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存在,重返自我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2621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Ⅰ
  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论坛、博客、QQ群、微博、微信、微信群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工具汹涌而来。信息的获得,学习的开展已经成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实现的结果。信息以及知识开始了对个人全方位、立体化的侵袭。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专注力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灵资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和碎片化的生活,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呢?
  叔本华在《论思考》中指出,只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才是有价值、有力量的。新知识只有通过与旧知建立多角度、多方面的联系才会成为能够运用的真正的知识。他进一步指出,阅读只是我们自己思考的替代品。因为在阅读的时候,我们总是被别人牵引着自己的思想。确实,孔子早就指出如果只是大量学习,而不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思考),那么就很快会遗忘或误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皮亚杰也把学习的过程看作是学习者运用内在的知识与外界的知识开展同化和顺应,最终实现自身认知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一种持续而连贯的对话。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纷繁的欲望,碎片化的信息,这些都有可能成为阻碍学习深入展开的因素。
  新课程改革早在开始之初就明确提出,要构建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而自主学习是其核心的品质。笔者认为,“互联网 ”时代下的教师更应该展开自主学习,才能够有效应对碎片化,改善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习力。
  王竹立教授在《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一文中指出,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形成选择的核心,让学习围绕着思考进行;也只有会思考,才能将信息与知识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而持续地运用自己的思考,来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学习方式,自主监控学习过程,自主评估学习结果,自主调整学习行为。教师唯有开展自主学习,才能将阅读、思考和实践打成一片,知行互动,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
  自主学习的教师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和课题
  学习过程中的选择、监控和调节都需要不断地自我追问,而提问也是一种对思考能力的考验。曾经有教师采用“满堂问”的方式上阅读课,这样的课看似师生双方互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却不高。“满堂问”剥夺的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在《我的自学小史》一文中把真正的学习者视为有自己问题的人。梁先生说:“学问就是学着认识问题。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问是学之始。善于发问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充满了持久的兴趣,是有自己问题的问题之人。
  王竹立教授指出,应对碎片化的一个手段就是强调自我需要和问题解决。因为自我需要以及问题解决而引发的思考是系列化的,全方位的,由此展开的学习,往往是碎片化的反动。如果教师仅仅关注网络热点,却不时时关注现实需要,反思课堂,探寻主问题,沟通新旧知识,那么不管是什么时代的学习终究只是低效的学习。
  由此,“互联网 ”时代的教师学习也应该开展主问题和主目标的设计。这个学习的主问题和主目标应该来自课堂,来自教学生活中的困惑,而成为教师自己的课题。类似“怎样的学习生活才适合自己,才能够更加有效提高自己?”这样的主问题,应该成为每一个学习型教师首先思考的问题。
  自主学习的教师应该自觉开展主题阅读
  艾德勒和范多伦在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阅读并不是只要能够识字断文就能够开展的活动。它包括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是一种多层次的智力活动。而唯有主题阅读才能够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台湾学者、出版家郝明义先生指出,要在浩如烟海的书海之中遨游,而不被淹没,前提就是要开展属于自己的主题阅读。那么,什么是主题阅读呢?
  主题阅读是针对某个主题的阅读。它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锁定相关主题,通过专家建议、网络搜索准备一份书单。第二阶段是检视阅读,浏览书单上所有的书,建立起清楚的核心概念。第三阶段是建立共识。跳读相关章节,用自己的话去改写相关内容,在各本书和各位作者的不同角度和观点之中,建立共识,用佐藤学先生的话就是围绕共同主题“编织”一种“交响”。第四阶段是通过排列问题,联结概念来厘清问题。第五阶段是界定议题。当两个作者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完全相反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真正的议题。第六个阶段是排列主旨。围绕议题的不同答案展开客观分析,通过分析排列出特定的主旨,从而形成对某个问题的多角度、多方面的系列看法。而这样的检视、分析、改写、比较和辨析,摘取精华、综述观点的过程就是主题阅读的过程,这个过程培养的是阅读者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能力,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魏智渊老师在《教师阅读地图》一书中指出,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就是一个善于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并且开展主题阅读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更具有较强的思辨力和洞察力。
  自主学习的教师更加应该持续关注日常生活,关注自我
  叶澜教授在多年前曾经指出,一名善于成长的教师就是一位坚持写教学反思的教师。这一段时间我的课堂和学习上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其本质是哪一些方面的知识的缺乏?这或许是一名学习型教师经常要反思的问题。
  每到岁末年初,新教育网络师范就有年度叙事的良好传统。小结一年阅读的重要书目和阅读收获,排列教学大事,在连缀一年的日记、随笔的基础上求得打通,从宏观的角度展开反思,发现自我成长的脉络。年度叙事对于推动叙事者的成长有难以取代的意义。
  苏格拉底说,未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而年度叙事依靠的就是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日记、教学随笔、读书笔记等随时展开的生活反思。
  “存在的问题是多么的巨大和迫切——这一问题迎面而来、无法回避!这一存在是那样的隐晦不明、充满着疑问,它饱受着痛苦折磨,匆匆即逝、如梦如幻!对这巨大、迫切的不解之谜一旦有所意识,其他的问题和目标就全都显得不足挂齿了。”叔本华向每一个人发出了深沉的存在之问。
  “我是谁,我为何生存?”存在之问就是生命之问;“我要成为怎样的教师,我能够为学生创生怎样的课程?”这或许是对教师提出的存在之问吧。它是如此的迫切,提醒着我们去思考,去回答。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虽然信息如此发达,沟通如此便利,学习形式如此多样,但是和所有时代的学习一般,“互联网 ”时代的学习之道,更加需要不断返回生活,不断追问存在,返回自我,去建构一种古典的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思维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即智力)的核心,而抽象概括能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对具体、形象、鲜明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对抽象的内容不易接受。  如何提升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呢?现以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一课为例,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从表象开始,逐步抽象  表象是连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桥梁。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善待每个独特的生命是开放式教学的灵魂。预留充裕的时间,创设足够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享受体验的过程;永葆耐心,放平心态,让每个学生参与立足文本的大众交流;陶醉于“局内人”的怡然自得,品尝“局外人”的理性审视。这些,是奏响开放式教学不可或缺的调子。下面以人教版第六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谈谈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珍视学生的“一亩三分地”——指向体验的独有  反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课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用日记的形式将其写下来,能培养数感,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育才二小以此为突破口打造导师团队,把教师个人的优势整合成集体智慧,实现了课堂高效。以下展示的是一次团队共研的成果。  这次共研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1.布置课外实践调查。课内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一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千米”。学生选取了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中一个独有的小单元。它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为探寻这一小单元的教学策略,专门组织了课例研讨活动。  一、教学片段与评析  (一)激趣引入:做事要明确先后顺序  师:上课之前先做一个小调查,你们晚上几点睡觉?睡觉之前做些什么呢?  师:小芳是一个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学生在三年级就已学过平均数,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用不同的量来代表,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有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又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合理应用以及一组数据的众数
一堂课的容量有限,经常有教师感到课程设计的内容难以取舍:要促成生长的点这么多,究竟如何做才能更有效?  笔者认为首要要解决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教学目标,是这节课师生共同要完成的任务指标,它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笔者参与的“岭上小语工作坊”本学期致力于“如何明确教学目标”的研究和课堂实践。在磨课、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引发了笔者对教学目标和设计二者间辩证关系的如上思考。那么,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诗化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由于这类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设意境,因而学生鉴赏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笔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边城》为例,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诗化小说鉴赏的切入点问题。  一、从命运诗化切入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教学的主旋律。然而,鉴赏诗化小说仅仅停留在人物形象这个层面远远不够,教师还应深入开掘,关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高效的,充实的。为此,教师应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的关键处进行追问,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一、创设情境,抓住本质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表现欲望,让他们把熟悉的知识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圆的面积》这节课,关于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何突破难点呢?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银幕上一片绿茵茵的草
《詹天佑》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传统篇目。笔者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阳光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目标导航,尝试自学  学习目标具有导航作用。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对教学目标了然于胸,而学生却茫然无知。这种课堂,学生难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阳光课堂”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那么,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就显得很有必要。  开课伊始,教师抓住“詹天佑是我国
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是日本作家椋鸠十创作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课文节选了老狐狸给被抓的小狐狸喂奶,为了救小狐狸在正太郎家地板下做窝,和正太郎日益亲近,并救了正太郎的故事。初次接触课文以后,上课教师道出了自己的困惑:应该抓一个什么样的语用点?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怎样才能真正地把这一堂课上成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带着问题,我们组内的教师和上课教师一起进行了多次磨课和试讲。  一、第一次试讲: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