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珠溪 美在瑚街港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pho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扁舟一叶趁微风,行到珠溪曲曲通。”当你来到上海水乡朱家角,漫步在小巷古弄的石板路上,看到的尽是一幢幢保留完整的古宅时,就仿佛在翻动一页历史。你能听到略显喧嚣的静谧中的古镇的呐喊,传递着悠远的历史足音,以及从历史深处幽幽散发出的淳厚、凝重而又婉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韵。当你随意踩动一块石头,就仿佛会触动一个朝代。你定能清晰地触摸到历史在千年之后遗落的繁华风味和徽浙苏商人聚会时残留的记忆碎片。
  朱家角在历史上先后有过许多旧称:珠街阁、珠里、珠溪、角里——我最钟情的是珠溪这一名称;它鲜活的体现了“溪边富有灵气的明珠”特征。珠溪的梦似乎已完全被“江南水乡”、“千年古镇”所占据,但我却始终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前世,应该是珠溪野外生长的一棵草或者一棵树,用自己的脊梁托起珠溪的一瓦一屋,一溪一流。所以,我对安静而自然的每一个老宅一直怀有深厚的莫名亲近的感觉。正是如此,容易被珠溪之梦忽略的瑚街港也因为我的淳朴和固执,以及阳光般的心情而充满了灵感、诗意。
  瑚街港是漕港河的一条支流,蜿蜒流淌,直至镇西市梢,据老一辈人说,这儿是朱家角的发祥地,素有“先有瑚街港,再有北大街”之说,瑚街港由一条港分隔成南北两部分,港南称为敦仁里(瑚街港上塘),后改称东湖街;港北称福星里(瑚街港下塘),后称为西湖街。瑚街港因处于珠溪的西市,来到朱家角在欣赏了“小桥流水人家”得到满足后,少有人愿意再花时间到瑚街港去看看,其实瑚街港很值得去看一看。
  
  [席氏厅堂砖雕的眼神]
  
  位于瑚街港港南的东湖街,解放前商业盛极一时,直到抗日战争前夕,街上尚有高万泰南货店、蔡复兴酒店、豆腐干作坊、典当等商铺。其中毕银林酒店颇具声名,专门招待富有的顾客。后商业北移,东湖街才逐渐衰落。东湖街值得留恋,不单是它曾有过繁华的商业,更在于它留有镇上最古老的老宅席氏厅堂。
  席氏厅堂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如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在江南,在上海,能保留如此长年代的老宅实属罕见。正墙门面对瑚街港,向后一直延伸到祥凝浜路延伸段,前后共有五厅堂,目前只留存前厅及两个天井。头座厅堂高大宽畅,系席氏家族婚丧喜事的场所,头厅仪门上方中央有“乐且有仪”四字砖雕,两边雕有龙凤走兽,二道仪门和围墙上有精细砖雕,栩栩如生,犹如进入艺术殿堂。只因年代久远,又少精心维修,日显破败。经向陪同的同志打听,当地政府几次想收回产权,重新装扮,只因里面住有“七十二家房客”,安置这些或愿或不愿挪窝的老乡,实在是件难事,所以一直未能落实维修宏愿。
  我徜徉在老街的巷弄里,穿梭于老屋与老屋之间,一路可见长有青苔的石板和斑驳掉渣的老墙体,让人觉得如人时空隧道,点点飞尘逆着金色的光线,在暗色的背景中轻舞飘落。使人不禁由衷地希望能留住历史辉煌的那一美妙瞬间。
  然而,我们毕竟只是席氏厅堂的一个过客。我隐约看到厅堂砖雕上一双双满怀希望的眼睛,还感觉到居住在老屋里的老人,有些过于深长的日光里饱含着难以言说的往事。站在厅堂前,我忽然想问问厅堂砖雕的眼神是什么?居住在厅堂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眼神又是什么?是焦急盼望、默默苦守,还是要像近在咫尺的北大街,每天在人群穿梭中感受繁荣,感受时尚的诱惑。此时,我只记得《珠里小志》里有一首名为《珠里漫兴》的小诗:“生怜好景年年在,叵测愁怀事事非,一种烟波吟不尽,羡它渔子绿蓑衣。”当年活跃在珠溪街头的徽、浙、苏商吞吐山河,富可敌国的气势,已经败落而不可追,而他们人生中用来避乱养逸、休憩歇息的后花园,却在他们的历史中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我仍弄不明白,当年的繁荣和现今的平静,哪一种更有可能穿透时空的力量?
  
  [大清邮局的写照]
  
  瑚街港北岸的西湖街,东接漕河街,西至市梢接秀桥,往年曾因有公大、合兴米行,徐家染坊和民信局而繁荣,更因有清代邮政所而自豪。总觉得瑚街港的真实应该是在摒退了摄影爱好者之后,在人去声静之时,西瑚街港应该是淡定闲出的老街,是每一个沉静的夜晚都能倾听到历史回音的老街,是以天籁之声为背景音的自然的老街,感悟老街,需要还老街一个真实的写照。而对于我,生平养乎于这条老街的本土人,这个写照发生的时间是在春天,而不是在已经浪费了摄影爱好者许多胶卷及画家墨彩的秋天。
  当我们走完漕河街,不知不觉进入西湖街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仿西式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楼房面街,坐南朝北,前临老街,后有河流。后门外条石悬空筑有拾级小码头。这座楼房由清代武举人徐福如出资建造,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建成后,即将设于西湖街102号的大清朱家角代办分局(邮寄代办所)迁入,办理函件、包裹、汇兑、邮政等业务。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3月18日,朱家角正式成立朱家角分局,直属上海邮政局管理。
  经历了100多年风雨历程,“大清朱家角邮局”的历史地位终于由专家予以重新勘定。作为民信局,它至今已有128年历史,作为朱家角代办分局(邮寄代办所)至今也已有100余年历史,而作为大清朱家角邮局,至今也有了90多年的历史。据《上海邮电志》记载,两湖街上的102号、34号、39号、35号等多处都曾设过民信局、邮政局,沉积着丰富的邮政历史,而现今,位于西湖街35号的大清邮局旧址,则成为上海郊区唯一留存的清代邮政所。
  沿着石板街走去,一座座老式建筑似乎已有许久没有改动,透过雕花的小木窗,房子都不大,地上也不很干净,只见到老人膝边的小女孩正在聚精会神地盯着荧屏看节日,家里的布置也显得不太干净,但这些丝毫不能掩饰其房屋与门窗的光华,窗棂上一幅幅精美玲珑的雕刻生动自然。每扇窗户似乎都透着唐诗宋词的意境,人物造型简洁灵动。走过自家的老屋,自父母过世后一直无人居住,关键是现代生活的节奏与老屋的结构似乎仍有不合拍的接缝,这个接缝我想短时期还很难愈合。随着老镇改造的逐步深入,随着“让古镇人民享受现代文明”口号的逐步实施,老屋老宅必将重新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在这石板青溜的老街上,在黑瓦灰墙的老屋里,屋后的小河运载着时间和年代,和老街上已居住不多的老人们交融在一起。他们世代居住的这个地方,也许和这里的小河、老屋一样,朴素而灵秀,好像那隐藏在记忆深处的典籍,散发出古朴的韵味。
  当我们沿着瑚街港行走在上塘下塘的石板路上,回首往事,那些被风雨侵蚀的痕迹,那些还能读出叹息之后的惆怅,那些花朵般鲜艳灿烂的日子及生活中默默忙碌着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流转,在沉默的岁月里,如同一个秘密的约定,述说着生生不息的道理。
  春的瑚街港似乎因为缺失了往日繁华的店铺而显得有点萧条,我们也只是行色匆匆地略窥了她春日的姿色,而至于往日的繁华和鼎沸的人潮也只能美在想象中了。但是在这春的早晨,当整条老街都笼罩在薄薄的雾气里,影影绰绰、朦朦胧胧,我们的思绪也像这雾气升腾起来。我始终觉得,瑚街港应该属于古朴珠溪的一部分,同样拥有岁月之魂,它的美不仅仅在于白墙黛瓦的老宅、老屋和依水傍街的静美街姿,更在于沉淀在这几百年深远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背景里。
其他文献
具有一定生活品位、思想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年轻人被称作小资。那群退休了的人,他们依据自己的品位和学识,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该称为老资呢?  老石名叫石梁平,见面时,他就让我这么称呼。  老石是个忙人,年青时,在日本留过学,满载一肚子大和文化回来;从事旅游行业工作时,在东南亚呆过一段时间,也是风风火火。现在虽然退休已有好些年头,但一点也不闲着,花梨、沉香、瓷器、黎锦,手头上都有把玩。他参加
期刊
作为一种时尚运动和休闲方式,现代马术以其独有的魅力,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内高端人士的青睐,并日渐成为社会精英名流交往娱乐、强身健体以及旅游度假的首选。  马术在欧洲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今人们所说的“马术”,大抵是指这种源于西方的欧式国际马术。既包括盛装舞步、超越障碍等奥运会比赛项目,也包括马术训练、马术旅游、马术表演等。在这里,我们把它统称为“现代马术”。  马术比赛:从战争到和平的历史演变  
期刊
在海南岛的西北部、滨临北部湾东岸,有一座人口超过100万的美丽城市——儋州市,与海口、三亚市一起呈三角形鼎立在海南岛上。在古代文献中此处标为“儋耳”,现在考证它的来历,仍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古籍中多处记载“离耳国”、“雕题国”、“北胸国”的名字,如《海内南经》记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胸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日相虑。”,《大荒北经》中又记:“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
期刊
5年前,我为《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一书做访谈,采访了一批60年代出生的导演,搬着小板凳,看场院里放映露天电影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每一次的期待和不安的等待,对风中微微晃动的白色幕布充满幻想和渴望,以及往返途中的结伴而行、第二天在幼儿园里的炫耀……童年,似乎没有比这个再美好、再奢侈的玩乐过程了。  当年的玩,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是个很广泛的概念。玩,不一定是指有多好玩的玩具,在物质贫乏的时代,孩子们很多时候
期刊
我女儿妞妞是80年代生人,我们这一辈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特别不理智的一茬人,也难怪,自己当年被耽误了,没有文化,急得。所以我们给孩子的玩具往往赋予教育意义,孩子特别不喜欢,或者是孩子刚刚露出喜欢的神色,父母便升级加码,使小小的喜欢被那大大的“意义”起跑。  妞妞3岁半以后,我给她的玩具是一架用国指标买的日本产电子琴。我自己没有乐意细胞,五音不全,简谱也搞不太明白,只有顽强的意志,每天拿把尺坐在她旁
期刊
一晃,女儿快16岁了。想想她的成长,最让我感慨的,莫过于网络游戏了。  女儿不是那种用功学习的先进生,总靠临时把佛脚混个不错的成绩,教过她的老师都夸她聪明,而聪明的孩子不安分,在这点上,我有点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就让她中了网络游戏的毒。  青春期的叛逆,部要有个出口啊。小学六年级,女儿开始闹着不上学,要自己在家自学。动用了老师、新人一大堆,才让她又背起书包上学校。  上了初中,不爱运动,又不爱交游的
期刊
[家长版]  中产阶级兴起后,根据杜布莱的说法,人们是这样花钱的:“他们投资买较大的房子,有额外的房间可使自己不受干扰,他们还投资为自己和家人画像,投资在孩子的教育和服装上。多余的钱使他们能够把孩子当作炫耀性消费的对象。”  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  在服装、快餐饮食、娱乐方式、价值观、消费神话、各利憧憬等等方面,成年人和孩童的
期刊
前两天,有位朋友告诉我他的一个发现。他的办公室里有个从河南来的女孩子,硕士,在上海工作已经六七年了,有了上海户籍,买了房子,是名副其实的新上海人。但她最近在努力地学习上海话,这让他觉得有些奇怪。现在在上海单位的办公室里,日常通用的已经是普通话,新进单位的上海小青年不说,就是像他这样的将近退休年纪的某级领导,也迁就地用洋泾浜国语与人交谈。有笑话说,在高级办公楼里,除了勤杂工可能操上海话,其余的都说普
期刊
如果昨天晚上不是泡了个通宵,如果此刻“彩虹坊”里放的不是哼哼唧唧的爵士乐,如果不是正巧挑了张整个儿罩在阳光下的靠窗的长沙发,萧可应该没有理由打出那么夸张的一个哈欠。  何况,说到天大去,总归也只是一个哈欠。打便打了,对面的那位——哦,EMAIL里自称叫孤云的小姐,有必要为了一个哈欠就哭成那样吗? “我就晓得,没有人会拿我当回事,”孤云一边哭一边咬牙:“不说了,白白浪费您的休息时间……”  采访机
期刊
我在那里住了整整7年。骑自行车的7年。  回想起1991年9月1日,市文化局调配分给我的这套二居室终于踩到了我脚下,我首先记住的是现成的电话线和长长的金鱼缸。我退掉已经渐渐喘不过气来的瞿溪路7层楼,换来了这块前后有葱绿树丛的平地。第一次看房时,我就被桃红柳绿的小区环境吸引了。这排靠近双峰路,面向天钥桥路八万人体育场的老式公房,虽然还是1980年的“宝钢式”——底楼竟无天井!但地段极佳。房后面就是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