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音乐与革命历史歌曲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a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肃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音乐创作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有更多使用原创音乐的,也有合理地利用革命历史歌曲的,进而也事半功倍地利用了这些革命历史歌曲潜在的艺术表现力,故极大深化了这些剧目的思想主题。“金韬红军三部曲”即如此。2001年,导演金韬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推出24集电视连续剧《长征》(王朝柱编剧,王云之作曲);200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推出36集电视连续剧《井冈山》(邵钧林编剧,刘可欣作曲);200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推出29集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王朝柱编剧,刘可欣作曲)。三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尤其是《长征》,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影视评论界誉为“金韬红军三部曲”。“三部曲”不仅推出了多首原创歌曲(如《长征》中根据毛泽东《七律·长征》谱写的片头曲;《红色摇篮》的片头曲《哥哥出门当红军》和根据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谱写的片尾曲、根据毛泽东《如梦令·元旦》谱写的插曲),而且还选用了大量革命历史歌曲。其中,一些曲目得以重新包装,再度焕发出艺术魅力(如《长征》中的《十送红军》,《井冈山》中的《人民军队忠于党》《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另一些曲目则被作为音乐主题(或主题动机),发展出一些具有表现力的配乐。这些历史歌曲在整个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本文将主要阐述“金韬红军三部曲”音乐创作中对革命历史歌曲的利用,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一、《长征》中的革命历史歌曲
   说到电视连续剧《长征》音乐对革命历史歌曲的利用,最突出的就在于运用了《十送红军》。《十送红军》(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作为一首伴随着空政文工团《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1961)的推出而广泛传播的革命历史歌曲,被作曲家用作片尾曲,与片头曲《七律·长征》的大气磅礴相呼应,烘托了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的英勇悲壮,并用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性映衬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困苦。《十送红军》不仅作为一首哀婉凄惨的片尾曲,而且还作为一个重要的音乐主题,被处理为一些独立完整的器乐段。这些器樂段多以唢呐为主奏器乐,借用其悲切和苍凉的声音象征着战争的惨烈。在一些场景中,这个主题也用双簧管奏出,或用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和女声哼鸣来呈现。就剧中配乐而言,《十送红军》作为一个音乐主题,是剧中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最主要的音乐素材。这样处理,其目的就在于强化一种悲剧性艺术表达。同时,《十送红军》还被作为一种“有源音响”安放在具体的情节之中。其中两个场景最动人:一个是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时,一位女歌手唱着《十送红军》目送红军踏上征途。另一个场景是中央红军完成二渡赤水占领娄山关后,毛泽东吟诵《忆秦娥·娄山关》,警卫员(胡班长)用唢呐吹出这首《十送红军》。也正是这支唢呐,与诗词中的“喇叭声咽”相应和,表现出剧中所蕴含的那种悲剧色彩。
   到达遵义后,中央红军的长征继“通道转兵”后实现了转兵贵阳的战略转变,毛泽东逐渐获得中央红军的领导权,长征有了胜利的曙光。故音乐打破了前几集中《十送红军》所渲染出的悲剧气氛,并表达出一种欢乐和昂扬的情绪。音乐上,江西革命民歌《送郎当红军》被处理为一个欢快的主题,并在红军进占遵义的几场戏中得到了充分运用。红军进占遵义,其配乐便是男女声对唱的《送郎当红军》。再占遵义时,《送郎当红军》再度响起,表现出了遵义民众对红军的欢迎,并有机配合当地民众踊跃参加红军的场景,一种欢乐的情绪跃然而出。此外,剧中作为历史转折的遵义会议,则是以《国际歌》为背景召开的。毛泽东获得军事领导权后的第一仗是土城战役,接着便是四渡赤水,一个战斗性的音乐主题呈现出来。这就是在土城战役中陈赓带领干部团(总预备队)参战出发时的配乐。这个主题来自红军歌曲《射击军纪歌》或《红军三大任务》{1}(谱例1),原是冯玉祥部同名军歌,其音调则是一首外国音调(《吹起号筒歌》)。但这个战斗性的音乐主题又不是单一的,其中还夹杂着一个来自《打骑兵歌》{2}(谱例2)的音调,并与《射击军纪歌》形成一种对位。《打骑兵歌》是一首在中央红军中广泛传唱的歌曲,根据学堂乐歌《竹马》的音调填词而成不同版本,在中央苏区时曾被填词为《粉碎敌人乌龟壳》(又称《共产党领导真正好》),中央红军强渡金沙江后又被填词为《强渡金沙江胜利歌》。中央红军进入黑水芦花地区后,这个音调才被填词为《打骑兵歌》,可见这个音调(《竹马》)始终伴随着中央红军长征的,故将其置于剧中是十分适当的。这个战斗性音乐主题在剧中后来的作战情节中一直使用,正是这个主题和《国际歌》为全剧营造出了一种昂扬的情绪。
  综上,电视连续剧《长征》的音乐是以革命历史歌曲《十送红色》为主基调,其他革命历史歌曲也发挥了潜在的艺术表现作用。
  二、《井冈山》中的革命历史歌曲
   关于电视连续剧《井冈山》中对革命历史歌曲的选用,仍可从片头曲和片尾曲说起。其片头曲来自《人民军队忠于党》(张永枚词,肖民曲),是1961年由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的,曾作为此后历次阅兵用曲,可谓中国人民解放军重要的“标识性”歌曲之一。但选用《人民军队忠于党》不仅因为它的“标识性”意义,而且更因为其第一段的歌词(“雄伟的井冈山,八一战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从无到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所表现的正是人民军队的创建。然而,另一更应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歌曲《人民军队忠于党》和电视剧《井冈山》一样,所表达的思想主题都是“党指挥枪”。前者的标题“人民军队忠于党”即直接表达出了这一思想主题,后者作为一部长达36集的电视连续剧,讲述了从八一起义、秋收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从红四军组建到坚持井冈山斗争、出井冈赴赣南、闽西的斗争经历,其明线是军事斗争,但其暗线则是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党指挥枪”这一政治建军原则的逐渐明朗和确立。因此,用《人民军队忠于党》作为电视剧《井冈山》的主题歌,正是其“党指挥枪”的思想主题决定的。同样,片尾曲《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的选用也十分贴切。《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任红举词,时乐濛、彦克曲)是1964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一首歌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一度失去红军领导权,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哪里?路在何方?全体红军官兵期盼毛泽东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于是《东方红》中便有了这首《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但在电视剧《长征》中,《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的选用不仅充分表达出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四军和井冈山民众对毛泽东的信赖,还寄托了红军指战员对因受中共湖南省委“左倾”思想影响下脱离领导地位、甚至被“开除”党籍的毛泽东的思念,同时也充分满足了电视剧塑造毛泽东这个主要人物的需要。当年《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的创作,也受到三湾地区流行的革命民歌《三湾降了北斗星》的影响。这首革命民歌是这样唱的:“三湾降了北斗星,满山遍野通通明。一九二七那一年,三湾来了毛委员。”{3}《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开始则是:“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迷路时想你有方向,黑夜里向你照路程。”二者间的联系了然可见。但也应该看到,无论是片头的《人民军队忠于党》还是片尾《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都不是直接和完整的使用。片头曲《人民军队忠于党》的首句“雄伟的井冈山”被处理为一个号角性音乐主题,用雄浑的混声唱出(谱例3);接着混声用G大调(原调)唱出原曲第一段歌词,由于节奏被拉宽,速度被放慢(相对于原曲),显得比原曲的队列歌曲风格更具史诗性。再接下去的是一个器乐段,在bE大调上呈现《人民军队忠于党》。片尾曲《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也做出了删节,只用歌曲第一部分(即复三部曲式的A部)。同样,这两首革命历史歌曲除作为片头曲和片尾曲外,还作为剧中配乐主题材料,在极大程度上深化了该剧思想主题。   特别值得一提是,电视剧《井冈山》还利用了一首革命历史民歌《红军阿哥慢慢走》。这首歌曲是流传在井冈山地区的一首客家山歌,其传歌者为江治华,吉安遂川人,1927年曾是井冈山红四军中的一名宣传员。歌曲后经其孙女江满凤传唱,并逐渐发展为一首结构较完整的歌曲(见谱例4)。剧中,作曲家完整引用了这首歌曲,并将其用于革命者牺牲之时或者亲人离别之际,为全剧平添了一种悲剧气氛,不仅表现出了井冈山斗争的艰难,也表达出了浓浓的军民鱼水之情。
  作为一部反映军事斗争的电视剧,自然也少不了一个战斗性音乐主题。这就是剧中用以表现井冈山军民反“进剿”“会剿”作战的配乐。这个战斗性主题动机来自红军歌曲《上前线去》{4},是时任少共国际师政委的肖华根据苏联红军歌曲《布琼尼骑兵队》的音调填词而成,在中央红军及中央苏区十分流行。正是这个主题动机所衍生出的号角性音调,引出一首充满战斗性的进行曲。值得注意的是,其结尾部分又接上了另一首革命历史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原为学堂乐歌《中国男儿》,其音调来自日本学校歌曲《学生宿舍里的旧吊桶》)的片断。为何要使用这首在大革命时期的《工农兵联合起来》?众所周知,该曲曾是一首北伐军歌曲,尤其在中共所控制和领导的叶挺独立团中传唱,后来又在以叶挺独立团官兵为“种子”的南昌起义部队、秋收起义部队中传唱,并由起义部队带上井冈山。因此,电视剧《井冈山》中运用这首《工农兵联合起来》,无疑也显得十分适当。
   电视连续剧《井冈山》中还选用了《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并用以表现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是20世紀70年代初“江西省文化组”(主要是山樵、田颂刚等人)用中央根据地《争先恐后当红军》(用江西兴国《竹片歌》曲调填词)音调,并根据1928年秋冬在井冈山诞生的革命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编创的一首男声小合唱。{5}在《井冈山》中,正是运用这首《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表现出红军官兵和井冈山民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红色摇篮》中的革命历史歌曲
   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所讲述的是朱毛红军(红四军)出井冈开辟赣南、闽西建立中央根据地(中央苏区)、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一段战斗历程。在“金韬红军三部曲”中,《红色摇篮》所用的原创音乐是最多的(其片头曲和片尾曲及插曲都是原创歌曲),但其中仍不乏革命历史歌曲。
   由于中央苏区是将赣南、闽西两块连成一片的广大地区,故音乐创作者在赣南和闽西各选用了一首革命历史歌曲:赣南兴国的《红区干部好作风》和闽西上杭(等地)的《韭菜开花一管心》。歌曲《红区干部好作风》像上述《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一样,也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江西省创作组”(主要是熊永立、贺大行等人)挖掘、整理出来的一首“战地新歌”。剧中,这首歌用于毛泽东到江西兴国长冈乡开展调查的情节中,并安排由长冈乡一位名叫刘长秀的山歌手演唱,作为一首插曲,既作为一种“有源音响”,又作为“画外音”(配乐),用以表现江西兴国开展土地革命的大好局面以及民众对红军干部的赞赏和褒奖。这位刘长秀正是江西兴国曾子贞、谢水莲及中央苏区工农剧社刘秀章、陈亭秀等众多牺牲和被杀害的革命山歌手的化身。民歌《韭菜开花一管心》作为闽西一首十分流行的革命歌曲,在剧中出现的次数和场合就更多。有作为“有源音响”出现在欢迎红军领导人的文艺晚会上,也作为“画外音”,表现闽西土地革命的轰轰烈烈,甚至用来闽西军民反“围剿”的斗争精神。尤其剧中在第五次反“围剿”后期一场掩护撤退的战斗中,这首《韭菜开花一管心》更显得悲壮。
   纵观“金韬红军三部曲”,其音乐创作对革命历史歌曲的选用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就选用歌曲产生的年代和地域而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创的革命历史歌曲,也有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歌曲;有出自故事发生地的革命歌曲,也有发生在其他地区的革命歌曲。当然,这些和平年代编创的革命历史歌曲,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歌曲具有某些内在的关联;第二,就选用歌曲的使用方式而言,有整首歌曲直接、完整的搬用,也有作为音乐材料来使用的(如从既有音调中抽象出一个主题动机进行发展);有连词带曲的使用,也有只用音调或只用其歌词;有作为“画外音”(配乐)来使用的,也有作为“有源音响”来使用的,或是二者的过渡;第三,就选用歌曲的艺术表现功能而言,有用来表达且深化电视剧思想主题的,有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有配合场景和烘托气氛的。显然,上述几个特点也是大部分严肃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音乐创作利用既有革命历史歌曲的特点。那么,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音乐创作选用既有革命历史歌曲有何特殊的艺术表现意义?在笔者看来,这些革命历史歌曲本身具有一种潜在的艺术表现力,即它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已塑造且根深蒂固的文化形象。因此,一旦这些革命历史歌曲用于今天的革命题材电视剧,就会产生出一种叠加的艺术内涵。因此,选用既有革命历史歌曲不失为革命历史题材影视音乐创作中一种可行的做法。当然,这种对既有音调的选用也使电视剧音乐的原创性受到影响,并难免有“贴标签”之嫌。
  {1} 参见解放军歌曲选集编辑部编《中国工农红军歌曲选》(内部印刷),解放军歌曲选集编辑部1954年出版,第31页、第108页。
  {2} 同{1},第19页。
  {3} 参见中文系赴井冈山学习小组收集整理(邓佳琪、祝金芬、曾凡超整理)《井冈山斗争时期红色歌谣选》,《江西师院》1977年第3期,第81—102页。
  {4} 同{1},第13页。
  {5} 参见国务院文化组文艺创作领导小组编《战地新歌》(第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12页。
  潘祖君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充分分析学生、教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辅助手段,合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性、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连贯和运用中发展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使英语语言学习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欢乐的海洋。  关键词:新课标 和谐 欢乐    我们知道,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
引 言   所谓“同情的了解”,语出宗白华《中国艺术的意境之诞生》:“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然而我们对旧文化的检讨,以同情的了解给予新的评价也更形重要。”①宗先生要求我们站在古人的文化立场去看待古代的文化与事象,唯此才有可能得出客观结论、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当今学者对此亦有论说:罗艺峰提出“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古人”②,刘承华提倡将传统音乐之花“复接于文化之根”③。这些观念
大约从1950年代初开始,在中央政府“继承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口号的倡导下,各地、各民族的民间歌手陆续走出山寨乡村,登上现代舞台。由此揭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民间歌曲“舞台化”实践的历史帷幕。近些年,随着“非遗”保护这一社会文化运动,有更多的民间歌手走进了大大小小的比赛场、电视台、艺术节、旅游点等,从而使民间歌曲“舞台化”“视频化”实践呈现出更为繁复的文化景观。那么,六十年来的民歌“舞台化”实践,或用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展,大批中国音乐家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展现才华,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不断扩大,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著名音乐学院希望加强同中国的音乐学院校的交流和合作。代表中美两国音乐教育最高水平的中央音乐学院和朱丽亚音乐学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正是这种高水平合作的具体体现。  中央音乐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与世界一流音乐院校开展高水平、高层次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与合作。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楔 子  2013年12月4日晚,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场以“戏韵管弦”为题的音乐会。音乐会上,以青年教师和在校本科生为主体的民族管弦乐队演奏了当代作曲家彭修文的《乱云飞》、郭文景的《炫》、刘长远的《龙跃东方》等民族管弦乐曲;曾健雄的板胡与乐队《秦香莲》、杨春林的京胡、大提琴与乐队的《别》、徐锵的琵琶与乐队《品戏》等协奏曲,以及现代京剧改编的呐子与乐队《打虎上山》、三弦与乐队的《黄
叶松荣教授《断裂与失衡》(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研究的是西方20世纪两次重大转折时期(一是10—40年代末无调性音乐、十二音体系、多调性音乐、噪音音乐、音丛、音色旋律、微分音音乐、整体序列音乐;二是五六十年代偶然音乐、点描音乐、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音色音乐) “新音乐”的创作。他论述六个问题:1.创新理念的构建与缺失;2.作曲新技法的频繁更替;3.大多作品弱化民族特性的现象;4.创新效
摘要:2010年高考尘埃落定,通过分析全国卷及新课标卷的三首古诗词,可以看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仍为考查的重点。高瞻远瞩才能把握方向,柳暗花明。  关键词:2010高考;古诗词;重点;方向    先来看看2010年全国卷高考古诗鉴赏试题的情况:  2010年全国卷一的古诗鉴赏试题以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的《咏素蝶诗》为材料,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
本刊讯 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打造的大型戏曲、综艺选拔真人秀——“美猴王争霸赛”于2013年5月31日开播。“美猴王”孙悟空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典神话形象一直活跃在戏曲、影视及文学的舞台,从而被大众认知与喜爱。“美猴王争霸赛”作为央视首档戏曲真人秀节目,与以往同类节目仅仅针对戏曲圈内招募专业选手的赛制不同,开启了“全  民争霸”模式,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及“猴王迷”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美猴王争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学堂乐歌《送别》这节音乐课教学过程的分析,阐明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音乐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这一教育教学思想。  关键词:心灵的愉悦;学习的兴趣;审美的体验    长期以来,我们的师范教育课程与教法陈旧落后,信息量低,重技能轻知识,因此培养出的一代代音乐教师大都知识面狭窄,教学能力偏低,大多数教师对音乐教育地理解就是“
摘要: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学习与考查,我认为只有践行英语教学的语言性,才会真正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才会使英语课更有“英语味”。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扎实的口语基本功;二、把朗读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三、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英语教学。  关键词:口语基本功;朗读;真实的情境创设    传统的语言教学忽视口语而重视书面语,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抓住语言的本质,这使许多学生患上外语聋哑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