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应践行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将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结合,高度统一,以产业人才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为产业从业者的全面发展服务,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业人才观;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它不仅应关注技能养成,更应关注文化养成,应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将促进学生的一般性发展与与职业性发展有机融合,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产业真正所需的、符合产业人才观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现阶段的重大理论课题,更是改革发展所必须解决好的迫切问题。
一、产业人才观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观
产业人才观是基于产业文化背景而生成的、对“什么是人才”的以识。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类型,产业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生产方式下萌生和发展并积淀与升华,由产业精神、经营哲学、价值观、制度、行为模式、组织和品牌形象等元素构成的物质和精神互为整合的生产性文化系统。产业文化以先进介值为核心,包括职业道德、行业企业文化、现代生产服务管理方式、行业群体行为规范和法规政策、舆论环境等。产业文化与经济、科技、教育、民生的发展和需求密切相关,它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始终影响,甚至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同时,作为生产领域文化的产业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产业链自内优企业文化的的集成和结晶。产业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体是认同产业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的从业人员,而这种认同和内化,则由从业人员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来实现。
就产业人才观来讲,对产业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正是从业者所具备的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个性品质和动机”,并在此基础上认同产业文化并内化为自身行为,继而传承创新产业文化的能力。
现代企业的人才观各具特色。微软选拔人才特别注重人品、智慧、团队精神、激情。IBM用人标准有三点,包括必胜的决心、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团队精神。联想总裁柳传志认为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三个条件:做人要正,胸有大志,有极强的进取心,有才能。这些人才观正是对从业者作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求,可以说产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产业的人才观和人的成才追求有着高度的一致和趋同性。因此,在本质上,产业人才观是人的生面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二、高职教育确立产业人才观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机构开展大量合作,在专业和课程教学领域中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如情境学习理论、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等。这些国际台作侧重于策略和方法层画,对贴合产业人才观、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并予以足够的重视,将能力的内涵片面、浮躁地理解为岗位技能,过度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削减公共基础课时,压缩、取消必要的技术知识学习;在具体的订单培养模式上流露为为特定企业、特定岗位训练“机器人”的弊端,办学重心向职业技能教育倾斜,办学层次向中職教育下移,将高职教育办成了职业技能培训,甚至是企业的岗前培训班。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高职教育偏离了产业人才观对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致使高职学生知识积累单薄,人文素质、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匮乏,发展后劲不足。
高职教育以产业发展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以人才支持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又以新的人才需求带动高职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应是一个处于匀称、适当、协调的和谐发展状态。“现代学徒制”的提出,恰恰说目了高职教育在产业人才的培养成长过程中承担的任务是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符合产业人才观所认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打下个坚实的基础。因此高职教育需要、也应该确立产业人才观,以产业人才观为出发点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以达成服务产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三、确立产业人才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区别于中职教育的地方就在于,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高等理论知识。高等理论知识是养成包括技能在内的、较高的职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结构的改善,可以提升和发展人对问题的认知程度、对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认知及操作程度,对采用常规或非常规方法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大小的理解程度,通过知识、方法再到能力的转化,最终提升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高职学生成为产业人才观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正是其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高等理论知识,倘若基础理论知识欠缺,学生高等专业知识成色不足,必然难以满足产业人才观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2014年初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要求“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对这个要求的正确解读,应该是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统一,在产业发展背景下,确立产业人才观,根据产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提炼、分解对应产业、行业职业标准,归纳其所反映、要求的,生产服务管理等实际工作所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依循教育规律开展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从业需求的理论知识系统框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人文素质教育并重,以职业实践过程为学习过程,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要充分、合理地吸收产业文化中的技术理性精神、技术创新精神和技术道德精神、人文精神,重视专业环境氛围的营造和技术历史文化的寻获,充分发挥产业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产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建立基于高职学生发展需要的产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台平台,着力营造具有产业文化气息的专业教学环境,把产业文化的精神元素、技术要素、制度元素、物质元素融入专业与课程建设,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成为能够认同产业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继而传承创新产业文化的、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从业者,真正体现高职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促进人的发展服务的本质,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业人才观;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它不仅应关注技能养成,更应关注文化养成,应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将促进学生的一般性发展与与职业性发展有机融合,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产业真正所需的、符合产业人才观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现阶段的重大理论课题,更是改革发展所必须解决好的迫切问题。
一、产业人才观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观
产业人才观是基于产业文化背景而生成的、对“什么是人才”的以识。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类型,产业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生产方式下萌生和发展并积淀与升华,由产业精神、经营哲学、价值观、制度、行为模式、组织和品牌形象等元素构成的物质和精神互为整合的生产性文化系统。产业文化以先进介值为核心,包括职业道德、行业企业文化、现代生产服务管理方式、行业群体行为规范和法规政策、舆论环境等。产业文化与经济、科技、教育、民生的发展和需求密切相关,它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始终影响,甚至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同时,作为生产领域文化的产业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产业链自内优企业文化的的集成和结晶。产业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体是认同产业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的从业人员,而这种认同和内化,则由从业人员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来实现。
就产业人才观来讲,对产业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正是从业者所具备的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个性品质和动机”,并在此基础上认同产业文化并内化为自身行为,继而传承创新产业文化的能力。
现代企业的人才观各具特色。微软选拔人才特别注重人品、智慧、团队精神、激情。IBM用人标准有三点,包括必胜的决心、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团队精神。联想总裁柳传志认为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三个条件:做人要正,胸有大志,有极强的进取心,有才能。这些人才观正是对从业者作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求,可以说产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产业的人才观和人的成才追求有着高度的一致和趋同性。因此,在本质上,产业人才观是人的生面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二、高职教育确立产业人才观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机构开展大量合作,在专业和课程教学领域中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如情境学习理论、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等。这些国际台作侧重于策略和方法层画,对贴合产业人才观、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并予以足够的重视,将能力的内涵片面、浮躁地理解为岗位技能,过度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削减公共基础课时,压缩、取消必要的技术知识学习;在具体的订单培养模式上流露为为特定企业、特定岗位训练“机器人”的弊端,办学重心向职业技能教育倾斜,办学层次向中職教育下移,将高职教育办成了职业技能培训,甚至是企业的岗前培训班。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高职教育偏离了产业人才观对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致使高职学生知识积累单薄,人文素质、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匮乏,发展后劲不足。
高职教育以产业发展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以人才支持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又以新的人才需求带动高职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应是一个处于匀称、适当、协调的和谐发展状态。“现代学徒制”的提出,恰恰说目了高职教育在产业人才的培养成长过程中承担的任务是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符合产业人才观所认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打下个坚实的基础。因此高职教育需要、也应该确立产业人才观,以产业人才观为出发点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以达成服务产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三、确立产业人才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区别于中职教育的地方就在于,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高等理论知识。高等理论知识是养成包括技能在内的、较高的职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结构的改善,可以提升和发展人对问题的认知程度、对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认知及操作程度,对采用常规或非常规方法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大小的理解程度,通过知识、方法再到能力的转化,最终提升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高职学生成为产业人才观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正是其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高等理论知识,倘若基础理论知识欠缺,学生高等专业知识成色不足,必然难以满足产业人才观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2014年初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要求“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对这个要求的正确解读,应该是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统一,在产业发展背景下,确立产业人才观,根据产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提炼、分解对应产业、行业职业标准,归纳其所反映、要求的,生产服务管理等实际工作所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依循教育规律开展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从业需求的理论知识系统框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人文素质教育并重,以职业实践过程为学习过程,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要充分、合理地吸收产业文化中的技术理性精神、技术创新精神和技术道德精神、人文精神,重视专业环境氛围的营造和技术历史文化的寻获,充分发挥产业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产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建立基于高职学生发展需要的产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台平台,着力营造具有产业文化气息的专业教学环境,把产业文化的精神元素、技术要素、制度元素、物质元素融入专业与课程建设,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成为能够认同产业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继而传承创新产业文化的、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从业者,真正体现高职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促进人的发展服务的本质,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