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对手:茶的逆袭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全世界都喝上了咖啡的时候,中国的茶也没闲着。茶在日本、英国的走红,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的“反向征服”过程,中国文化不是一种强势的侵略性文化,但这种文化中凭借着软性的力量,同样润浸和改变着西方咖啡世界里人们的生活方式。
  把植物的叶子拿来吃,就是菜,而煮或泡起来喝水,就是茶。饮茶这种古老的习惯,并不是中国所独有。但是,与咖啡一样,只有与文化结合在一起之后,茶叶才会有真正的传播。中国是文化大国,最主要的原因是, 我们有着悠久而详细的文字记载历史的传统。所以,最终,中国成为“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
  唐代的陆羽(733—804)是一个关键人物。和唐朝的很多读书人一样,他喜欢写诗,但是, 他更大的兴趣是喝茶,并且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和一般文人只品茶不同, 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他长期进行调查研究, 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实在难得。但更重要的是,他奠定了茶的地位:在《茶经》之前, 中国还没有把汉字“茶”和那种可以饮用的树叶联系起来,更经常用的是“荼”。陆羽之后,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这才固定了“茶叶” 这种搭配。如今我们普遍说茶文化起源于唐代, 这个说法也没错。
  01
  出走到日本
  在日本,茶道已经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生活方式,日本的茶道,甚至传回了中国,在一些城市里,还有讲授日本茶道的沙龙。但是,和很多事物一样,日本原先根本没有茶树,也没有饮茶的习惯,日本人是从中国学到喝茶的。
  唐代,日本掀起了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大批日本使节、僧侣扬帆渡海,前来中国学习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饮茶的方法和茶树的种籽也就传到了日本。崇尚唐朝文化的嵯峨天皇(810 年— 824 年,年号弘仁)就非常喜好饮茶,他不仅下令种植茶树,而且还像唐朝士人那样品茶作诗, 抒发雅兴,留下了“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的诗句。当时日本人饮茶的方式,也与陆羽在《茶经》中所介绍的一样,即先将茶叶加工成茶饼进行保存,喝茶时将茶饼碾成粉末,放入沸水中烹煮,而且往往要加入盐等调味品。所以诗中有“捣香茗”之句。在嵯峨天皇的大力推动下,日本贵族中出现了模仿中国人品茶的风潮, 后人称其为“弘仁茶风”。
  嵯峨天皇去世后,饮茶之风就在日本急剧衰退了。300 多年后,一个名叫荣西的日本僧人来到宋朝统治下的中国。此时的中国,不仅
  饮茶之风已经广泛普及,而且饮茶的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不再将茶叶放在水中直接烹煮,而是采用“点茶”的方法,即先把茶叶末放于茶碗中,然后注入沸水,再用茶匙搅拌。此外,社会上还流行品评茶叶质量及烹茶技艺的娱乐活动,称为“斗茶”。在这样的背景下,荣西于1168 年、1187 年两次渡海入华, 到过明州(今浙江宁波)、杭州、天台山等地。荣西离开中国时,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在好几个地方。荣西晚年还用汉文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其中许多内容引自宋朝的《太平御览》。《吃茶养生记》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荣西在书中将茶叶称为“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并且介绍了宋朝的蒸青抹茶制作方法和饮茶方法。
  许多学者认为,现代日本茶道中所用的抹茶, 最初就是由荣西从中国引入的。在荣西等人的大力推动下,饮茶之风在日本的僧人及贵族中再度兴起,并且不断向社会下层扩散。中国的茶、饮茶方式、斗茶风气、茶具等传入日本后,逐渐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到了16 世纪,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文化——茶道。茶道追求“和、敬、清、寂”的精神境界,数百年来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象征。
  不管是抹茶还是茶道,都是日本对中华文化吸收和再创造的结果,日本人把茶与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结合了起来,而且精益求精,这是值得中国人学习的。
  02
  英国人爱上茶,一种反向征服
  欧洲人是在16 世纪开始获知茶叶的,但最初向欧洲介绍茶叶的并不是那些初到中国沿海的葡萄牙人,而是一位名叫拉木学的意大利学者,尽管他本人并没有见过茶叶。拉木学在1559 年出版的一部书中写道,根据一个波斯人的说法,中国出产一种被称为茶的植物,用水烹煮,可治多种疾病。而最早将茶叶输入欧洲的则是荷兰人, 时间大约在1610 年。茶叶引入荷兰后,饮茶随之而起。荷兰是欧洲最早开始出现饮茶之风的国家。到了17 世纪中期,饮茶在荷兰已经比较流行了。
  17 世纪的中国南海,是西方各国垂涎的地方。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开始,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英国,都对这里存有野心。后来居上的英国, 更看重的是生意。东印度公司的船长们,最大的梦想是和中国做生意,但一个迅速衰败的明朝和后起的清朝,都对这种事兴趣不大。这几个国家在东南亚角力两三百年,英国人最后逐渐占了上风,并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原本在这一区域势力更大的中国,日渐被边缘化了。
  16 世纪末17 世纪初,英国人通过翻译其他欧洲人的著作而开始认识茶叶。1615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驻日本的一位职员,写信给澳门的一位同事,请他代购“一罐上等好茶”。这可能是最早提到茶叶的英国人。17 世纪中期,茶叶已通过各种途径输入英国。1657 年,英国伦敦的一家咖啡店打出这样的招牌:在英国,由于茶叶“非常稀罕,十分珍贵,每磅售价高达6—10 英镑, 所以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高贵奢华的象征,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从现在起,本店首次向公众出售茶叶及茶叶饮品”,“价格仅为每磅16— 50 先令”。这块招牌还说,中国茶叶“有益健康, 老少咸宜”,并且列出了茶叶的10 多项功效。正因为如此,伦敦的一家咖啡馆于1658 年9 月30 日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时,强调茶叶是“所有医生推崇的美妙饮料”。这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则登在报纸上的茶叶广告。
  在英国,茶叶最初是在咖啡店中出售的。1717 年,第一家专门的茶馆在伦敦诞生,名为“金色里昂”。与兼售茶叶的咖啡馆不同的是,“金色里昂”同时招待男女客人。一位作家曾这样写道: 这家茶馆“淑女云集,细细品尝小杯中的美妙饮料”。此后,类似的茶馆纷纷出现,吸引了更多的男女。1722 年,一个英国人赞誉说:“在我国引入的所有食品或药品中,茶叶是最令人愉悦、最安全的植物。”   18 世纪前期,茶叶已由奢侈品转变为大众饮品,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饮茶成了英国人的日常习惯,英国因此而成为“饮茶王国”。19 世纪中期,饮用下午茶的风尚在英国蔓延,最终发展成英国人生活习俗与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不过, 由于自然及文化的原因,英国人更偏爱经过发酵的红茶。他们还喜欢在茶中添加糖和牛奶,从而调制出别具英伦风味的茶饮。
  法国人对咖啡的热情,演变成典型的法国现代性,热情、激烈、论辩、革命……而更爱饮茶的英国人,则更温和、安静、保守,最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英伦风。与茶在英国走红的趋势相伴随的是,茶的原产地中国,国力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最终到1840 年,被迫打开国门。因此, 茶在英国的走红,可以看做是一种文化的“反向征服”过程,中国文化,不是一种强势的侵略性文化,但是,这种文化中也有软性的力量,可以悄悄改变对方的生活方式。
  03美国独立战争,中国茶叶躺枪
  喝茶也并不必然温和,茶在美国的历史就说明了这一点。英国人是从17 世纪开始大规模移居
  北美洲的。到了18 世纪前半期,形成了13 个英属殖民地。来自英国的移民,不仅带来了母国的饮茶习惯,而且开始经营茶叶贸易。由于茶叶逐渐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日用消费品,英国政府因此将茶叶视为重要的税源。1767 年,英国议会通过《汤姆逊税法》,决定在北美各港口对众多从外国进口的货物进行征税,其中包括茶叶。该税法引起了北美殖民地居民的激烈反抗。1770 年, 英国议会被迫废除《汤姆逊税法》,但保留对进口茶叶征税。结果导致茶叶走私的猖獗,大量茶叶从荷兰被偷运到北美殖民地。
  1772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库存的茶叶大量积压。为了挽救东印度公司, 英国议会于1773 年通过了《茶叶法》,允许东印度公司不通过中间商,直接向北美销售茶叶, 并对每磅茶叶仅征收3 便士的进口税。《茶叶法》出台的目的,是要降低茶叶在北美市场的销售价格,从而击败来自荷兰的茶叶。按理说,《茶叶法》可以使北美殖民地人民享受到更加便宜的茶叶。但北美殖民地人民却担心,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垄断茶叶销售为开端,进而逐步垄断其他商品在北美的销售;更加重要的是,英国议会通过诱使殖民地人民接受《茶叶法》,进而接受英国议会对殖民地的立法权和征税权。
  这样,《茶叶法》引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纽约、费城等地民众建立起“自由之子社”之类的组织,以抵制从英国进口的茶叶。这些组织还宣布:任何参与或协助运输、销售东印度公司茶叶的人都是“自由的敌人”。波士顿等地的妇女则宣誓,坚决拒绝饮用茶叶。各地严禁茶叶,人们即使是想购买一点茶用作药物,也需要得到“自由之子社”的批准。根据保存下来的一份档案,一位妇女“由于年迈体弱”而获准“购买1 磅武夷茶”。当时纽约的一个商人甚至写道: “人们宁愿购买毒药,也不愿购买茶叶。”无辜的中国茶叶,不幸躺枪,简直成了英国政府的替罪羊。
  1773 年12 月16 日夜,一群波士顿居民化装成印第安人,登上三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 将船上所载茶叶全部倾入海中,使波士顿港成了“茶海”。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其他城市的民众纷纷仿效波士顿的做法,或拒绝东印度公司的运茶船上岸,或焚毁船上的茶叶, 从而将反英斗争推向新的高潮。波士顿倾茶事件, 点燃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1775 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04
  茶叶的政治经济学:一种反思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主要商品是丝绸、瓷器和茶叶。有相当多的证据证明,茶马古道有着悠久的历史。
  茶马古道有三条,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 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第二条是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陕西人开辟的。《明太祖实录》“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
  第三条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但是,所有的茶马古道,中国的影响力都到边界为止,这种以物易物的形式,主要是用茶叶换取游牧政权的马匹,称不上是有规模的贸易。
  近年,历史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宋朝,种种迹象表明,宋代在商业和市民社会方面,达到了汉唐盛世所没有的高度。两宋时期,中国的茶叶贸易也最为兴盛,除了陆地向西的茶马古道外,更可以通过海上直接运到东南亚、西非与北非。泉州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从宋代开始,茶叶大量外销,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宋代, 中国的茶叶就远销到58 个国家。
  但是,中国古代的外贸,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体现皇恩浩荡,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舰队,带去了丝绸,瓷器和茶叶,但是却没有形成像英国东印度公司这样政府和民间结合的贸易公司,只是为了送去大明皇帝的温暖。这样的外贸是不能持久的,而到了明末,随着国门渐闭,贸易的控制权就逐渐落到了势力已经抵达东南亚的欧洲国家手中。
其他文献
公元1127 年,北宋东京开封沦陷。在兵力绝对占优的情况下,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宋在家门口兵败,两任皇帝被抓走,将中原大片肥沃的土地拱手让给了金人,史称靖康之变。  虽然说赵家人把土地让给了金人,但是金人自己也知道,他们想要凭借自己400 来万的人口统治接近1 亿人口的大宋,这基本上很难,因为大宋臣民一旦造起反来,凭借他们的人口基数, 这是个很不好收拾的场面(直到500 年后满清入关,他们还在思考
期刊
1480 年,一群欧洲人在埃塞俄比亚, 首次见识到了咖啡,并将其写入游记中。伴随着欧洲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咖啡这种神奇饮品的全球传播之旅就此进入了新阶段。  特别是在法国人接受了咖啡之后,咖啡成为了一种神话。1686 年,由一位意大利人所开的普罗科普咖啡馆开张,330 年过后的今天,它还在巴黎的圣日耳曼区营业。这家咖啡馆的店面既没有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扩大成随处可见的全国连锁店,它看起
期刊
“公共性”仍然是基布兹最主要的特征。基布兹仍然有生命力,它为人类提供了另一种关于农村的可能性。人们有着联合的愿望,有着抱团取暖的愿望,也有着交流的愿望。  农村的另一种可能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多年以来一直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今年夏天他到访北京,掀起了一股奥兹旋风。尤其是他的《乡村生活图景》,给正在转型期的中国乡村以很大的启示。  奥兹描绘的乡村,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农村。奥兹所写的是“基
期刊
权力掮客从投资官僚获得财富,同时又因为依附官僚而获得保护和成功。官僚也借助于这一权力掮客角色,使自己得以跻身官僚集团,得以晋升,得以将“贵”变现为实实在在的“富”。  元末明初有富翁沈万三,资产宏富,富可敌国。传说,明太祖筑南京,沈万三自请筑东南,明太祖自筑西北,西北未筑完,东南已竣工。据《明史·马皇后传》记载——  吴兴富民沈秀,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之军,此乱民也,宜诛
期刊
宋代对官吏贪赃行为零容忍,惩防并举,而且严以执行法令, 使得宋代中央财政很长一段时期颇为宽裕,从而就有可能用一部分经费来提高那些奉公守法、清白为官的官吏们的薪水待遇,并出台一些惠民政策。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了300 多年的赵宋王朝,将官员贪赃列为最不能容忍的行为, 宋代在处理官员贪赃这一吏治痼疾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翻查史料,宋朝皇帝都严厉处治贪赃官吏。如宋太宗时的近臣詹事丞徐选,因为贪污公款,
期刊
蓝天白云和阳光灿烂,是高原上的最大特产。两山之间宽宽的台地上,一排排整齐规则的藏式小院,有如僧人的百衲衣那般编排得精致有序,镶嵌在美丽的高原上。俄夺一家就住在其中的一个小院里。  俄夺看上去是一位极憨厚老实的农民。第一眼看到他时,他傻傻地笑着,上身着藏装,下身穿牛仔裤,典型的汉藏合一衣着,衬托出一张朴实的脸。虽然高原的阳光将他的脸早已晕染成古铜色,但一眼看上去,仍然能够发现汉族人的特点——那种只能
期刊
晋祠的名气不仅仅缘于晋祠本身,它背后承载着极其厚重的历史,让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2000多年前那场意义非凡的“三家分晋”。“三家分晋”,乃周王朝分崩离析的标志性事件。中国早期的历史事件中,“三家分晋”无疑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个,它直接改变了其后中国历史的走向。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 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有一个著名的祠堂——晋祠。抚去历史烟云,远离金戈铁马,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今天,作为一个
期刊
被誉为中国“先王之乐”的“六小舞”, 8 月底在山东曲阜举行了全球复原首演。尽管并未引起很大的社会关注, 但作为中国雅乐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其复原中国传统乐教文化的意义自是不言而喻。  《礼记》曰:“ 乐由天作, 礼以地制。” 中国雅乐兴起于西周宫廷,主要用于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黄帝时期的《云门》、唐尧时期的《大章》、虞舜时期的《大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镬》、周武王时期的
期刊
各种各样的政见在咖啡馆中酝酿、产生并发酵, 当人们变得日益固执己见,而不再能说服对方的时候,更激烈的行动产生了。巴黎,从一个思想之都,变成了一个革命之都。  如果有人要为巴黎写一本传记,必须辟出几章,来写一下巴黎的咖啡馆。在巴黎,有不少咖啡馆都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它们往往拥有自己的传奇故事。  中国人去巴黎,常去的咖啡馆大概是“花神”,有一部电影叫《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讲的是法国著名作家萨特和波
期刊
最近舒淇和冯德伦的“极简主义”婚礼,让很多人开始思考:婚礼这件事,究竟是给谁办的呢?  这个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从古至今,婚礼被注入太多的内涵,从来都不是两个人简简单单结个婚而已。生活在变,婚礼也在变,不一样的时代,就有不一样的婚礼。  反传统的婚礼,从民国开始  从去年10 月黄晓明和杨颖办婚礼开始,娱乐圈就进入了婚礼季。明星们办婚礼,要么秀奢华,要么秀创意, 吸引了无数眼球。但忽然之间,舒淇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