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年级通过几年数学的学习,已经非常了解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也掌握了做作业的一些技巧。应用题的解答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如何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富有趣味、具有挑战性,又能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业呢?在几年的课改实验中,笔者对作业的形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改革
一、利用概念、原理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问题
生活中许多物体是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而这些物体做成某种几何图形,都是有它的原理所在。如果我们在作业的布置上,能让学生说出物体要做成某种几何图形的优越性,不但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价值所在。
案例:
认识圆的特征,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这个问题也是“圆的认识(一)”第二课时要探究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认识车轮做成圆的优越性,我提前让学生去思考。第二节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做了充分准备,各抒己见,课堂效果比较好。
生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我做了一个实验,用纸板做了一个简易的车子,推动车子时发现,圆形轮子的车在行驶中最平稳,而用正方形、长方形、椭圆等形状做成车轮的车子在行驶中是比较颠簸的。因此车轮要做成圆形。
生2:我也做了实验,在实验中除了知道圆形车轮在行驶中最平稳,还发现圆形车轮很轻易就能滚动,而其他形状的车轮滚动比较吃力,因此车轮做成圆形,除了比较平稳,滚动中也是最省力的。
师:车轮做成圆形是否像我们刚才说的那样呢?请同学们分小组再做一次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实验中……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圆形车轮行驶时比较平稳而省力呢?它与圆的哪些特征有关?
通过讨论,学生认识了车轮做成圆形的原理所在,即圆形所具备的独有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半径)都相等,圆与地面的接触面最小,滚动起来比较省力。通过作业布置,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一个物体做成某种几何图形,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真正感受数学的价值所在。
二、将作业难度加大,体验数学应用的价值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素”实践中,即使老师在课堂中经常会提到,这个单元的学习是为后面学习分数加减法、分数乘除法做铺垫的。但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学起来兴致不高。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本单元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我布置学生去阅读课本40页的“你知道吗”,并布置学生完成特别设计的作业:
请你把下面的合数分解成两个质数的积。
35、33、46、85、4087、7081
作业提交后,4087、7081这两个数只有两个学生找到了答案。
師:读了“你知道吗”,你了解到什么?
生:我了解到质数在密码技术中起着关键作用,可我不了解它是怎样起到作用的?
师:看,你们回去做的作业中,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没找到4087、7081是哪两个质数的积。密码技术正是利用这一点设立密码,使人很难找到两个质数,较难破译,因此起到保护金融、电子商务和网络安全的作用。据了解,乘积只有两个大质数的数,即使动用超级计算机,漫无目标地寻找它究竟是哪两个巨大质数的乘积也要费上多个时日,这就达到密码的目的了。
生:原来如此,质数在实际生活中起到这么重要的作用。
在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较大的“数”,确实很难找到是哪两个质数的积,从而从枯燥的数字中认识到质数是如何在金融领域、电子商务、网络安全起到保护作用的,体验质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对质数和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
三、一题多解,灵活应用知识解题
随着学生知识的扩充,高年级许多数学问题都能用多种方法解答。作业中,强化学生养成一题多解的习惯,不但能拓展学生数学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不同知识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目的。
六年级上册数学76页第4题:六(1)班和六(2)班订《少年科学》的人数比是3∶4,六(1)班有21人订,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订?(用三种以上方法解答)
这是一道“比的应用”的应用题,学生很自然地用比的知识来解答此道题。
提出作业要求后有学生马上问道:“这道题除了用‘比的知识’来解答,还有其他解答方法吗?”
作业讲解片段。
生1:我发现还可以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把六(1)班订书人数看成“1”,因为六(1)班和六(2)班订书人数比是3∶4,六(2)班订书人数占六(1)班的43,21×43就可以算出六(2)班订书人数,再加上六(1)班订书人数即可得出两个班订书的人数。
生2:还可以把六(2)班订书人数看成“1”,六(1)班订书人数占六(2)班的34,用21÷34算出六(2)班订书人数,再加上六(1)班订书人数即可得到两个班订书人数。
同一道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答,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同一道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实践作业的布置,提高分析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活动”作业大部分教师并不重视。然而,“实践活动”作业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更能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第10页的第8小题: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测量并计算出1枚1元硬币的体积。
汇报方案中。
生1:把硬币印在图纸上,剪下来对折,找到圆心,并找到直径量得是2.5厘米,那么半径就是1.25厘米。量出的高大约是2毫米,因此算出一枚硬币的体积是0.98125立方厘米。
生2:硬币的底面可以画在图纸上测量出直径的长度,测量得比较精准,而高不够精准,量得一枚硬币高大约是2毫米,5枚硬币的高大约是9毫米,一个硬币的体积大约是0.883125立方厘米,10枚硬币的高度大约是19毫米,那一个硬币的体积大约是0.9321立方厘米。每次测量的高平均高度都不同。问题出在哪呢?
操作中,学生发现数据有差异,并不断地进行尝试,学着分析问题症结所在,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方案去解决测量误差的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析,学会反思,学会思考,并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作业形式的改革,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操作,独立思考,反复尝试,分析数据,深刻感受数学价值,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以培养,数学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姝.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多样化探究[J].吉林教育,2017(34).
[2]吴瑞芳.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之我见[J].新课程(上),2017(06).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改革
一、利用概念、原理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问题
生活中许多物体是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而这些物体做成某种几何图形,都是有它的原理所在。如果我们在作业的布置上,能让学生说出物体要做成某种几何图形的优越性,不但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价值所在。
案例:
认识圆的特征,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这个问题也是“圆的认识(一)”第二课时要探究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认识车轮做成圆的优越性,我提前让学生去思考。第二节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做了充分准备,各抒己见,课堂效果比较好。
生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我做了一个实验,用纸板做了一个简易的车子,推动车子时发现,圆形轮子的车在行驶中最平稳,而用正方形、长方形、椭圆等形状做成车轮的车子在行驶中是比较颠簸的。因此车轮要做成圆形。
生2:我也做了实验,在实验中除了知道圆形车轮在行驶中最平稳,还发现圆形车轮很轻易就能滚动,而其他形状的车轮滚动比较吃力,因此车轮做成圆形,除了比较平稳,滚动中也是最省力的。
师:车轮做成圆形是否像我们刚才说的那样呢?请同学们分小组再做一次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实验中……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圆形车轮行驶时比较平稳而省力呢?它与圆的哪些特征有关?
通过讨论,学生认识了车轮做成圆形的原理所在,即圆形所具备的独有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半径)都相等,圆与地面的接触面最小,滚动起来比较省力。通过作业布置,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一个物体做成某种几何图形,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真正感受数学的价值所在。
二、将作业难度加大,体验数学应用的价值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素”实践中,即使老师在课堂中经常会提到,这个单元的学习是为后面学习分数加减法、分数乘除法做铺垫的。但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学起来兴致不高。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本单元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我布置学生去阅读课本40页的“你知道吗”,并布置学生完成特别设计的作业:
请你把下面的合数分解成两个质数的积。
35、33、46、85、4087、7081
作业提交后,4087、7081这两个数只有两个学生找到了答案。
師:读了“你知道吗”,你了解到什么?
生:我了解到质数在密码技术中起着关键作用,可我不了解它是怎样起到作用的?
师:看,你们回去做的作业中,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没找到4087、7081是哪两个质数的积。密码技术正是利用这一点设立密码,使人很难找到两个质数,较难破译,因此起到保护金融、电子商务和网络安全的作用。据了解,乘积只有两个大质数的数,即使动用超级计算机,漫无目标地寻找它究竟是哪两个巨大质数的乘积也要费上多个时日,这就达到密码的目的了。
生:原来如此,质数在实际生活中起到这么重要的作用。
在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较大的“数”,确实很难找到是哪两个质数的积,从而从枯燥的数字中认识到质数是如何在金融领域、电子商务、网络安全起到保护作用的,体验质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对质数和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
三、一题多解,灵活应用知识解题
随着学生知识的扩充,高年级许多数学问题都能用多种方法解答。作业中,强化学生养成一题多解的习惯,不但能拓展学生数学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不同知识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目的。
六年级上册数学76页第4题:六(1)班和六(2)班订《少年科学》的人数比是3∶4,六(1)班有21人订,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订?(用三种以上方法解答)
这是一道“比的应用”的应用题,学生很自然地用比的知识来解答此道题。
提出作业要求后有学生马上问道:“这道题除了用‘比的知识’来解答,还有其他解答方法吗?”
作业讲解片段。
生1:我发现还可以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把六(1)班订书人数看成“1”,因为六(1)班和六(2)班订书人数比是3∶4,六(2)班订书人数占六(1)班的43,21×43就可以算出六(2)班订书人数,再加上六(1)班订书人数即可得出两个班订书的人数。
生2:还可以把六(2)班订书人数看成“1”,六(1)班订书人数占六(2)班的34,用21÷34算出六(2)班订书人数,再加上六(1)班订书人数即可得到两个班订书人数。
同一道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答,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同一道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实践作业的布置,提高分析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活动”作业大部分教师并不重视。然而,“实践活动”作业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更能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第10页的第8小题: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测量并计算出1枚1元硬币的体积。
汇报方案中。
生1:把硬币印在图纸上,剪下来对折,找到圆心,并找到直径量得是2.5厘米,那么半径就是1.25厘米。量出的高大约是2毫米,因此算出一枚硬币的体积是0.98125立方厘米。
生2:硬币的底面可以画在图纸上测量出直径的长度,测量得比较精准,而高不够精准,量得一枚硬币高大约是2毫米,5枚硬币的高大约是9毫米,一个硬币的体积大约是0.883125立方厘米,10枚硬币的高度大约是19毫米,那一个硬币的体积大约是0.9321立方厘米。每次测量的高平均高度都不同。问题出在哪呢?
操作中,学生发现数据有差异,并不断地进行尝试,学着分析问题症结所在,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方案去解决测量误差的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析,学会反思,学会思考,并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作业形式的改革,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操作,独立思考,反复尝试,分析数据,深刻感受数学价值,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以培养,数学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姝.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多样化探究[J].吉林教育,2017(34).
[2]吴瑞芳.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之我见[J].新课程(上),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