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容人的雅量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603469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被朋友拉入各种微信群,偶尔看到群里在讨论一些问题时发生争执,有时候因为价值观不合或信息不对称,讨论双方不能彼此说服,便互相攻击,这时候就有人退群。
  其实,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看到宇宙整体,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真理。一般人活不过100岁,而据科学家考证,目前这个宇宙已经存在了138亿多年。中国古诗文里出现那么多“人生短暂”的感叹,不是没有原因的。
  价值观的争夺从来都是思想战场,是错是对,在人所处的天地里往往很难确定。因为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有利于自己或自己所属群体的就是对的,不利于自己或所属群体的就会被认为是错的;而要真正判断是非对错,就必须超出自己的文化或群体,建立超越的、普适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走向宽容,走向爱,走向真理,由此建立的价值观才是靠谱的。
  文明的交战不仅是信息战、知识战,更是价值观的争战。
  说一个人“脑残”,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自己掌握的信息少、知识少,或者价值观病态,导致出现思维的偏狭和认知的障碍。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人的认知既受到时空的限制,也受到自己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的限制。除此之外,主要有两点:信息来源是不是多元?信息接收者会不会思考?
  在一个开放社会,人们接收的信息是多元的。一件事情,如果其正面、反面、侧面、里面、外面等多个方面的信息都能自由呈现,人们对事情的了解就是全面的。古人讲“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如果呈现的信息是被加工筛选过的,是有倾向性的,那么人们就很难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
  人的大脑细胞大约有150亿个,其运行要比计算器还复杂。如果把人的思维比作计算机软件系统,它也可以安装一定的程序或插件,更可以进行系统升级。比如从小死记硬背的一些与价值判断有关的知识,就如安装在大脑中的插件,关键时候就启动了。如果一个人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那么这种环境就像一个洞穴,人们获取信息必须依靠群体“喂养”,而“喂养”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虚假的,由这种片面、虚假的信息获得的判断就不可能是正确的。这和电脑的运算规则是一样的:给它错误的数据,虽然算法正确,但最后的答案还是不靠谱的。
  现代生物知识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在长期封闭的环境中,没有新鲜的信息输入,大脑皮层就得不到任何外界的刺激,最终变成了平滑状态。而人的智力高低一定程度上正是取决于大脑沟回褶皱的数量与深度。一个人遭遇的困难、挫折、打击能够提升人的智力,促进人的成长,这和外界环境对大脑的刺激有关。
  为什么随着年岁增加,我变得越来越宽容?为什么我会蔑视和怜悯,但不愿意轻易去恨一个伤害过我的人?原因不仅在于从小接受的精神教诲,认识到人类的灵魂有一个共同的出处,更在于对人的认知的综合性思考。对任何人,我都是将其放在一个系统中思考的。
  面对一个人,我会想:这个人是什么年代出生的?有什么样的家庭?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读过什么样的书?甚至其身份、地位、年龄、处境、价值观等,我都会综合考虑,因而对其立身行事就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自然也就有了某种“同情之理解”。每每想到耶稣为钉死他的人祈祷“主啊,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对一些人和事,总会有一种悲悯之情,似乎产生一种道德感上的优势。批判、否定可能比较容易,因为批判者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知识信息,有情感的烈度就行;而宽容和爱则不容易,因为它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具有更开阔的胸怀。
  判断一个人,主要是看信息来源的渠道是不是多元。除了书本上那些程序化的知识之外,一个人有没有社会其他方面的信息输入,有没有不同文化的参照体系。信息来源单一的人,往往思维固化、偏执,不能接受多元信息和多元的价值观,也不可能有正常的思考。碰到这样的人,我应对的办法:一是闭嘴,二是躲开。因为和知识不对称、价值观不同的人争论不仅改变不了他,甚至还会发生争吵,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我有100多个微信群,但很少参与辩论,看一些“口水战”觉得很无聊,最多看看一些有价值的帖子或从群里搜索一些有用的文章和视频,原因是不想浪費时间在一些观念已经固化的人身上,加之对微信群里面的绝大多数人不了解,在陌生环境中说话,对语境也是不放心的。
  在一个信息多元的世界里,知识信息的来源非常廉价,因而对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些人之所以上当受骗,或长成自己憎恶的样子,不仅由于知识信息来源单一,更因为他缺乏独立思考。
  为什么没有学会独立思考?因为独立思考意味着不依仗他人,不依仗群体,不依靠权威或主流意识形态,而要依靠自己的理性和良知。这不仅是智慧的挑战,也是道德的挑战。当然,在一个非理性时代,思考可能是痛苦的,独立思考可能是危险的。因为你不再简单认同别人提供给你的“标准答案”,而是真正启动了自己的大脑,这会让某些人不悦。多数人都是顺着潮头的方向,把“识时务者为俊杰” 奉为活命的智慧原则。多数人也是脆弱的,不愿意独立承担责任,因为随大流最安全,所以对随大流的思想也不去判断对错,就把它安装在自己的大脑里。而社会往往把那些逆流而上者看作是“不正常”“脑子有病”,却忽视了人性常识:坚持不变是艰难的,变化无常才是容易的。
  人的牢笼,多半还是自设的,每个人都背着观念的十字架,负重前行。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观念。人的观念禁锢,既有环境或信息渠道的局限,也有自身不善独立思考的局限。
  事实上,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限于阅历、知识、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盲区。人和人的不同也有认知的不同。因为认知不同,行动的结果不同,遭受惩罚的早晚也不同。不过,无论是谁,都得为自己的认知错误遭受惩罚,至于惩罚的方式,则因人而异。
  让生活去教育,让社会去判断。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只能热爱自己的世界。凡人有卑微的幸福,伟人有伟人的痛苦——上天的安排其实很公平。
  木心说:“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因为这个世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个世界也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是从这个世界走过。
  时间是伟大的医生,没有化解不了的恨,只有来不及的爱。皮不妨厚一点,适应能力不妨强一点,不然如何对抗世界的粗粝、荒寒?心胸宽广一点,世界才会变小,一些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把生命看清楚,把死亡看清楚,一切都会看清楚。
  放下仇怨,放下争战,放下功利,干自己喜欢的事,爱值得爱的人,你会觉得天宽地阔,生命如此美好。
其他文献
我总是把目光投向远处。远方,对一个少年来说,是一个足以致命的词,或者说,是一个关乎拯救的词。一个少年,他在人群中形单影只,似乎只有不可知的远方才可以让他获救。他需要远方这一致幻剂,来满足他对所有不可知的一切的想入非非。毋庸讳言,我会常常盯着一个背着行囊出门的人的背影,内心涌起一股不可名状的怅然若失的情绪。我会对河流、道路甚至天空中飞机的隐约轨迹有莫名的兴趣。我的身体里似乎有堰塞湖,渴望被开掘、引渡
期刊
那一天,我们漫无目的往前走  云雾重重,好像绵延一千里  有些潮湿的空气弥漫我们的双眼  你却说看见远处的风和日丽  你习惯了沉静  拒绝所有表面的浮华  你我眼眸之间  流淌着一条思想的河流  许多时候,我们漫不经心  世俗的手指在眼前飛舞  你我都喜欢在秋风中看落叶  倾听那清脆的声音  我们曾渴望  用溪水洗涤心灵  后来发现,善良的想法  往往只是岸边的一处篝火  我们都憧憬  用歌声赞美
期刊
立秋·葱莲  在宋朝,立秋这天,宫人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掐好时辰,太史官高声奏道:“秋来了!”梧桐叶应声落下,以寓“报秋”。  一叶知秋,第一片梧桐叶飘落的时候,树底下的绿叶间,绽开了第一朵花。小小的,白白的,怯怯的,又文静又秀气。  借得三分地,悄开尘外花。角落里的它,高低错落,娉婷婉约,晶莹润白,仿佛一群飞舞的白蝶。人们一低头,看到了,移不开眼了,弯腰凑前,细细地闻,惊奇地说,这不起眼的
期刊
“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用铁锤砸碎黑暗/用镰刀收割光明/他们走过漫道/他们越过雄关/他们驰骋疆场/他们英勇杀敌/他们要以枪杆做笔/写下一个崭新的中国……”雄浑而豪迈的齐声朗诵,在永新中学的操场上空久久回荡。一场别开生面的“传承红色基因,诵读红色经典”比赛活动正在江西省永新中学进行,学生通过深情诵读红色诗歌、讲述红色故事,感受着革命精神,更感悟着初心与肩上使命。  “永新中学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红色文化
期刊
一  1989年5月22日,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德育改革的文章,题目为《沉重的思考》。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还是小伙子的我,现已退休好几年,但德育存在的问题依然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严重了。  是國家不重视吗?当然不是。三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就改进和加强中小学德育(有时候的表述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或“公民道德教育”)下发了一个又一个的文件。套用一句古诗夸张地说:文件十二卷,卷卷有
期刊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仅可以促进学校课程的多元重构,更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了帮助学生在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就要在课程与课堂变革中不断强化“核心素养”意识,积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促进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落实。下面请看几个课堂故事吧!  ■故事一:等一等,育人路上总有更美的风景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教数学的万红
期刊
让“教学相长”这一教育乌托邦变为现实  王莉:安庆老师好!您可以说是教师界的“全能王”,小学、中学、大学都教过。说心里话,您最喜欢教哪个阶段的学生?为什么?另外,于小学、中学、大学中,您觉得自己最适合在哪个阶段当老师?当了这么多年老师,对自己最满意的一个方面是什么?  汲安庆:拥有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育的“一条龙”经历,我很珍惜,也很自豪。这不仅仅是因为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感性积淀,所谓“活得更多”
期刊
许先逑老师是我一生永远缅怀的老师。我之所以终生喜爱音乐、喜爱歌唱,就是得益于许老师的启蒙与教育、引领与扶持。  1962 年秋季,我在于都中学读初一,教我音乐的就是许老师。许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位严肃的老师;而上课之后,我才知道他是一位十分认真的老师;等我真正有些懂音乐之后,我才理解了许老师是音乐这种高雅艺术的忠实爱好者!  许老师每次给我们示范唱一遍新学的歌,结束时都是满头大汗。不懂事的我们,
期刊
陶继新  山东教育社编审、原总编辑,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齐鲁师范学院基地导师,《中国教育报》200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2018年获第四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年度人物卓越贡献人物奖,《学校品牌管理》《新教师》《教育名家》杂志封面人物;著作有《陶繼新〈论语〉心悟》《做幸福的教师》《陶继新论道名师》《高效教学的道与术》《
期刊
每到新学期,就有一批新班主任“走马上任”,成为“一班之主”,他们对班主任工作既感到新奇和向往,也感到忐忑和担忧;也有不少老班主任面对一个新班级,在重新思考新班的定位和管理方法。  班主任工作是个需要智慧的工作。如果不用智慧而一味苦干,即使累了自己,也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有人說,班主任是这个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却是最忙的主任,既要管理好学生,又要承接学校的各项任务,还要与学生家长沟通。的确,班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