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之六看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祖国语言的精华。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学生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诗词鉴赏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也是高考中考生失分较多的一项。怎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诗词的意境、探寻诗词的主题呢?鉴赏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在“读懂”这一步上,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突破:
  一、看标题
  读一首诗,首先看的是诗歌的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这些信息,有时又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例如,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二、看作者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拈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知人论世,用于古典诗词鉴赏,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透具体作品。如,王维的诗歌,在语言方面,清新自然,诗中有画;在内容方面,主要写山水田园生活,特别是清静优美的自然景物。如果考试的时候,选用的是一首王维的诗歌,就可以朝这些方面去思考;即使不是这样的风格,这些内容也是一种反面的参照和提示。
  三、看注释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之一,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的暗示。有些是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该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者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故来表达深刻的主题。辛弃疾的《摸鱼儿》中“长门事”的典故,是暗示自己受别人的诬陷,不受重用。“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则警告当权的主和派不要得意忘形,他们的结果也将是很悲惨的。
  四、看诗眼
  诗是感情的结晶,因而诗中最能显现感情的字眼,恰恰是窥视该诗内蕴的窗口。所谓“诗眼”,即能够传达诗歌主旨的关键词、议论抒情的关键句。通过它,就能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如,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题中的“喜”与诗中的“好”字,最能体现出作者的感情。
  五、看议论抒情句
  诗言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些在诗中有直接的表露,这比通过写景句来找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容易得多,并且也更为准确。如,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问就表现了作者还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思想。
  六、看意象和典故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经过多人的反复使用,已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遍认同的含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义。
其他文献
如果将耳熟能详的熟语“老牛想吃嫩草”“兔子不吃窝边草”“好马不吃回头草”翻新复活,肯定会别有一番新意,值得玩味。特别是在当下的新课改时代,反弹琵琶,老瓶装新酒,“老牛要吃嫩草”,“兔子要吃窝边草”,“好马要吃回头草”,奏响了生生不息的强音,让语文教师焕发了青春,重新找回了“指点”教学、“激扬”课改的人生坐标。  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
期刊
多则材料的作文,因为容量大、组合关系复杂等特点,较之单一材料的作文,学生在审题上的难度,要大得多。  一、求同存异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的情况,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而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最佳立意所在。例如:  ①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朱熹  ②良心:善良的心地,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 ——词典解释  ③修正药,良心药,放心药。——修正药业广告词 
期刊
笔者从教12年,正是教改轰轰烈烈、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各种理念变幻万千的十年。可是,不管给语文课披上怎样的一件华衣,如何地梳妆粉饰,语文,它就是语文,它就是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的精华。  笔者执教的这12年,深感教改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要让太多的色彩迷惑了双眼。剔除那些浮华的藻饰,拨开迷雾,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把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这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方面做好,才是最基本的东西。让
期刊
一、提高课堂有效性探究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上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而且学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尤其是职业学校,因为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接受能力也差,这种现象就特别明显。教师拥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格外迫切与需要了。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建校时间不长,虽然现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
期刊
场景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景描写必须写到三个要素:人物、地点、事件。场景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恰当而巧妙的场景描写,是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课外阅读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品格,认识小说场景的作用并能应用于作文,也就尤为重要。  写好场景要注意那几方面呢?  一、注意“点”的
期刊
一、评价原则  1.模糊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等进行评价。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
期刊
阅读是一种境界,拾级而上可直达真理的殿堂;阅读是一种空间,自由驰骋而凝天地万端;阅读是一片园地,站巨人之间而筑成功峰峦;阅读是一隅舞台,陶陶然而神交情映。鄙视或摒弃阅读,将使人生缺失精神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明确关注阅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
期刊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又叫“课引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首要环节。导语,需要磁铁般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常见的导语设计方法有:  一、点题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点题法就是通过对文章题目的分析,抓住文章要旨,把握结构。有位教师在教《白杨礼赞》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教师板书:白杨礼赞)白杨“赞”它还不够,在“赞”
期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课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又是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语文课有着如此崇高的使命、如此厚重的内涵,语文教学在现实中却丧失了它应有的地位,除了社会现实因素外,语文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古板枯燥,仅仅成了应考的工具,失去了它的知识性、趣味性,更不用说精神内涵了。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
期刊
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记叙文要用生动的描写和真挚的感情去感染人,而议论文却要用充足的事例、深刻的分析去折服人。因此要想写好议论文,做好议论文中的事例引述尤为重要。议论文中引述例子,不能像记叙文中描写事例那样细致、生动、形象,而是有其特定的要求。  一、忌叙述过程啰嗦冗长  现实中的材料往往是庞杂的、零散的,而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则应围绕论点概括叙述,除去冗杂,严防啰嗦。  下面是一则以“执著铸就成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