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作人员有必要预防职务犯罪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u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工作人员如果涉嫌职务犯罪,不仅自己损失经济利益,断送进步前途,失去人身自由甚至生命,而且使亲友蒙受耻辱,甚至灾难。为了适应社会、服务人民、健康发展、完善自我、维护长远利益,国家工作人员有必要预防职务犯罪。
  一、预防职务犯罪是法治建设的需要,国家工作人员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目前,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各行各业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都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惩治职务犯罪的法律体系,查处了一批批职务犯罪案件。一些行业文件也经常提及与职务犯罪相关的内容。从一些职务犯罪案件,尤其是渎职类职务犯罪案件暴露出来的问题看,国家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刑律,是其发生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工作人员要适应法治建设的需要,必须认真学习,掌握一般的法律常识和与预防本行业职务犯罪的专门知识,结合生活和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职务犯罪案例深刻反省,避免盲目干事,触犯刑律。否则,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法治社会的“法盲”和“不知者不为罪”的牺牲品。职务犯罪与其它无知行为的性质不同,如果深陷其中时再 “抱佛脚”,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预防职务犯罪是服务人民群众的需要,国家工作人员要依法履行职责。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工作人员的衣食父母,我们的地位、权力和待遇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法律、法规和单位的规章制度,对我们国家工作人员应该履行的每项义务和不认真履行的后果,都作了严密的规定。违背职责,不是违法,就是犯罪。我们国家工作人员要认真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有的同志认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国家工作人员,一没掌权,二没有管钱,没有腐败的机会和“资格”,更不用说职务犯罪了。其实,我们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都或多或少地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履行一定的义务。单位领导的权力(也是义务),一般都要通过下面的工作人员,才能实现(或履行)。根据检察机关近年来查办的案件看,单位领导的职务犯罪,往往離不开下属,窝案、串案现象突出。如果每一个下属都能坚持原则,不谋私利,严格履行了职责,就可以防止单位领导违法犯罪。相应的,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坚持原则,做好表率,严格履行职责,下属就很难利用职务违法犯罪。
  三、预防职务犯罪是发展自我的需要,国家工作人员要尽早养成守法的良好习惯。为了避免国家工作人员堕落为职务罪犯,健康发展,必须尽早养成守法的良好习惯。时代日新月异,社会千变万化,一些更有文化、更有能力、更有修养、更有理想的一代必然会走上更重要的岗位,甚至走上领导岗位。即使一部分同志仍在原来的岗位,或者调整到下面的岗位上工作,也并不排除职务犯罪的可能。已经利用职务违法犯罪的,更要悬崖勒马,悔过自新。许多国家工作人员就是因为准备不足、能力不够、水平不高,被“糖衣炮弹”打败了。等当了领导、到了重要岗位上、触犯了刑律、进了监狱的时候再学、再做,虽有亡羊补牢之益,也有不预不立之失。预防职务犯罪是事前的积累和准备,上岗位、当领导就已经到了赛场,如果平时不注意,素质不高,比赛的成绩肯定不好。
  四、预防职务犯罪是完善自我的需要,国家工作人员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真实的行动。根据近年来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看,涉嫌人员不仅有不懂法、懂法不多的人,也有知法犯法的领导干部和司法人员。出现了“台上反腐败的台下搞腐败”、修监狱的蹲监狱等现象。据《党建文汇》报到,2000年至2006年,共查出省级法院院长、检察长5人涉嫌职务犯罪;2004年1月至8月,36名省部级干部被“双规”;2004年至2005年,有数十位交通厅长成为纪检监察对象。河南省连任三届交通厅长(曾锦城、张昆桐、石发亮)涉嫌受贿被判刑。旁观者看那些腐败分子,其贪婪的荒唐程度,往往令人不可思议。可自己一但混入其中,也多象毒瘾深入骨髓一样,只顾眼前,顾不了将来。有的人甚至提出了“无官不贪”说法。要能在一个不良环境中不被污染,不仅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防护意识,更要有踏踏实实地行动。我们既是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完全做到公正、无私几乎不可能。但我们只要不断加强修养,时常自警自省,算一生大帐,拒眼前小利,苦中作乐,不怨不尤,逐渐完善自我,提升境界,就可以防止陷入职务犯罪的泥潭。
  五、预防职务犯罪是维护个人长远利益和人民大众利益的需要,国家工作人员要带头廉洁自律。职务犯罪不仅占有、侵害和挥霍社会公共利益,也损害犯罪行为本人的利益。如果查出来,就会断送前程、身败名裂、身陷囹圄,甚至命丧黄泉;即使查不出来,也免不了胆战心惊,引起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那些获取的非法利益只能败坏道德、贻害后代、毒害家人。职务犯罪损人不但不利己,而且一定害己。与其战战兢兢,不若坦坦荡荡。
  职务犯罪侵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也侵害我们每个国家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一些人对伤及个人利益的职务犯罪深恶痛绝,却对有利于自己的职务犯罪视而不见,甚至推波助澜。这种只见人过,不见己非的结果只能使腐败风气越来越重,社会大众和国家工作人员承受的腐败成本越来越高。国家工作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的一边,从长远着眼,从平实着手,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廉洁奉公,淡泊名利,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邵国恒,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检察院。    一、公民参与检察权的监督对象范围    关于公民参与检察权的监督对象范围,有观点认为:“可以把检察权分为积极检察权与消极检察权,前者如立案权、侦查权、批捕权、起诉权等,后者如不立案权、撤案权、不起诉权等。在现行法律中,对于积极检察权的行使,有审判权的最终监督和制约,而对于消极检察权的行使,几乎没有外部的监督和制约。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第一个使命就是填
期刊
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符合中国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是中国第二代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之降生,是中国又迎来新一轮深层矛盾的关键时刻,基于反思历史和维度现实的适时性‘人本化’回应。”(胡鞍钢《中国发展之路:“大干快上”到“科学发展观”》)这一全新的发展观当然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理论航标,政府采购正是为了契合这一“人本
期刊
我们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作为检察机关就是要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这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加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是切实提高检察机关履行宪法职能,减缓和消除当前检察工作面临的现实矛盾,保证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归根结底是检察机关中人的活动能力的体现,“徒法不足以自行”,没有一
期刊
一、举报人权利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举报,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是我们党和国家依靠群众进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形式。目前,群众举报已成为查办职务犯罪的主要线索来源,可是,举报人权益得不到保障,举报线索的泄密,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事件屡屡发生,导致举报人“流汗”又“流泪”。如2007年3月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读报》栏目播出了翟山县三名干部举报县委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该三名干部虽是匿名举报,但
期刊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渎职侵权犯罪危害极大,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而且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但是目前全社会对渎职侵权犯罪这种“不进腰包”的职务犯罪认识不足,导致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普通存在“发现线索难,查证定案难,依法处理难”的“三难”现象,使查办渎职侵权犯罪受到很大的影响,制约着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对惩治渎职侵权犯罪的宣传不
期刊
当前,随着诉讼活动的与日俱增,检察机关感受到了越来越沉重的工作压力,同时,过多的诉讼也使得当事人不堪讼累。在这种情况下,追求高效率的诉讼便成了检察机关和学术界大多数人的一种共识。司法工作人员必须更新执法观念,全力维护司法公正,深刻认识到“没有效率就没有公正”、“迟来的正义乃非正义”。所以,公正和效率成为司法制度追求的主要目标。以最低成本、最少时间公正、准确处理面广量大、纷繁复杂的诉讼事务,成为当前
期刊
职务犯罪侦查权是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赋予各级检察机关的,对于涉嫌贪污、贿赂、渎职等犯罪的国家公职人员以及受委托管理国家资产的工作人员予以立案侦查,通过法定的侦查手段查明犯罪事实、固定犯罪证据,并对构成犯罪的嫌疑人移交起诉的一项公权力。我国从建国初期就从前苏联引入了法律监督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期间经历了几番波折,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成体系的法律监督制度。职务犯罪侦查机制作为法律监督制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大网站的要点新闻几乎都离不开“钓鱼执法”这一问题。如上海的钓鱼执法案可谓愈演愈烈,白领张军为寻求正义将执法大队又一次推向了被告席;20多岁的小伙子孙中界不惜断指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一时间,大街小巷、媒体报刊、大家百姓都在讨论钓鱼执法问题,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作为一名法律人,结合自己所学习的行政法和行政诉讼理论,笔者想探讨一下关于“钓鱼执法”背后有关行政法的问
期刊
综述犯罪学的历史进程时,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与19世纪的实证犯罪学派是必不可少的。这两大犯罪学派对犯罪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以下,本人将从多种角度对这两派的学说观点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 古典犯罪学派    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统治者和世俗统治者都借助于“神的意志”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乃至思维方式,刑罚的思想也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对犯罪行为的解释,人们也是采用一种“超自然力”的观点
期刊
文件检验是司法鉴定人根据文件检验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诉讼活动中涉及的文件物证进行检验鉴定,并作出意见的一项专门性技术活动。文件检验的对象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文件物证,包括笔记、印刷文件、污损文件、制成时间不明的文件和其他形式表现的文件等。在人民检察院文件检验鉴定中,笔迹鉴定占文件检验的绝大多数。笔迹样本材料是文检技术人员用以鉴别比较嫌疑人、当事人书写真伪的重要材料,它直接关系到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