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9.2
中国农村中小学撤并改革是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这一改革是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客观需要,从本质上说是利益分配的过程。本文主要从利益博弈入手,分析了中国农村中小学撤并改革中的博弈主体状况,提出相关建议对策和建议,这对进一步实施并校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 什么是利益博弈。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利益博弈是市场经济和利益分化的必然产物,指各个利益集团或者利益个体之间的战略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也随之增多,无论是什么样的改革,其改革面积越大,涉及到的利益主体越多,博弈程度就越深,矛盾就越难解决。各个利益主体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斗,“如果改革政策能够给某个群体带来更多的利益,那么这项政策就会顺利得到这个群体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反之,如果某个群体意识到改革政策不但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反而可能使他们遭受损失,那么该政策就很难得到这一群体的认同和支持,即使政策以强制的方式进行,也会在执行中遭受他们消极或积极地抵制,甚至反抗,这就是利益博弈。”[1]
二、并校改革中的利益博弈。
我国在推行义务教育政策时,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农村增加了大量教学点,但是由于管理不完善,学校的布局属于低投入、广分布的粗放式的学校布局格局,同时,由于税费改革,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费用由地方政府承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这推动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撤并改革政策的实施。撤并改革是指国家把农村偏远地区人口少、教学质量低、规模小的学校撤销,统一合并为规模较大的中心学校或城镇学校。毋庸置疑,撤点并校改革中,最大的利益主体是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除此以外,主要有农村偏远地区即被撤除学校的学生、家长、教师和村民以及中心学校的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其中,以学生和家长——即教育消费者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
政府与教育消费者利益争夺造成教育成本与城乡发展、教育投入与教育质量的不对应。地方政府的目的是通过撤并改革,撤销规模小、质量低的“麻雀学校”,已达到重新整合教育资源,减少财政支出,降低教育成本的目的,那么地方政府争夺利益的直接表现就是减少财政支出,以最少的成本来谋求利益最大化。为此,政府为节约财政,撤并时较少考虑撤并地的文化、人口密度、经济状况、交通状况以及准备邻近的中心学校的承载力,并将教育投入重新组合在位于城镇的中心学校,致使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影响教育质量提高。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要到中心学校上课,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上校车和住宿问题,家长经济负担加重,学生精神负担我学校负担加重,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促使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影响学生学习质量,最重要的是,出于安全考虑,家长拒绝让子女前往路途遥远的中心学校上学,引发辍学率反弹。另外,教育消费者——村民和学生最关心的则是在不增加甚至是减少教育成本的情况下完成义务教育。但是面对改革后学生的路费、住宿费、伙食费等增加的教育费用以及安全问题,村民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加重,政府将改革成本转介到了学生、家长和村民身上,原本收入较低的农村家长,却要为子女上学承担更大的负担,这样不但没有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反而拉大了不平衡的差距。
三、权衡好各方利益、推动并校改革预期目标实现。
改革是一种进步,前提是改革地实施能够公平或相对公平地解决当前的问题。地方政府要重新权衡好各方利益:学生、家长、教师特别是改革的同盟军——当地居民的利益。任何改革,只有走群众路线,只有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才会有社会基础,改革才可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取得成功。“希望改革能够使所有人受益,这是最优方案。但现实中很难使所有人收益,所以必须对受损者给予足够的补偿,这是次优方案。即受损者也能分享改革的成果”。[2]因此,建立健全的补偿机制是必要且必需的。针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政府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小班化教学制度,比如在我国农村偏远地区,学生少、规模小的状况是推行小班化教学的天然条件。相对于大班教学而言,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的发展。另外,针对前往中心学校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政府应当统一组织发放校车接送偏远地区的学生上下学,针对选择住宿的学生,要按月发放住宿补助,以减少学生经济负担和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同时还要建立品学兼优的奖学金机制,发放贫困学生贷款、补助等以激励学生学习。教师方面,由于并校改革需要重新编排教师队伍,对于辞退的教师要进行经济补偿,并适当安排或介绍下岗教师就业问题,以解决下岗教师家庭经济问题和避免滋事闹事问题的出现。对于合格的教师,要安排其到邻近学校中心学校任教,并提供相应补助。中心学校教师任务量加大,那么可以进行教学改革,采取绩效制度,同时根据任务量的增加程度进行必要的经济补助。
参考文献
[1]张增田,雷冬玉,石鸥.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的政策因素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2]胡鞍钢.我们需要对改革进行反思——关于“郎咸平风波”时间之争[J].读书,2005(1)
中国农村中小学撤并改革是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这一改革是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客观需要,从本质上说是利益分配的过程。本文主要从利益博弈入手,分析了中国农村中小学撤并改革中的博弈主体状况,提出相关建议对策和建议,这对进一步实施并校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 什么是利益博弈。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利益博弈是市场经济和利益分化的必然产物,指各个利益集团或者利益个体之间的战略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也随之增多,无论是什么样的改革,其改革面积越大,涉及到的利益主体越多,博弈程度就越深,矛盾就越难解决。各个利益主体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斗,“如果改革政策能够给某个群体带来更多的利益,那么这项政策就会顺利得到这个群体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反之,如果某个群体意识到改革政策不但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反而可能使他们遭受损失,那么该政策就很难得到这一群体的认同和支持,即使政策以强制的方式进行,也会在执行中遭受他们消极或积极地抵制,甚至反抗,这就是利益博弈。”[1]
二、并校改革中的利益博弈。
我国在推行义务教育政策时,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农村增加了大量教学点,但是由于管理不完善,学校的布局属于低投入、广分布的粗放式的学校布局格局,同时,由于税费改革,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费用由地方政府承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这推动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撤并改革政策的实施。撤并改革是指国家把农村偏远地区人口少、教学质量低、规模小的学校撤销,统一合并为规模较大的中心学校或城镇学校。毋庸置疑,撤点并校改革中,最大的利益主体是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除此以外,主要有农村偏远地区即被撤除学校的学生、家长、教师和村民以及中心学校的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其中,以学生和家长——即教育消费者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
政府与教育消费者利益争夺造成教育成本与城乡发展、教育投入与教育质量的不对应。地方政府的目的是通过撤并改革,撤销规模小、质量低的“麻雀学校”,已达到重新整合教育资源,减少财政支出,降低教育成本的目的,那么地方政府争夺利益的直接表现就是减少财政支出,以最少的成本来谋求利益最大化。为此,政府为节约财政,撤并时较少考虑撤并地的文化、人口密度、经济状况、交通状况以及准备邻近的中心学校的承载力,并将教育投入重新组合在位于城镇的中心学校,致使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影响教育质量提高。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要到中心学校上课,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上校车和住宿问题,家长经济负担加重,学生精神负担我学校负担加重,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促使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影响学生学习质量,最重要的是,出于安全考虑,家长拒绝让子女前往路途遥远的中心学校上学,引发辍学率反弹。另外,教育消费者——村民和学生最关心的则是在不增加甚至是减少教育成本的情况下完成义务教育。但是面对改革后学生的路费、住宿费、伙食费等增加的教育费用以及安全问题,村民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加重,政府将改革成本转介到了学生、家长和村民身上,原本收入较低的农村家长,却要为子女上学承担更大的负担,这样不但没有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反而拉大了不平衡的差距。
三、权衡好各方利益、推动并校改革预期目标实现。
改革是一种进步,前提是改革地实施能够公平或相对公平地解决当前的问题。地方政府要重新权衡好各方利益:学生、家长、教师特别是改革的同盟军——当地居民的利益。任何改革,只有走群众路线,只有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才会有社会基础,改革才可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取得成功。“希望改革能够使所有人受益,这是最优方案。但现实中很难使所有人收益,所以必须对受损者给予足够的补偿,这是次优方案。即受损者也能分享改革的成果”。[2]因此,建立健全的补偿机制是必要且必需的。针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政府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小班化教学制度,比如在我国农村偏远地区,学生少、规模小的状况是推行小班化教学的天然条件。相对于大班教学而言,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的发展。另外,针对前往中心学校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政府应当统一组织发放校车接送偏远地区的学生上下学,针对选择住宿的学生,要按月发放住宿补助,以减少学生经济负担和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同时还要建立品学兼优的奖学金机制,发放贫困学生贷款、补助等以激励学生学习。教师方面,由于并校改革需要重新编排教师队伍,对于辞退的教师要进行经济补偿,并适当安排或介绍下岗教师就业问题,以解决下岗教师家庭经济问题和避免滋事闹事问题的出现。对于合格的教师,要安排其到邻近学校中心学校任教,并提供相应补助。中心学校教师任务量加大,那么可以进行教学改革,采取绩效制度,同时根据任务量的增加程度进行必要的经济补助。
参考文献
[1]张增田,雷冬玉,石鸥.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的政策因素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2]胡鞍钢.我们需要对改革进行反思——关于“郎咸平风波”时间之争[J].读书,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