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构图艺术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resh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图在中国画中是衡量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谢赫的“六法论”中便有“经营位置”, 谢赫认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是衡量绘画作品质量的标准。顾恺之称构图为“置陈布势”,张彦远认为它是“画之总要”。画面有一个好的构图,能够迅速吸引住观者的眼球,而这一切并非哗众取宠,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立画之气象,达画之奇变。
  中国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下,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的艺术风格。魏晋时期,画论兴起,唐代王维融禅入画,渐成文人气象,宋元,文人画崛起。而中国画发展至明清,画家却愈加重视笔情墨趣,强调将心境服从并服务于笔墨,以平和的心态临摹古代先贤名画,尤以四王为首,但他们在画面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却是千篇一律,没有创新。到近现代,画家对于笔墨和构图的锤炼愈加重视,更加积极的探索着中国画构图的特点和要诀,争取摆脱古人的窠臼,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
  中国画一般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画家在取景的时候不局限于一个焦点,在构图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画面的需要挪动位置,找到符合画面的视角,再对自然实景做出取舍和升华,把这些和谐的组织在自己的作品中,便是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宋郭煕《林泉高致》中就提过“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我们可以清楚的在《早春图》的构图中发现高远,深远,平远的运用。而西方画家在构思画面的时候往往以一个焦點透视为主,尊重客观物象和眼睛所看到的实景,以近大远小的科学方法对自然进行记录,讲究描绘事物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绘画的表现上具有局限性,所以西方的风景画叫风景画,中国的绘画叫中国画。
  中国画的构图有一些不容忽视的要诀,也是必须要研究和思考的,那就是画面的开合,虚实和疏密。
  “开合”,字面意思理解为开放合拢,就像作文中的总分总,总分分,分分总的格式类同,有起有结。董其昌在《画旨》中说过:“古人运大轴,只三四大分合,所以成章,虽其中细碎处甚多,要以取势为主。”在一个画面中有一个大开大合难免流于简单俗套,需要在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有一些小的分合,但大致的势又是朝一个方向走,有起承转合,有开有收,这些都是为了画面的整体服务。细数一下绘画的构图形式,包括水平线构图法、倾斜构图法、S形构图法、自由式构图法等。除此以外,中国画中具有一些明显的民族性构图形式,如倪瓒的“一河两岸”,马夏的“边角”之景,荆关的全景式构图等,他们会融入自己对景物的感受,结合前代人的经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而形成符合中国画精神的构图形式。而这些构图中的大势和小势都是围绕着太极之势,有阴阳之别,有放有收。这样的中国画才具有中国古老文明的魅力和价值。除此之外,不同的作品尺幅大小,对构图开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册页在平时的创作中,也因画幅小而“不能”全面展示作者的艺术才能而常常被忽略。但历史上有像南宋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元代王蒙的《溪山风雨图册》、明代沈周的《东庄图册》、清代石涛的《黄山图册》、近现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的《山水图册》、陆俨少的《杜少陵诗意》等等都是山水册页里的经典之作,他们的作品小中见大,平中寓奇,不仅有简洁的概括能力,还有 “尽精微,致广大”的深入能力。这些与他们追求的意境,选择的题材,以及对构图的认识有着不可或缺的思考。
  再谈一谈中国画的疏密和虚实,字面意义容易理解,疏就是稀疏,密就是稠密,虚就是留白,实是笔触所及之处。石谷与南田说:“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居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着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虚实,即有和无,中国画与道有关,那必然不是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而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在山水画中,往往会留有天和地的空白,这些留白都是有实景,并不是空洞无物。八大的画中有时候就画一条瞪着白眼的鱼,但你会感觉它在水里,那大片的空白你不会认为是路面或者是盘子。再看中国画史上第一张全景山水创作《匡庐图》,它营造出来的雄伟山水,层层叠加的山石之间流动着云气,这些云气并不显眼,算是极虚之物,而恰恰营造意境最生动的部分就是那虚无缥缈的云气,与此类同的还有郭熙的《早春图》,有到极处便无,无到极处便有,所谓“画中空白,便是不语诗”,“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蒋勋也说了一个故事,他的学生进行创作,你刚开始看的时候画面关系处理的很好,构图也不错,再看时,你会发现他一直在空白处添东西,画面已经没有刚开始那么舒服,最后你还未去看,他已经主动找你,感觉自己画面过满。这些问题大多出现在不会留住空白和不会处理画面疏密的关系,这种虚实疏密的对比可以直接影响你画面最后的效果,以及你想要表达的意境。没有境生象外,意发其中,就没有意境的“虚实”之美,情与景会,意与相通,浑然一体,才能形成了山水画引人入胜的“虚实”之美的艺术境界。疏密包含着章法的功用,在画面的处理上,疏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山水画构图最忌均匀整齐,古人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从大处着眼,古时便有“疏体画”、“密体画”之分,尤以王蒙的“密体”,倪瓒的“疏体”为代表性,这是画面效果整个传达出来的感觉;从小处着眼,一棵树的叶子的疏密关系,一片树的树与树之间的疏密关系,都会带来艺术审美的不同感受。总之,画面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相辅相成,才可适当对笔墨的发挥做出思考,探索出有思想有意境的画面。
  在绘画中,我们需要反复研究构图形式,发掘创新,因为中国画既然自称中国画,就是因为它有自己的表现方法。但也要注意构图对于一幅画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笔墨的重要性。中国画讲立意,强调意境,再加上鲜活的笔墨表达,就得以使精神充实,使构图变得更加有意义。
  作者简介:龚冉(1995.02.13),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愿景,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园林景观的审美及功能等的需求。公共装饰艺术是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景观内容。若在景观中合理的搭配其风格、色彩及功能等方面,这将是设计中的一大点睛之笔。通过利用现有的装饰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美化和提升,有利于公共空间环境特点的突出和城市的发展。本文就公共装饰在园林景观中的发展历程、分类与
期刊
【摘要】诞生于1837年的大卫·霍克尼,他是画家、摄影师,也是舞台歌剧设计师和电影导演,以及艺术理论家。本文从大卫·霍克尼的艺术作品出发解构现代立体主义,是因为霍克尼自身具有的艺术综合性,但本文主要从霍克尼建树较大的拼贴摄影入手,分析霍克尼从立体主义和波普艺术中继承的形式感以及从中国传統长卷式绘画中取得的散点透视法则之间所结合的拼贴摄影,对于传统抽象主义和焦点透视的强力冲击,颠覆常态观看法则和表现
期刊
【摘要】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网罗世间百态,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文化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地表达,能够经过时间的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下来的,必然是经典之作,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多元文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多元文化,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更好地传承优秀
期刊
【摘要】安迪·沃霍尔是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和倡导者。他在探索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形式时,突破了从古到今的手绘单一模式,并以重复,粘贴,挪用,母题元素的风格表达出大众性的特征。笔者从视觉感受的角度对他的部分代表作品进行解剖,并从创作形式以及创作主题思想上进行分析。得知沃霍尔引领的波普艺术大思潮乃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學和现代艺术思潮转变的纽带,推进了现代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和互融性、创造性,趣味性等。  【关键
期刊
查克·克洛斯 Chuck Close(1940- ) 美國超级写实主义画家,也就是照相现实主义的代表画家。从1964年起克洛斯开始描绘人像,两年后专以照片为蓝本作画。他的画幅大,远看逼真,近看局部却很抽象,不真实,他用逼真的画面揭示出一个真实的虚幻,是具象中的抽象。尽管他的作品画画得十分细腻,但因为只着重于表现生理细节,人物形象是缺乏生气的,只不过是自然主义的一种极端一种末流。  一、克洛斯的照相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迅速。群众文化辅助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环节,在促进群众文化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合唱是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其能够有效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大家的日常生活质量。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合唱辅导的意义,研究了群众文化艺术中的合唱辅导策略,希望能够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合唱;辅
期刊
山歌剧《红百灵》以客家人文生態为底色,以二十世纪上半页国内革命战争为故事外壳,透过主人公红百灵短暂、苦难的一生,唱出了那个时代文化土壤中底层人物命运走向的悲壮之歌。  《红百灵》此剧究竟是红色题材还是客家乡土爱情题材,这似乎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定位。因为这是在客家乡村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但剧本并没有呈现战争场面的烽烟滚滚、风声鹤唳的血腥惊悚,而是在人物的一系列活动中,展演出人性
期刊
【摘要】传统的中国艺术史中,刺繡并不是重要的研究对象,所以中国刺绣史上重要的人物沈寿和她的《雪宧绣谱》长久以来并未得到应得的重视。关于沈寿的研究,除南通当地的专业人士写了一些文章之外,多数通识性介绍文字只是谈及她是一位刺绣高手,有《雪宧绣谱》一书传世。其实,沈寿对于刺绣史的重要远不止此。沈寿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这个特定的文化时期,不仅仅是使刺绣和绘画再次结合起来,并且率先将西方绘画中注重光影明暗的视
期刊
【摘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是目前音乐学科教学的重要理念,也告知我们中学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开展审美教育。而歌唱教学正是音乐教学的关键部分,因而,如何让学生了解歌唱的魅力,展现出美的声音与情感,就成为了教学工作中需要正确把握的内容。所以本文也将围绕音乐审美的相关内涵,在这一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音乐审美;高中音乐;歌唱教学  早在2001年,我国就颁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
期刊
【摘要】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用了大量的笔墨书写“张力”理论,并提出了“不动之动”是绘画作品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崇尚气韵生动,两者都是于静中求动,寓静于动,实有相通之处。以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为依据,结合具体的中国画作品,从构图、线条和笔墨三个角度来分析张力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张力”,并对我们今后的创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阿恩海姆;张力;中国画  阿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