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探索

来源 :浦东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2303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桥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几年来,被评为上海市首届网络教研优秀集体二等奖、浦东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浦东新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优秀领衔学校、新区信息化督导评价优秀。二十多篇信息化论文案例在全国、市、区级刊物发表或获奖,教学获奖几十项,如:在浦东新区第一届信息科技与学科整合教学评比中我校都有老师获一、二等奖。署级以上信息化公开课二十多节,多次在区、署范围内举行信息化应用推进展示活动。一支不同层次的孙小骨干教师梯队已经形成,中学高级职称1人,区学科带头人后备1人,区骨干7名,署骨干9名,校骨干15名。
  能够有这些收获,是因为我们在“播撒快乐、收获希望,打造快乐校园”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不断探索在信息化环境下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引领着全校教师不断努力发展。
  一、课题研究——领路
  1. 多层全面的课题
  我校明确以课题来引领学校信息技术的发展,尝试建立研修机制,重视校本教研,形成自主发展研修文化的目标。
  2008年我们学校获得了全国教育“十一五”规划重点子课题《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校本教研的研究》。在国家级课题的引领下,学校在四年发展规划中提出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于是,把区级课题《网络环境下创建学校教研文化的实践研究》作为学校龙头课题,也作为新区首批校本研修实验校的实践研究方向。同时,作为浦东新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领衔学校,我们学校积极参与课题与项目的实践与研究,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依托网络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课题、项目组在全国重点信息技术刊物《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上海教育》、《现代教学》等分别发表多篇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修的论文。可以说,课题的研究为学校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基础。
  2. 有机统一的实践
  我们学校的课题是多层面的,但又是统一的。体现在:①均是在同一大主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之下的更为细致、更为深入、更为到位的课题研究,形成了国家级课题→区级课题→署级课题→校级课题→个人课题的一个有机的整合。②这些课题都是在教师平时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经过提升、提炼又回到了教师的教学中,是一个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统一的过程。③课题的组织与管理,都是以第一线教师为主,切实形成一个研究共同体来进行,以课题引领全体教师共同发展。
  可以说,我校始终坚持课题支持下进行学校信息化工作,课题在前,我们在研修、实践中以智慧工作,以科学工作引领全体教师进行研究。事实证明,课题的引领让我校的信息技术展现出蓬勃的活力,教师获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二、实践研修——领先
  1. 依托网络研修平台,实践网络教研基本模式
  我们依托“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发挥网络优势,以网络化创新促课改,为老师们架构一系列实践与探索的平台。
  网上备课,资源共享。现在学校都实行了电子备课,我们对教师的电子备课提出新的要求,在原来的电子教案上要注明改进之处,并由备课组长审核后上传至网络平台,这样让老师们更加深入地去钻研,去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真正实行“分工备课、资源共享”的备课方法。
  网上互评,问题交流。为了提高实效,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常态地根据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设计研讨专题,组内成员研讨。对共性问题,结对学校的教师也会积极回帖参与。
  网上视频,案例剖析。为了使教师把教育观念转化为行动,我们通过网络这个庞大的教育资源库,把教研组内骨干教师上课的教案、录像上传到“教学案例库”,教师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或者在集体备课、教学研究的时间进行观看,吸取精华,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
  网上评课,共同提高。我们将收集到的优秀课例和学校内教师的示范课、研讨课挂在网上,供教师品评。这样的评课活动随时进行也可以实现同步研修,教师们能在此过程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2. 创建网络环境下“紧密型团队主题性研究”
  我们紧紧围绕网络环境下“紧密型团队主题性研究”进行校本教研,提出“1”、“1+1+1”、“1>1”的教研方式,形成一种“问题研究——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的行动研究的网络校本研修模式,不断改进教学。
  (1) “1”——一份教学问题主攻单,创新网络教研
  “1”——教研团队通过商议找出“1”个团队教学中具有共性的“教学问题主攻点”作为共同的教学研究方向。
  每学期,团队负责人组织成员在学校专业发展平台上,共同研讨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初步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分别在网络上做一些信息和资料的查询,反馈后最终确定一个主题,以教研组为团队共同研究、集体改进。
  (2) “1+1+1”——集体的共同实践,深入网络教研
  “1+1+1”——即通过“集体备一节课加集体听一节课再加集体评一节课”以团体的智慧对“问题主攻点”进行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团队备课。教师团队先是在专业发展平台上一起完成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先实践的教师根据大家交流的结果和主攻问题,修订完善教学设计并上传。团队再针对班级、学生和教师个人教学实际、对网上已有的教案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执教教师再进行修改。在一次次修改、研讨反思的过程中,使备课实现最佳方案。
  网络环境下的团队观课。教师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上课,学科教师参与听课,信息组的老师则完成课堂拍摄及剪辑,随后将教学录像及教学设计课件等上传到校本研修网。教师不仅能当堂听课,还可以通过网络反复观摩某一片段或细节,大家利用网络的互补性继续深化研讨。
  网络环境下的团队评课。教师通过研修平台进行观后评课,通过录像的定格、播放、回放,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若干个教学情境,或针对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情境进行逐一研讨。
  可以说,这种方式,真正形成教师间的交往、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教学智慧。   (3) “1>1”——递进的团队“一课多教”,提升网络教研
  首次执教的教师借助研修平台浏览自己的视频课例和其他教师的评课意见,在个人反思的基础上,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共同进行交流和研讨,对教学现象或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然后把教学设计、反思、课件及时上传,形成基本课例。教师则根据网络平台上所有的资料进行第二次的实践,再一次在大家研讨和集体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问题主攻点”。以此类推,一次次的实践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
  “一课多教”通过相互学习,在对比研究中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以下是我校数学组开展的《周长》“一课多教”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家对两位教师就周长概念的情境引入展开的一些讨论,其中一位教师的评课建议:
  我认为第一次实践课上测量荷叶周长的反馈中,学生交流测量结果中有13厘米、15厘米、18厘米,对于13厘米与15厘米的不同可以用测量误差来解释,而对于18厘米呢?我觉得老师这时要了解是测量的技巧问题还是“荷叶周长”概念掌握问题,而不能一语带过。
  第二次实践课,老师在第一次实践的基础上和大家的建议中有很大的改进,但我还是有一些想法:课是用近似球体的立体感特强的苹果的“周长”引入,当老师出示一个苹果问到“什么是苹果的周长”时,真担心学生会怎么说,好在老师借助媒体清晰地让学生感知了苹果截面的周长,但我个人认为立体图形是没有周长的,“苹果截面的周长”不代表“苹果的周长”,所以这个概念铺垫欠妥。
  ……
  三、项目推广——领衔
  1. 引领辐射——校际教研联合体
  我们坚持校内互动、校级联动、区域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进教研联合体的发展。我校牵头领衔的周边四校教研联合体,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同伴互助,共同切磋、合作、支持与分享教研的成果,及时化解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激发教学的灵感。
  我们曾组织网络校际教研团队比赛,整个比赛依托网络平台在四地同时推行,共由三个环节组成: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教学设计与信息化备课;网络环境下基于同伴互助的评价、反思与完善教学方案;基于协作与反思的陈述与答辩。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所有参赛团队充分依靠网络,彼此分工明确,各展所长,同时紧密配合,通力合作,每一个环节无不体现网络的力量、团结协作的力量。
  经过摸索,我们的教研团队已经形成了以下六种网络团队教研策略:骨干引领——成功经验中汲取专业养料;课例研修——借助精心组织思维教学过程开展行为干预;课后访谈——学生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同伴互助——在互助建构中生成教学实践知识;“1+3+N”——发挥专业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资源建设——增强对于实践过程的理性认识。
  2. 项目推进——交互电子白板运用
  当我校有幸成为新区电子白板的试点实验学校时,学校就把电子白板应用推进工作作为一个专项,成立了交互电子白板应用推进小组,项目组成员涉及语、数、英、美术等各学科,以项目推进来落实团队的建设。从技术理念的培训开始,我们制定了一揽子计划,做到工作有整体计划;并且有分布实施节点,有布置有要求,期末有总结。
  我们确立了项目推进目标——主要研究基于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得到专业发展。我们确立了项目管理目标——做到每周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一次问询,每月按时举行一次例会,每学期组织一次总结研讨。我们确立了项目研究主题——基于交互白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小组成员刻苦钻研、积极尝试,相互学习和研讨,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摸索出较为成熟的运用方法。
  在项目小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白板应用教学展示和辅导,在区级项目培训时对全区教师作培训,也应邀到周边区域很多学校去做专题辅导,项目组开设了新区的教研课,荣获第五届浦东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竞赛的二等奖。特别是举行的以“点亮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电子白板新区展示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相互探讨、共同研究、互相支持,开拓了个人成长和团队进步的双赢局面,也使学校优势资源在较大的范围得以推广与辐射,发挥了新区信息教育技术领衔学校的引领作用。
  3. 推荐结对——长三角网络教研
  2011年,我校在市电教馆的推荐下,与江苏省扬州市沙口中心小学、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中心小学长三角网络结对,努力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跨地区战略性协作,探索数字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共建、共享、共赢机制,实现长三角教育的联动发展。
  四、我们的思考
  随着学校新四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我们将继续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研修为载体,以快乐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方向,以团队建设作为快乐课堂的基点,以信息技术作为快乐课堂的活水,以项目推进作为快乐课堂的抓手,努力探索,构建生动、高效的课堂。我们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学校新的增长点,扎实、有效开展网络校际教研,持续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努力促进教师群体发展,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快乐,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其他文献
说起陈珍国老师,我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他活跃于教学一线,与教师一同听课、评课,一同交流、探讨科研课题的形象。正所谓“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陈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成就了他的人格魅力,也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位教师。  他是一位外表严肃内心热情的人  和陈老师的初遇实在有些偶然。记得那年我参加高级职称评审答辩,刚来上海不久的我在面试之前虽做了大量准备,心中却仍然倍感紧张。面试当天,匆忙中把之前准备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阐述:“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要“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进行的,语文的课程改革当然不例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
期刊
嘟嘟: “君子谋道不谋食”,去了不必要的应酬,减了不必要的物质追求,怎会没有时间读书呢?  普通教师: 想起来教发院程红兵院长说过的一句话: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  园西人: 一日不读,面目可憎啊。书让人的语言优雅,丰富。否则就显得粗鲁。尤其教师,必须读书,读书人是高贵的象征,身份的代名词。  只读圣贤: 这个问题,我觉得不用问的,这不是明摆着的嘛。谁敢说不用读书?谁敢说不需要读书?哪怕现在经常读
期刊
一、学生情况和教材分析  《位置的表示方法》这一节课的教材内容选自上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80页,它既是认识图形知识的延续,又是今后学习直角坐标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周围环境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和认识了生活中有关位置的问题,具备了初步观察、操作等活动的经验。同时,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学会了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
期刊
“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指运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去独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应用的机会……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当今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英语教学中的粉笔与黑板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但以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一般按照自己的预设来制作课件,而忽视了课堂中的生成,这样的多媒体课就显得形式大于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并已走进英语课堂。我在使用白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电子白板在启发式学习、交互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面具
期刊
一、背景分析  我曾经在三年前的全区骨干教师展示课中上过《电磁感应现象》这节课,当时我采用表格归纳并结合动画演示逐步引导学生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虽然展示课获得了比较好的评价,但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方面还留下了一些遗憾。三年后的今天,面对同一节课、不同的学情,如何根据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相对三年前做了比较大的改
期刊
记得刚成为一名教师时,课堂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前几年,课堂里配备了多媒体,实物投影,课堂已是形式多样、声光俱全;而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新的教育技术工具又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在参加了学校的电子白板推进小组后,我阅读了很多关于白板的理论书籍,聆听了很多关于白板的讲座,观摩了很多优秀的课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探究,在电子白板和语文学科的整合中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期刊
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教学在诸多方面受到革命性的挑战,它与课程的整合是时代的特征。而整合的出发点是多媒体与课程两个方面,其中立足点是课程,其定位是在认同现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将信息技术服务于现有的课程内容。就我们音乐学科来说,信息技术的进入确实使我们的音乐课丰富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每节课的信息量也增大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一: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媒体,使多媒体代替了教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可以理清文章的层次,体会文章的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