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托·西尔维斯特:现代交谊舞祖师爷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n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的维克托·西尔维斯特80年前写的《现代交谊舞》一书,现已是世界现代交谊舞的经典。如今所谓的国标舞全都来源于此。最近他的孙子克里斯托弗·西尔维斯特撰文谈他祖父的经历和影响——
  近80年前我的祖父维克托·西尔维斯特写出了那部经典的《现代交谊舞》,立即被所有的交谊舞爱好者奉为金科玉律,很快地传遍全世界。它并不只是“流行一时”,而是在大半个世纪中始终统治着交谊舞,所以被称为“国标舞”,即国际标准舞。70年前他又创立了现代交谊舞交响乐团,它所演奏的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舞、勃鲁斯、伦巴等舞曲旋律优美,节奏清晰,极受群众喜爱,所灌唱片被卖疯了,家家户户都藏有维克托的唱片,数十年经久不衰。它们至今依旧是交谊舞培训班上最常用的舞曲。
  最近有消息说,现代交谊舞很可能成为奥林匹克的运动项目,新一代的年轻人将按照我祖父的经典著作规规矩矩地学习舞步。他要是还活着,该有多么高兴。我现在还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他在示范表演现代交谊舞,他一直是大众心目中的交谊舞之王。
  我还清楚地记得他是如何教我的妹妹塔拉跳舞的。塔拉的双脚就站在爷爷的脚背上,亦步亦趋地跟着他在房间里转。那时塔拉才三岁,仰望着六英尺多高身材挺拔的爷爷,她觉得爷爷高极了,帅极了。
  很可惜那时我没有让爷爷教我跳舞。我是1969年生的。小时候我迷恋于踢踏舞,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我就参加了好莱坞的音乐剧、流行乐和迪斯科演出。维克托爷爷没有完全反对我这样做,不过他总觉得我跳的舞很不优美,哪有这样不三不四地跳舞的。其实那时我跟妹妹并不懂得爷爷如何伟大和闻名。直到他死后我们才领会到我们曾有过这样一个伟大的爷爷。
  维克托·两尔维斯特现代交谊舞交响乐团是在1935年成立的。这个乐队从1935年一直演出到1998年,长达65年之久。爷爷指挥到1971年退休,然后由我的父亲小维克托·西尔维斯特接过指挥棒。他们两人所录的舞曲唱片一共销售了7500万张。整整两代人在电视上看到爷爷优雅高贵的舞姿和神采飞扬的指挥,都把他视为理想男性的典范。他在指挥时总是穿着深蓝色夜礼服,配着白领结,衣着完美无缺,高昂而挺拔地站在指挥台上,举起指挥棒,然后轻轻地说“慢、慢、快、快、慢”几个字,紧接着指挥棒有力地向下一挥,乐曲就开始了。
  我出生后我的爷爷和父亲都希望我能有朝一日接过上两代的指挥棒,继承他们光辉的事业。他们甚至也将我取名为维克托。可惜到了我成年的时候,娱乐业已经有了十分巨大的变化,而我的兴趣已经转向了新闻业。
  可是我毕竟跟祖父母在一起生活了多年,特别是我父母离婚之后我就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每年暑假我总是跟他们去法国南方度假。所以我对爷爷还是相当了解的。
  我的维克托爷爷在政治上很保守。他重视体育锻炼,爱日光浴,他早就注意到节制饮食的重要性了,因此他的身材始终保持得很好。
  我爷爷的历史是很奇特的。他出生于布尔战争年代(1899—1902年英国人在当时英国殖民地南非与荷兰移民布尔人发生的战争。一一译者),在英国人从布尔人手中夺回重镇马非金那一天他诞生了(即1900年5月17日。——译者),那时英国全国狂欢庆祝,所以爷爷的父亲将他取名为“维克托”(英文“胜利”之意。——译者)。爷爷14岁的时候就凭着高大的身材伪造年龄而参了军。他在比利时和法国服了两年役,背上挨了一个弹片,才被发现他的真实年龄。
  战后他有一次跟着一个表兄参加了一个茶舞会。组织者看中了他的仪表,就请他到皇家大饭店专门陪名门淑女跳舞。开始他的父亲很不赞成他做“舞男”,直到爷爷在1 922年取得了世界交谊舞冠军之后他才改变了看法。
  这时候爷爷遇到了她未来的妻子桃乐西·纽顿。桃乐西刚赢得了《每日镜报》的选美冠军。她跟爷爷一见倾心,不久就成了爷爷的固定舞伴。1927年爷爷因胸膜炎休养,趁这段空闲时间写出了舞蹈上最大的名著《现代交谊舞》。此书一出,畅销全球,不断地再版,直至今日仍在再版。
  在《现代交谊舞》畅销的鼓舞下,爷爷乘胜前进,建立起现代交谊舞交响乐团,亲自担任指挥。在二次大战中,后来任南非总统的黑人领袖的曼德拉尚在大学里念书。他在自传里写他是怎么学交谊舞的:“在学校的饭厅里有一架破旧的唱机。我们就随着唱片里的音乐练习狐步和华尔兹。前进、后退、左转、右转……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我们最崇拜的偶像是维克托·西尔维斯特——世界交谊舞的冠军。”
  20,年后,曼德拉和他的一些战友被南非的白人种族主义者关在罗本岛的监狱里的时候,他们还在里面练习跳舞,甚至还举行交谊舞比赛。当然,监狱里可没有女伴。
  1948年爷爷创建了“电视交谊舞俱乐部”这档节目,它对推广现代交谊舞起了巨大的作用。节日里有现代交谊舞示范表演,并组织交谊舞比赛。英国的许多名人都积极参加这风靡一时的活动。
  世界顶级的俄国芭蕾舞女演员巴甫洛娃(1881—1931)很羡慕我祖母桃乐西的身材和舞姿,说她是天生的舞蹈家。很遗憾的是,桃乐西在不到5n岁时左腿上生了癌,不得不把腿锯掉。从此她只能看着祖父跳了。当年世界上最出名的女人如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摩纳哥王妃格蕾丝都爱跟爷爷跳舞。
  爷爷和奶奶都很喜欢游泳,奶奶失去一条腿以后就不能陪爷爷游了。爷爷尤其爱戴着呼吸管在海中潜游,它的运动量很大,是对运动员体力的挑战。很不幸,1978年爷爷在法国南部旅游胜地里维埃拉潜游的时候,突然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而去世。那天奶奶是站在饭店的阳台上看着爷爷一步一步走向大海深处的。平时爷爷从来不对奶奶说“别了”,他总是说“回头见”,可是这一次他却说“别了,亲爱的”,就这样他们永别了。
  编译自《星期日泰晤士报》
其他文献
我女儿妞妞是80年代生人,我们这一辈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特别不理智的一茬人,也难怪,自己当年被耽误了,没有文化,急得。所以我们给孩子的玩具往往赋予教育意义,孩子特别不喜欢,或者是孩子刚刚露出喜欢的神色,父母便升级加码,使小小的喜欢被那大大的“意义”起跑。  妞妞3岁半以后,我给她的玩具是一架用国指标买的日本产电子琴。我自己没有乐意细胞,五音不全,简谱也搞不太明白,只有顽强的意志,每天拿把尺坐在她旁
期刊
一晃,女儿快16岁了。想想她的成长,最让我感慨的,莫过于网络游戏了。  女儿不是那种用功学习的先进生,总靠临时把佛脚混个不错的成绩,教过她的老师都夸她聪明,而聪明的孩子不安分,在这点上,我有点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就让她中了网络游戏的毒。  青春期的叛逆,部要有个出口啊。小学六年级,女儿开始闹着不上学,要自己在家自学。动用了老师、新人一大堆,才让她又背起书包上学校。  上了初中,不爱运动,又不爱交游的
期刊
[家长版]  中产阶级兴起后,根据杜布莱的说法,人们是这样花钱的:“他们投资买较大的房子,有额外的房间可使自己不受干扰,他们还投资为自己和家人画像,投资在孩子的教育和服装上。多余的钱使他们能够把孩子当作炫耀性消费的对象。”  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  在服装、快餐饮食、娱乐方式、价值观、消费神话、各利憧憬等等方面,成年人和孩童的
期刊
前两天,有位朋友告诉我他的一个发现。他的办公室里有个从河南来的女孩子,硕士,在上海工作已经六七年了,有了上海户籍,买了房子,是名副其实的新上海人。但她最近在努力地学习上海话,这让他觉得有些奇怪。现在在上海单位的办公室里,日常通用的已经是普通话,新进单位的上海小青年不说,就是像他这样的将近退休年纪的某级领导,也迁就地用洋泾浜国语与人交谈。有笑话说,在高级办公楼里,除了勤杂工可能操上海话,其余的都说普
期刊
如果昨天晚上不是泡了个通宵,如果此刻“彩虹坊”里放的不是哼哼唧唧的爵士乐,如果不是正巧挑了张整个儿罩在阳光下的靠窗的长沙发,萧可应该没有理由打出那么夸张的一个哈欠。  何况,说到天大去,总归也只是一个哈欠。打便打了,对面的那位——哦,EMAIL里自称叫孤云的小姐,有必要为了一个哈欠就哭成那样吗? “我就晓得,没有人会拿我当回事,”孤云一边哭一边咬牙:“不说了,白白浪费您的休息时间……”  采访机
期刊
我在那里住了整整7年。骑自行车的7年。  回想起1991年9月1日,市文化局调配分给我的这套二居室终于踩到了我脚下,我首先记住的是现成的电话线和长长的金鱼缸。我退掉已经渐渐喘不过气来的瞿溪路7层楼,换来了这块前后有葱绿树丛的平地。第一次看房时,我就被桃红柳绿的小区环境吸引了。这排靠近双峰路,面向天钥桥路八万人体育场的老式公房,虽然还是1980年的“宝钢式”——底楼竟无天井!但地段极佳。房后面就是宛
期刊
“扁舟一叶趁微风,行到珠溪曲曲通。”当你来到上海水乡朱家角,漫步在小巷古弄的石板路上,看到的尽是一幢幢保留完整的古宅时,就仿佛在翻动一页历史。你能听到略显喧嚣的静谧中的古镇的呐喊,传递着悠远的历史足音,以及从历史深处幽幽散发出的淳厚、凝重而又婉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韵。当你随意踩动一块石头,就仿佛会触动一个朝代。你定能清晰地触摸到历史在千年之后遗落的繁华风味和徽浙苏商人聚会时残留的记忆碎片。  朱家
期刊
3月5日,三代入趣游西郊动物园触景生趣,摄下此照,颇有趣感,  野趣:虬曲的树干树枝,放肆地在空中散花,但又恰到好处般地映入眼帘,充满大自然生态魅力,清澈河水,静止般地躺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原始生态,小河两侧野山石堤岸又把古朴的想象力引向广阔的山野和悠悠的过去。  情趣:平静的河面,清澈似镜,本就柔情般地沁人心脾,河中倒映着虬曲树干树枝组成的抽象情调画,细细品味,似有一片鱼网在水中嬉耍,犹如画家饱
期刊
对于哥德堡人来讲,历史终将记住2005年10月2日。就像他们认定历史不会忘记1745年跟这座城市有关的那场灾难一样。当时,一艘以这座城市的名字命名的古帆船,从中国运载大量茶叶瓷器,历经千辛万苦眼看就要回到祖国时,却在距离哥德堡港900米处的海域触礁沉没。但是,这艘承载着历史荣耀的古帆船,虽然沉睡于大海之间,从此却成了哥德堡的精神,尤其是那些在十几年的航行中,不畏艰险战风斗浪最后殉难大海的水手们,早
期刊
我不是韩居谜,也不是韩星“粉丝”,当掀起男女老幼人人争看《大长今》的风潮时,我还是没男那耐心跟风似地去看《大长今》。虽然游历过韩国,我也并没觉得特别好玩。  全然不是哈韩族的我却不知怎的阴差阳错,新居落户到韩漂族的群居氛围。据说韩国人喜结帮而居,我们这江南水乡民居式的四期住宅,韩国人占了一半以上,我的下层下层下下层都是韩国人家。但我仅和我下层的韩国主妇搭腔过。那是我装修时,把颇具异国风格的她家当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