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鹏飞:中国画一定要有书法性用笔

来源 :上海采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wen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1年出生的车鹏飞,曾随上山下乡的潮流来到了黑龙江,在一家军垦农场砖瓦厂工作时,手臂不慎被卷入粉碎机,左手便落下永远的伤残。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回到上海一面治疗一面跟画家任书博先生学书画,不久任师又将车鹏飞推荐给著名山水画大家陆俨少,名师引路加上自身的爱好与追求,让他最终以独具个人特色的山水画出现于海上画坛。
   回望来路,车鹏飞的“画缘”宛如命定,但其中波折,却是冷暖自知。“我小时候就喜欢画画,中学的时候很想去考美术院校,我小学老师的儿子当时说要去考浙江美院,我可羡慕他了。但是碰上大时代,自己就成了老三届,1975年下乡伤了手,伤退回上海。直到这时候,我才真正开始与画结缘。”车鹏飞回到上海后,先是结识了吴湖帆的学生任书博,跟着他学画,很快,任书博看出了车鹏飞可以在山水画方面更有建树,便将他推荐给了著名山水画大家陆俨少。“那是1976年,我1976年就跟着陆老师开始系统完整地学画。”
   当时正处于“文革”后期,茫茫然一脚踏入书画天地的他在陆先生的指导下,开始系统地学习书画,年复一年,乐此不疲。待到“文革”结束,他又听从陆先生的指引,放弃读陆先生研究生的机会,读了上海师范大学的中文专业,以实践陆师“四三三”的治学法则——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如此经历,使他不断完善丰富自我。
   车鹏飞精研陆俨少先生的技法,并结合自身的理解,演化出既具有传统意味,又富有个性特征的技法程式。这种技法程式在表现画家对古人诗词意境的独特理解和阐述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他的绘画有着明显的传统意味,这不仅仅表现在他的符合传统规范的笔墨处理上,更主要的是他所营造的意境,他要表达的情感,是与古意相通、也是与人类永恒理想相契合的。他喜欢画古人诗意图。尽管生活在喧嚣的大都市中,常常会身不由己地应酬于繁琐的俗事,但当他静下心来,面对洁白的宣纸时,“无限好山都上心”,这才是他的精神寄托。
   车鹏飞说,中国山水画和西洋风景画的最大不同有二:一是前者主意,后者主境。主意、主境都需要技法支撑,但主意者在技法支撑的同时还需要有文学因素的介入,没有这种介入,也会与主境者同流,开掘不出更深层次的意蕴。二是前者主笔,后者主色。主笔者易张扬个性,主色者易贴近自然。张扬个性是内在精神的感性表露,而贴近自然是外在形象的理性锁定。谈到主笔,它并不简单地指线,中国水墨画的笔是指有书写性的线,它不是描,而是写,就是书法用笔在绘画上的变形展露。
  
  记者:很多人认为您能师从两位大家,特别是陆俨少老师,很幸运,您是在什么情况下成为他的弟子的?
  车鹏飞:我的第一个老师是任书博,他是我第二任老师陆俨少的好朋友,说起来他可救过陆老师的命,因为陆老师有严重的气喘病。他俩经常来往,任老师提起有个学生画得也可以,是不是你再带一下?那么一讲以后,陆老师當时也没马上答应,他讲要我先拿张画带去看看。于是,我花了很大精力,临摹了一张唐伯虎的老师周臣的画。这张画挺长的,有5米多长,反正我临一遍要10来天。陆老师看了以后,他就肯定了一点,说我“松针画得很好”。他还觉得我“笔性”比较好,也就是用笔的感觉比较好,于是就答应下来了。
  记者:正式拜陆老师为师之后,您觉得他对您绘画的帮助或者说影响是什么?
  车鹏飞:陆老师教学很认真,我正式拜他为老师以后,因为当时正回到上海养伤,有充分的时间,陆老师是一个星期来我家三次的,并且我平常还到他家里去。所以,虽然我不够聪明,但我学画的时候条件是很好的——陆老师一周三次,一来三年,现在想来我的学画条件真的很奢侈。
   为什么来我家?因为陆老师那个时候家里条件很不好,他家里就一间房子,很多话讲出来大家可能都不相信——夏天的时候,他家里一个晚上可以抓出二三十条上海人叫鼻涕虫的昆虫。为什么条件这么差?因为历史原因,他本来是上海画院的画家,但当时不能参加主要的创作活动,只能管理图书。所以能出来教学,对他来讲也是换换空气吧,有时候在我家和任老师碰碰头,一起教教画,他可能也是很开心的。
   我那时候正好有时间,还跟他去了一次井冈山。在井冈山,我学到很多东西,当时去井冈山他是有创作任务的,给井冈山宾馆画张大画,这个宾馆就是毛主席到井冈山入住的地方。
  记者:在井冈山你们有什么特别的经历么?
  车鹏飞:井冈山可能很多人去过,但是画井冈山是有点头疼的,因为井冈山的植被太好了,你几乎看不到岩石。不像黄山,黄山很漂亮,松树很好看,石头也很好看,就容易表现些。但井冈山不是,大量的树木把石头都遮蔽了。那个时候陆老师第一次看到以后,就在速写本上记了下来,他讲,井冈山植被过于茂密,用传统的方法是不能表现的,至少表现不到位的。于是他就说应该用新的办法,他觉得要用点——他这个点子很丰富,各类的点子都有,大点小点、长点短点、干点湿点,各种各样结合在里面。去过井冈山的人就知道,它的植被是一片树林交混一片竹林,又是一片树林交混竹林……竹子是淡绿颜色,树是深绿色,二者有机组合,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只有把握合度才能体现风貌。
  记者:在陆老师教导之下,您是如何理解所谓守正创新的?
  车鹏飞:对画家来说,其实创新不是什么新名词,我们古代历来都强调创新。现在好像说到创新就是引入当代思维甚至西方化,其实根本不对,古代就是一直创新的。
   比如大画家石涛,他就讲过一句话,“笔墨当随时代”,又比如大家都知道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高峰,那么唐诗以后宋词好不好?唐诗宋词之后,元代人创作元曲,之后明清就创作小说。在艺术上,我认为很多高峰是并峙的,都是高峰,但一般人训练不够,可能还没到半山腰,就缺氧上不去了。
   而有些人老是认为学了传统就影响我的创新,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传统特别优秀的地方,我们要善于吸收,我记得我们老院长程十发先生讲过,他学传统都是全部化解,都变成自己的东西。我认为现在画人物程十发是第一人,没有人超过他,大家回过头来再去看他又创新又有传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记者:车老师,看您画画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明明在画画,却谈到了很多看似和画无关的东西,比如说戏曲、足球,甚至美食。是不是您在生活中就有很多的兴趣爱好?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些爱好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车鹏飞:我觉得,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有的人只认准一件事,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你可能是没有时间,但是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觉得还是应该关注多点,因为有很多事物其实和你本身的行当是有关联的。
   比如我看奥运会就很受启发,跳水、体操这些,打分都分两步走,第一步就看你的规定动作,第二步要看自选动作。规定动作是基本功,自选动作是个人才华发挥,优秀的运动员,两个都做得很好,才会拿高分。我想,体育界为什么要标准?为什么我们艺术界就缺少标准,为什么很多东西要乱来?我觉得,任何行当,基本功都最重要,没有基本功你走不远。那么回过头来,我个人认为艺术界是最容易混的地方,因为缺乏标准,所以很容易混。比如我们两个写书法,凭什么说你的书法没我好?凭感觉?谁的感觉?你看体育界就比较公平,奥运会谁会开后门?所以,生活中很多事情,看似和画画无关,其实都会引起我的思考。
  记者:大家都称您为新海派画家,您自己怎么看?您认可这样的称谓吗?
  车鹏飞:我们程十发院长就讲过一句话:海派无派。其实“海派无派”才是真正的到位的一种讲法。因为上海这个地方海纳百川,我也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是北方人。但是上海这个地方,你来了以后你就会发现,为什么它可以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大家知道很多东西都要跟着经济中心走的。清代的时候,为什么扬州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文人都朝那里聚集?因为那里盐商多,经济就比较发达,大家就往那里去了。所以上海作为一个经济中心,它吸引方方面面是很正常的。
   所以海派无派才是最正确的说法,不要局限在某一派的称谓上,要交流,要融汇,要一起进步。
  记者:作为当代的书画家,您觉得应该怎样承担起时代的精神、历史的使命,去做交流和融汇?
  车鹏飞:我觉得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不要想得太多,也不要想得太大,因为美术在国家事业中,只是一个小部分。作为个人,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按照艺术规律办事。比如基本功,大家一定要重视,有些东西其实是必须的,如果被推翻了,就會全盘走入误区。
   我们古人就讲过,书画同源,那么中国画其实跟书法是紧密相关的,我个人非常重视这一点,非常认可这一点,就是中国画一定要有书法性的用笔,不可模棱两可。大家可能都写过美术字,美术字没有个性,如果写好以后不署名,哪个是张三写的,哪个是李四写的,大家都搞不清楚。但是书法就有个性,书法性用笔有个性了,对你的美术作品是有好处的,就有了个人风格和个人特色。
其他文献
晨曦微露,金光轻轻牵着,牵着十月温润的山风,又默默吻着,吻着蓝天下安详的土地,撩起金秋桂子香飘四溢的情绪,濡染开一幅恬静的画面,凝视着这幅祥和之景,用质朴的歌声,朴素的情感歌唱祖国。  十月,累累硕果缀满香甜的季节;十月,五彩缤纷点缀欢歌笑语的世界;第一缕情丝梦一片故园,梦一片故园舒展自如的蓝图美景,同颂中华,齐唱祖国。啊,祖国,我若是丹青者,我将调出最艳丽的色彩来描绘您的锦绣;我若是诗人,我将选
期刊
2000年6月21日,电影《生死抉择》横空出世,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席卷影坛。上海首战告捷,夺得单片1500多万票房,随后挥师扫向全国。一连几个月,全国电影市场热热闹闹、沸沸扬扬,观众情绪激昂,票房节节攀升,不仅大城市的影院门庭若市,出现场场爆满的繁荣景象,就连那些影市已经荡然无存的四线五线小城镇,关门上锁的文化宫、影剧场也竞相开门迎客,四乡八村的观众连绵不断地涌来。那些日子,从中央到地方,各家新闻
期刊
说到中国话剧界,有两人是绕不过去的,北面于是之,南方石挥,有趣的是石挥还是于是之的舅舅,一家门。从1940年开始,石挥演过话剧《大雷雨》《家》《秋海棠》《林冲》《正气歌》……每一出都精彩,每一个角色都出神入化。很多评论家现在仍坚持认为:至今没人演得过这两位演话剧的。      人有苦命的人,什么倒霉的事情都会碰上;船也有苦命的船,海损的总是它:一条叫“江泰号”的船就是,算起来还是招商局六大新型
期刊
排斧声声  “叮叮叮剥,叮剥叮剥,叮叮叮剥……”  竹家湾南河边的河滩上,又传来震天动地的排斧声。  领作的是茆家班的大师傅茆老大,人称“茆一斧”。茆老大黑脸熊腰,赤裸的肩背闪着油亮的古铜光色。他端坐于船底正中,一手挥斧,一手执凿,敲击出响亮而有节奏的声音,如乐队的指挥一样。二十多个木工跟随其后,同时敲击板凿,犹如乐队合奏,那一卷卷拌和着桐油石灰的麻丝就被嵌进船板的缝隙中。而那倒卧着的船身就如一面
期刊
从我有记忆时起,就喜欢月亮之美。正如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俊美的圆月,把金黄色的光芒洒满山川大地,洒向千家万户,那壮阔美丽的画面,曾经激起古今中外多少诗人、作家、音乐家的诗情画意,他们都来赞美月亮之美。  月亮之美在于光明之美。  小时候,每每夜幕降临,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山庄黑影,阴森恐怖的大片树林,飒飒作响的风吹庄稼声,还有那轻缓悠远的猫头鹰的叫声,都吓得
期刊
经过七八年时间的调整、充实与打磨,我的书学论集增订本,终于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rn我的书学论集共五卷,分别为《书法美学概论》《书法美的现代阐释》《20世纪书法史绎》《当代书坛批判》《兰亭学探要》.其中,第一卷和第三卷为论著,第二、四、五卷为论文集,初版于2011年(安徽教育出版社版).由于编选仓促,上次出版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遗憾.比如有几篇学术性不强的文章入了集,各卷校对质量还有待提高,末卷印刷时漏印了半个页面,书中插图有的清晰度不够,等等.几年过去,这些遗憾一直横亘心头,时至2014年,我便想到
期刊
离开南龙古寨时大家意犹未尽,奈何回访时间安排紧凑,我们必须赶往下一站——兴义七块地,二期学员冯时素所在地。如果时间充裕,在南龙古寨我们还可以欣赏到一种堪与“纳西古乐”媲美的艺术——那便是被称为“艺术活化石”的八音坐唱。想象一下,在古风习习的布依古寨中听一曲布依八音,那是一种何等醉人的民族风情!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是指由八种民族乐器组成的乐队采用坐唱演奏的形式
期刊
上海民乐界有位德高望重的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先生,陆老师上台演奏常常让人愕然——他吹一个曲子,却带一大捆笛子上台,远看仿佛抱着一捆甘蔗.观众心中不免疑窦丛生,这一支支笛子要是挨个儿演奏的话,那要吹到猴年马月?rn陆老师很风趣,上台后跟观众说:“先跟大家打个招呼,这些笛子我不是每个都要吹奏的,我会挑两支吹吹.”
期刊
我们十几个做戏剧工作的老同志,退休以后情意绵绵,常相约在市文联聚会。清茶一杯,亲切交流,谈不完的往事,吐不尽的心声。   我记得2006年6月19日上午,我们这十几个老戏剧工作者正在文联聚谈,忽然传来噩耗:很有实力的越剧剧作家、颇有见解的戏剧评论家傅骏,昨晚突感心脏不适,急送医院救治,没想到抢救无效离世远去,享年75岁。他的逝去,我们震惊、悲痛,群体中痛失了一位知心伙伴。   我想起1951年
期刊
严格地讲,我不是一个书法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倒不是故作谦虚,因为从历史的观点看,真正的书法家要有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作品和自己的风格特色,一个时代,三四百年,真正能做到这两点的,不过十几人、二十几人而已.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展现出强烈的个性风格,且作品被后来者长久研习琢磨的,才称得上是“开派”的“大家”.不过,我想我还是可以非常自信地讲,我是一个书法艺术爱好者和书法理论工作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