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对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操作的规范、实验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结束后的拓展等四个方面的教学细节进行论述,力求成就精彩的实验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细节 科学实验
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7~9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主要内容之一即是科学探究,而科学实验是探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的结论应该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比如初中物理,它的概念、规律以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不可能脱离物理实验结果的验证而存在,所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能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相反,如果忽视一个细节,就有可能毁灭一个精彩的实验。所以我们要关注细节,让精彩在实验课堂中呈现。
一、关注实验器材准备上的教学细节
实验器材引起学习活动,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从器材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确保实验器材齐备
钢筋水泥,缺一不可,才能建筑高楼大厦。实验器材,面面俱到,才能顺利继续科学实验。例如:九年级上册《酸有哪些性质》的实验,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2毫升盐酸,微微加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所需器材:盐酸、氧化铜粉末、试管、酒精灯(火柴),似乎已齐备。实验时才发现,遗漏了试管夹这一小细节,试管中的液体无法在酒精灯上加热,让原本一个简单的实验在中途戛然而止。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确保实验器材完好
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先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以减少学生在实验中不必要的麻烦,提高课堂效率。
3、确保实验器材的结构性
准备好的实验器材,除了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还必须是有结构的。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2]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实验器材,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关注实验操作中的教学细节
教师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引导者,指导学生在细节中找寻问题,多多追问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从“本实验的第一步如何操作?”“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使本实验完成得更好?”通过一系列细节问题的追加,不断培养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师生互动中层层深入,从表面到本质,从单一到多面,从具体到抽象,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这一节中,要求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者内能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过程。为此而设的一个实验是内能在铁棒中的传递。将一根铁棒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把三根火柴用凡士林涂抹之后粘在铁棒上,接下来用酒精灯在铁棒的一端加热。学生实验时,有很多人的火柴棒掉下来的顺序是不正确的,并不是从加热一端开始顺次掉下来。实验后应该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进过激烈的小组合作讨论后,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将火柴棒粘在铁棒上时所用凡士林的质量相差很大;加热过程中酒精灯火焰位置移动了。如此生生互动,在细节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特别是实验不成功的小组主动要求再重新试一次,让他们在失败中找回了胜利的信心。
再如:八年级下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研究》实验中,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会使结果变得不完美。1、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很多学生往往不太关注这一细节,实验前仿佛是例行公事一般,操作不够仔细,操作顺序颠倒(先握试管壁,后把试管浸入水中),导致装置漏气,导管口不冒气泡,查找原因却又不知从何入手。2、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紫红色,可是试管口明明已经放上棉花。深究其因,是棉花的量放得不够多所致。
三、分析实验现象中的教学细节
同一个实验,不同的学生实验组往往会观察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例如:黑色的氧化铜与盐酸反应制取氯化铜溶液的实验中,有些学生观察到的生成物是蓝色溶液,而有些则是绿色的溶液。不同的实验现象使学生产生了破解谜团的兴趣,氯化铜溶液的颜色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对于这些实验现象的分析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关注每一个细节,就能成就课堂精彩。
例如:八年级下册《磁体和磁极》P104讨论题:如果磁体被分割成两段或几段后,每一段磁体上是否仍然都有N极和S极?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知道条形磁体断成两段之后会重新产生两个异名磁极。但对于圆柱形且两端凸起的磁体,断裂后发现它们并不能在断裂处重合,而是要旋转180度之后才能相互吸引,从而引起新一轮的科学探究:柱状磁体的磁极在哪里?它的磁场会呈现怎样的分布?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发散了思维,开拓了思路,有利于在以后的实验操作中养成关注细节的好习惯。
四、延伸实验后拓展的教学细节
四十分钟的实验课对于科学实验来说是不够的,成功的实验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更让他们能主动的回家进行实验,巩固课堂所学。
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电磁感应》的内容之后,对导体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流的现象产生的浓厚兴趣。有位学生突然说,“老师,我想回家制作一个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手电筒。”抓住这一细节,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对全班学生说:“非常好!我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以科学实验小组为单位,回去制作“手电筒”,同时第一个完成的小组将获得奖励。”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精彩。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雕琢细节,既为确保实验的成功,更为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的习惯,让学生善于从细节中观察现象,提出问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勇于钻研,不断探索,成就人生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浙教版初中《科学》课本7-9.
[2] 陈志强.学习材料的结构性课题研究.缙云教育.
[3]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新华出版社.
【关键词】教学细节 科学实验
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7~9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主要内容之一即是科学探究,而科学实验是探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的结论应该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比如初中物理,它的概念、规律以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不可能脱离物理实验结果的验证而存在,所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能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相反,如果忽视一个细节,就有可能毁灭一个精彩的实验。所以我们要关注细节,让精彩在实验课堂中呈现。
一、关注实验器材准备上的教学细节
实验器材引起学习活动,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从器材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确保实验器材齐备
钢筋水泥,缺一不可,才能建筑高楼大厦。实验器材,面面俱到,才能顺利继续科学实验。例如:九年级上册《酸有哪些性质》的实验,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2毫升盐酸,微微加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所需器材:盐酸、氧化铜粉末、试管、酒精灯(火柴),似乎已齐备。实验时才发现,遗漏了试管夹这一小细节,试管中的液体无法在酒精灯上加热,让原本一个简单的实验在中途戛然而止。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确保实验器材完好
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先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以减少学生在实验中不必要的麻烦,提高课堂效率。
3、确保实验器材的结构性
准备好的实验器材,除了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还必须是有结构的。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2]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实验器材,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关注实验操作中的教学细节
教师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引导者,指导学生在细节中找寻问题,多多追问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从“本实验的第一步如何操作?”“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使本实验完成得更好?”通过一系列细节问题的追加,不断培养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师生互动中层层深入,从表面到本质,从单一到多面,从具体到抽象,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这一节中,要求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者内能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过程。为此而设的一个实验是内能在铁棒中的传递。将一根铁棒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把三根火柴用凡士林涂抹之后粘在铁棒上,接下来用酒精灯在铁棒的一端加热。学生实验时,有很多人的火柴棒掉下来的顺序是不正确的,并不是从加热一端开始顺次掉下来。实验后应该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进过激烈的小组合作讨论后,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将火柴棒粘在铁棒上时所用凡士林的质量相差很大;加热过程中酒精灯火焰位置移动了。如此生生互动,在细节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特别是实验不成功的小组主动要求再重新试一次,让他们在失败中找回了胜利的信心。
再如:八年级下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研究》实验中,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会使结果变得不完美。1、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很多学生往往不太关注这一细节,实验前仿佛是例行公事一般,操作不够仔细,操作顺序颠倒(先握试管壁,后把试管浸入水中),导致装置漏气,导管口不冒气泡,查找原因却又不知从何入手。2、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紫红色,可是试管口明明已经放上棉花。深究其因,是棉花的量放得不够多所致。
三、分析实验现象中的教学细节
同一个实验,不同的学生实验组往往会观察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例如:黑色的氧化铜与盐酸反应制取氯化铜溶液的实验中,有些学生观察到的生成物是蓝色溶液,而有些则是绿色的溶液。不同的实验现象使学生产生了破解谜团的兴趣,氯化铜溶液的颜色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对于这些实验现象的分析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关注每一个细节,就能成就课堂精彩。
例如:八年级下册《磁体和磁极》P104讨论题:如果磁体被分割成两段或几段后,每一段磁体上是否仍然都有N极和S极?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知道条形磁体断成两段之后会重新产生两个异名磁极。但对于圆柱形且两端凸起的磁体,断裂后发现它们并不能在断裂处重合,而是要旋转180度之后才能相互吸引,从而引起新一轮的科学探究:柱状磁体的磁极在哪里?它的磁场会呈现怎样的分布?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发散了思维,开拓了思路,有利于在以后的实验操作中养成关注细节的好习惯。
四、延伸实验后拓展的教学细节
四十分钟的实验课对于科学实验来说是不够的,成功的实验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更让他们能主动的回家进行实验,巩固课堂所学。
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电磁感应》的内容之后,对导体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流的现象产生的浓厚兴趣。有位学生突然说,“老师,我想回家制作一个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手电筒。”抓住这一细节,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对全班学生说:“非常好!我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以科学实验小组为单位,回去制作“手电筒”,同时第一个完成的小组将获得奖励。”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精彩。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雕琢细节,既为确保实验的成功,更为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的习惯,让学生善于从细节中观察现象,提出问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勇于钻研,不断探索,成就人生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浙教版初中《科学》课本7-9.
[2] 陈志强.学习材料的结构性课题研究.缙云教育.
[3]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