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的中亚战略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zx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隨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亦在发生深刻变化。但现今主流的汉语研究,对此还停留在政策分析层面。可喜的是,英语学术界已经开始把视野延伸至这些问题上,最新一期的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专题刊发了三篇论文,集中讨论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对相关国家和中国的影响。其中由Jeffrey Reeves 撰写的文章,探讨了2013年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铺展,尤其是对这五个国家不同的政治和经济效果的分析,以理解这一国际战略对中国及双边国家关系的影响。
  在Jeffrey Reeves看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国提供了实施战略的组织概念和影响力放大器。当然,在不同的国家,这一政策工具的具体实施内容不同,影响力获取的方式亦存在较大差别。
  以这项政策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落地为例。哈萨克斯坦作为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特别重视这一政策的双赢。在经济层面,中国致力于推动哈萨克斯坦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进行直接的经济投资,帮助其发展经济;此外,扩大双边口岸的贸易来提升双边经济。与此同时,双边政治合作亦越出外交领域,延伸至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制定和立法过程中,当然也包括人文和技术领域的交流。而在吉尔吉斯斯坦,中国经济投资的重点放在了铁路建设和天然气管道的修建,以加强该国的基础设施。最显著的两点是,中国一方面特别重视吸引该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并在2015年订立的五年计划中提出,将接受1500名学生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中国极其重视吉尔吉斯斯坦在打击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中的作用,在军事合作、边境检查和警察力量协同方面,订立了一系列的双边协议和框架。
  由是可见,中国在中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互动等多个层面,虽然在中亚各国政策实施的重点不同,但均旨在扩大双边合作的网络,加强双边关系,将中亚整合入一个更广阔的区域网络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亦得到深化。这篇论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全球影响力的扩张。中国全球战略在中亚的铺展表明,中国的政策固然带来了双边的共赢,但是大国政治天然具有要获取地区和国际影响力的一面,这并不会随着宣传策略而改变。因而中国无法回避自身正在对地区事务产生深远影响的事实,而且这一影响往往是双刃剑,一方面它承认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有的位置,另一方面,这一影响力的误用恐将带来诸多负面效应,而这是未来无以回避的问题。(文/草苍)
  Jeffrey Reeves, “China’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nitiative: Network and Influence Formation in Central Asi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12 (2018).
其他文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商业和知识精英阶层的重新形成,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主要通过编织与政治精英的私人网络、通过人大政协获得政治地位,但是一直相对为大家所忽视的是,他们通过游说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政府施政的影响。Jane Liang在近期发表的文章中,追溯了中国精英大学游说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九校联盟(C9)的游说对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和相关政策制定的影响。  C9联盟兴起与中国政府追求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密切
期刊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词典编撰在欧洲成为证成其合法性重要之一环,通过对诸多名词的重新界定,形成现代知识共享的基础。而在现代中国,词典编撰一方面有其重塑现代知识的意涵,另一方面也有其政治特殊的一面。伦敦大学国王学院Jennifer Altehenger在近期发表的文章中,借助上海档案馆的档案和公开文献,着力探讨了毛泽东时代的名词词典编撰中词义之变所包含的知识信息与权力的交互关系,进而展现了中国政治生
期刊
作为地理概念的“印太”(Indo-pacific)一般指涉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内部”区域,其核心区域从印度次大陆向东延伸直至大洋洲和东北亚地区,其最大范围包括东非、阿拉伯半岛及拉美沿岸地区。它的战略要冲是马六甲海峡,最重要的政府间组织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印太地区经济增长份额超过全球的60%,疫情下经济产出仍接近世界的一半。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期刊
近期,柯洁和AlphaGo的对战,再次掀起人工智能问题的讨论。人们似乎共同意识到,人工智能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从科技研发走向行业应用,进而开始重塑人类社会。其实,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已有60多年,哪些因素促使其在近年来实现爆炸式的发展?刘锋指出,今天人工智能的热潮依然是互联网进化,属于“互联网云脑”的一次阶段性发展浪潮,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4.0、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智能驾驶、虚拟现实,它们都
期刊
近年来,中国与日本在地缘政治关系上的紧张态势,加上近年来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罪责的弱化乃至逃避,令两国在思想和情感上距离越来越远,民众间的民族主义情绪愈演愈烈。正因如此,重新梳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日交往的思想史意义,应当成为我们思考和展望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一项迫切课题。回顾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展开的现代化历程,思想家福泽谕吉刊行于明治八年(1875年)的《文明论概略》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文本。通过重访
期刊
“探索21世纪问题”理论研讨会是修远基金会与《文化纵横》杂志社今年5月主办的研讨会。召开这样一场议题宽泛的会议,是因为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结束之际,人们对世界滑向动荡与发展乏力的忧虑,正在取代原来有关21世纪的确定信念与乐观想象——“21世纪”再度成为一个问题。如果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对21世纪的认识和想象,大多来源于对西方思想和知识资源的翻译、学习和转化。到了今天,当各种现成的发展路径都
期刊
晚近以来,我们愈加清晰地感受到,世界的政治秩序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无论是打破美国政党游戏规则的特朗普,还是作为俄罗斯新沙皇的普京,抑或高举伊斯兰旗帜重返政坛的马哈蒂尔,甚至搅动着整个东亚地缘政治安宁的金正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改变了各自国家的政治传统,挣脱了既往政治制度的束缚,深刻调整了新世纪以来所形成的国家与国际秩序。那么,是何种力量在推动当代全球政治的转变?为何新政治家的气质、性格和理念
期刊
“如果用近现代眼光来看亚洲腹地这块广阔的地方,其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作用几乎微不足道,特别是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等方面更是不值一提……(但在)过去一千多年的岁月里,由于中国、印度以及西方文明的交互影响,在这片天广地阔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演出了无数重要的历史剧目和民间故事。”[1]斯坦因的这段叙述,概括了中亚在过去曾经扮演过的衔接与贯通欧亚文明及其交融互动的中介特质。而在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所构筑的新地缘背景
期刊
21世纪以来,华北地区的空气污染不仅成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困扰人民生活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环境问题社会化已是不可回避的政治治理议题,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民众对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最新一期的The China Quarterly组织了专刊,从多个视角讨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其中俄勒冈州立大学的Xiaoyue Li和Bryan Tilt的论文,以
期刊
在中华帝国的时代,以汉为主体的“华夷之辨”体系呈现出一种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亦是一种中心与边缘的区隔,如今在西南地区所谓的“少数民族”曾被视为“蛮夷”、“化外之民”。在汉文书籍中也少有人关注“蛮夷”之中不同群体的差异,就中国西南地区而言,民国以前,不同的族群分类早已存在,且各族群之间有复杂的自称与他称,然而这种复杂性在民国以前的汉文书写中并未受到太多重視。民国时期,这些曾被称为“蛮”、“夷”、“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