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中国化,源于其与传统文化的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文化的创新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及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步步不断取得文化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创新的根本指针和理论源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传统文化的选择
1.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性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的观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与马克思的实践观极为相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社会理想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相通点。不论是古代的大同社会,还是马克思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追求人人平等、没有剥削、财产共有,大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在理想的社会中,人们和平相处,没有欺诈,没有盗窃,没有杀戮,没有恐怖事件,每个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有钱同使,有衣同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片和谐之声。
(3)人本观是第三个相通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同样,中国文化也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和地位。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重视民众的巨大作用的基本精神,他认为,老百姓是最重要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可以让你成为官员,同样老百姓也有权利把你拉下马。因此,古代帝王均比较重视民生问题,现在我们同样也重视农民、农村、农业等问题,所以人的权利是需要极其重视的。以上所说的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有相同共鸣之处,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要基础。
2.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互补性 。在大家看来,西方人讲究二元对立,中国人认为天人合一,本身是相互对立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是二者的结合,包含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以及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继承、突破。在中国人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概念和意境的理解的偏差,导致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在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与互补的过程中,最终的结果既不是纯粹的中国传统,也不会是纯粹的西方传统,而是两者互补后的成果,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种新形式哲学产生于中国,以中国化的形式出现,并服务于中国,必然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创新中国文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过程就是创新中国文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层含义。在普通人看来,“化中国”和“中国化”是一样的意思,没有多大的区别,都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中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已。但从哲学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化中国’是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包括中国各方面的制度、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改造,致使中国的方方面面或多或少的带有一点点马克思主义思想,它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客体是中国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关联的方面;主要目的是实践,改造中国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不足的地方,不與时俱进的方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用中国的方式、中国的实践、中国的思维去解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根据自己本国的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所作出的解释,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特有的解释,独家的解说。社会主义大多借鉴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仅仅与中国的国情相吻合,不雷同于朝鲜、古巴等国家,在这里,主体是中国,目的是建立一种体制,建立一种理论,而这种理论来源于中国同样也只适用于中国。我们经常提到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就是化中国的具体含义;“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是指的中国化这一层面。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建设时期,我党严格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念,将理念与中国国情很好的融合起来,这才有了中国现如今的蓬勃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理论、实践、生活等方面的中国化。那么,什么是理论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结合中国的具体的国情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本土化的理解,以及对其进行加工、创新、改造,使之成为具有中国色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实践层面呢?就是将理论化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并且使其成为一种制度,将理论的东西制度化。一句话说,就是创建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文化。那么,生活层面的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传入过程中不断被中国大众认可接受,进而形成一种理念,无形中影响大家的意识,并且在科学的生活观指导下,逐步形成新的兼具中国特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土化的社会风俗,社会礼仪,社会习惯。在经过马克思主义三大层面的中国化之后,中国文化无论是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其必然是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文化形态,而且只有这种新的文化才是具有现代性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同样也是世界的。并且这种新的文化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而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或者是中国文化,而是两者相结合的一种崭新的文化,仅仅适用于中国这个国度,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综上所述,唯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是中国文化创新的根本方式。这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逐步制度化,而且实践证明,正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开创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有了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避免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落后民族文化惨遭摧残的命运,中华民族才得以越来越强大,中国文化才得以保存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 2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4]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5]石仲泉.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温波.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D].江海学刊,2009.
[7]董德刚.从当代中国视角看马克思主义[D]. 马克思主义论苑,2011.
[8]吴佩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的创新[D].江汉大学,2009.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传统文化的选择
1.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性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的观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与马克思的实践观极为相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社会理想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相通点。不论是古代的大同社会,还是马克思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追求人人平等、没有剥削、财产共有,大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在理想的社会中,人们和平相处,没有欺诈,没有盗窃,没有杀戮,没有恐怖事件,每个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有钱同使,有衣同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片和谐之声。
(3)人本观是第三个相通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同样,中国文化也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和地位。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重视民众的巨大作用的基本精神,他认为,老百姓是最重要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可以让你成为官员,同样老百姓也有权利把你拉下马。因此,古代帝王均比较重视民生问题,现在我们同样也重视农民、农村、农业等问题,所以人的权利是需要极其重视的。以上所说的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有相同共鸣之处,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要基础。
2.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互补性 。在大家看来,西方人讲究二元对立,中国人认为天人合一,本身是相互对立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是二者的结合,包含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以及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继承、突破。在中国人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概念和意境的理解的偏差,导致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在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与互补的过程中,最终的结果既不是纯粹的中国传统,也不会是纯粹的西方传统,而是两者互补后的成果,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种新形式哲学产生于中国,以中国化的形式出现,并服务于中国,必然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创新中国文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过程就是创新中国文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层含义。在普通人看来,“化中国”和“中国化”是一样的意思,没有多大的区别,都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中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已。但从哲学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化中国’是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包括中国各方面的制度、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改造,致使中国的方方面面或多或少的带有一点点马克思主义思想,它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客体是中国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关联的方面;主要目的是实践,改造中国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不足的地方,不與时俱进的方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用中国的方式、中国的实践、中国的思维去解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根据自己本国的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所作出的解释,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特有的解释,独家的解说。社会主义大多借鉴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仅仅与中国的国情相吻合,不雷同于朝鲜、古巴等国家,在这里,主体是中国,目的是建立一种体制,建立一种理论,而这种理论来源于中国同样也只适用于中国。我们经常提到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就是化中国的具体含义;“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是指的中国化这一层面。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建设时期,我党严格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念,将理念与中国国情很好的融合起来,这才有了中国现如今的蓬勃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理论、实践、生活等方面的中国化。那么,什么是理论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结合中国的具体的国情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本土化的理解,以及对其进行加工、创新、改造,使之成为具有中国色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实践层面呢?就是将理论化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并且使其成为一种制度,将理论的东西制度化。一句话说,就是创建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文化。那么,生活层面的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传入过程中不断被中国大众认可接受,进而形成一种理念,无形中影响大家的意识,并且在科学的生活观指导下,逐步形成新的兼具中国特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土化的社会风俗,社会礼仪,社会习惯。在经过马克思主义三大层面的中国化之后,中国文化无论是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其必然是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文化形态,而且只有这种新的文化才是具有现代性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同样也是世界的。并且这种新的文化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而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或者是中国文化,而是两者相结合的一种崭新的文化,仅仅适用于中国这个国度,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综上所述,唯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是中国文化创新的根本方式。这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逐步制度化,而且实践证明,正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开创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有了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避免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落后民族文化惨遭摧残的命运,中华民族才得以越来越强大,中国文化才得以保存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 2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4]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5]石仲泉.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温波.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D].江海学刊,2009.
[7]董德刚.从当代中国视角看马克思主义[D]. 马克思主义论苑,2011.
[8]吴佩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的创新[D].江汉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