推进全面深化改和同步小康奉献余热、传递正能量。  召开一次全州离
期刊
“作为写在大地上的历史,地名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一个台湾地名,就是一个历史片段,就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它犹如陈年老酒,甘醇绵厚,愈久弥香,值得我余生慢慢品味。”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陈名实聊起其新书《台湾地名溯源》这样说道。  每次到台湾,陈名实都会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各个县市及各个街道、乡村的地名,感受一下历史文化气息。他说:“通过对地名的溯源,可以看出台湾地名不仅仅是当地城乡的文化
期刊
“迎面走来的是省委办公厅代表队,他们老当益壮、神采奕奕,以矫健的步伐、抖擞的精神步入会场。”9月29日,贵州省体育馆里喜气洋洋,2700余人正在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这里是2014年贵州省直属单位老干部健身运动会开幕式的现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运动会大幕渐次拉开。  省级老同志顾庆金、许乐仁、吴若秋、王中刚、蒙素芬、王安新,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体育局、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出席
期刊
中国领袖、名人名字受青睐  自19世纪起,世界上就有一些国家开始使用中国名字为街道命名。在新加坡,有两条以中国著名诗人名字命名的街道——李白街和杜甫街。说到这两条街道的历史渊源,还得追溯到19世纪。当时来自广东、福建两省的华侨一批又一批到达马来半岛,对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当地政府和市民为了纪念和表彰卓有成就的华人,就以他们的姓名命名新加坡的街道。同样地,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以华人名字命名的街道
期刊
8月7日,由黔南州委离退局、黔南州老年大學、黔南州老年书画研究会、都匀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的 “庆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老年书画展”开幕式举行。  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胡志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州人大原主任罗平义,州政协原主席潘希武,州委组织部长副部长、州委离退局局长、州老年大学校长崔燕出席。开幕式由州政协原副主席、黔南州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陈琦主持。州人大原主任罗平义宣布庆祝黔南布依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