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佛家“众生为母”的入世思想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m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悉达多太子是世尊的俗家称谓,即古印度北部迦毗椤卫国王子的尊号。悟道成佛后,世人尊称其为佛陀。他不仅是提出独特价值标准的宗教家,也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佛法实践家。在此,文章拟就佛家“众生为母”的思想及其对现实的关怀进行一次有益的解读。
  【关键词】:佛家;众生皆母;现实关怀
  佛家“终生为母”的观念,是其最为鲜明的思想特点。至此,就不得不说佛陀。严格来讲,佛陀是公元前6至前5世纪的人。从佛教对全世界的影响程度来看,他不愧为古代印度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为了寻求众生解脱痛苦的方法,毅然放弃原本是王子的荣耀。不顾父王的劝阻而离家出走,并在密林进行长达六年之久的修行,终于有一天,在菩提树下彻悟成佛。因此,多识仁波切说:“佛陀是全人类乃至三界众生的伟大导师,他的慈悲人格以及出类拔萃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是众生心中光芒万丈的太阳。”[1]
  一、解脱全人类的“慈悲人格”
  首先,佛陀把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他非常重视众生的痛苦及其原因,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与其说佛家的四谛和八正道是说教,还不如说它是佛陀慈悲人生观的真實阐发。
  在古代印度社会里,种姓歧视现象很普遍。当时,低等种姓连物质生活都得不到满足,甚至,社会底层的人,被逼得家破人亡的现象屡屡发生。低等人遭受诸多苦难的原因是什么呢? 佛陀认为,人类痛苦的根源是贪痴嗔三毒缠绕的无明心识,消灭无明愚痴,就灭了人的痛苦,同时也使人离苦得乐。现在,很多人所追求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与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的思想颇为神似。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以“思惟苦谛”道破万物的真相。并且以“人生”为中心问题,从人生苦的现象、原因以及讲到消灭人生苦的道理。指出众生通过勤修,可以升至涅槃寂静而修得佛果。于是他又提出了八正道的说教,实际上,是人要靠自己的力量以及通过道德和智慧的积淀而达到解脱 。这与当时印度婆罗门教极端纵欲派相比,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佛陀不仅是众生的导师,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家,日本佛学家池田大佐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佛陀深入群众,亲身体验各种苦难。对人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后发现,人在自度的同时也要他度。这在古代印度社会对人的问题作这样具体、生动的描述,还是第一次。
  显然,佛陀的慈悲思想,表现在他对当时人与人之间极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之上的,尤其是婆罗门阶级的腐朽与堕落,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婆罗门醉生梦死的腐化生活,与劳动人民的苦难形成明显的对照。佛陀反对种姓制度,极力提倡众生平等以及慈悲为怀的普世思想。既满足了当时的广大劳动者渴望解除痛苦而求得一条平等幸福的真实情感,也代表了被压迫种姓的劳动人民获得自由的夙愿。佛教关于乐善好施的信仰模式,缓和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可见佛教最终还是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为国泰民安之伟业,增添几了分祥和的色彩。
  二、佛教的“无神论”思想
  佛陀认为慈悲心是源自人的内心,不承认神创世之说。他与古印度桥萨罗国的富商谈话时,曾这样论辩过:如果自在的天是造物的主宰,他的行动或是有目的或是无目的;如果有目的,那么就不能说他是至善至美,因为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欲望;如果没有目的,他一定像疯子(乳婴);如果自在天是创造主,为什么人们不虔诚服从他呢?为什么人们还要崇拜那么多神呢?这些辩论是流传于古印度哲学作品中,关于反对神权的第一篇宣言。
  与此同时,佛陀把慈悲思想是建立在原始平等思想的基础上,只要对人施以慈悲。方可自利利他觉行圆满。他坚持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观点。其思想具有神秘主义色彩,表现为重来世轻现实,提倡禁欲。尤其是六道轮回以及死后世界方面,有细分的多重世界。
  更有趣的是佛教认为,解脱在活着的时候也可以完成,不一定等到死后。佛学讲究“直心即道场”的说法,而思辨哲学不过只是八万四千方便法门之一而已。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被动的理智需要借助影像思维,因而需要身体并且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消亡;积极的理智来自外部世界,它并不依赖质料或身体,因而是神圣的”[3]。古代希腊哲学界最后得出了“肉体恰恰是智慧的束缚”的观点。而佛陀对于解脱这个问题保持中道观点,没有像西方哲学那般偏执。
  三、“众生为母”思想的现实关怀
  首先,佛教对人生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人生正因为是苦海,所以,面对死亡时要有防备心理,免得遇到了就束手无策。因此,世人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寻求人生的智慧,获得真正的快乐。
  其次,佛陀要求人们断除现实生活所带来的痛苦,提倡人们“诸善奉行”、“诸恶莫作”。对现在社会的伦理道德层面而言,有着深刻的道德与伦理教育意义。譬如:人们为了满足物质欲,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如泥石流,滑坡等系列自然灾害;还有在城市中如水污染、雾霾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
  再次,关于人的善恶问题。先秦的孟子和荀子早有争论,且各执一词。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们说的都很合理。佛陀虽没有直接谈论人性的善恶,可是他要求人们要节欲,反对私欲膨胀。与道家老子的少欲寡欲的观点不谋而合,快乐的根源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清静寡欲。
  最后,佛陀从种族等级制度中把人解脱出来,试图建立一个众生平等的社会秩序。目前,很多人的物质生活虽然得到了改善,但是心理问题却异常严重。比如,现在的年轻人理论知识学得头头是道,一旦走进社会的死胡同,心理就承受不了,动不动就玩自杀。如此一来,与佛教众生为母的思想背道而驰,他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何况保护他人的生命呢?
  从藏区生态来谈谈“众生为母”的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如果青藏高原的藏民族也一味地追求金钱,而大量的破坏青藏高原的生态,以及对自然界失去敬畏之心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看不到长江和黄河了。为什么青藏高原的人们要敬畏自然呢?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都信奉藏传佛教。众所周知,佛教的教义当中要求人们爱护一切生灵,包括花草树木等,这些生态伦理思想,正好制约人们极端的物质欲望。为世人赢得一个天人合一的生存环境。可以说“众生为母”的思想对藏民族敬畏自然,极力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毫不夸张地说,佛陀的言教对三界五行之内的所有众生都有着积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
  总之,佛陀从宗教道德实践出发,进而论证人生寻求解脱的因与果的理论。其宇宙观和认识论归根结底都是为解脱提供论据的。所以佛教的宇宙观和认识论都融于其人生观和伦理学之中。以人(众生)为本这个思想在诸学科领域里早已都达成共识了。因此,作为众生的一员,要从点点滴滴做起,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绿地。同时对传统文化也要懂得鉴辨别真伪,合理地将其继承与发展,为众生谋福祉,祈愿吉祥!
  注释:
  [1]多识仁波切.活佛说佛——佛教理论框架及其导读[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6.1:前言
  [2]转引自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44页。
  [3]韩震编.西方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32-33页
  参考文献:
  [1]韩震.西方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3]多识仁波切.活佛说佛—佛教理论框架及其导读[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6.1.
其他文献
【摘要】: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7),即中国的明末清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的政策,于1635年限定长崎一港为外国船入港的唯一港口。当时即使中国和日本分别实行海禁和锁国政策,两国之间仍进行着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在长崎进行贸易,特别是中国的海禁政策解除之后,长崎贸易迅速发展。中国的书籍也经由长崎贸易销往日本。本文主要对中日两国关于江户长崎书籍贸易的先行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以便明确今后
期刊
【摘要】:人类进入“互联网革命”的时代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无异于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本文先阐述了新媒体的内涵,重点研究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从新媒体的角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机遇;挑战;对策  一、新媒体的内涵  古德马克于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
期刊
【摘要】:多元化的社会格局对人民警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植根传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文化,是提升警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结合当前公安院校语文教与学的现状,以一节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公安院校语文教学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公安院校;语文教学  与社会发展的飞速相比,文化建设的速度相对滞缓,尤其是对于发展起步较晚的警察精神和道德范畴。多元化的社会格局,
期刊
【摘要】:交通设计企业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先导,企业内涵直接影响企业产品质量优劣,创新交通设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需,也是交通事业发展需。本文通过岗位工作实践,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一些肤浅认识创。  【关键词】:创新;交通设计;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发展  近年来,我院积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支持服务企业主业参与交通设计设计市场竞争的新特点,组织引导企业干部职工稳定队伍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中国化,源于其与传统文化的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文化的创新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及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步步不断取得文化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创新的根本指针和理论源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传统文化的选择  1.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性  (1)实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本文在简单介绍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基础上,着重从地租理论基础、地租定义、地租的主要内容等方面对二者地租理论进行了比较,对我国进行现阶段的土地制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李嘉诚地租理论;马克思地租理论;地租形式;地租定义  一、李嘉图地租
期刊
【摘要】:竹笛循环换气法是进行吹管乐器演奏中所运用的技巧性较强的一种技巧。进行循环换气法训练对于提高竹笛演奏技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竹笛循环换气训练法进行探讨,并从“训练前的要求、训练时的步骤、训练后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掌握循环换气法,更好的进行竹笛演奏。  【关键词】:竹笛;循环换气法;演奏  引言:  循环换气法能够使得竹笛演奏音不中断,并使演奏时间增长,从
期刊
【摘要】:朱庆馀受文坛大家张籍的举荐而被人熟知,其诗作被人传抄讽咏。尤其是一首《闺意献张水部》让其名声大噪。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现存明代唐诗学本中所录朱庆馀诗歌的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以期研究朱庆馀诗歌在明代接受情况。朱庆馀是中晚唐时期大众诗人的一个缩影。对朱庆馀诗歌接受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反映明代对唐诗的接受程度。  【关键词】:接受;朱庆馀;诗歌;明代   一、明朝前唐诗选本所录朱庆馀诗歌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其方法论对理论及其建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理论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坚持批判的态度,从而才能更加准确地掌握理论,展开研究。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视角入手,分析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理论的学习、研究以及建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理论建构;批判;辩证  一、前言  恩格斯曾在致威纳尔·桑巴特的信中写道:“马克思的整个
期刊
【摘要】:松桃县是贵州苗族聚居地之一,主要属于湘西支系。松桃苗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而服饰却可以起到一定的记载作用,那么服饰在苗族中显得尤为重要。苗族历史悠久,本文主要探究明代及明代以后松桃苗族服饰所发生的变化,分析松桃苗族服饰变迁因素及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明代以后;贵州;松桃县;苗族服饰  服饰,不仅作为人类生活的附属品,也可作为一种有形文化而存在,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