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您别着急,我马上叫马端过来,您稍等。”刚安慰完这个家长,那个家长又在一旁催促起来:“这么半天了怎么吴佳还没过来,王老师我好像听到佳佳哭的声音了,不行我进去看一看……”看到家长要进活动室,我赶紧拦住:“您放心,里边有专门的老师在看护孩子,孩子很好,我进去把佳佳领出来,您再耐心稍等一会。”我一边说着一边快速跑进活动室里,催促着赵老师让吴佳赶紧出来。赵老师着急地喊:“别催了,叫她半天没反应。看有的孩子刚一走,其他孩子也要跟着走找妈妈,有好几个哭的了。”看着忙得焦头烂额的赵老师,我苦笑着说:“接孩子就跟打仗一样,让家长别着急,等一等,可家长就是等不了。”我一边说一边抱起佳佳快速往出走,赵老师生气地说:“等不了也得等,接孩子就得一个一个来。”……这是小班第一天的离园环节。
虽然我们已经做好了迎接家长来园接孩子的各种准备,提前告知家长因孩子小行动慢,孩子离园会慢一些,望家长耐心等一下;也告诉家长因家长较多请排队等候不要拥挤,并在班级门口画出了排队等待线;班级教师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一人照顾孩子,一人接待家长……可这些看似很充分的准备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家长丝毫听不进教师“等一等”的劝告,孩子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看到别人走了也要跟着走,刚刚稳定的情绪又出现波动,许多家长是陪着孩子一起流着眼泪离开幼儿园的。
看着家长情不自禁的泪水我不禁反思,家长一天没有看到孩子,孩子在幼儿园玩得开心吗?吃饱了吗?睡觉了吗?多种担忧让家长比任何时候都想第一眼见到孩子。因此,很平常的“耐心等一等”对于此时的家长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忽视了家长和孩子的感受,没有满足家长想见孩子,孩子想见父母的迫切情感,从而导致了此刻的忙乱。
晚间离园环节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是家长能直接看到教师与孩子的活动状态,它就是教师工作的明信片,是家长直接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如果此环节出现问题,不仅让教师的工作在家长心中大打折扣,更会让家长对教师失去信心。如何让明天的晚间离园井然有序?带着深深的思考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变集体离园为小组离园
小班孩子刚刚来到幼儿园,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尤其是在孩子情绪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离园环节。为此,我们把孩子分成三组分别由班级的三位教师进行组织,这时每位教师负责八九位孩子。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师与孩子之间有了更亲密的接触机会,对孩子的悉心照顾会让孩子产生安全感,更利于孩子适应新的环境、稳定情绪。人数的减少也避免了原来家长接孩子要先告诉接待教师、教师再去叫孩子、孩子再出来的繁琐环节,利于家长更快与宝宝相见。
变固定场地离园为多场地离园
在离园环节中,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避免出现孩子跑丢的情况,我们都会只开一个门,家长再多也要从这一个出口接孩子,因此导致家长等待时间很长。幼儿园有很多孩子喜欢的地方,户外活动场地里的滑梯、摇兽、转椅是孩子的最爱,小花园旁边的假山更深深吸引着孩子……为什么离园时偏偏要在活动室里边呢?离园环节,何不让孩子们在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事情,轻松愉悦地等待着家长来接呢?如,一位教师带着八九位孩子一起看看花,另一位教师和孩子们围坐在绿草地上做游戏,再一位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看小鱼。我想不需要过多的组织,每个孩子都会乐在其中,他们不会再用期盼的眼神盼望父母第一个来接。为此,我把晚间离园可以做的事情告诉孩子们,由孩子們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由此分成三组。教师则把孩子离园的地点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告知家长,家长晚上就到相应的地点接孩子。
变单一方式离园为情景离园
小班孩子喜爱游戏,在离园环节中,我们不仅注重离园的速度、孩子离园的情绪,还要把教育渗透其中,让家长在接孩子的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真正让离园环节成为教师工作的明信片。为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会和孩子一起玩简短的游戏,如,快乐的小鸡、小孩小孩真爱玩、捡树叶、手指藏起来……多样丰富的游戏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家长则在一旁静静等待,时不时还会提示孩子要这样做、那样做,从他们的脸上再也找不到催促、焦急的神情。为了让孩子养成离园主动再见的好习惯,我们把摆手再见离园变成拥抱离园,而且让宝宝们知道爱老师就要用力抱一抱,在抱一抱的过程中我们会适当和孩子说一两句话:“今天谁来接宝宝?”孩子自然应答:“妈妈接宝宝。”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不仅亲密了情感,更提升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小改变之后,离园环节变得井然有序了。孩子们围坐在教师身旁一起做游戏,时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家长催促的声音变成了“宝宝不着急,妈妈在一旁等着你”。从孩子、家长的变化中,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敏锐地关注工作中的每个问题,每个小问题的背后都有它存在的原因,只有用研究的态度分析与解决,才会让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不断提升我们的职业幸福感。同时,在一天天小小的改变中,我们的工作才会真正走进家长的心里,我们也才会成为家长信赖的好老师。
虽然我们已经做好了迎接家长来园接孩子的各种准备,提前告知家长因孩子小行动慢,孩子离园会慢一些,望家长耐心等一下;也告诉家长因家长较多请排队等候不要拥挤,并在班级门口画出了排队等待线;班级教师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一人照顾孩子,一人接待家长……可这些看似很充分的准备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家长丝毫听不进教师“等一等”的劝告,孩子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看到别人走了也要跟着走,刚刚稳定的情绪又出现波动,许多家长是陪着孩子一起流着眼泪离开幼儿园的。
看着家长情不自禁的泪水我不禁反思,家长一天没有看到孩子,孩子在幼儿园玩得开心吗?吃饱了吗?睡觉了吗?多种担忧让家长比任何时候都想第一眼见到孩子。因此,很平常的“耐心等一等”对于此时的家长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忽视了家长和孩子的感受,没有满足家长想见孩子,孩子想见父母的迫切情感,从而导致了此刻的忙乱。
晚间离园环节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是家长能直接看到教师与孩子的活动状态,它就是教师工作的明信片,是家长直接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如果此环节出现问题,不仅让教师的工作在家长心中大打折扣,更会让家长对教师失去信心。如何让明天的晚间离园井然有序?带着深深的思考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变集体离园为小组离园
小班孩子刚刚来到幼儿园,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尤其是在孩子情绪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离园环节。为此,我们把孩子分成三组分别由班级的三位教师进行组织,这时每位教师负责八九位孩子。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师与孩子之间有了更亲密的接触机会,对孩子的悉心照顾会让孩子产生安全感,更利于孩子适应新的环境、稳定情绪。人数的减少也避免了原来家长接孩子要先告诉接待教师、教师再去叫孩子、孩子再出来的繁琐环节,利于家长更快与宝宝相见。
变固定场地离园为多场地离园
在离园环节中,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避免出现孩子跑丢的情况,我们都会只开一个门,家长再多也要从这一个出口接孩子,因此导致家长等待时间很长。幼儿园有很多孩子喜欢的地方,户外活动场地里的滑梯、摇兽、转椅是孩子的最爱,小花园旁边的假山更深深吸引着孩子……为什么离园时偏偏要在活动室里边呢?离园环节,何不让孩子们在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事情,轻松愉悦地等待着家长来接呢?如,一位教师带着八九位孩子一起看看花,另一位教师和孩子们围坐在绿草地上做游戏,再一位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看小鱼。我想不需要过多的组织,每个孩子都会乐在其中,他们不会再用期盼的眼神盼望父母第一个来接。为此,我把晚间离园可以做的事情告诉孩子们,由孩子們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由此分成三组。教师则把孩子离园的地点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告知家长,家长晚上就到相应的地点接孩子。
变单一方式离园为情景离园
小班孩子喜爱游戏,在离园环节中,我们不仅注重离园的速度、孩子离园的情绪,还要把教育渗透其中,让家长在接孩子的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真正让离园环节成为教师工作的明信片。为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会和孩子一起玩简短的游戏,如,快乐的小鸡、小孩小孩真爱玩、捡树叶、手指藏起来……多样丰富的游戏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家长则在一旁静静等待,时不时还会提示孩子要这样做、那样做,从他们的脸上再也找不到催促、焦急的神情。为了让孩子养成离园主动再见的好习惯,我们把摆手再见离园变成拥抱离园,而且让宝宝们知道爱老师就要用力抱一抱,在抱一抱的过程中我们会适当和孩子说一两句话:“今天谁来接宝宝?”孩子自然应答:“妈妈接宝宝。”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不仅亲密了情感,更提升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小改变之后,离园环节变得井然有序了。孩子们围坐在教师身旁一起做游戏,时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家长催促的声音变成了“宝宝不着急,妈妈在一旁等着你”。从孩子、家长的变化中,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敏锐地关注工作中的每个问题,每个小问题的背后都有它存在的原因,只有用研究的态度分析与解决,才会让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不断提升我们的职业幸福感。同时,在一天天小小的改变中,我们的工作才会真正走进家长的心里,我们也才会成为家长信赖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