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四次“不愿当”

来源 :世纪风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bo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一生担任过许多要职,但也数次提出不担任多个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从20世纪50年代不愿当中央总书记,到“文革”结束后不愿当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都充分彰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和人格魅力。
  不愿当中央总书记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中共八大修订的《党章》规定选举总书记一人。此时的总书记与中共七大之前不同,中共七大之前的总书记是党的最高领导,而中共八大时党的最高领导是中共中央主席。
  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主席即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与中央书记处主席。”由于中共七大选举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局成员大都分散在各个战略区,中共七大设置的中央书记处实际上成为党的最高权力机构,既负责决策又负责执行。而中共八大则改为中央政治局负责决策,中央书记处负责执行中央决策,用毛泽东的话说叫“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书记处”。这样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就实现了真正分开,决策机关与领导日常工作的机关就分开了。
  1954年4月,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副秘书长有多人。当时,几乎天天开秘书长会议,讨论研究各方面的工作。一次,毛泽东召集秘书长会议,说得很明确:你们是干事的,对外一律用中央名义,不用秘书长、副秘书长的名义。毛泽东很赏识邓小平,因而让邓小平先任中央秘书长,后任中央总书记。很明显,毛泽东是要培养邓小平,他曾说:“我们这些人,包括我一个,总司令一个,少奇同志半个,就是跑跑龙套工作的。”邓小平一向做事比较谨慎,对于中央总书记这个职务,开始酝酿的时候,他一直是婉拒的。
  在酝酿第八届中央领导机构名单时,邓小平表示不愿意做中央总书记,怕“不顺”。邓小平所说的“不顺”,主要是指担心和刘少奇、周恩来不顺。刘少奇是党内二把手,是接班人;周恩来是总理。他们俩的党龄、资历、威望都在邓小平之上。对此,1956年9月13日,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说:“他(指邓小平)说不顺,我可以宣传宣传,大家都赞成,就顺了。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毛泽东在做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的工作时,风趣地说:“至于秘书长改为总书记,那只是中国话变成外国话。其实,外国的总书记就相当于中国的秘书长。”的确在英文中,general secretary可翻译成秘书长,也可翻译成总书记。
  据刘少奇的秘书刘振德回忆,中共八大召开期间,有一次中央书记处(七大选举的书记处书记相当于政治局常委)开碰头会,他就坐在会议室门口以防刘少奇找他要文件。当时,屋内的书记们说话声音很大,他在外面都听得清楚,谈话内容是劝说邓小平出任中央总书记。当时邓小平的声音也较大,一再谦让推辞:“我不行,我不行,我的威望和能力都不行,怕难以胜任,还是让别人当吧!”毛澤东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我们是医生,书记处是护士,你是护士长,还是我们的助手嘛!”随后是周恩来的声音:“毛主席比喻得很形象!”毛泽东又补充说:“其实,还是你那个秘书长的差事!”其他几位参会的中央领导也帮着动员邓小平。这时,刘少奇说话了:“主席,我看就这样定了吧!”“好,定了!”毛泽东一首肯,其他同志也一致表态说:“定了!定了!”随后,邓小平没有再推辞。
  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邓小平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彭真、王稼祥、谭震林、谭政、黄克诚、李雪峰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刘澜涛、杨尚昆、胡乔木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在当时党的领导体制下,由于书记处代表中央抓落实,因此,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都归中央书记处管。
  不愿当国务院总理
  1952年7月,邓小平从大西南调到北京担任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副总理。除了中间下放江西几年,他一直担任政务院(国务院)副总理,直到1980年8月辞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其间,邓小平多次担任代总理。1952年8月13日,在政务院第148次政务会议上,周恩来宣布:在他奉毛泽东主席之命赴苏联访问期间,由邓小平代理总理职务。这是邓小平第一次代理政务院总理。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宪法》规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此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期间,先后5次代行总理职务,主持国务院工作。
  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期间,多次参加外事活动,虽是以副总理身份出现在公开报道中,但其实际身份是代总理。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国务院总理一职空缺。本来理所当然应由邓小平继任总理,因为他是“第一副总理”。然而,由于邓小平此时处于被批判的状态,不可能继任总理。后经毛泽东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至于邓小平表态不愿意当总理,是“文革”结束以后的事了。
  1978年11月底,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期间,邓小平的两次外事谈话涉及了很多国内政治问题。谈话要点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传达后,引起很大反响。这两次重要的外事谈话,是指1978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佐佐木良作率领的日本民社党第二次访华团,以及11月27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专栏作家罗伯特·诺瓦克时的谈话。
  1978年11月27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专栏作家诺瓦克,回答了他提出的一些问题,包括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两部分。在国内问题部分中,邓小平谈了“对毛泽东的评价问题”“对彭德怀的重新评价问题”“驳斥所谓权力之争”“关于大字报和安定团结问题”“关于‘文化大革命’”等问题。在第三个问题“驳斥所谓权力之争”中邓小平谈到:“可以告诉你(诺瓦克)一个背景材料。在确定中央领导成员时,有人要我当总理,我就首先表示反对。倒不是说我不可以当。当总理是累死人的工作。那时我已73岁,现在74岁了。搞不了啦。还是年轻一点的搞好,如华主席就比较适当。”   邓小平在同诺瓦克的谈话中提及不愿当总理,背景是针对在中共十一大后海内外对中共领导班子的人事安排猜测而表示的。中共十一大于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华国锋为中共中央主席,选举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根据形势的发展,1977年10月,中央决定提前召开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在酝酿中央国家机构负责人时,由于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当时还兼任国务院总理,工作十分繁忙。因此,党内不少同志提议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可以接任国务院总理。邓小平听到这种声音,首先表示反对。他认为自己73岁,年龄大了,还是华国锋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比较适当。最后,中央采纳了邓小平的意见。
  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决定华国锋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邓小平、李先念等为副总理。
  不愿当中共中央主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退休制度是当时邓小平提出的一个重要主张。早在1977年他重新恢复领导职务之时,就提出了干几年便退下来的要求。邓小平不愿意当中共中央主席的考虑就源于这样的背景。
  从1980年起,邓小平即开始做退休的准备工作。8月1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透露中央正在考虑再设立一个顾问委员会,积极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同时也便于使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更加精干,逐步实现年轻化。
  1980年下半年,党内外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舆论,认为在打倒“四人帮”以后,华国锋犯了严重错误,如热衷于“继承遗志”,坚持“两个凡是”,宣扬个人迷信,对老干部的解放、使用不积极,对“洋跃进”要负责任等等。尽管当时党内外的舆论非常复杂,但各方面形成的共识是,在过去四年工作中華国锋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显然缺乏作为中共中央主席必要的政治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他也不胜任军委工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华国锋的党中央主席、军委主席的位置应该变动一下。
  如何处理这个尖锐问题,人们期待着党中央的决策。叶剑英和其他同志一致提议由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党内外也一致要求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主席,甚至连一些外国领导人也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此种愿望。对此,邓小平婉言谢绝,并力排众议,推荐比较年轻的同志主持党中央的领导工作。他认为,在60多岁的人当中,胡耀邦政绩比较突出,所以提议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并对胡耀邦说要“当仁不让”。
  胡耀邦在与邓小平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多次谈话中认为,党和国家正处在关键的历史转折时期,非常需要有邓小平这样无论在资历、威望还是才干上都非常卓越的老一辈革命家掌舵,自己不适合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
  从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5日,中央政治局连续开了9次扩大会议,在第九次扩大会议上,胡耀邦还是表示:“几位老同志提名我担任党的主席,我是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不是什么谦虚,确实不够格。我也不同意……小平同志曾经说,要当仁不让。当仁不让我是同意的,但是,当不行就不上,也是正确的。”在最后一次就此问题交换意见时,邓小平用非常严肃的口吻对胡耀邦说:这是组织决定,党员必须服从!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经过充分讨论一致决定:向即将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建议,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在六中全会前,暂由胡耀邦主持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常委会工作,由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会议还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报》,指出:许多同志曾提议邓小平同志担任中央主席兼军委主席,因为这是众望所归。邓小平同志认为,由他担任中央主席不相宜。至于军委主席,暂时没有其他适当人选,他可以担任一段时间,以便培养比较年轻的同志将来接替。中央政治局一致同意了邓小平同志的意见。
  1981年6月29日下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后,向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们谈了他的意见:“第一点,这几年谁的贡献大一些?粉碎‘四人帮’之后,政治局和常委会的同志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贡献。但是,贡献大一些、多一些的,还是老一辈革命家。拿常委来说,是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4位同志。小平同志因为经验特别丰富,精力很充沛,加上长期斗争建立起来的巨大威望,他起的作用就更突出……第二点,两个没有变。我是在我们党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推上现在这个岗位的。本来,按全党绝大多数同志的意愿,中央主席是要由小平同志来担当的。除小平同志之外,无论从水平、从能力、从威望来说,还有好些老同志都比我更合适……现在就这样定下来了,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我有责任向全会说明,有两条并没有变:一是老革命家的作用没有变,二是我的水平也没有变……”
  随后,邓小平发表讲话,他说:“我们这次把胡耀邦同志选作党的主席,刚才他作了一个简短的讲话,我想,这一段话也证明,我们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不愿当国家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也是一个非常崇高的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有毛泽东、刘少奇两人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简称“国家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以后开始设立;1968年至1975年间,由于担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遭迫害致死,国家主席职位长期处于空缺状态,一度由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出任代主席;1975年通过的《宪法》删除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条款,取消此职务;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宪法》。根据该部宪法的规定,在国家机构的设置问题上,仍然坚持不设置国家主席。但把1954年《宪法》所规定的由国家主席行使的一些职权,如接见外国使节、公布法律和法令、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同外国缔结条约等重要职权,改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行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78年《宪法》的许多方面,同国内外各方面形势的发展很不适应,需要对《宪法》做比较系统的修改。比如不设国家主席代表国家就有很多不便,用委员长的名义邀请外国元首来访,对方认为不对等,因为委员长职务在外国被认为是议长。为此,中共中央于1980年8月30日致信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主席团,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主持《宪法》的修改工作。9月10日,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议,决定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叶剑英任主任委员,宋庆龄、彭真任副主任委员,主持《宪法》修改工作。
  在修宪过程中,是否恢复国家主席,谁担任国家主席也是当时海内外媒体的一个热门话题。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香港《明报》负责人金庸时谈到了这个问题。
  邓小平在会见金庸时亲切随和,他们一见如故,就像一对久违的老朋友。邓小平告诉金庸,前些年他在江西下放的時候,就读过他写的武侠小说,自己的家人也都喜欢读金庸的作品。接着,邓小平又畅谈了国际和国内形势。在谈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工作时,邓小平告诉金庸中国共产党当前迫切需要做的三件大事:一是在国际上继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实现台湾回归祖国;三是搞好经济建设。邓小平还向金庸展望了中国人民“小康生活”的前景。
  当谈到金庸和《明报》赞成邓小平出任国家主席一事时,邓小平表示:“你们《明报》要我当国家主席,资格嘛,不是没有,不过我还想多活几年,多为国家和人民办点事,一旦当上国家主席,恐怕要缩短寿命。现在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120多个,每年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到中国访问,国家主席就要迎送、接待、设宴,这许多应酬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搞得多了就很累。”金庸对邓小平这样看轻权位感到十分钦佩,他当场说:“邓副主席本来可以当主席,但你坚持自己不做,这样不看重个人名位的事,在中国历史上,以及世界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令人十分敬佩。”
  这次修改《宪法》,要不要恢复设立国家主席,成为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此,中央酝酿了一年多时间,一直未能做出决断。1982年2月20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宪法修改草案》,关于设立国家主席,意见仍不一致。邓小平主张要设国家主席,但职权要写得虚一点,不要管具体政务。有一些同志不主张设。他们的理由是:如设国家主席,只有小平同志担任,这样又增加他的很多事务,对健康不利。邓小平说:“除了我,别人也可以当嘛!”之后,经过反复讨论,恢复设立国家主席的意见得到了党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赞同。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四部《宪法》,决定重新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务。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李先念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成为继毛泽东、刘少奇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任国家主席。
  (责任编辑:贾茹)
其他文献
1949年12月初,随着广西战役的基本结束,第四野战军(以下简称四野)前委着手进行攻打海南岛的准备工作,派韩先楚的第四十军与李作鹏的第四十三军一道,组成攻占海南岛的“渡海兵团”,南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赖传珠、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和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四十军军长韩先楚具体组织指挥。  12月18日早晨,遠在莫斯科访苏的毛泽东致电四野司令员林彪,要求“必须集中一次运载至少1个军(四五万人
期刊
百万雄师渡长江之前的三年多时间之内,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是当时报社、通讯社最集中的地方。因此,新闻记者数量相当多,当时有一个“新闻记者”篮球队。  报社、通讯社中资格比较老的中上层人员,对篮球兴趣极浓者不少,他们也想打篮球,于是又组织了一个篮球队。名称成了问题,不能再称“新闻记者”,别人取笑他们是“老爷”,于是就迳称为“老爷篮球队”。  这个球队的成员,有国民党党政系统的《中央日报》总编辑陆铿、副
期刊
去年11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天蒙蒙亮,议堂镇议堂村宽敞整洁的村部广场上,几十个村民一边晨练一边高兴地谈论着村里的巨大变化。有的说,这两年村里环境大变样,装了路灯、修了水泥路,到处整洁干净、墙白水清,越看越好看;有的说,村里的规划图展板我看过了,把村里规划得可好啦,高大上有档次,比县城还洋气;有的说,我家今年收成很不错,儿子的对象也要定好了。听到村民们的议论,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期刊
江苏省委老书记江渭清同志经常告诫我们,当领导干部耳朵根要硬,肩膀要宽,肚量要大,腰杆要直,要敢于担当。党培养一个好干部不容易,对干部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善于爱护。“文革”前历次政治运动,江苏伤害干部相對较少,这与江渭清等一班人的敢于担当是分不开的。  放一放  1957年反右,中央派人来南京,问江苏有多少右派?江渭清和刘顺元回答“三十几个吧”?这当然过不了关。毛主席亲自来检查,并专门安排发表新华日报
期刊
“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是学习领悟党史国史、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做到知史爱党爱国的关键,对于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开辟美好未来有着重要意义。  艰苦卓绝是党的责任自觉,来源于党的性质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
期刊
1954年6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了由沈默君编剧、汤晓丹导演、孙道临主演的红色电影《渡江侦察记》,该片讲述了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某军侦察连李连长(孙道临饰演)带领侦察班偷渡江南,在江南游击队密切配合下,深入虎穴探明敌人江防部署,协助大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的故事。影片中,面对敌人重重包围,李连长临危不乱,用报话机寻呼军部首长:“黄河!黄河!我是长江!我是长江!……有重要情况向你报告!有重要情况向你报告
期刊
华龙毅是谁?对于很多人而言,第一反应是他是中国首位奥运马术选手华天的爷爷,反倒对他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的汗马功劳不尽熟悉。这位似乎已经“退隐”在我党我军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从革命圣地延安一路走来,做过统战工作,是人民志愿军空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当过航校领导、飞行教练,指挥民航几十万架次飞行无责任事故,其事迹令人景仰感佩。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重温这位中华英雄的多彩人生。  走上革命道路  
期刊
91年前,发生在江西瑞金的大柏地战斗,是一次至关紧要、影响深远的军事行动。对于它,不仅亲身经历的红军将领予以高度评价,而且被主帅之一的毛泽东铭刻于心,形诸词篇,传之久远。那么,这是一场怎样发起、进行的战斗呢?  危急关头的抉择  1929年2月7日,农历戊辰年腊月二十八,离年三十除夕只有两天了。这一天,一支瑞金老表闻所未闻的红军部队由会昌进入瑞金地界。这是支怎样的部队啊?一个个衣衫褴褛,胡子拉碴,
期刊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经济特区的酝酿、创办和发展时期。经济特区的创办没有一个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它是在人民、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和中央领导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互动过程中探索开展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先机:政府代表团出国考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正轨,但仍面临严峻的形势。为了借鉴学习外国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的先进经验,1977年到1978年,
期刊
陈继昌,原名寿鏊,1906年出生于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他是叶圣陶先生的学生,生前是南京电讯局地下党员,1930年8月,牺牲在南京雨花台。1917年春,叶圣陶来到甪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夫人胡墨林亦于1919年7月被聘请为甪直“五高”女子部老师。一家人租住陈继昌家怀宁堂共三年多时间,直至1922年秋初才搬离甪直。在这里,叶圣陶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还言传身教地培养出了一批革命家、作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