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年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准确把握青年教师的思想、学习、工作状况,并有针对性地优化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推动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和提升办学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素质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40 周岁以下)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教师队伍中占达50%的比例。作为新时期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是教育目标的实施者、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性格情感、科学文化素质、治学精神和工作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以长沙一所某经济类的高职院校为例,青年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分析如下:1、性别结构:青年女教师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青年男教师,青年女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65.37%,男教师只占34.63%。2、学历结构:以本科(占49.66%)和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40.07%)学历为主。3、职称结构:讲师占48.21%,其次是助教占34.57%,副高以上职称占17.22%。经过走访其学校的工会与人事干部,从职业态度、教学科研、学习工作环境等几个方面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与工作状况,具体表现如下:
一、部分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青年教师是否热爱自己所从事的高职教育事业、是否能从中得到快乐与认同感,是衡量这支队伍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因素。青年教师普遍工作执情高,热爱自己的职业,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能够勤于学习、充实自我,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特别是他们思想活跃,知识新颖,观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受学生欢迎。但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社会偏见、分配不公等问题的负面影响,直接冲击影响着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干劲。
二、青年教师普遍感觉科研压力大
教学科研情况反映的是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与能力,是决定青年教师队伍职业水平高低的关键性因素。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现状和态度,体现了这支队伍当前的状况,决定着这支队伍未来的发展趋势。青年教师由于教学工作时间短,职称偏低、科研成果少,教学科研的经验和成就略显不足,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对于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青年教师有89.1%的人认为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对教学工作有促进作用,另有10.9%的人认为从事科研活动会挤占教学时间对教学工作毫无帮助,甚至有副作用。35.6%的青年教师对科研任务感到“压力很大”,51.6%的人感到“稍有压力”,12.8%的人感到“游刃有余”。
三、学习工作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相对紧缺,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要独立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挤出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提高学历,同时还要追求职称晋升,努力钻研学术撰写论文,在教师年度考核,尤其是职称评审等方面,也往往只注重其教学、科研、学历这些硬指标,青年教师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面临家庭和经济方面的压力,渴望解决“工资待遇问题”、“住房问题”、“职称问题”。
那么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将其打造成一支思想道德高尚、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达到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一目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优化改进:
(一)严把青年教师引进关。高职院校要严格把好人才引进的质量关,在青年教师入职之前对其学识、品格、技能等进行全面的选拔评价。在招聘新教师过程中,适当增加男教师的比重,尤其是招聘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师时,同等条件下应尽量向男性倾斜,逐渐使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趋于合理。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从社会上广纳贤才,特别是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经验的技能型人才,优化青年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从而减少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成本,缩短培养时间,提高教学质量。
(二)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工作方面,帮助其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为青年教师的教研、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提供工作平台;以教学、科研团队带动青年教师成长,鼓励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支持青年教师对外交流,以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在生活上,给予青年教师相应的照顾和关怀,针对生活困难的青年教师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对于住房和子女上学等问题给予相应的帮助,解决青年教师面临的主要生活压力,充分发挥学校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让青年教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确保高职院校能够吸引、留住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工作顺心、生活舒心,从而增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三)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年教师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让每一位青年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要求自我,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甘于奉献。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激励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青年教师队伍。
(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是建立起校内青年教师导师制,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人力资源对青年教师的实际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传、帮、带”,推动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多给青年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通过校内校外教学、科研技能交流,开展教学练功比武、实践技能操作比赛等活动,激发青年教师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
(五)明确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努力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青年教师通过科研不仅可以锻炼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及时洞察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用最新科研成果充实课堂,指导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的长效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顶岗,适当减少青年教师的课时量,让他们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参与企业专题研究和技术开发,促使青年教师把高职教育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把问题意识、科研方法及探索精神带到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去,让科研成果在教学和实践中得以有效传播和交流,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教育人才。
(六)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要激发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应努力打破管理中论资排辈的传统习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公平公正的评价方法,客观全面地评价青年教师的工作。既要评价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所有方面的工作及表现,也要评价教师的人格品质,确保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创造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公平竞争机制,在职务招聘、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奖金分配等方面实行公开公平的竞争,让努力工作、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得到实惠。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青年教师队伍优化建设的重要性,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引进、培养、评价”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营造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最大程度地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尽快成长为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和骨干,以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师资水平,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新.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60
[2]张理中,杨倩.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7(5):48
[3]董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就与动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4)
[4]方忠,王志彬.论高校教学科研双优型青年教师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8,(4)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素质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40 周岁以下)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教师队伍中占达50%的比例。作为新时期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是教育目标的实施者、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性格情感、科学文化素质、治学精神和工作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以长沙一所某经济类的高职院校为例,青年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分析如下:1、性别结构:青年女教师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青年男教师,青年女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65.37%,男教师只占34.63%。2、学历结构:以本科(占49.66%)和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40.07%)学历为主。3、职称结构:讲师占48.21%,其次是助教占34.57%,副高以上职称占17.22%。经过走访其学校的工会与人事干部,从职业态度、教学科研、学习工作环境等几个方面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与工作状况,具体表现如下:
一、部分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青年教师是否热爱自己所从事的高职教育事业、是否能从中得到快乐与认同感,是衡量这支队伍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因素。青年教师普遍工作执情高,热爱自己的职业,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能够勤于学习、充实自我,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特别是他们思想活跃,知识新颖,观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受学生欢迎。但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社会偏见、分配不公等问题的负面影响,直接冲击影响着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干劲。
二、青年教师普遍感觉科研压力大
教学科研情况反映的是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与能力,是决定青年教师队伍职业水平高低的关键性因素。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现状和态度,体现了这支队伍当前的状况,决定着这支队伍未来的发展趋势。青年教师由于教学工作时间短,职称偏低、科研成果少,教学科研的经验和成就略显不足,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对于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青年教师有89.1%的人认为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对教学工作有促进作用,另有10.9%的人认为从事科研活动会挤占教学时间对教学工作毫无帮助,甚至有副作用。35.6%的青年教师对科研任务感到“压力很大”,51.6%的人感到“稍有压力”,12.8%的人感到“游刃有余”。
三、学习工作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相对紧缺,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要独立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挤出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提高学历,同时还要追求职称晋升,努力钻研学术撰写论文,在教师年度考核,尤其是职称评审等方面,也往往只注重其教学、科研、学历这些硬指标,青年教师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面临家庭和经济方面的压力,渴望解决“工资待遇问题”、“住房问题”、“职称问题”。
那么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将其打造成一支思想道德高尚、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达到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一目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优化改进:
(一)严把青年教师引进关。高职院校要严格把好人才引进的质量关,在青年教师入职之前对其学识、品格、技能等进行全面的选拔评价。在招聘新教师过程中,适当增加男教师的比重,尤其是招聘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师时,同等条件下应尽量向男性倾斜,逐渐使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趋于合理。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从社会上广纳贤才,特别是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经验的技能型人才,优化青年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从而减少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成本,缩短培养时间,提高教学质量。
(二)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工作方面,帮助其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为青年教师的教研、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提供工作平台;以教学、科研团队带动青年教师成长,鼓励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支持青年教师对外交流,以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在生活上,给予青年教师相应的照顾和关怀,针对生活困难的青年教师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对于住房和子女上学等问题给予相应的帮助,解决青年教师面临的主要生活压力,充分发挥学校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让青年教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确保高职院校能够吸引、留住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工作顺心、生活舒心,从而增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三)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年教师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让每一位青年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要求自我,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甘于奉献。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激励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青年教师队伍。
(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是建立起校内青年教师导师制,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人力资源对青年教师的实际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传、帮、带”,推动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多给青年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通过校内校外教学、科研技能交流,开展教学练功比武、实践技能操作比赛等活动,激发青年教师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
(五)明确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努力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青年教师通过科研不仅可以锻炼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及时洞察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用最新科研成果充实课堂,指导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的长效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顶岗,适当减少青年教师的课时量,让他们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参与企业专题研究和技术开发,促使青年教师把高职教育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把问题意识、科研方法及探索精神带到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去,让科研成果在教学和实践中得以有效传播和交流,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教育人才。
(六)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要激发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应努力打破管理中论资排辈的传统习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公平公正的评价方法,客观全面地评价青年教师的工作。既要评价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所有方面的工作及表现,也要评价教师的人格品质,确保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创造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公平竞争机制,在职务招聘、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奖金分配等方面实行公开公平的竞争,让努力工作、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得到实惠。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青年教师队伍优化建设的重要性,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引进、培养、评价”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营造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最大程度地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尽快成长为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和骨干,以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师资水平,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新.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60
[2]张理中,杨倩.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7(5):48
[3]董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就与动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4)
[4]方忠,王志彬.论高校教学科研双优型青年教师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