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感悟教学法

来源 :教师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ffx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感悟教学法,很难精确地诠释其定义。它类似佛教的顿悟模式。这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解脱苦难,自度度人。我们去除其宗教色彩,取其“自度度人”内质便是“自悟、顿悟”。朱熹的“一但豁然贯通”的说法,便含有“顿悟”的意思。借此我们可这样认为:感悟教学
  法强调的即是“自悟、顿悟”。我们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推之。所谓的“感悟”就是“感受、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它就是“领悟”。自觉,灵感等的产生都在领悟中突发,这种突发的领悟就是‘’顿悟‘’。也就是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感悟式教学法,意义是重大的。
  【关键词】自悟 ;感悟;领悟
  一、领悟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领悟教学法的基本定义强调的是“自悟,领悟”,于是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则是“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原则”,“自悟”,即是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感悟。所以基本原则是要尊重学生的“自悟”。很长时间以来,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加于学生;或是参考的答案固定了教学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体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的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不以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主体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老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以致迷失了自己,这样谈何“自悟,领悟”?以别人的“感”使学生“悟”甚至用别人的“悟”取代学生的“悟”,这是剥夺学生感悟,剥夺学生感悟就是扼杀学生思想活力的教学专制。
  在此我们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自悟”,但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励、引导、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引”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定阅读的目标,制定阅读步骤;“导”则是引导阅读方法,组织交流,进行评价。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能读得懂的课文,学生并不能读懂其深刻含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则应激励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孔子云“导而弗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例如教学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我考虑的是根据阅读材料的主题情趣,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最先感知,最深感受表达出来。但在设想教程时,我觉得有难度。“故都的秋”的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心境是二十年代人物的心境。作为现在的年轻人要去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恐怕很难产生共鸣。于是我作三步尝试:
  (1)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主体情趣即“清”“静”“悲”“凉”。
  (2)引导学生感“语”悟情。如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皇城人海中有一椽破屋,清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仰头看见的是那很高很高碧绿的天地;耳边是飞鸽的飞声,低头细数着槐树底一丝漏下的月光和破壁腰中蓝色牵牛花加上那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的陪衬。让学生品味选段中的“破屋”“疏落”“秋草”,悲凉的秋意早上心头。特别是文中一段扫街的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尘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上去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学生品味眼前所描绘的景物,引发心中皆有的感情,他们便心神领会,觉得无比真切,无比自然。
  (3)引导学生感文悟情。“文”即作品的整体。感“悟”是作品的局部阅读,但更应注重的是整体阅读。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表明:感觉并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份。再以“故都的秋”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此作品可以从表现手法、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但都离不开内容。任何孤立地理解都没多大的意义。前面我们谈到的利用“故都的秋”的语言悟情则显得淡然。如果把文中的议论抒情一段与借景抒情一段综合起来理解,使学生感悟更深刻。因为作者在议论抒情一段中强调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层次,不同境遇的古今中外文学人士,尤其是作者中都有共同的感受即“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思做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强调秋给人的悲凉感受。学生读之,仿佛自己的某些感触也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从而更深层次地感悟郁达夫先生创设的‘’清、静、悲、凉‘’的意境,理解作者特有的苦闷、阴郁、落寞的心情。
  二、感悟教学法的基本规律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他在青少年时目睹社会人世变幻无常,感到生老病死难以解脱。于是,他来到你尼连禅河边静坐沉思,实行苦行,经过6年仍未获得人生解脱之道。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刑,在菩提迦叶一棵树下,练珈跌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行道成佛”。释迦牟尼的这一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有三:
  (1)核心是“自悟,顿悟”,但“悟”离不开对事物的认识,即感知“社会人世变幻无常”。
  (2)思接千载,即释迦牟尼的“静坐沉思”“静思冥索”强调了“思”的重要。
  (3)强调过程的艰辛,即“历经6年仍未获得人生解脱之道”“最后修成正果。”于此我们推论出:感悟教学法的三条规律:
  (1)感知(2)凝思(3)过程。
  (1) 感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释迦牟尼感知人世终成正果。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终写成优秀文学作品。除去对社会生活的感知,学生主要还是对作品的感知。这种感知带有审美倾向。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将这种感知特点形象的描绘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阅读“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对林黛玉这种寄人篱下的弱者形象以及趋炎附势故作姿态的扭曲形象有所认识。再调动自己记忆海洋中得这类形象,于是在认知中产生认同感,调动起同情和厌恶的情绪。“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感知和情绪活动高度和谐,学生的感知力在不知不觉中充分激发。
  (2)凝思。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要正确的理解事物,牢固 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感悟教学法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引导学生会思。会思则要敢于质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是长进‘’。陆九渊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颉刚先生也说过: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思考出问题,然后质疑,解疑,就是他能否真正学到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3)过程。感悟重在过程,即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很多文章不是一读就懂的,感悟首先在于读感,有所得。如读“荷塘月色”,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领会美词佳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朦胧的月色”“幽幽的荷香”“斑驳的树影”“渺茫的歌声”;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颇不宁静”的心思,去感受“独处的妙处”。这样一个过程,说来容易,学生读来便难了。一要认真读,讲究心定,而要仔细体会,讲究慧悟。三要寻根问底,讲究毅力。以上论述的“感知”“凝思”“过程”三条规律,既有它们的独立性,但有是统一的。   三、感悟教学的策略
  实施感悟教学法,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大胆发现,大胆创设情境,把学生导入“思考的境地”,让学生“知情”“知美”“明理”。确定了这一前提,那么,谈的便是策略问题。
  策略(一)引发想象。想像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或多或少的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引发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例如我收集古诗词中关于月的吟诵的诗句,把这些诗句分成四类主题(1)望月思乡,这是人类咏月的永恒的主题。(2)望月怀人,包含有情人之间的怀念之情,征戍之人对亲人的怀念。(3)月的阴晴圆缺变换的规律。(4)月的永恒存在。(5)月的多种意象。如“明月如镜”“残月”“朦胧月”“松月”“水月”“烟月”“霜月”。从其形状特征中领悟人生百相。根据这5例主题,用电脑制作出各种“月”的画面,在配上诗句,使学生有深刻的感悟。例如对月圆缺变换的规律,学生悟出“阴”与“晴”,“圆”与“缺”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分割。“阴”与“缺”是“晴”与“圆”的基础。而“晴”与“圆”又是“阴”与“缺”最终目的和必然趋势。坚定认识识到这一点,学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的踏上人生之路,对未来充满信心。又如‘’月的永恒存在反衬出人世的短暂,让学生悟出生命的重要。
  (二)引发联想。感悟离不开联想。例如纵横交错的联想,从视、听、味、闻、触等知觉上激起反响,让人以深刻感悟。有的联想具有深远感,给人崇高和壮美。如让学生读王焕之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诗中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收放得宜的联想,从中感悟其深远、壮大、崇高的美感。
  (三)激发情感。情感激发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读,可以有表情的高声朗读,可体验作品崇高,悲凉或激昂或欢悦。听,让学生配乐朗读,加深体验。其次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导出他们的真情。这种方法较适宜写作引导。例如高三的学生,普遍认为生活枯燥,没有快乐可言。我设计了一个话题作文,内容如下: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了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求救:‘’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助我早一条船吧。‘’这群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终于造出了一条漂亮的船。新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到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说:“快乐极了”。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故事一“快乐”为话题,写篇作文。出这道题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快乐,明确快乐是时时存在的,关键在你如何去寻找,感受快乐。真正的目的还在于让学生摆脱忧郁的心境,去寻找快乐体会快乐。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快乐就像个精灵,活动在人体内,有时会蹦出来,绽放出快乐的光芒;有时它会故意躲起来,与你捉迷藏。‘’这段话确有真情实感。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快乐地存在,而进一步认识到‘’快乐‘‘在人们的心灵间。有的同学在文中阐释自己对快乐的理解,如劳动创造快乐;从生活的烦恼,忧愁中去感受快乐;有从自己经历的点滴小事中去感受快乐。有的同学理解更深刻,他认为人对快乐的态度不尽相同;有人剥夺快乐,有人奉送快乐。也有同学谈到快乐的高境界,如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作文中大家‘’放飞快乐‘’确确实实的感悟快乐。我想这次作文真是一箭三雕,即引领学生做了一次“快乐”的旅游,放松了高三忧郁心境,也提高了学生追求快乐的境界,又是一次作文实践,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岂不快哉,乐载。
  (4)用导语或深情并茂的解说使学生入境。“入境”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我曾经组织过一堂话题讨论课,话题是‘’感悟生命‘’。我用画面‘’奥马尼拉的痛苦‘’,再配上解说词,大意是1985年11月的一天,哥伦比亚的一座火山猛然爆发,滚烫的泥浆摧毁了阿美诺镇。一位美国联系图片社的记者发现了废墟瓦砾中的一位12岁的小女孩奥马尼拉,她身陷泥浆中,只露头脸和(颈胸,她被塌下的断壁卡住,脊椎严重受伤,并在岩浆中浸泡了长达六十多个小时而无法动弹,但她凭着意志坚持着。由于无法抢救,大家眼睁睁看着她死去。那位记者用相机记下了这悲壮的场面。让学生进入这种情境,对生命产生深刻认识。接着提出三个问题给学生思考
  (1)如何关注与生俱来的生命。
  (2)如何看待死亡。
  (3)对生命所处的恶化环境状况,人们生命意识的淡薄,你是如何思考的?通过讨论,大家对生命的感悟更深。有一位学生在讨论到生死问题时,一直抹眼泪。课后我问她,她说想到自己的亲人总有一天会死去,便很伤心。她后来在作文中写道: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脑子里便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四面白色的墙,一张白色的床,妈妈静静的躺在上面……我一个人蹲坐在角落里,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眼神呆滞……我不敢想下去,我不知道失去亲人朋友有多恐怖……‘’最后她悟道:“家人的离去只是身体上的隔绝,而心灵是不会遭到遗忘的,生命的失去只是一种自然法则。”‘’……只要带着充满爱、充满感激的心去体味人生的潮起潮落,无论是自己的死亡还是家人、朋友的离去,我们都不会在恐惧了。‘’我想这位同学对生死有了深刻的感悟,她会更珍惜生命,珍惜生命的每时每刻。她会去创造生命的辉煌,而面对死亡她将是坦然的。除此之外,有的学生谈到生命的价值,谈到要热爱自身珍贵的生命,不仅要爱惜人类的生命,更需要承担对具有连带关系的生命的责任。学生们的感悟越加深刻,而人生的意义更加明确。
  结束语:
  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感悟教学法,意义是重大的。学生的感悟、领悟到的情感宣泄,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生命的活力,从而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陕西教育,2005年7月;
  [2]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陕西教育,2005年8月;
  [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三部曲:陕西教育,2005年10月
其他文献
小教高级教师,多年来一直研究小学作文能力的培养,本人先后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或升级期刊发表。所指导学生的作文在出版获奖,目前仍在教育第一线。  这么多年为了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我除了利用贴画想象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外,我还在精讲课文后给学生出一些题目,让学生来练习写作效果也很好。  学生在学习《荒岛日记》时对课文中鲁宾孙有了深入的了解,知道鲁宾孙敢于冒险,敢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浪荒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是电子专业课教学的核心。实践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这是电子专业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电子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它既是电子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电子专业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电子专业课;实践教学  我们知道,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在各个专业课教学中都是以实践教学为
期刊
在提倡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就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选好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激活课堂,以兴趣引发学生来接受知识,自主学习。  1. 选好知识来铺垫.  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在接受新知识前,教师通过提问,来抓住知识的衔接点,设疑问,导入新课来启发思维激活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中英鸦片战争"一课时,向学生问;鸦片给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林则徐有哪些禁烟方法?学生争论回答,教师归纳,然
期刊
【摘要】新的教育理念引导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的高效性,让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获得双丰收,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高中化学课堂的高效性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呼唤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要求突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作用,树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运用探究式与讲授式相互结合的教
期刊
在教科书中,我们发现彩图很多,怎样利用彩图深挖教材来培养学生说话练习,为中年级会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常常思考的问题。  一 、深挖教材图画,训练写作  图画都是儿童喜欢的动植物,我们教师要很好的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开发画面,在教师的引导中编一小段童话给大家听。例如:长春版一年级语文书46页的一幅图,可这样引导学生述说:“小白兔的家建在嫩草覆盖野花盛开的山坡下,它家的院子美极了
期刊
【摘要】我们在寻求如何把养成教育贯穿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尝试着向家长代表开放“半日活动”。 成立了 “半日活动”研讨小组:由园长任组长,业务园长、后勤园长、教研主任、级部教研员,每班班主任,每班三位家代表。  老师你积累丰富经验。开放后,家长看到孩子们在半日活动中非常有秩序,并在一个个细致入微的环节中,感受到教师工作的琐碎和辛苦,从而更能理解老师的工作,更进步配合我们的工作,更利于家园共育。就像
期刊
【摘要】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目前我校小学数学成绩整体不很理想,就我所教班级而言,相对于城区及城郊其它学校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摆在我们的面前。  【关键词】优化;提高;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质量  提高小学数
期刊
【摘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创造问题情境;创造生活情境  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往往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有意识创设疑难问题,将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从而参与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奶奶2008年过第16个生日,而奶奶的孙子20
期刊
【摘要】通过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在检查学生完成作业中,感受到了学生对父母浓浓的爱和感恩。  【关键词】特殊家庭作业;检查作业;母爱;湿润  2013年春学期我们学习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
期刊
所谓"实验导入"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它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良好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学会的学习方法。  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现举例说明,与同行讨论。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