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真理”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uz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是支配人们生活的一种最古老的原理和原则,但从启蒙运动之后随着理性的觉醒和科学的昌明,精神信仰受到知识积累的步步紧逼,宗教则往往被认为是“前现代”的“迷信"而屡遭批判。不过,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宗教的作用和重要性已大不如前,但宗教在人们生活中无疑仍是一种举足轻重的精神力量。前些年日本“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上班高峰期制造的滥杀无辜的“沙林毒气事件”(该事件导致10多人死亡,五六千人身体受损)举世震惊,再次显示了宗教的巨大力量。
  
  倘此类人夺得政权,将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使人难以理解的是,像真理教这种非常极端的邪教居然能在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教育普及的日本滋生蔓延,广招信徒。令人更为惊讶的是,真理教对科学却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爱好,拥有大量名牌大学出身的科技专家,它的高级干部几乎全是日本一流大学理工、医学系毕业的优秀人才。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受过高深科学教育的专家们中魔般转而崇信真理教,并对未受过正规教育、且被认为心智不全的教主麻原彰晃无限崇拜,心甘情愿地为其充当杀人工具呢?这的确值得深思。
  麻原彰晃于1955年出生,家境贫寒,其父为榻榻米编织匠。他生来残疾,一只眼睛完全失明,另一眼仅有微弱视力,在6岁时就被送到盲校学习。在盲校时他性格霸道但学习刻苦,常常用那只极为弱视的眼睛苦读不辍。毕业前夕,他突然对政治发生兴趣,立志从政。据日本媒体报道,他一度为毛泽东的作品和佛教典籍所吸引,彻夜攻读。毕业时他执意报考名牌的东京大学,因为东大是成为政治家的捷径,但却名落孙山,只得改学针灸。毕业后他娶妻生女,开了一家针灸诊所并兼营中药,主要是贩卖一些他自制的“补药”,生意也还兴隆。但后因无照卖药而被罚款、拘留,诊所随之倒闭。从政与行医均未遂愿使他对社会的忌恨更为强烈,转而沉迷于各类神秘宗教之中。1984年他开设了一所瑜伽学校,生徒日众,开始宣传他的“救世主”思想并频频在各种科学杂志和超自然的神秘杂志上“亮相”。1987年,麻原前往喜马拉雅山区旅行,回国后将佛教、瑜伽等几种宗教的神秘主义方面混为一体,宣称自己已经找到最终的真理,达到了极乐境界,能在空中自由飞翔,于是创建了奥姆真理教。
   虽然创建了真理教,但麻原的从政野心却仍未了断,于1990年亲率24名信徒出马竞选众议员,结果全军覆没,无一当选。经此挫败,使麻原通过“正途”从政的梦想彻底破灭。这一切都使原本就愤世嫉俗、心理变态的麻原更加偏激,对社会更加仇恨,要以极端的手段来报复社会。这种由偏狭而走向反社会的邪路,可说是许多如希特勒一类野心勃勃、才智过人甚至可说“雄才大略”却又久居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的“通径”。历史已经证明,倘此类人夺得政权,将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为了吸引教徒,麻原成功地利用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们追求完美社会的心态,许诺了一个与“真理”一致的极乐世界。他尤其注意吸引青年人入教,因为青年最为敏感、最有激情、最富正义感,同时又有种种难以驱除的孤寂、无奈、失望和焦虑,这使血液中那躁动不安的对“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渴望格外强烈。这些特点使不少青年为他俘获。真理教实行集中营式的封闭式管理,他位居至高无上、具有绝对权力的“教祖”地位,但对学有专长的“青年科学家”却格外礼遇,大都委以重任。一位信徒这样说道:在一个孤独无助的社会中,如果有人不仅能填补你心灵的空虚,还能让你放手大干一番,自然会有知遇之恩的感觉。因此,一些科学家被他牢牢掌握,制造种种生化杀人武器,以证明他关于“人类终战”的预言。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
  
  现实社会总是不完美的,而对完美、至善、终极的永恒追求却又是人类无可更改的天性之一。这种深刻的矛盾,便是各种宗教和乌托邦思想的主要精神根源。无疑,这些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其意义之深远和作用之重大是无法、也不应否认的。但在另一方面,一些宗教和以强势意识形态为背景的乌托邦总是宣称自己手握“最终真理”,而对其他宗教、思想、理论则宣布为异端,要无所不用其极地“共诛之”。这种唯我独“真”的独断性真理论,可说是专制主义的理论特征之一,“奥姆真理教”再次向人们证实了这一点。英国哲学大师约翰·穆勒曾写道:“如果人们一旦在思维中忽视自由与个性的价值,将发生何等可怕的情景!”(《约翰·穆勒自传》,中译本第126页)之所以可怕就在于对精神和道德纯洁性(一致性)的过分强调必导致对异端思想和异己者的迫害,“坑儒”是“焚书”的逻辑发展。只有消灭“污染源”才能彻底消除“污染”,维护“纯洁”。纳粹德国正是要维护“日尔曼精神的纯洁性”而由焚烧犹太人的书籍一步步走向焚烧犹太人的。
  由于人类德性的缺乏和智识的限制显然无法使社会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因此,对完美无缺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就必须要有一个全知全能、尽善尽美的“救世主”来拯救、领导、训诫、统治、管理和控制众生,才能达到目的。在全能的“救世主”面前,品德智慧都“残缺不全”的人们自然只能顶礼膜拜,绝对服从。“救世主”有权为众人规定种种严苛的清规戒律,自己则当然不受任何道德、法律的约束、监督和管治。从理论上说,他是超越现实的道德和法律的。但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不受任何制约的“超人”实际却很难“超越”,有时甚至比普通人还要堕落,封闭型宗教或实行极端专制的政教合一社会中的“救世主”更是如此。如麻原为“真理教”规定的食禁甚多,必须严格遵守,但他本人的食品却百无禁忌,信徒的子女必须在“集中营”接受教育,但麻原的女儿上的却是外面的高级学校。1978年在圭亚那的丛林中强迫几百名教徒服毒自杀的“人民圣殿教”事件曾震惊世界,教主琼斯对信徒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对所有女信徒自然都享有性权力。1993年美国德州的邪教“大卫教”在与政府的对峙中举火自焚,80多名教徒葬身火海,其教主也对所有女信徒享有性权力,并尤喜和信徒的幼女性交,种种罪行,令人发指。记得当年曾读过媒体披露的琼斯的一些布道辞,他对现实社会种种弊病的严厉批判尖锐深刻、淋漓尽致,对世人道德堕落的谴责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具有烈火般的感染力。俨然正气凛凛、孤傲特立的“卫道旗手”,闻者很难不为所动。而一旦入教,发现上当之后却悔之晚矣!因为它决不允许叛教。更严重的是,“教主”常常视万民为草芥,为了实现自己虚幻的“理想”“宏愿”而不顾一切,哪怕饿殍遍野、生灵涂炭亦在所不惜,往往还被善良的人们誉为“伟人”。
  没有“道德旗帜”的时代无疑是平淡无奇的,但却未必是“灾难性”的;产生“道德旗帜”的时代无疑是高尚而激动人心的,但却又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对充满豪言壮语的“教主”们一定要加倍小心,否则后患无穷。恕我借用(仅仅是借用)一段警语:“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新约·马太福音》)
  
  “救世主”式的狂热和激情与其说令人可敬,不如说令人可怕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这一耳熟能详的著名歌词颇具哲学深意,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什么能设计出一套有关人类社会整体、终极方案的全知全能的“超人”。哲学大师海耶克将那种由“超人”重新安排社会的思维方式称之为“工程师的心态”(engineeringtypeofmind),这种“心态”来自一种“天真的理性主义”(NaiveRationalism),即认为人类社会完全可凭借某种理性的“蓝图”来建构、重组,因此又可称之为“理性建构主义”(RationalisticConstructivism)。正是人类这种“致命的自负”,成为人类社会的祸源之一。
  如前所述,这种“超人”思想必然导致专制独裁。而且,还会造成经常性的社会大动荡。因为不同的“超人”具有不同的“理念”,不是同时代的“超人”互相争斗,就是后代“超人”彻底无情地摧毁前代“超人”的“社会安排”以按自己的意志进行“社会重组”。这些不但根本无法保证人类达到“理想境界”,反而极可能将人类引入灾难的深渊。
  社会的改造应是点滴的,是不断“试错”的,而不是整体和一次性的。因为根本就没有终极、绝对、简约的解决方案。任何人都不能以真理的独占者自居,必须容忍不同价值观念的存在。一个容许个性差异存在的社会才会是真正稳定却又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一个高度整齐划一、步调一致、水晶般纯洁透明的社会不仅毫无个人自由和创造性可言,而且潜藏着巨大的危机。那种“救世主”式的狂热和激情与其说令人可敬,不如说令人可怕。无论他们的理想多么高尚,都应受到怀疑,没有任何思想享有不被怀疑的特权。“所以怀疑与宽容是必要的精神,不然便是狂信者的态度”(《知堂书信》,第28页)。怀疑与宽容,确是一个平常但健康的社会所应有的基本准则,也是各类“终极”理论的消解剂。
  必须承认,对一个并不完美的社会的认可毕竟是种令人不无沮丧的无奈,而对一个完美社会庄严宏伟的许诺当然更具精神魅力更加激动人心也更加咄咄逼人;一个由“常人”充当领袖的社会自然是平常且缺乏绝对权威的,而一个由全知全能、以掌握“终极真理”自居的“教主”统领的社会则能产生巨大的精神魔力和主宰一切的绝对权威。但惟其如此,我们对各类“教主”和他们手中的种种“真理”便要格外警惕,勿为所惑。□
  (编辑:张良)
  
其他文献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兴趣各异,千奇百怪。喜好戏剧的玩票,偏爱文艺的玩影视,酷爱文学的玩小说,都应属阳春白雪的玩法。而琢磨花鸟的玩鹞鹰玩盆景,摆弄鱼虫的玩水草玩热带鱼,贪图热闹的玩麻将玩纸牌,算是下里巴人的乐子。  如果进一步引申,在商场上买空卖空,坑蒙拐骗,玩的是钱;在官场上卖官鬻爵,贪污受贿,玩的是权;在情场上声色犬马,荒淫无道,玩的是女人;在黑道上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玩的是性命……  可是最近
期刊
曾几何时,亚洲被誉为21世纪世界的领导力量。支撑这种评价的是亚洲相对稳定的政局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但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动荡和危机成了这一地区的主题。一个四处冒烟的亚洲,正在挑战我们传统的国际环境思路……    亚洲的引人注目之处已经不再是以往高歌凯进的发展速度了。经历经济危机后的亚洲在政治层面的动荡,以及由此引发的多边变化,正在成为现实。在今年上半年,本来颇为宁静的亚洲骤然有四处冒烟的景象,传
期刊
其实我们身边一直都有沉默权的影子。"你有权保持沉默,否则你所说的一切将作为呈堂证供",这是香港警匪片里的惯用台词,这句话宣讲的就是沉默权。  沉默权,又叫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指控犯有罪行或有犯罪嫌疑的人,在针对司法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时,所享有的拒绝回答的权利。  沉默权起源于西方,背景是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沉默权的确立,曾被认为是"人类在通向文明的斗争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期刊
编者按:  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时空。读万卷书,是为了跨越时间隧道与古人对话;行万里路,则是为了打破空间界限与世界拥抱。旅游,正是这样一种使生命得到张扬与实现的良好途径。从策划家王志纲开始,本刊将推出一系列融旅行、观察、思考于一体的游记随笔,希望读者能有另一种阅读享受。    一座活着的古城    兔年春节,利用七八天的假期,下了个决心,携家人赴云南丽江实施了梦寐已久的秘境之旅。  游
期刊
这里说的勃列日涅夫不是别的什么人,正是1964年"宫廷政变"罢黜赫鲁晓夫后上台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勃列日涅夫主政时间仅次于斯大林,长达 18年,至终卸任,理所当然的是一位政治家,他曾提出著名的让苏联人民"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理论: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并很快被理论家们论证成真理。  其实中国人大都不了解,勃列日涅夫远不只是一位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小说家。  勃列日涅夫写小说是大器晚
期刊
几个月前,应中山大学中文系之邀,龙应台在中大举行了一次关于台湾文学的演讲,又一次刮起了"龙卷风"。就在这次演讲中,龙应台再次谈到了鲁迅,并对鲁迅提出了挑战---"觉得自己的杂文比鲁迅好"。  龙应台何出此言?是不是有点目空一切?龙应台有没有受过鲁迅的影响?    你有没有受过鲁迅影响?    "这恐怕是龙应台始料不及的问题。其实,台湾的文化政治环境使得鲁迅和一大批大陆作家的作品成为禁书,直到198
期刊
我在广州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第10个年头。广州并不是我所喜欢的城市——为着它的城市风貌:噪声、污染与杂乱;但广州却是我所热爱的城市——为着它的精神价值:那像海一般的市场包容,那像空气一样的选择自由。在我看来,广州并不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城市,但却是文化最开放的城市。包容比金钱更重要,自由比花儿更美丽。尽管我不断地抱怨它,但它始终接纳着我,认定着我。我对广州的现状并不满意,但却经常感动于这座城市对批评的承受
期刊
在中国工作两年后,我的新加坡朋友杨准备回国。在送行宴会上我请他谈谈对中国人的看法。他说:说实话,你们中国人的整体素质没有我们新加坡人高,但是,我发现中国人的哲学素质都很高,几乎每个人都是哲学家,这一点我们新加坡人自愧弗如。  看我大惑不解,他解释说:你们的哲学素质主要体现在你们的“口号文化”上,在中国口号几乎无处不在。像“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厂兴我荣
期刊
国人现在有个习惯,喜好搬洋人的法治样板作参照,论说法律。近两年的"沉默权"鼓噪,又是一个例子。  国人法律传统,丝毫不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在官府面前低头不语。因为,不能破了"从实招来"的规矩。这规矩,是社会踏实稳定的一块基石,也是做人良心的一个最低要求。要不,良心便被狗叼走了。接下去,自己和社会都是苦果不断。直到眼下,我们还是喜好念叨"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言外之意:"说出来吧,我们不会
期刊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近日对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3种观点一一点评: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应当调整分配。因为经济困境是由生产严重过剩造成的,过剩的原因是需求不足,而贫富差距即少数人占据大量财富,大多数人手中财富有限才造成需求不足。所以主张调整分配。厉以宁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杀富济贫的平均主义思想有可能使中国社会全面倒退。我们应考虑如何把“饼”做大而不是如何切“饼”。“饼”太小,怎么切都难以让人满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