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巷里的琵琶声

来源 :读写月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ll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年轻的时候欢喜在苏州穿街走巷,特别是在秋天,深邃的小巷里飘溢着桂花的香气。随着那香气而来的还有叮叮咚咚的琵琶声,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写的那样,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循声寻觅,总能在那些石库门中、庭院里、门堂里发现一个美丽的姑娘或少妇,在弹着琵琶,唱着苏州评弹。她们不是在卖唱,是在练习。
  评弹又称弹词,通称说书,是用标准的苏州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它广泛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吴语地区,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早年间,苏州城里和农村的小镇上都有很多书场,农村的书场往往都和茶馆结合在一起。我上一代的人,特别是姨妈、姑姑和婶婶她们,听书是主要的消遣。当我读书到深夜时,总是听见她们刚从书场回来,谈论着演员的得失,吃着小馄饨。
  当年能够走红的评弹演员,胜过现在的任何一个红歌星,主要是他们和她们的艺术生命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特别是男演员,越老越是炉火纯青。苏州人称评弹演员为说书先生,女的也叫女先生。一个说书先生如果能够走红,那就不仅是知名度高,而且能赚很多钱;即使不能走红,混口饭吃也没有问题。苏州的市民阶层,小康人家,如果有一个女孩生得漂亮、聪明伶俐,便会有人建议:“让她说书去。”
  学说书也不容易,我们在小巷中听到琵琶声时感到很有诗意,可那学琵琶的小姑娘却往往泪水涟涟。荒腔走调要被师傅责骂,说不定还要挨几个巴掌什么的。那时的传艺不讲什么说服教育,奉行的是严厉。如果是母女相传的话,打起来要用鸡毛掸帚。
  评弹都是师徒相传,这规矩一直沿用到今天。徒弟学到一定的程度,便跟着师傅出去“跑码头”,即到苏州农村里的各个小镇上去演出。两个人背着琵琶和三弦,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在这里演三天,在那里演五日,住在小客栈里,或者就在夜场演出结束之后,打个地铺睡在书场的角落里,够辛苦的。
  少数幸运的姑娘或小伙子也能苦尽甘来,在小码头上磨炼出来了,有点儿名气了,便开始进入大码头,在苏州、上海的大书场里演出。如果又能打响,那便是一代风流。
  一条小巷里如果能出一个走红的评弹演员,邻里间都会感到光荣,小姑娘们更是羡慕不已。看那红演员进出小巷,坐一部油光锃亮的黄包车。那黄包车有黑色的皮篷,有两盏白铜的车灯,能像手电似的向远处照射着行人。车夫的手边还有一个用手捏的橡皮球的喇叭,坐车人的脚下还有一个用脚踏的像铜壶似的大铜铃。那时候苏州很少见到小汽车,乘坐这种黄包车的人就像现在乘坐一辆奔驰似的。


  白天,女演员赶场子,浓妆艳抹,怀抱琵琶,坐着黄包车从热闹的大街上风驰而过。喇叭声声、铜铃叮当,那艳丽、那风采,都足以使路人为之注目、指指点点。深夜散场归来,小巷空寂,车灯煌煌,喇叭声和铃声能惊醒睡梦中的小姑娘,使她们重新入梦时也觉得自己是坐在那辆油壁香车上。
  苏州评弹之所以能那样地受人欢迎、那样地深入民间,主要是它的语言生动,唱腔优美,叙事和刻画人物都极为细腻,而且故事的内容很多都与苏州有关系,能把市民生活和市民心理表达得淋漓盡致、幽默风趣。在书场里泡一杯香茶,听名家的演唱,那简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近几年因为电视的冲击,评弹的听众越来越少,许多书场都改成了电影院或是什么商店,老牌的苏州书场也是日场说书,夜场变成卡拉OK什么的。主要的原因我看有三点。一是电视的普及,许多人,特别是老人晚上不愿出门。二是现在的人欢喜快节奏,受不了那评弹的细细道来,也不能保证可以连续十天、二十天地去听完一部长篇。三是“文化大革命”使苏州评弹中断了十多年,这就造成了观众和听众的断层,目前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的人从小未能养成对评弹的爱好,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听到。苏州人爱好评弹是从小跟着父母或爷爷进书场看热闹、吃零食开始的,一旦入了门便终生难以忘记。
  我相信苏州评弹不会在这块土地上消失,因为我们还有那么多评弹名家健在,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评弹学校在不停地培养人才。有一次我从小巷里走过,看见一位少妇用自行车推着她的小女儿,那美丽的女孩大概只有七八岁,却抱着一个和她差不多高的琵琶,由母亲陪着到少年宫去学评弹。我问那位母亲:“你是不是想把你的女儿培养成评弹演员呢?”
  那位母亲摇摇头:“不一定,苏州的女孩子应该懂得评弹,就像维也纳的人都懂得钢琴似的。”
  我听了以后感动得几乎流下眼泪,有文化的苏州人不会让她的文化传统在她的土地上消失的。
  (选自《陆文夫文集·第4卷》,古吴轩出版社)
  ★【语文与人生】“真情实感是为文”是陆文夫对散文的理解、追求和实践。这篇文章恰恰体现出了这一点。“秋天,深邃的小巷里飘溢着桂花的香气。随着那香气而来的还有叮叮咚咚的琵琶声,……循声寻觅,总能在那些石库门中、庭院里、门堂里发现一个美丽的姑娘或少妇,在弹着琵琶,唱着苏州评弹。”苏州评弹这一由来久远的地方艺术在作者精致细密的感触中是那么平实和悠长,小巷中这悠悠的气息和声响,弥散着某种幽雅的气韵,细腻地刻画出了这座充满典雅、温润的城市的特色,无不流露出作者对它的留恋。
  ★【文本聚焦】作者为什么对苏州评弹如此迷醉呢?
  【名家小像】
  陆文夫(1928~2005),江苏泰兴人,曾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在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其他文献
我在车站徘徊,等待的,是我的爷爷。  一把年纪的人了,爱听戏。一把藤椅,一壶茶,听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人声便能晃晃悠悠一下午。爷爷今天进城是来买戏曲碟片。想到这儿,我暗自发笑。  小时候,爷爷带我去看戏。他有力地握着我的小手,穿过拥挤的人群,总能寻到合适的位置,坐下,把我放在膝头。  大幕拉开,爷爷用手遥指台上的人儿,对我说:“囡囡,你看,那个穿红衣的是女驸马!她呀……”  那时的我,听不懂鸟鸣般悦
期刊
星辰随时间而变,气候随温度而变,人因为成长而变。变化是无法拒绝的,长大的小孩没有办法再穿小时候的鞋子。我们因为自己的改变,而需要去改变世界、改变自己。天地打开的时候,下了好大一场雪。奔跑的家伙们,在雪地上留下自己的一串脚印。——《大雪》  做足准备,等待变化  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那么这个人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优势在哪里。  在
期刊
在2014年清华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我曾经作为校友代表演讲,诚惶诚恐地花了两个星期准备那份发言稿。有了那么一次经历,当我上星期接到邀请在清华生命学院毕业典礼上作为校友发言时,第一反应当然是拒绝。拒绝“未遂”时,我就想这一次不要这么严肃。面对自家人,我打算即兴掏掏心窝子。但正如搞科学研究我们要做第一,不能做第二,没想到发言也不能做第二个。因为前面那个人已经把你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特别是你相知多年的
期刊
如果说,这场疫情对我们产生了某种正面影响,那可能就是,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家人”一词的意义。  在此之前,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家人”的优先级并不靠前。有时间有精力,我们更愿意分配给工作,或者有必要的交际。  然而,在这段突如其来的封闭中,家人的存在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出来——我们与之朝夕相伴,一天二十四小时地感受对方的生活习惯。这一方由家人构成的小小天地,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我们将自己的种种期待投射在
期刊
2020年是统编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后的第一次中考,“读书为要”是统编教材的重要理念,已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考卷中得到充分体现。  一是名著阅读试题所占试卷分值稳中有升,命题形式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一些考区由命制选择题、填空题,逐步改变到命制简答题、图表题,由单纯的识记走向理解、分析、鉴赏,名著的“阅读”定位越来越清晰。  二是基本考查点走向多样。考点在“人物、情节”,说明是关注名著本身,意在考查“读
期刊
看过李佳琦直播的人都知道,他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离开直播间几分钟。理由往往是:“我要去上一下厕所。”大家都很相信。本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直到李佳琦后来自己透露出真相:  “我可以憋尿4个小时,我只是找个借口去阳台上透口气。压力太大了,只能见缝插针地快速调节自己,让自己从高压的状态下慢慢解脱。”  原来,李佳琦风光无限的背后,也有无尽的辛酸。我们看到他在镜头前谈笑风生的样子,却看不到他在阳台上放空、调节
期刊
【编者按】2020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打破了家园的宁静与美好。为了守护家园与平安,白衣天使们不顾安危,与病疫战斗,他们是最美、最值得尊敬的逆行者。每一个普通人也都在牺牲小我,维护大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文艺界也有不少人通过创作表达心声,“声”援武汉,为祖国加油。  由宝石Gem团队创作的说唱歌曲《出征》,全曲节奏铿锵,朗朗上口,歌词振奋人心,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与豪情,让人们感受到了
期刊
郝有才一辈子没有什么露脸的事,也没有多少现眼的事。他是个极其普通的人,没有什么特点。要说特点,那就是他过日子特别仔细,爱打个小算盘。话说回来,一个人过日子仔细一点,爱打个小算盘,这碍着别人什么了?为什么有些人总爱拿他的一些小事当笑话说呢?  他是三分队的。三分队是舞台工作队。一分队是演员队,二分队是乐队。管箱的——大衣箱、二衣箱、旗包箱,梳头的,检场的……这都归三分队。郝有才没有坐过科、拜過师,是
期刊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败者的时刻。
期刊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相继降下帷幕。笔者搜集、分析了115个考区共126道作文题,发现今年中考作文命题“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显特色”,命题者都能遵照新版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本考区的命题历史沿革和着眼点,在特殊中孕育不凡,所命制的作文题更加鲜活、多元,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富有时代内涵,更加有利于考生尽情写出自己感受到的最有意义的人生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了解2020年中考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