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开花,内容充实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l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近年来,记叙文文体有被轻视的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记叙文的“缺席”。实际上,“文体不限”的要求是允许记叙文这种文体大行其道的。只要运用得当,记叙文的“新鲜感”反而容易收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那么,如何避免记叙流于“形式”,表达具体生动呢?本文将结合例子试作说明。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得到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等人的帮助。请你仔细回忆,选择其中一个你印象深刻的人,围绕“爱”(慈爱、友爱、关爱)这一主题,自拟标题,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妙文品评
  爱从未离开
  ◎何雨晴
  初夏时节,天空好似破了一个大洞,雨水不停地倾泻而下。这雨好像了解我的心思似的,下得如此猛烈。骤雨初歇,我向窗外远眺,默想着您在那边过得可好?【以景开头,景中入情,为全文定下了思念伤感的基调。】
  爷爷,您走了。自从您走后,我总觉得家里少了很多欢乐。奶奶常常一个人坐在您躺过的床头,一坐就是很久。弟弟小大人似的告诉我说:“奶奶在哭。”【侧面描写,由弟弟的“无忌童言”反映家人的悲伤。】
  可是我总感觉爷爷您从来也没有离开过。
  奶奶没事常常喜欢给我们讲你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奶奶的声音沙哑,面容苍老,嘴唇颤颤巍巍:“那个时候我们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头一次见老头子的时候他穿一件黑衣服。他背着光坐着,可他的眼睛在发亮。”奶奶说到这里脸上荡漾着微笑,“老头子的表情可真是僵硬,一本正经的。”【抓住服装及神态细节刻画人物,这与后文爷爷的和蔼可亲形成反差,具有先抑后扬的效果。】
  我记得爷爷您常说:“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我就可以安心地走了。”但我觉得说这种话很不吉利,连忙反驳道:“爷爷您说什么呢?您可以活到一百岁呢!”原来那时的您已经想到自己就要离开了,可是我还天真地以为,您只是身体微恙,吃药住院就会好起来。我甚至幻想您还可以像我小时候一样单手将我举起。【由奶奶的回忆引出“我”的回忆,过渡自然。】
  我和爷爷很亲,因为我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父母外出打工,我一天到晚跟着您跑,连幼儿园都不愿意去。每次放学后,看到您来了,撒丫子就跑进您的怀里,撞得您开心大笑,又或者是我哭着鼻子捶打您的胸膛。最舒服的还是坐在您自行车的后座上。夏天的时候,您呼哧呼哧地在前面蹬著,我坐在后座上。路上会经过一个小摊,那里有我最爱的甜筒,每次您都会买给我吃。奶奶常常轻声责怪您,可记忆中您每次都只买一个,然后乐呵呵地看着我吃。【交代背景:作者是留守儿童。具体细节:一个甜筒。对比运用:老少亲密,爷爷宠爱,奶奶严厉。】
  上小学后,父母把我接到城里去了,我也就离开了爷爷奶奶。每次过节或者过年时回来看望爷爷奶奶时,您显得特别高兴,脸上的皱纹全都挤到眼角去了。满满的一桌子菜都不够表达您的热情。您不停地给我夹菜,我的小碗堆成了小山。我怕油腻,也怕长胖,就摆起脸色说不要了,您才收手。您受伤的神情只是一闪而过,全化为嘴里嘟囔的一句“小孩子就该多吃点嘛。”【长大了不懂爱,失去了才后悔。貌似轻描淡写,感情却激流涌动。其中的细节描写也很感人,如“皱纹全都挤到眼角去了”“不停地给我夹菜,我的小碗堆成了小山”“受伤的神情只是一闪而过”。】
  最后一次见您是在您的床头,您抬起瘦骨嶙峋的手紧紧地抓着我,虚弱地说:“雨晴,你最喜欢吃鱼了,我让你奶奶买了一条大鱼,放在冰箱里。”我摇了摇头:“我不要吃鱼,我只想让你活着。”弥留之际,您已经没有力气说话了,周围的大人想让我呼喊您,让您再听听我的声音。可我的喉咙却好像被棉花堵住似的,耳畔是家人呼天抢地的哭声,可我一声也喊不出来。【选取关键节点和真实细节,感情达到高潮。】
  您在一家人的无比难受中离开了我们。爷爷,您能否感受到,我的心也在哭泣?虽然您离开了,但我相信您不会走太远。因为,爱从未离开。【水到渠成,收束全文,与标题呼应,点题升华。】
  【作者系湖南省岳阳市第五中学高二158班学生】
  学生点评
  点评一:
  作者审题立意精准而深刻。文题要求围绕“爱”这一主题来写,作者写的是爷爷对“我”的关爱、以大量的回忆入文,文章的情感真挚而沉重。
  点评二:
  这篇文章第二人称“您”用得好。第二人称具有面对面交流的带入感,让人觉得如在眼前,情感表达也非常炽烈。
  点评三:
  要想写好,就要像这篇文章的作者一样,体察生活细致入微,表现细节真实生动。作文要想打动人,就要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认识的深刻。比如,写爷爷弥留之际的这个场景,是很难写好的,因为这时候人的感情很复杂。作者抓住了这一极具表现力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点评四:
  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完整,类似于一个“环形”结构。整个情感线索是“现实——回忆(以时间先后为序)——现实”,显得层次分明,行笔流畅,不拖泥带水。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可谓记叙文“内容充实”的一篇佳作。全文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叙爷爷去世前后具体感人的事件,刻画出爷爷慈祥、心思细腻、不辞劳苦的形象。因为选材得当,剪裁得体,虽然时间跨度长,事件本身很复杂,但仍然收到了“主题突出、印象深刻”的表达效果,也显示出了作者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善于观察与表达生活的能力。
  教师提纯
  这篇文章在“内容充实”方面有以下三点可供学习:
  1.细节描写
  全文多处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奶奶的“声音沙哑、嘴唇颤颤巍巍”刻画出人物的衰老及悲伤的情感。“我”一直记得爷爷只买一个甜筒的细节,反映出爷爷对“我”宠爱有加又特别节俭的特点。
  2.多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
  语言、动作、心理、正面及侧面描写的运用,使我们对事件的理解全面深入。如爷爷弥留之际的叮嘱与“我”的反应,将这一生活中很重大又很复杂的场面言简意赅地刻画出来,也显示出了作者较高的剪裁素材的能力和稳健的笔力。
  3.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表达
  直抒胸臆是事件发展到结局后的直观表达,应该是水到渠成的。间接抒情包括景中含情和他人传情。文章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就是典型的“以情驭笔”的文字。奶奶是与爷爷生活多年的老伴,从她对爷爷的回忆可以看出一个丰富立体的爷爷形象:爱小孩、关心孩子的成长、细心等。
其他文献
考点同探讨  王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谈谈对“充实”的理解。  王雨晴:“充实”是丰富、充足、厚实的意思,具体就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质量高、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单薄的。只有文章充实,方能血肉丰满、骨立神聚、形象感人。  林芮:“内容充实”,在记叙文中是指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在议论文中是指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在说明文中是指说明属性
期刊
文题现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不喜欢,厌恶),故几(接近)於道。  ——《道德经·上善若水》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为长者折枝(指像攀摘树枝之类的简单事情),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野语有之曰,“闻
期刊
论述性文章通常有两种思维展开方式:立论和驳论。立论是常见的思维模式,通俗点讲就是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驳论则是反对他人的观点和思维漏洞,驳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驳论也是为了最终立论的需要。驳论有理有据,论证的效果才会更加鲜明突出,更有说理力度。  根据驳论对象的差异,驳论分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综合驳等几种形态。在论述文写作时各有时机和技巧。我们将结合课内外经典案例
期刊
2020年8月2日下午,在今年第3号台风“森拉克”影响海南期间,一架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空大型气象探测无人机从海南博鳌机场起飞,历时4个小时,圆满完成对台风“森拉克”外围云系的综合气象观测任务,这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对台风探测及预报预警具有重大意义。  这架大型气象探测无人机成功下投30枚探空仪,与毫米波雷达一起,对台风“森拉克”外围云系进行了“CT式立体扫描”。一组组温度、湿度、气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材料二:十年前,你问起学生最想成为什么。他们大多会告诉你想当“科学家”
期刊
“你看这一天,还没走几家就已经四点半了。我准备再去8组的刘永风家看看,上次送他的高血压药应该快吃完了。”进入汛期,重庆市垫江县高峰镇红星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杨刚琼依然没有停歇,每天在雨中奔走,忙着为村里老人、孕产妇和慢性疾病患者送医送药。  一個背篓,装满了药品器材和健康宣教资料,再加上一根打狗用的木棍。每天,杨刚琼就背着这个“简易医疗点”在村里四处巡诊。村里有子女常年不在家的老人,也有失独老人,杨刚
期刊
训练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就如同印度诗人泰戈尔所描述的那样,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倾听着鸟儿的欢唱。我们想象着那些从遥远的希腊神话里延伸出来的谷物的清香和诗歌的芬芳,我们尽情地表达着内心的感动与欢畅。让我们回到那充满着生机、灵性与爱意的自然界里,轻嗅着纯净的空气,感受着天地间的无言至美。  请以“自然的心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
期刊
选择考古,没有“钱途”?这几天,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高分报考北大考古专业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网络之声,喜忧参半。有鼓励、有支持,但也有担忧,有网友认为,考古是“冷门”专业,分数与所学专业“不相配”,就业前景和收入得不到保障,可能会给本不宽裕的留守家庭增加负担。对此,钟芳蓉用一句“我觉得喜欢就够了”表达了她的决心。  透过钟芳蓉个人选择的背后,我们应冷静思考:选择“冷门”学科的价值何在?如
期刊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关键字不在于“书”而在于“尽”和“信”。“尽”是全然,是程度;“信”是选择,是判断。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对书中的知识进行质疑,展现我們的理性判断能力。  孙阳按图索骥,竟认为蛤蟆是千里马;赵括纸上谈兵,终被秦军打败;楚人一叶障目,竟认为书中螳螂如此人亦然。他们都是典型的“书呆子”,他们就是尽信书,死读书,最终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世人嘲笑。正如华罗庚所说“人做了
期刊
不久前,在河南郑州的一辆公交车上,出现暖心一幕:一名乘客上车后手机没电了,也没带零钱,无法买票。公交车上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妈妈鼓励下,帮这位乘客投了币。乘客送给男孩两个苹果表示感谢。下车时,男孩的妈妈告诉他,分享一个苹果给司机叔叔。男孩便将苹果递给司机,司机师傅夸道:“你做得很棒,苹果不用了,谢谢你!”但男孩仍坚持送苹果,于是司机师傅拿出自己带的李子和他交换。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8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