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前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预设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ere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理有效的学情前测能为教师开展高效而精准的课堂教学指明方向。本文以小学数学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为研究范本,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情前测研究,分析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预设的现状,从而优化以学情前测为踏板的数学课堂教学,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提高教学预设的有效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情前测;小学数学;教学预设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6-0073-02
  引 言
  刘加霞教授曾言:“把握数学的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经过各种生活经验以及学习生活的渗透,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状态已经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有自己的认知能力、基础知识储备以及经验等。所以,教师先进行学情前测,再开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何谓学情前测
  学情前测是指在正式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利用谈话讨论、问卷调查、习题检测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基本活动经验等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找准学生的学习难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修正教学预设,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本文通过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学情前测,就如何基于学情前测进行数学教学预设展开论述。
  二、紧扣教材内容,合理设计学情前测
  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核心。教师必须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教材,剖析编者意图,从而厘清知识结构体系,设计合理的学情前测环节,为教学预设提供保障。
  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在编排上重视以实物示意图为直观教学的载体,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形促思,以形明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要求在已经基本完成小学阶段有关平面图形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和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展开图。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是0,那么学生的起点在哪儿呢?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对于这类立体图形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其棱长等具体的概念、特征不是很清楚。特别是两者的侧面展开图,学生基本没有接触过。所以,在挖掘教材内容后,笔者进行教学预设,综合考虑学生的现实起点以及知识的逻辑起点,设计如下学情前测试题。
  问题1:请举例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问题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棱?
  问题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
  问题4: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问题5:请判断图1、图2能否拼成长方体或正方体(适当写出判断方法)。
  
  三、分析前测情况,找准学生学习起点
  笔者在正式上课前让学生独立填写学情前测试题,回收前测单后,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1.问题1前测分析
  正如笔者所想,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长方体和立方体等几何体。所以,笔者统计45名学生的第一题答案,39名学生回答正确,6名学生出现概念混淆,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混淆。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学生粗心、审题不仔细,也反映出学生因先前学习平面图形多,而学习立体图形少,形成了思维定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本单元教学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和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2.问题2前测分析
  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最直观的感受是有6个面和4个顶点。所以在回答第二个前测问题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面和顶点的个数,但是对于棱的数量仅有23位学生回答正确。在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学习中,学生第一次接触“棱的概念”。在以往的平面图形教学中,棱多是以“边”的概念为学生所了解。通过与学生谈话可以了解,部分学生在数棱的条数时杂乱无章,数得很随意,完全无规律可言,所以即使知道棱指什么,未能正确数出棱的条数。这也为学生之后学习“长方体中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作长、宽、高”这一知识点做了铺垫。
  3.问题3前测分析
  对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这道前测题,学生回答得较为零散,回答多趋向于以下方向。
  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的特点: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不完全相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正方体的棱的特点:长方体的棱有12条,长方体的棱不完全相同;正方体的棱有12条,正方体的棱完全相同。
  其中只有8位学生回答出长方体的面可能是正方形,也可能是长方形。由于思维不够灵活,绝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所有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且只有3位学生回答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但对于棱的描述不到位,用“相同”这个词来形容棱的长度是不恰当的。面和棱的概念对学生之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等数学知识影响深远。所以在后续的教学预设中,笔者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问题4前测分析
  在平面圖形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概念,通过上面三个问题的回答,已经察觉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存在特殊的联系。有15位学生回答出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个答案,并画出了关系图,如图3所示。   其他学生的想法也非常新颖。有的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联系在了一起。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虽然未能直接反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真正联系,但也体现出学生对两者关系的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5.问题5前测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小学生的学习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但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较为欠缺。对于前测题5,绝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画出同样的展开图,然后剪下来、折一折,以此来判断展示图能否拼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动手操作便是化抽象的立体图形展开图为形象的表征,符合学生的认知意识和认知方式。但在教学中,教师应开发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四、优化教学预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巧妙预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和逻辑能力,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机会,在思考和交流中获得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学情前测的情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专门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知识起点设计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笔者先展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物体,如作业本、银行卡片等直观形象的物体,随后出示魔方、饼干盒、冰箱等物体,使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准确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区别。之后,笔者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时,由于学生对于棱的概念以及对棱的条数的认识很模糊,笔者让学生上台用手触摸棱,实際感知棱的条数,并让学生按规律数出棱有多少条。其次,在教学棱的长度及面的大小时,笔者在长方体、正方体模型的每个面上标上数字“1,2,3,4,5,6”,让学生先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分别是“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同时利用立体图形讲解图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推测,使学生得出结论: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对正方体的教学,笔者也用相同的方法,使学生发现:正方体所有棱长度相等,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发现、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言:“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无论教师的教育教学,还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受与直接经验至关重要。而对学生的学情前测,就是为之后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经验获得提供有力保障。
  教师应是教材与学生之间搭起的通畅的桥梁。只有当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时,“教”的作用才会更好地体现出来。教师的“教”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不应忽视学生的“学”。如果说学生怎样学习是一个未知的暗箱,学情前测就是打开这个暗箱的一把钥匙。教师应找准这把钥匙,精准解锁学生学情与先备经验,突破学情前测这一关卡。
  结 语
  总而言之,学情前测作为教学活动的前提,是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但学情前测始终与具体、真实的课堂教学存在差异,课堂教学灵活多变,学情前测更应细致、到位。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情前测的作用,优化教学预设,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许瑜.教学设计:为创造性学习奠基[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08):78-79.
  作者简介:顾梦娜(1993.11—),女,江苏苏州人,硕士学位,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就语篇教学前,为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对课文思考设计了阅读理解和类似概要写作的短文语法填词测试。旨在让日常教学与高考接轨平常化,重点训练学生把握关键词句和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会把握重要词块,语块,获取信息和提炼信息等,从而有效提高解题技巧,为今后高考获取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理解;限时训练;答案解析;概作比较;短文填空  一、阅读理
期刊
摘 要:几何直观是指依托、利用图形进行数学的思考和想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从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的呈现顺序出发,留下更多的探究思维的痕迹,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借助图形创设;重视图形运动;运用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5-624X(2020)02-0072-02  引 言  《义务教育
期刊
摘 要: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学生应该对我国的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有所了解,那么,如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金石之美呢?南京市教育局开展了“篆刻金陵”活动,使篆刻走进南京市中小学地方特色课程,同时在全市180所中小学进行推广。这样的尝试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又促进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篆刻;传统艺术;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14
期刊
摘 要:加强师生互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与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为例,分析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同时就如何构建师生互动的高效初中物理课堂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希望借此有效提升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师生互动;高效课堂;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5-624X(2020)02
期刊
摘 要:作业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作业设计要基于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要想让作业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需要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力求作业的设计是有效的,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的,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基于此,本文以译林版英语5B 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为例,探讨如何优化作业设计,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作业设计;小
期刊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因此,幼儿教师要充分运用家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展丰富有趣的教育活动,不断追寻具有家乡味道的课程文化,让每个幼儿感受到课程的生命力。  关键词:乡韵课程;探究;自然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3
期刊
摘 要:教师在教学几何图形时运用教学软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特性与分类进行学习,有助于其从直观上对图形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使其建立起形和数的辩证关系,形成动态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几何图形;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5-624X(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幼儿园越来越重视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断开拓创新,为幼儿的体能训练开辟了一条锻炼身体、获得快乐、提升能力的新途径。很多幼儿园开始尝试户外混龄体育活动,让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同一个区域内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发展幼儿的动作技能。  关键词:乡村幼儿园;户外混龄体育活动; 探索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5-6
期刊
摘 要:历史故事教学作为历史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无论教育部门,还是学校、教师都越来越重视历史故事的应用。鉴于此,本文以历史故事为对象,针对如何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展开深入探究。  关键词:历史故事;历史课堂;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作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一的唯物史观,在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来客观、理性地理解历史知识。因此,本文立足于唯物史观的概念和作用,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来看待发展中的人的作用,并希望以此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唯物史观;高中历史;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