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乏力 管理權和利益分配脫節 公募基金「鬧人荒」

来源 :台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obo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重現】
  2011年6月16日,招商基金發佈公告稱,從籌備期就加入公司的總經理成保良于6月14日離任,其總經理職務由公司副總經理楊奕代任。同時,有消息稱,現任國聯安基金總經理的許小松將任滿離職。在此不久之前,國海富蘭克林公告宣佈總經理金哲非女士卸任,萬家基金董事長、總經理亦雙雙換人……研究報告顯示,從2003~2011年5月,公募基金行業的高管累計變更752人次,基金經理累計變更1269人次。基金離職潮貌似「年年洶湧,今年更甚」,根據基金公司公告統計,僅2011年上半年,就有263位基金經理變更,平均每個月的變更次數達到43位。
  
  2011年初以來,基金高管變動的消息紛至沓來,招商基金總經理成保良的離去,將使公募基金業再少一名「元老」。事實上,當下仍然堅守在公募基金業的「老輩」基金人已稀缺得比大熊猫還珍貴。
  據不完全統計,短短不足半年時間裏,已有19家基金公司相繼「改帥換將」,占全部基金公司總數近1/4,基金高管人員變動高達40余次,董事長和總經理發生變動的有近20位。基金經理的變更高峰已經從往年的年初「單峰」,變成了「全年旺季」。有分析人士指出,基金業離職潮的再度升級,或許能折射出以人力爲核心資本的公募基金業的隱痛。
  
  基金高管離職潮汹涌而來
  也不知道從何時起,基金經理們開始厭倦自己的職業生涯,轉而尋覓新的發展路徑,僅從這些數據上看,基金經理的行動顯然比人們預想的要猛烈得多。
  追踪這些基金經理的去向可以發現,去向私募和另投其他公募基金公司的人員幾乎各占一半。其中去往其他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多半獲得職位的提升,或是公司薪酬待遇的提升。而轉投私募的基金經理則更多考慮自立門戶。下决心離開原來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他們的離職原因是什麽呢?公開信息异常模糊而隱晦,但據分析人士指出,其最重要的三大動機是:尋求事業發展和激勵機制、規避公司治理問題、規避職業風險。
  尋求更好的事業發展(當然同時也包括相匹配的薪酬),可謂最大主因。更大型的公司,更高端的管理職務和薪酬始終是人才流動的方向。比如,上海兩家合資基金日前跳槽的基金經理,均從投資部經理(部門經理)提升至投資總監崗位,據悉,還有不少基金經理從中型公司跳槽至大型基金公司,可想而知薪酬在跳槽後也成功翻倍。
  當然,私募平台的激勵機制也是不少基金經理分流的原因之一。「其實很多基金經歷選擇私募,未必是因為錢的原因。大部分離職的基金經理都不缺錢,但又不想離開證券投資這個行業,私募相對而言,是最好的選擇。而且,很多基金經歷都是自己發起成立私募,這樣可以有更大的自主空間」上海一位已心生去意的基金經理表示。
  規避公司治理問題和職業風險也是基金經理離職的重要原因。在幾家出現集體離職潮的基金公司中,據悉都存在投資架構或是公司的治理問題。剛從上海某家基金公司離職的一位基金經理表示,離職純粹是爲了回避職業風險,「公司較爲重大的决策均由公司總經理做出,結果却要基金經理承擔,職業風險太大」。還有離職的人士表示,「公司內部氣氛緊張,實在怕被誤傷,只能先走爲妙。」
  
  中小基金壓力大
  從發生高管變動的基金公司情况看,中小基金公司居多。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群航認爲,「本輪高管特別是總經理調整多發生在中小基金公司身上,這些公司在過去幾年大多業績平平,規模增長緩慢,而其股東方對于公司業績的期望值都相對短期且偏高。當股東失去信心時就希望通過更換高管來重尋增長。」
  「近幾年雖然新基金發行不少,但總量無明顯變化。在行業此種狀况之下,中小型基金公司在品牌、實力方面沒有太大優勢,反映在公司管理層面,高管的壓力就顯得比較大。」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令華指出,隨著基金盈利能力的降低,中小基金公司規模和業績無法得到有效提升,這也是迫使基金高管離任的原因之一。
  2011年基金一季報顯示,排名前十位的基金公司管理規模高達1.1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占公募基金行業比重達48%,行業資源向大型基金公司集中,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在激烈的競爭下,一些公司已在戰略調整層面做出思考。
   「如此集中的離職,在整個中國基金業十多年的發展中極其罕見。」智酷金融研究中心負責人如此表示。基金高管的頻繁更換對公司的成長非常不利,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總一換,下面的人就要換一大批,就像飯館經理辭職把廚子都帶走一樣,這個飯館顯然開不下去。中小型公司能否承受這樣的「陣痛」,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考驗。
  
  「人荒」背後
  華泰聯合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從2003~2011年5月,公募基金行業的高管累計變更752人次,基金經理累計變更1269人次。而這合計高達兩千餘人次變更的背後,是大量公募基金培養出來的人才,正快速流向私募等其他證券投資機構。目前,公募基金60%的總經理和超過80%的投資總監平均任職期都少于4年。
  基金業績不佳、基金公司頻繁曝出醜聞……信任危機已成爲制約公募基金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如今離職潮的涌現又使這種局面雪上加霜。基金業對于人才的吸引,已從過去的蜂擁而至變成了現在的百業凋敝,且情况愈演愈烈,對人才的需求也從最初的研究員、基金經理演變成了現在的公司高管。
  「整個基金行業經過這十幾年的發展,遭遇了行業瓶頸,公司規模發展空間受到限制,經營上難以取得突破。」衆祿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認爲,「同時,基金公司制度設計上存在制約,無法實現股權激勵,這與私募或其他行業就形成了較大落差,基金公司總經理有合適的機會就往利益更大化的行業或企業走,私募基金、PE和VC則成爲基金公司高管的主要流向。」
  其實,目前與基金産品發行數量迭創新高相比,大陸的公募基金業正面臨著一個尷尬的事實,即自2007年以來,基金行業規模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萎縮。公開信息顯示,2007年底,大陸59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總份額達到了2.234萬億份,管理資産近3萬億元。但截至2010年底,大陸的基金公司增加到了63家,管理的基金總份額却爲2.29萬億份,管理的資産爲2.44萬億元,業績不升反降。
  此外,多數基金公司都存在管理權和利益分配的分歧。「出力幹活的是管理層和下面的基金經理,受益最多的是股東,很影響士氣。」分析人士認爲,「這是中國基金公司治理制度的惡果。但是,在私募卻可以實現業績與薪酬的完美結合。」因此業內有呼籲,開展管理層持股計畫可有效降低公募基金的人員流失,然而這一政策短期內看不到任何操作的可能,管理層也對此持不同觀點。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基金法》修訂工作已經進入各部委徵求意見階段,也並未涉及基金公司高管持股,只明確了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看來公募基金的人才困境還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基金業績不佳、基金公司頻繁曝出醜聞……信任危機已成爲制約公募基金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如今離職潮的涌現又使這種局面雪上加霜。基金業對于人才的吸引,已從過去的蜂擁而至變成了現在的百業雕敝,且情况愈演愈烈。
  
  相關鏈接
  離職潮兇猛
  華泰聯合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從2003~2011年5月,公募基金行業的高管累計變更752人次,基金經理累計變更1269人次。而這合計高達兩千餘人次變更的背後,是大量公募基金培養出來的人才,正快速流向私募等其他證券投資機構。目前,公募基金60%的總經理和超過80%的投資總監平均任職期都少於4年。
  業績增長乏力
  自2007年以來,基金行業規模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萎縮。公開信息顯示,2007年底,大陸59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總份額達到了2.234萬億份,管理資産近3萬億元。但截至2010年底,大陸的基金公司增加到了63家,管理的基金總份額却爲2.29萬億份,管理的資産爲2.44萬億元,業績不升反降。
其他文献
李克強副總理三天馬不停蹄的訪港行程,令香港市民留下深刻印象。最令港人難忘的,是李克強此行為香港送來的六項大禮。而「大禮」中最重要的是給予香港的「獨市生意」——容許香港的人民幣以FDI(外商直接投資)形式回流大陸,以及透過RQFII(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投資A股,解除人民幣「滯港」沒出路的問題。除了人民幣FDI及RQFII之外,還允許大陸非金融企業到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及在大陸交易所推出港股組
期刊
筆者不久前剛去台灣遊歷了一番,雖說8天7夜的環島行程,絕對是典型的走馬觀花,但在浮光掠影之餘,也多少感悟到些與大陸截然不同的「台灣特色」。除卻美食美景,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穩」。姑且不論政治生態,單就經濟來看,也許是市場經濟相對成熟的緣故,構成台灣營商環境的各種因素比較穩定,鮮有顛覆性的動盪與劇變——日月潭邊的「阿婆茶葉蛋」賣了60年,還是那麼香;在高雄六合夜市隨意點了一杯苦瓜蜂蜜汁,與攤主閒聊時發
期刊
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並非一次認定就終生受用,每次有效期限爲三年,三年期滿前三個月內,企業要自己提出復審申請。因此,企業可以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復審共取得六年的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同時享受六年的稅收優惠。减免的稅收企業可以作爲當期利潤自由分配,企業可以利用該部分利潤繼續加大科技項目研發投入,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擴大再生産等。因此對于通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來說,做好復審準備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期滿復
期刊
台灣的政局詭異多變,台灣的政黨博弈此起彼伏,台灣的政治人物競爭白熱化。自8月以來,台灣政壇圍繞2012年大位之爭又起跑了,除了「雙英」對壘外,藍綠陣營內部不同形式的「異見」也讓百姓充分了解到政治的「熱鬧」。  初步分析可以看出,綠營內部的「你爭我奪」,主要集中在「立委選舉」的個人利益得失,僅有極個別民進黨中青年精英敢向「菜鳥」黨主席發出「路線挑戰」,但也有部分支持者轉投宋楚瑜。  反觀泛藍內部,因
期刊
老闆,繳稅啦!儘管賺錢繳稅天經地義,但看著辛苦賺來的大把銀子上繳了國庫,心中難免有幾分不舍。於是,在「稅收籌劃」的大旗下,企業避稅花招層出不窮;收繳單位亦見招拆招,紮牢籬笆。  然而,在「貓鼠較量」、「堵漏互博」的背後,台商老闆更要厘清:如何順利通過嚴打、徹查的道道關卡,在海外市場及陸、港、台多地間遊刃有餘,整合出完美、合理的投資架構和稅務規劃?  現象——貓鼠遊戲 避稅伎倆大起底  趨勢——多收
期刊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在各家企業絞盡腦汁,試圖穿越政策的籬笆縫隙時,稅務單位也在不停的封堵徵收漏洞,紮牢籬笆。漏的越凶,堵得越嚴。    山雨欲來,國家稅務總局再次紮緊了稅收籬笆——近日發出《關於切實加強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徵管的通知》(國稅發[2011]50號),進一步明確了高收入者個稅徵管重點—— 財產轉讓等非勞動所得、高收入行業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的獎金、補貼和股權激勵所得、高收入外籍個人所得
期刊
以洋自重,造假蒙人。香武仕音響、歐典地板等品牌的餘音猶在,達芬奇天價家具事件,再一次挑戰了消費者的底線。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家具高端品牌又在同一個地方跌倒。近幾年,從食品、服裝到家具,中國企業屢屢爆出造假抄襲醜聞,中國製造幾近淪為假貨的代名詞。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在世界品牌都爭相搶進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卻拿不出一個知名品牌與洋品牌抗衡,在「類達芬奇」等假洋品牌能通吃中國高端市場的背後,是大陸國
期刊
製造業重鎮東莞接連出現的幾起企業惡性倒閉事件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一時之間,中小企業出現倒閉潮的說法涌出。然而工信部却否認南方出現中小企業倒閉潮的說法,但也指出融資難成爲中小、微型企業面臨的突出難題。  平靜表面下的漩渦往往比疾風驟雨式的灾害更具殺傷力。有人形容,眼下中國大陸的中小企業如同在溫水鍋中煎熬的青蛙,他們在經歷了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如今又面臨更加艱難的困境——融資難、贏利低。雖然部分
期刊
人人都夢想當老大,第一比最好更重要。然而,夢的美好在於它的可憧憬,夢的殘酷也在於它的不真實,市場是殘酷和現實的,並不是每家企業都有時機、有實力當「老大」,差异化的窮盡、競爭的激烈、信息的過剩讓成功變得越來越困難。  在這個市場過度細分的時代,在大陸現今不成熟的市場環境下,西方傳統營銷理論所能帶來的改變變得極其有限,STP策略、差异化策略、藍海戰略未必是靈丹妙藥。  老大只有一個,對於千千萬萬企業,
期刊
2011年初,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了2010年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為10%,並預估2011年的成長率為9.9%,中國堪稱現今最具成長動能的新興國家。  當前中國大陸經濟已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從依賴出口和投資增長向促進國內消費增長模式改變。隨著大陸西部市場的不斷崛起,這種轉變使中國大陸由「世界工廠」邁向了「世界市場」。    中國大陸不再是世界的工廠  全球知名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認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