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北海市产业发展和高校建设的现状与问题,阐述地方高校与产业对接的原则,提出提升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校 服务地方产业发
展能力 提升 思路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18-02
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发展以高等教育为智力基础。地方高校的蓬勃发展是与地方经济特别是地方产业发展分不开的,地方高校的特色和生命力就在于其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产业携手共进。北海市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北海市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得到产业行业的大力支持,而北海市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是这种互动的根本前提。目前,北海市处于产业集群带动城市跨越发展里程碑式的新阶段,但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十分薄弱,制约着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已成为北海市可持续发展务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千亿元产业集群的加快形成,加上旅游业、海洋产业的长期发展,北海市正向产业大市转型,走上了产业集群带动城市跨越发展里程碑式的新阶段。产业集群模式需要大量人才和智力支持,这就需要北海市高校发展融入社会产业发展中去,但是目前北海市高校支持本地产业发展力量薄弱。一是北海市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错位,目前北海市高校共开设97个专业,只有少部分专业与北海电子信息、旅游、港口产业对接,而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两个产业没有明确对接专业。二是高校之间专业设置同质化,部分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且利用率低,专业特色不明显,如有3所学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专业。三是北海市高校人才培养与北海市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目前北海市高校有5所,在校生近3万人,2012年的毕业生近7000人,但在北海市就业的毕业生不到10%,而北海市重点企业却招收不到足量合格员工。四是北海市高校科研水平弱、社会培训项目少,对北海市文化名城品位提升贡献少,不能发挥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五是北海市高校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实践、技术开发意愿不强,整体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二、提升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的基本思路
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为目标,以北海市高校联合体为平台,以园区为桥梁、以北海市高校与企业对话为主题,紧紧围绕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这条主线来办学,坚持以下五大原则。
一是专业与产业对接原则。北海市高校应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建设融入产业发展中去。
二是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原则。北海市高校应以企事业单位用人标准来设置人才培养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培养学生实践动力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是科研与社会需求对接原则。要解决当前高校教师为评职称而搞科研、为拿项目而搞科研的怪现象,就地方经济和生产领域中的重大技术、工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开发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加强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师资队伍与企业人力资源对接原则。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提高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的关键。地方高校教师受功利思想影响,往往只关心教学,不愿意参加社会服务。北海市高校师资队伍应与企业骨干队伍结合起来,让双方互动起来、流动起来,让教师能到企业挂职,企业骨干能到高校讲课。
五是实践教学与社会项目对接原则。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政府应将社会性项目转给高校来承担,让高校通过完成社会真实项目来培养师生实践能力。
三、提升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的策略
(一)组建北海市高校联合体,促进校校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由政府牵头组建北海高校联合体,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努力形成各校办学特色。一是建立北海市高校教师资源库,吸收市内外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外地名师加入资源库,建立各类师资档案。各高校通过北海高校联合体互聘教师,解决目前高校师资匮乏和管理混乱现象。二是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鼓励各高校共享本校特色课程,学生可申请选修并获得相应学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建立实验实训教学共享机制,各高校通过北海高校联合体,在支付一定报酬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四是建立图书资源、体育资源共享机制。
(二)以园区为桥梁,构建高校与企业对话、专业与产业对接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由政府牵头,以北海市高校联合体为平台,以五大产业园区(北海工业园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北海高新区、铁山港工业区和合浦工业园区)管委会为桥梁,每年定期举办两次以“北海高校与园区企业对话”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切实搭建起校企对话、校企合作平台,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北海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对接、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企业与高校良性互动。
北海市教育局应掌握北海市产业发展状况和企业用人需求和困难,及时更新、发布“北海产业及企业发展状况及趋势报告”和“北海企业下一年度用人需求”,北海市各高校则据此来设置、调整专业(方向),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学习实习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北海市各高校通过北海市高校联合体将实习学生信息向企业公开发布,企业通过高校联合体发布招纳实习生需求,高校联合体组织双方见面、洽谈。北海市高校联合体制订“北海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由市教育局牵头对市内各高校服务能力进行评价并向社会公布。
(三)以技能竞赛、科技创业大赛为纽带,促进北海市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对接,培育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由北海市教育局、科技局牵头,每年举办一次北部湾高校专业技能竞赛和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积极取得自治区教育厅和科技厅支持,邀请区内外高校参加,营造良好专业竞赛和科技创业热情,培育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引导科技资源向孵化器集聚,吸引各方人才汇聚,进而增强北海市高等教育的凝聚力、影响力、辐射力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每年度的大赛主题由五大产业园区根据园区企业发展状况提出,大赛专项经费由五大产业园区支付,大赛评委专家由企业专家组成。政府要把大赛作为北海市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作为北海市吸收高校入园办学、企业入园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北海市高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一次展示机会。 (四)以专利申报为起点,促进高校科研与企业研发对接,提升高校科研服务企业能力。北海市政府可借鉴“温州模式”,把高校专利申报量与专利授权量看做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2012年以前以北海市5所高校为依托的专利申报量极少,这反映了北海市高校科技创新力量弱。对此,北海市科技局每年可将专利申报量任务分配给各高校,深入各高校开展专利申报培训工作,在高校开设专利与创业课程,激发高校师生科技创新热情。北海市政府可出台鼓励全市高校师生科技创新与专利申报奖励制度,对专利申报工作积极、效果明显的高校给予奖励。北海市人社局可将高校教师职称评聘与其专利申报工作挂钩,切实营造高校科技创新和专利申报氛围。
(五)大力开展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促进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待业人员的技术转岗。社会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可由北海市人社局牵头,将市级面向社会的培训项目分配给市内高校,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承担合适项目并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北海市高校联合体可每年组织市内高校优势资源,向社会统一公开培训项目,由五大产业园区联系企业,企业根据需要参加培训。企业或社会单位有特殊培训需求的,由需求单位向北海高校联合体申请,由北海市高校联合体组织资源开展培训。北海市人社局应评估各高校每年面向社会的培训项目与质量,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六)大力支持高校承接大型社会性服务项目,努力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组织文化、教育、旅游和商务部门,研究制定适合北海市的各类文化艺术节、旅游节等节日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分别由有关部门筹办,由高校联合体组织高校承办,将市级节日庆典、会展接待等活动交给高校承办。这既是提升高校承接社会服务性项目能力,也是展示高校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舞台。
北海市高校发展需要融入北海城市发展的大潮中,与北海市重点产业对接,实现互动发展,才能实现双赢战略。
总之,通过建立区域高校联合体来实现地方高校与产业互动发展是一个有益尝试,符合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思路,可为广西区内外高校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提供一个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余文盛.地市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策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2(8)
[2]陈建吉.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优势、问题与策略——以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
[3]金丽.基于辽宁区域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高等教育服务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12(5)
[4]赵俊平,王崇胤.高新技术产业与高等教育的互动机制与模式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07(4)
[5]徐文俊,刘志民.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1(3)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Z194);2012年北海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决策咨询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汪卫星(1974- ),男,安徽人,北海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制造企业信息化。
【关键词】高校 服务地方产业发
展能力 提升 思路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18-02
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发展以高等教育为智力基础。地方高校的蓬勃发展是与地方经济特别是地方产业发展分不开的,地方高校的特色和生命力就在于其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产业携手共进。北海市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北海市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得到产业行业的大力支持,而北海市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是这种互动的根本前提。目前,北海市处于产业集群带动城市跨越发展里程碑式的新阶段,但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十分薄弱,制约着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已成为北海市可持续发展务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千亿元产业集群的加快形成,加上旅游业、海洋产业的长期发展,北海市正向产业大市转型,走上了产业集群带动城市跨越发展里程碑式的新阶段。产业集群模式需要大量人才和智力支持,这就需要北海市高校发展融入社会产业发展中去,但是目前北海市高校支持本地产业发展力量薄弱。一是北海市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错位,目前北海市高校共开设97个专业,只有少部分专业与北海电子信息、旅游、港口产业对接,而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两个产业没有明确对接专业。二是高校之间专业设置同质化,部分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且利用率低,专业特色不明显,如有3所学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专业。三是北海市高校人才培养与北海市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目前北海市高校有5所,在校生近3万人,2012年的毕业生近7000人,但在北海市就业的毕业生不到10%,而北海市重点企业却招收不到足量合格员工。四是北海市高校科研水平弱、社会培训项目少,对北海市文化名城品位提升贡献少,不能发挥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五是北海市高校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实践、技术开发意愿不强,整体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二、提升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的基本思路
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为目标,以北海市高校联合体为平台,以园区为桥梁、以北海市高校与企业对话为主题,紧紧围绕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这条主线来办学,坚持以下五大原则。
一是专业与产业对接原则。北海市高校应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建设融入产业发展中去。
二是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原则。北海市高校应以企事业单位用人标准来设置人才培养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培养学生实践动力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是科研与社会需求对接原则。要解决当前高校教师为评职称而搞科研、为拿项目而搞科研的怪现象,就地方经济和生产领域中的重大技术、工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开发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加强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师资队伍与企业人力资源对接原则。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提高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的关键。地方高校教师受功利思想影响,往往只关心教学,不愿意参加社会服务。北海市高校师资队伍应与企业骨干队伍结合起来,让双方互动起来、流动起来,让教师能到企业挂职,企业骨干能到高校讲课。
五是实践教学与社会项目对接原则。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政府应将社会性项目转给高校来承担,让高校通过完成社会真实项目来培养师生实践能力。
三、提升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的策略
(一)组建北海市高校联合体,促进校校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由政府牵头组建北海高校联合体,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努力形成各校办学特色。一是建立北海市高校教师资源库,吸收市内外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外地名师加入资源库,建立各类师资档案。各高校通过北海高校联合体互聘教师,解决目前高校师资匮乏和管理混乱现象。二是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鼓励各高校共享本校特色课程,学生可申请选修并获得相应学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建立实验实训教学共享机制,各高校通过北海高校联合体,在支付一定报酬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四是建立图书资源、体育资源共享机制。
(二)以园区为桥梁,构建高校与企业对话、专业与产业对接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由政府牵头,以北海市高校联合体为平台,以五大产业园区(北海工业园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北海高新区、铁山港工业区和合浦工业园区)管委会为桥梁,每年定期举办两次以“北海高校与园区企业对话”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切实搭建起校企对话、校企合作平台,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北海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对接、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企业与高校良性互动。
北海市教育局应掌握北海市产业发展状况和企业用人需求和困难,及时更新、发布“北海产业及企业发展状况及趋势报告”和“北海企业下一年度用人需求”,北海市各高校则据此来设置、调整专业(方向),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学习实习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北海市各高校通过北海市高校联合体将实习学生信息向企业公开发布,企业通过高校联合体发布招纳实习生需求,高校联合体组织双方见面、洽谈。北海市高校联合体制订“北海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由市教育局牵头对市内各高校服务能力进行评价并向社会公布。
(三)以技能竞赛、科技创业大赛为纽带,促进北海市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对接,培育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由北海市教育局、科技局牵头,每年举办一次北部湾高校专业技能竞赛和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积极取得自治区教育厅和科技厅支持,邀请区内外高校参加,营造良好专业竞赛和科技创业热情,培育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引导科技资源向孵化器集聚,吸引各方人才汇聚,进而增强北海市高等教育的凝聚力、影响力、辐射力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每年度的大赛主题由五大产业园区根据园区企业发展状况提出,大赛专项经费由五大产业园区支付,大赛评委专家由企业专家组成。政府要把大赛作为北海市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作为北海市吸收高校入园办学、企业入园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北海市高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一次展示机会。 (四)以专利申报为起点,促进高校科研与企业研发对接,提升高校科研服务企业能力。北海市政府可借鉴“温州模式”,把高校专利申报量与专利授权量看做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2012年以前以北海市5所高校为依托的专利申报量极少,这反映了北海市高校科技创新力量弱。对此,北海市科技局每年可将专利申报量任务分配给各高校,深入各高校开展专利申报培训工作,在高校开设专利与创业课程,激发高校师生科技创新热情。北海市政府可出台鼓励全市高校师生科技创新与专利申报奖励制度,对专利申报工作积极、效果明显的高校给予奖励。北海市人社局可将高校教师职称评聘与其专利申报工作挂钩,切实营造高校科技创新和专利申报氛围。
(五)大力开展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促进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待业人员的技术转岗。社会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可由北海市人社局牵头,将市级面向社会的培训项目分配给市内高校,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承担合适项目并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北海市高校联合体可每年组织市内高校优势资源,向社会统一公开培训项目,由五大产业园区联系企业,企业根据需要参加培训。企业或社会单位有特殊培训需求的,由需求单位向北海高校联合体申请,由北海市高校联合体组织资源开展培训。北海市人社局应评估各高校每年面向社会的培训项目与质量,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六)大力支持高校承接大型社会性服务项目,努力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组织文化、教育、旅游和商务部门,研究制定适合北海市的各类文化艺术节、旅游节等节日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分别由有关部门筹办,由高校联合体组织高校承办,将市级节日庆典、会展接待等活动交给高校承办。这既是提升高校承接社会服务性项目能力,也是展示高校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舞台。
北海市高校发展需要融入北海城市发展的大潮中,与北海市重点产业对接,实现互动发展,才能实现双赢战略。
总之,通过建立区域高校联合体来实现地方高校与产业互动发展是一个有益尝试,符合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思路,可为广西区内外高校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提供一个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余文盛.地市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策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2(8)
[2]陈建吉.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优势、问题与策略——以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
[3]金丽.基于辽宁区域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高等教育服务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12(5)
[4]赵俊平,王崇胤.高新技术产业与高等教育的互动机制与模式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07(4)
[5]徐文俊,刘志民.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1(3)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Z194);2012年北海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决策咨询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汪卫星(1974- ),男,安徽人,北海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制造企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