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通过梳理2010-2020十年间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文献发现,文献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原则、专业设置影响因素方面。
一、中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原则
专业设置原则指的是在专业设置方面应秉持的价值观念、遵循的基本宗旨,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体现院校的办学特色,决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关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基本包括适度超前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整体优化原则、效益最大原则。
(一)适度超前原则
吴满芳(2017)提出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致使产业结构、职业结构随之变化,而教育存在一定滞后性,人才培养过程需要较长的周期,所以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具有超前意识,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应当持有理念变革的原则,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会引起产业升级,新兴行业的出现需要院校突破原有的传统思维,以更崭新的视角科学预见发展方向。
(二)突出特色原则
林新贵(2016)提出中职院校想要保持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必须突出办学特色,以地区优势行业、资源为基础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联动,不断提升自身办学实力。院校有特色有口碑才会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同时可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整体优化原则
专业的设置在满足市场需要、学生求学就业心理需求外还要考虑学校本身的基本条件,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育经费等实际情况。诸多方面统筹发展使中职院校办学整体得到逐步优化。
(四)效益最大原则
李春鹏(2019)所阐释的效益涵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调整时,既要符合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又要以最少的投入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学校应在社会调查基础上,科学预测生源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将投入成本与投入产出进行对比分析,做到科学灵活、效益最大。
二、中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影响因素
中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相关性、整体性的特点。影响中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因素基本归纳为:经济体制论、产业结构论、教育因素论、相关专业论。
(一)经济体制论
我国经历过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前者背景下,中职院校的专业由国家统一下达指令进行设置,人才培养计划也是权威政府机构决定,这一背景下的专业设置种类繁多、划分具体。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为培养人才的适应性设置一些宽口径专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使一些新兴职业涌现。
(二)产业结构论
李春鹏论证了职业教育中专业设置与地区产业结构二者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直接影响着地区人才的供给状况。
产业结构反映出地区生产资源在各层次的配置情况,决定着人才需求结构。
产业结构是专业设置的前提,职业教育的价值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的分布、区域性、多样性都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发展中,不同的产业结构需要不同的劳动力,合理设置专业也是提升中职教育社会认可、增强自身吸引力的关键一步。
产业结构为专业设置树立新方向,培养人才的种类、规格、所需人才素质要求全都有迹可循。结构升级调整必然导致资源的重新配置,针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新的技术岗位应运而生。专业设置的合理化影响中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保证区域发展所需人才是否充足、是否可以为产业升级注入新鲜活力。专业设置若与地区发展实际相脱离很容易导致毕业生过剩,则会造成人才积压。
(三)教育因素论
首先是教育管理层,不同的管理者专业观不同,有的倾向于专业的先进性、独特性,紧跟市场变化;有的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在专业设置上追求稳步前进,讲求稳定发展。然后是教师,教师是教学计划的专业执行者,年龄结构、职称等级、双师型教师占比都影响着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专业设置受学生数量、质量、心理素质的影响,一些传统专业因为家长、学生的排斥而停办。最后是教学资源,包括学校固有的校舍、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等物质资源,还包括区域内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一般指政府的投入、企业的支持。
(四)相关专业论
中职院校在开设新专业时应考虑学校已有的专业结构,相邻专业则可以实现在师资、实训设备上的资源共享,有利于短期内提升专业实力。若开设的新专业和现有的专业相关性低,则需要投入全新的教育资源,投资不到位会限制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满芳.中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关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7(05):92-96.
[2]林新贵.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6(03):53-56.
[3]李春鹏,黄玉强.基于产业发展的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分析及优化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18):36-41.
[4]于立辉.吉林省机械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4):20-24.
[5]薄国华.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8):29-31.
[6]魏孔明.甘肃省中职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0):82-86.
[7]石伟平,郝天聪.新时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核心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9):16-20+77.
[8]孟凡华.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徑——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圆桌研讨会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8):40-43.
[9]黄正轴,徐谷,熊秀芳,简玉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对接实证研究—以武汉市48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35-39.
作者简介:苗雨(1994-),女(汉),江苏徐州人,硕士,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职教育
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对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项目编号:2020XKT428
通过梳理2010-2020十年间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文献发现,文献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原则、专业设置影响因素方面。
一、中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原则
专业设置原则指的是在专业设置方面应秉持的价值观念、遵循的基本宗旨,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体现院校的办学特色,决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关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基本包括适度超前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整体优化原则、效益最大原则。
(一)适度超前原则
吴满芳(2017)提出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致使产业结构、职业结构随之变化,而教育存在一定滞后性,人才培养过程需要较长的周期,所以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具有超前意识,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应当持有理念变革的原则,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会引起产业升级,新兴行业的出现需要院校突破原有的传统思维,以更崭新的视角科学预见发展方向。
(二)突出特色原则
林新贵(2016)提出中职院校想要保持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必须突出办学特色,以地区优势行业、资源为基础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联动,不断提升自身办学实力。院校有特色有口碑才会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同时可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整体优化原则
专业的设置在满足市场需要、学生求学就业心理需求外还要考虑学校本身的基本条件,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育经费等实际情况。诸多方面统筹发展使中职院校办学整体得到逐步优化。
(四)效益最大原则
李春鹏(2019)所阐释的效益涵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调整时,既要符合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又要以最少的投入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学校应在社会调查基础上,科学预测生源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将投入成本与投入产出进行对比分析,做到科学灵活、效益最大。
二、中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影响因素
中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相关性、整体性的特点。影响中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因素基本归纳为:经济体制论、产业结构论、教育因素论、相关专业论。
(一)经济体制论
我国经历过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前者背景下,中职院校的专业由国家统一下达指令进行设置,人才培养计划也是权威政府机构决定,这一背景下的专业设置种类繁多、划分具体。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为培养人才的适应性设置一些宽口径专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使一些新兴职业涌现。
(二)产业结构论
李春鹏论证了职业教育中专业设置与地区产业结构二者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直接影响着地区人才的供给状况。
产业结构反映出地区生产资源在各层次的配置情况,决定着人才需求结构。
产业结构是专业设置的前提,职业教育的价值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的分布、区域性、多样性都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发展中,不同的产业结构需要不同的劳动力,合理设置专业也是提升中职教育社会认可、增强自身吸引力的关键一步。
产业结构为专业设置树立新方向,培养人才的种类、规格、所需人才素质要求全都有迹可循。结构升级调整必然导致资源的重新配置,针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新的技术岗位应运而生。专业设置的合理化影响中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保证区域发展所需人才是否充足、是否可以为产业升级注入新鲜活力。专业设置若与地区发展实际相脱离很容易导致毕业生过剩,则会造成人才积压。
(三)教育因素论
首先是教育管理层,不同的管理者专业观不同,有的倾向于专业的先进性、独特性,紧跟市场变化;有的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在专业设置上追求稳步前进,讲求稳定发展。然后是教师,教师是教学计划的专业执行者,年龄结构、职称等级、双师型教师占比都影响着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专业设置受学生数量、质量、心理素质的影响,一些传统专业因为家长、学生的排斥而停办。最后是教学资源,包括学校固有的校舍、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等物质资源,还包括区域内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一般指政府的投入、企业的支持。
(四)相关专业论
中职院校在开设新专业时应考虑学校已有的专业结构,相邻专业则可以实现在师资、实训设备上的资源共享,有利于短期内提升专业实力。若开设的新专业和现有的专业相关性低,则需要投入全新的教育资源,投资不到位会限制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满芳.中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关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7(05):92-96.
[2]林新贵.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6(03):53-56.
[3]李春鹏,黄玉强.基于产业发展的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分析及优化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18):36-41.
[4]于立辉.吉林省机械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4):20-24.
[5]薄国华.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8):29-31.
[6]魏孔明.甘肃省中职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0):82-86.
[7]石伟平,郝天聪.新时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核心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9):16-20+77.
[8]孟凡华.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徑——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圆桌研讨会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8):40-43.
[9]黄正轴,徐谷,熊秀芳,简玉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对接实证研究—以武汉市48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35-39.
作者简介:苗雨(1994-),女(汉),江苏徐州人,硕士,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职教育
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对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项目编号:2020XKT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