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理论知识较重的学科,很多知识都有较大的抽象性、概括性,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解力。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问题,为学生铺设思考的阶梯,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化抽象为具体,更利于学生的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问题设计 启发性 数学实验 数学史实
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教学围绕问题展开,问题在教学中得以解决,教学又发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推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教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教学,不论是自然现象的发现和解释,还是自然规律的总结和应用,都充满了问题。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教学方法而言,不论是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还是发现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都离不开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启发学生;有了问题,才有探究的可能;有了问题,才能发现规律,有了问题,才有讨论的话题。
一个好的教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但不好的问题,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也可能使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对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作一探讨。
1.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1.1 基础性
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有能力解决。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1.2 科学性
我们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该注意其蕴含的内容是准确无误的。其次,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化、理想化;设计的问题还应该注重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1.3 针对性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1.4 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简单的一问一答或是“Yes or No”型问题,只会使学生懒惰,长期如此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损害。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把握时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1.5 有序性
设计的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6 表达技巧性
数学课上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这些问题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除了要注意前面提出的几点外,还应在语言上有所取舍。课堂上尽量避免一种“权利性”、“决定性”的语气,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让学生觉得自己始终是一个知识的受施者,不利于学生主动地去学。
2.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根据以上几条原则接下来笔者例谈数学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几种方法:
2.1 通过“实验”进行设计
一说起实验,人们往往会想到科学中的物理、化学实验,而数学是一门存理性的学科,
和实验够不到关系。新课程改革后,数学教学既要充分体现抽象化,又要重视具体化、形象化。很多知识都是通过数学活动或是数学实践来推理出来。
2.2 通过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进行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走进课堂,并不是“空白”的白纸,由你涂、画和书写,他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其中,有些经验是有利于新知识学习的,有一些经验则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形成的学习障碍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规律。
在初中“从自然数到有理数”这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是,小学时已经学过了自然数和分数;而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师可以结合这两点来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听过南辕北辙的故事么?为什么后面的人速度快也追不上前者?(追的方向相反了啊)生活中还有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2.2.1 月球表面温度可达123度,晚上可降至零下233度;
2.2.2 某水库前天水位下降2m,昨天下雨后今天水位又上升3m;
2.2.3 某公司第一季度经营不善亏损2万元,第二季度改变策略后盈利12万元;
上面这些问题中用以前学过的数能不能很好的区分情况?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产生冲突,仅有以前的知识无法恰当服务生活,使学生觉得数不够用从而必须引入新的数。
2.3 通过数学史实进行设计
数学教科书在介绍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也介绍了许多科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史实。这些史实,是科学家思维活动的结晶,是他们科学探究过程的生动展示,闪烁着科学家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也折射出探究过程的艰辛、失败甚至是谬误。利用数学史实设计教学问题,可以让学生理解科学家深刻的设计思想和精巧的实验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和快乐,激发创新的火花。例如在七年级实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外数学家发现无理数的历史设计问题。
2600多年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非常崇拜整数。认为“万物的本质都是数”,他们企图用整数(或整数与整数之比)来解释一切。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个叫希伯斯的年轻人,他对正方形的对角线问题很感兴趣。他根据勾股定理发现,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和边长之比不能用整数比来表示。这一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基础,使他们大为惊恐,他们严密封锁希伯斯的发现,并规定谁要是泄露出去,就要处以极刑。后来希伯斯还是把自己的发现传了出去,但他又十分害怕,就逃往家乡,想不到在他渡地中海时,被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徒追上,并把他投到海里,杀害了他。
以上讨论的都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设计教学问题,以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促进思维活动的开展,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这些都属于预设性问题。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活动,捕捉生成性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设计 启发性 数学实验 数学史实
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教学围绕问题展开,问题在教学中得以解决,教学又发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推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教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教学,不论是自然现象的发现和解释,还是自然规律的总结和应用,都充满了问题。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教学方法而言,不论是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还是发现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都离不开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启发学生;有了问题,才有探究的可能;有了问题,才能发现规律,有了问题,才有讨论的话题。
一个好的教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但不好的问题,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也可能使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对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作一探讨。
1.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1.1 基础性
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有能力解决。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1.2 科学性
我们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该注意其蕴含的内容是准确无误的。其次,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化、理想化;设计的问题还应该注重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1.3 针对性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1.4 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简单的一问一答或是“Yes or No”型问题,只会使学生懒惰,长期如此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损害。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把握时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1.5 有序性
设计的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6 表达技巧性
数学课上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这些问题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除了要注意前面提出的几点外,还应在语言上有所取舍。课堂上尽量避免一种“权利性”、“决定性”的语气,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让学生觉得自己始终是一个知识的受施者,不利于学生主动地去学。
2.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根据以上几条原则接下来笔者例谈数学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几种方法:
2.1 通过“实验”进行设计
一说起实验,人们往往会想到科学中的物理、化学实验,而数学是一门存理性的学科,
和实验够不到关系。新课程改革后,数学教学既要充分体现抽象化,又要重视具体化、形象化。很多知识都是通过数学活动或是数学实践来推理出来。
2.2 通过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进行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走进课堂,并不是“空白”的白纸,由你涂、画和书写,他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其中,有些经验是有利于新知识学习的,有一些经验则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形成的学习障碍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规律。
在初中“从自然数到有理数”这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是,小学时已经学过了自然数和分数;而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师可以结合这两点来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听过南辕北辙的故事么?为什么后面的人速度快也追不上前者?(追的方向相反了啊)生活中还有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2.2.1 月球表面温度可达123度,晚上可降至零下233度;
2.2.2 某水库前天水位下降2m,昨天下雨后今天水位又上升3m;
2.2.3 某公司第一季度经营不善亏损2万元,第二季度改变策略后盈利12万元;
上面这些问题中用以前学过的数能不能很好的区分情况?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产生冲突,仅有以前的知识无法恰当服务生活,使学生觉得数不够用从而必须引入新的数。
2.3 通过数学史实进行设计
数学教科书在介绍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也介绍了许多科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史实。这些史实,是科学家思维活动的结晶,是他们科学探究过程的生动展示,闪烁着科学家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也折射出探究过程的艰辛、失败甚至是谬误。利用数学史实设计教学问题,可以让学生理解科学家深刻的设计思想和精巧的实验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和快乐,激发创新的火花。例如在七年级实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外数学家发现无理数的历史设计问题。
2600多年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非常崇拜整数。认为“万物的本质都是数”,他们企图用整数(或整数与整数之比)来解释一切。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个叫希伯斯的年轻人,他对正方形的对角线问题很感兴趣。他根据勾股定理发现,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和边长之比不能用整数比来表示。这一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基础,使他们大为惊恐,他们严密封锁希伯斯的发现,并规定谁要是泄露出去,就要处以极刑。后来希伯斯还是把自己的发现传了出去,但他又十分害怕,就逃往家乡,想不到在他渡地中海时,被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徒追上,并把他投到海里,杀害了他。
以上讨论的都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设计教学问题,以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促进思维活动的开展,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这些都属于预设性问题。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活动,捕捉生成性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