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密室制造大师”横山秀夫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musi1314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介《第三时效》一书前,得先简单介绍一下“警察小说(Police Novel)”这个推理小说子类型的特征与流变。
  “警察小说,或是当今所谓的警察程序(Police Procedural)作品,乃是集中在从警方的角度,对一桩犯罪做巨细靡遗的调查,这类作品通常以写实的笔法呈现。”英国知名推理作家兼评论家朱利安·西蒙斯(Julian Symons),在其重量级推理研究专书《血腥的谋杀》(Bloody Murder)中如此定义。在以写实主义为书写中心的警察小说登场风行之前,是信奉浪漫主义的古典侦探故事,读者看的是名侦探的个人魅力与出人意表的不可能犯罪手法,充满奇情之趣。不过,当侦探与诡计的原型几经融合、变形,面临即将开发殆尽的窘境时,推理作家们试图回归真实世界的第一线办案者──警察身上,许多新鲜感巧妙地浮现了:私家侦探能拒绝上门委托人的请求,但警察不能拒绝民众报案;过去的名侦探多是孤僻自傲的独行侠,但警察工作则重团体行动,甚至要与法医、检察体系等密切合作,形成网络状的组织战云云。
  为了符合写实精神,警察小说不再设计一位天纵英明的大侦探(Great Detective),而是将各司其职的办案人员逐一纳入。有的或许会将故事主线及主导权放在系列角色上,例如英国作家雷格纳·希尔(Reginald Hill)笔下的警探搭档达尔齐尔与帕斯科(Dalziel and Pascoe),瑞典作家夫妇马伊·舍瓦尔与佩尔·瓦勒(Maj Sj?wall and Per Wahl??)创造的马丁·贝克(Martin Beck)探长;也有如美国作家埃德·麦克贝恩(Ed McBain)安排的87分局(87th Precinct)故事一般,让分局成员轮流成为故事的主角。
  然而,这个首先自欧美开展出来的推理小说子类型,到了日本却有了新的变化。举例来说,西村京太郎笔下的十津川警部探案系列,与日本特有的旅情推理相结合;大泽在昌笔下的“新宿鲛”系列,主角鲛岛警部是个不折不扣的冷硬派角色;岛田庄司创造的吉敷竹史刑事,沾染了一部分社会派推理的关怀;今野敏的ST警视厅科学特搜班,则是较侧重刑事鉴识的科学探案。
  与欧美警察小说书写传统较贴近、却又能另辟蹊径的日本作家,要算是《第三时效》的作者,拥有“一笔入魂”美名的横山秀夫了。
  1991年,横山秀夫投稿长篇小说《罗苹计划》,获第九届三得利推理小说大奖;1998年,短篇小说《影子的季节》获第五届松元清张奖,正式出道;2000年,短篇小说《动机》获第53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短篇部门);2002年,出版个人至今代表作《半自白》。本书《第三时效》是横山秀夫在2003年2月于集英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有《沉默的不在场证明》、《第三时效》、《囚犯的困境》、《密室的漏洞》、《假面的微笑》、《显影的黑白照片》六篇作品,是其个人第六本单行本出版品。
  自出道短篇作《影子的季节》开始,横山的作品多以警察为主角,符合前述西蒙斯“从警方的角度,对一桩犯罪做巨细靡遗的调查”这段定义。然而,在英美的创作传统中,此处的“警方”应可狭义地视为专办重大犯罪事件的刑警,“犯罪”则是足以引发社会关注的案件,但是横山早期的作品,却完全不写这样的故事。
  《影子的季节》主角是警局人事官二渡,向来服膺组织安排的刑事部长尾阪,这次为何抗拒新的人事任命?《动机》的主角是负责警局内勤工作的警务课警视贝濑,是谁以及怎样的原因,偷走了放在警局的三十本警察手册?《半自白》的主角是主管重大刑案的警官志木,接手调查一名涉嫌杀妻的警校同僚,为何不愿交代命案发生至投案中间空白的两天行程?
  不论是负责人事或内勤,即便不具刑警身份,横山笔下的警察仍清楚保有其职业(专业)本能,“从警方的角度”来思考推理;不过当面对事件时,却无法“巨细靡遗地调查”── 一来事关自身的工作能力考验,二来要避免家丑外扬,万一被敏锐的媒体嗅出不对劲而披露报导,当下就会被整个警察组织排拒在外、不再是其中的一份子了。
  因此,在横山秀夫的作品当中,往往隐藏着浓重的心理悬疑氛围,刻划出一间间“人性密室”──唯有深知人性、甚至能操弄人性者,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与最大利益。《第三时效》一书,就是由六个不同面向的“人性密室”所组成的短篇连作集。
  《沉默的不在场证明》中,狡猾的嫌犯设计陷害问讯的刑警,为自己争取到足以脱罪的不在场证明;《第三时效》中,行事冷血无情的楠见班长,用尽手段在法定追诉期届满前引诱真凶现身;《囚犯的困境》中,利用共犯间薄弱的信任感逼使真相浮出台面;《密室的漏洞》中,精明的村濑班长设下可以一石二鸟的戏局,成为命案调查的最大赢家;《假面的微笑》中,警方与嫌犯的对决成功与否,就在设计与踏进陷阱的那一瞬间;《显影的黑白照片》中,警局两组人马争相抢得破案机先,但胜利与破案很可能是两回事……
  依个人所见,横山秀夫是打破现有警察小说框架、走出崭新书写路线的重要作家,其每一部作品皆有上乘表现,实不容错过。若朱利安·西蒙斯仍在世,他会怎么评断这位作家呢?或许会为《血腥的谋杀》一书重新增订添文吧!
其他文献
时序由秋入冬  迎面扑来的冷风  像我倦了勤的心  再也无法沸腾    日子是生命的缩影  随着日月星辰明灭  平淡的一生执意追寻的  无非是千古不变的诗情  一个无法忘情的知音    望眼欲穿  对我来说  诗是我的宇宙  我忠诚信仰的神  感伤时孤寂时  灯下伏案写一首诗  炽热的诗行里  定有我难舍的情缘    理所当然  在人生的舞台上  你是永恒的主角  压轴的戏码  由你来诠释  不老
期刊
“五十多年来,经过上海古籍出版社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大型与超大型集成性古代文献资料、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古籍专业类工具书和大专教材、文史普及类读物和艺术文博类图册及线装书等出版方面,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未来,我们将服务学术,引领学术,在有限的题材里不断创新,促进两岸出版文化交流,传承中华文化,逐步打造驰誉海内外的‘上海古籍’品牌。”    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上古社),前身是19
期刊
大约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式的“心灵解放运动”透过反越战的热潮而崛起。提摩喜,一位因试验品尝LSD而遭哈佛大学解雇的心理学教授,带领加州的越战抗议者比出心灵解放的手势,同样被哈佛大学开除的伙伴雷达斯则以心灵导师的身份领导美国“身心灵”运动,在学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现象学家参与了“身心灵”疗愈的理论工作,而使得“身心灵”运动获得在学术界的一角歇脚的机会,在七十年代慢慢酝酿出“新时代运动
期刊
许多次做“主题阅读”栏目,总发现许多优秀的台湾图书,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出版公司——三采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于是,也萌生对其做一次专访的想法。开始与三采文化林燕翎副总编辑联系,到后来得到范秭榆的热心帮忙,其中虽然颇受波折,但最后还是完成了对三采文化的访问,笔者在欣慰的同时,也倍感感动。  早前,三采文化的创始人,也是如今三采文化的总经理张辉明先生,曾担任台北市私立协和工商美工科、台北市立士林高商广告
期刊
最早我开始研读“身心灵”类图书的时候,并没有外在的念想,只是源于内心的不快乐。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的“身心灵”潮流起来,大量优秀的本土作品和翻译作品面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多很好的阅读资源。2002年,我因为外在的不顺心,弄得身心俱疲。我不清楚是什么造成当时的我,我想看看内在的世界是怎么回事。就这么走进来了。我辞去工作,在家专心研读大量“身心灵”类中英文作品。“身心灵”图书是“自我
期刊
《点亮自性之光》   This Light in Oneself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胡因梦  出版: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定价:22.00元人民币  内容简介: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为读者循序渐进地探索应如何具足自身的能量,去照彻光明自性。克氏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透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不论他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是神圣,也不能点亮你的自
期刊
A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增订版)  作者:[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本书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增订版,以德国费舍尔出版社1997年最新版《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为底本,在对国内两个版本修订的基础上,补译了作者的两篇历史特写——《西塞罗》和《威尔逊的梦想和失败》。  1513年9月25日,巴尔沃亚以逃犯的身
期刊
“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让喜欢书的人可以舒适停留,在其中的人都慢慢认识了,慢慢都在那里聚集,交换他们对书的想法;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是让很久没有看书的人们,知道如何再亲近纸页,感受它们的话语与心情;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是为每一本书找到它们的主人,愿意多花点时间听它们说话;有一家书店,它的存在不是只有买与卖的关系,而是因为书,而建立起的感情与友谊。  我知道这样的书店,我没遇见过。但是它在梦中,不停不
期刊
1897年2月11日,由印刷工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兄弟及高凤池等人发起,商务印书馆于上海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1902年,张元济应夏瑞芳等邀请,正式加入商务印书馆并相约“吾辈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入馆后即设立编译所,聘蔡元培为编译所长,主持编定教科书。从1902年开始,以张元济、夏瑞芳为首的老一辈出版家,平地为山、艰苦创业,为商务印书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北京、香港、台湾、汉口
期刊
《卧底主义》是诗人及资深传媒人叶辉在《新报》所写专栏的结集。“卧底主义”一词,源自一日本时装品牌“undercoverism”,它令人想起港产片“无间道”中的卧底形象。叶辉说,卧底就是“自愿或不自愿地越界的非法移民”,而叶辉这位作家,改以博览群书的读者角度,去写文化评论、时事短评,当一个“文化卧底”,却是多多少少出于自愿放逐的心态。不过这种卧底是需要一定文化修养的,而作者当然也表现出这种素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