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阁原版《二如亭群芳谱》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anhapp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9年,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从山东省邹平县宛城镇靳承福手中征集到《二如亭群芳谱》一套四函。每函七册,内容完整,品相上佳。宛城镇与王象晋故乡桓台县新城镇仅相隔十几里。
  王象晋(L561~1653),字荩臣、子进、三晋,康侯,号康宇,自号名农居士,山东桓台(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万历四十一年(1613)任翰林、御史等职,与其兄王象乾皆为东林党人。因触怒阉党,被迫辞职还乡,数年后复职,历任苏松四镇参政道、河南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等职。为人正直,屡忤权贵,急公好义,济人利物,清廉自持,身体力行。思想开放,勇于纳新,总结经验,广采博引,遂成就农学和植物学方面的专家,集十六世纪以前古代农学之大成,编著成功中国历史上植物学巨著《二如亭群芳谱》。王象晋一生著述颇丰,还有《赐闲堂集》20卷、《清寤斋心赏编》、《剪桐载笔》、《奏张诗余台壁》、《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保安药石》、《卫生铃释》等。
  书函为硬纸版平纹老蓝布装裱,书函封面题签已漫漶不识。书页为竹纸印刷,质地细致绵薄,淡黄色。书本封面为厚板竹纸,黄褐色。四眼线装,封面书名题签为正楷“二如亭群芳谱”(图一)。每册厚薄不一,相差悬殊。书高268毫米,宽168毫米,扉页刻印“二如亭群芳谱”两行大字,字的笔画内能看到木板裂纹的飞白细纹,当是印刷木版老旧干裂所致。扉页左下有“本衙藏版,翻刻必究”两行小字。扉页上的文字皆为正楷(图二)。正文版心高220毫米,宽302毫米,白口,左右双边,有眉栏、脚栏,单黑鱼尾。尾上刻印“群芳谱”字样,尾下刻卷次、卷目,如“卷一天谱”、“卷一疏谱”。每页16行,乌丝界栏。眉栏宽20毫米,脚栏宽24毫米。每行17字,小字双行,每行17字(图三)。
  全书分元、亨、利、贞四部(四函)。“元部”有天谱三卷、岁谱四卷。“亨部”有谷谱全一卷、疏谱二卷、果谱四卷。“利部”有茶竹谱全一卷(目录为茶竹谱全一卷,书中正文分为茶谱一卷、竹谱一卷)、桑麻葛棉谱全一卷(书中正文分为桑麻葛谱一卷、棉谱一卷)、药谱三卷、木谱二卷。“贞部”有花谱四卷、卉谱二卷、鹤鱼谱全一卷。目录为二十八卷,正文实际为三十卷。
  扉页后依次有“云间陈继儒”、“年家弟朱国盛”、“海虞门人毛凤苞”的序,“娄东张溥西铭题”写的序,“好生居士王象晋荩臣甫题”写的“谱序”。这些序文和谱序,版式、格式各有差别,皆是手写体,无眉栏和脚栏,版心高都是215毫米,上白口刻“群芳谱”三字,鱼尾下刻“陈序”、“朱序”等,并有每序的页码“一”、“二”等。陈继儒的序,每版12行,每行12字,为颜体正楷,文末刻印有阴文“麇公”、阳文“陈继儒印”两方印章。朱国盛的序每版10行,每行12字,行楷体,序文末行为“崇祯二年仲春”字样,文末刻印有阴文“云来”、阳文“朱国盛印”两方印章。毛风苞的“小序”每版10行,每行15字,正楷,文末刻印有阳文“毛晋之印”、阴文“毛氏子晋”两方印章。张溥的“群芳谱序”为每版10行。每行14字,行草体,文末刻印有阴文“天如”、阳文“太叟之章”两方印章。王象晋自己撰写的“二如亭群芳谱序”,每版12行,每行14字,正楷,文末有“好生居士王象晋荩臣甫题”一行,并刻印有白文“王象晋印”、墨文(朱文)“一片冰心在玉壶”两方印章。全套书后有王象晋“天启辛酉(1621)花朝好生居士再题于涉趣园”撰写的“群芳谱跋语”。跋语每版12行,每行14字,行草体。跋语后刻印阴文“荩臣之章”、阳文“缘岭望鹤”两方印章。(图四)
  关于《二如亭群芳谱》的“纂辑”时间和成书背景,王象晋在“天启辛酉花朝”写的“跋语”中说:
  回忆甲寅、乙卯间,同乡二三贵人得时行志,衔宪握爵,念之所向,山岳动而风雷驰,三事六曹而下,颐指唯命。予时方备员秘省,迂愚憨拙,不能承顺意旨,用是摈归林麓。八庚岁符,未敢片楮达长安。
  在“谱序”中又说:
  予性喜种植,斗室傍罗盆草数事,瓦钵内蓄文鱼数头,薄田百亩,足供健粥。郭门外有园一区,题以“涉趣”;中为亭,颜以“二如”,杂艺疏茹数十色,树松、竹、枣、杏数十株,植杂草野花数十器。种不必奇异,第取其生意郁勃,可觇化机;美实陆离。可充口实;较睛雨时浇灌,可助天工;培根核,屏菑翳,可验人事。暇则抽架上《农经》、《花史》,手录一二则,以补咨询之所备。每花明柳媚,日丽风和,携斗酒,摘畦疏,偕一二老友,话十余年前陈事,醉则偃仰于花菌莎榻,浅红浓绿间,听松涛。酬鸟语,一切升沉宠辱,直付之花开花落。因取平日所涉历咨询者,类而著之于篇,而又冠以天时、岁令,以便从事,历十余寒暑,始克就绪,题之日《二如亭群芳谱》,与同志者共焉。
  “二如”二字源自《论语》中“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盖作者自谓如老农、老圃之意。这里的“历十余寒暑,始克就绪”,当是一个约数,不是确指。因为不但跋中明确指出“甲寅、乙卯间”,“摈归山林”,在朱国盛于“崇祯二年仲春”写的序中,也明确标示“盖王公于先朝寅、卯间,避权居山。观生之暇,深明物理,悟朝槿之虚幻,扶孤松而盘恒,间有删辑,根极《尔雅》,取裁《月令》,原‘恭秩’、‘平秩’之义,究‘一食’、‘二货’之宗,其言斐然,自足名世”。由此可见,《二如亭群芳谱》开始纂辑的时间应是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定稿于天启元年辛酉(1621),正是王象晋“摈归林麓,八庚岁籥”。
  淄博市博物馆藏《二如亭群芳谱》为崔建英先生所说的甲种本(见崔建英《二如亭群芳谱版本识略》,《文物》1986年第二期)。需要指出的是,在崔文中引用的“性喜种植”的一段文字,不是出自“跋语”,而是出自王象晋自撰的“谱序”中。正如崔建英先生所言,甲种版本的镌刻时间应在崇祯二年(1629)至崇祯七年(1634)之间。这期间王象晋被朝廷重新起用,任参政道,督苏、松四郡粮储,驻节常熟,是当地的最高长官,和当时常熟城里很有名气的刻书馆“汲古阁”及其主人毛凤苞子晋(毛晋)互为联络,应是题中应有之意,在此期间由汲古阁将《二如亭群芳谱》精工镌刻,流布于世,而且于扉页刻上“本衙藏版,翻刻必究”以示郑重其事。   明末常熟汲古阁版《二如亭群芳谱》面世以后,在当时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就如陈继儒在序言中所说:“今海内推乔木世家,首推新城王氏”。“此《谱》由《周礼》‘薤氏’、‘柞氏’、《灵枢》、《本草》,以及经、史二氏、百家之流,无所不裒采而引证之。”“谱吉贝、木棉以佐桑麻之所未及者,盖自王公始”。“谱制用疗治,补‘丽藻’,亦自王公始”。“自王公《群芳谱》出,而觉花史尽可废”。朱国盛在序中说:“根极《尔雅》,取裁《月令》,原‘恭秩’‘平秩’之义,究‘一食’‘二货’之宗,其言斐然,自已名世。”“使君淹综经术,弋躐艺场,既采春华,复撷秋实。又起家礼官,九扈之言,其所素习。出山之后,轺车四望,半为劝农。采访而行,身至成霖,手勒为术,药赢起仆,膏萎苏枯,又何待秘府赐帙,而后宣惠风,扬德意哉”。由此观之,王象晋在常熟任职期间,也曾对书稿进行过修改和补充。毛晋在序中说:“其为书也,显集幽通,横罄竖穷,鼓吹农皇,臣妾国风”。张溥在序中说:“王荩臣先生闲居之暇,汛滥百家,独取草木种植,自作谱书”。“先生纲领齐岱,家世轩冕,历官三十余年,两泽天下,功不胜录。三吴洊饥,籍公司漕,得以不困”。
  从一定意义上说,《二如亭群芳谱》是中国植物志的开山之作,正因为这部书在植物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和学术地位,所以在康熙二十四年(1665),康熙帝命汪灏等人在这部书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刊正和增补,经过二十三年的努力,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编成《佩文斋广群芳谱》一书。全书增至一百卷,十一谱,共记载植物1517种。其中还包括国外的品种,亦一一详载,由此成为植物学领域的鸿篇巨制。书成之后,为清廷内府刻印。
  淄博市博物馆所藏《二如亭群芳谱》虽是明末常熟汲古阁原版。其印刷时间却是在清康熙五十年(1711)至雍正元年(1723)之间。王渔洋在《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年谱》中说:“先祖方伯赠尚书公著《群芳谱》,刻于虞山毛氏汲古阁,流传已久,康熙二十四年奉命开馆广续”。王渔洋在他的曾祖王之垣《历仕录》后序中说:“先方伯著书大富,版在常熟毛氏汲古阁者已多散轶,惟《群芳谱》一书,亦归吴中质库。士稹于二千里外多方赎归,告诸家庙。”淄博市博物馆藏《二如亭群芳谱》,其“诠次”一栏皆是王象晋的子孙,且全是铲挖后另行嵌补的。更重要的是,在《二如亭群芳谱·木部》卷一,经铲挖嵌补的诠次人一栏中,“男王与龄
  孙王士稹”一行文字中,“稹”字缺末笔以避讳(图五)。由此可以断定,该套古籍付印的时间应在王渔洋去世(1711)之后,雍正元年(1723)之前。因为雍正继位后,为避帝讳,已将王士稹的“稹”字改为“祯”。
  淄博市博物馆所藏的这套镌刻于明代崇祯年间、印刷于清代康熙末年的《二如亭群芳谱》,在古籍版本方面亦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这套古籍镌刻精良,毫发毕现。笔划横细竖粗,起笔落笔皆有顿挫。一笔一划,道劲有力。轻重迟速,浓淡粗细,起落收放,变化有致,皆中规矩。一撇一捺,波磔分明,势大力沉。字体结构匀称,中宫紧凑,向心取势,略呈竖长方形,整齐而不呆板。整体风格雍容诨厚,气势轩昂,颇具颜体风貌。版式格局,为明版书籍所常见,对研究明代版本的古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地道的龙泉土生土长的老陶工,这里谈一点自己从艺50多年来平时碰到的一些工艺上难题和处理方法,以便人们对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有更多的了解。  从1955年16岁拜师学艺至今,我基本上坚持在一线工艺艺术研究,虽然在1985年调任龙泉瓷厂党总支书记岗位工作几年,但我很幸运,企业开始执行厂长负责制,书记工作较轻松些,期间我未去享受轻松的光阴,而把它当作一个难得的机会,建立工作室,做点工艺基础研究。 
期刊
恩师徐邦达先生于公元2012年2月23日与世长辞,享年一百零一周岁,可谓长寿。自2005年先生卧病在床已经七年,一般地说,在思想上应当是有所准备的,但噩耗传来,我依然感到万分悲痛。在向先生遗体告别的当天,早上八点多钟,灵堂已经布置完毕,仪式还没有开始,大厅空无一人,先生静卧于鲜花丛中,我在先生家人的陪伴下最后一次拜谒先生。我跪在地上给先生叩头,想到从此要与先生永诀,悲从中来不能自己……时间已经过去
期刊
一套汉代“金缕玉衣”,一只“汉代玉凳”。  “汉代玉器”无疑是今年第一季度中国艺术市场上的“明星”。  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市场形成以来,汉代玉器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备受关注,其知名度一时间盖过了所有与玉器相关的新闻,甚至于所有艺术品拍卖消息,什么亿元天价,什么大师作品,什么每克十万元的和田玉籽料,在这两条新闻前,什么都成了浮云。  用自己的方式感知艺术品  其实,我们应该感谢这两条消息。  中新网北
期刊
编者按:2月17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29讲邀请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先生主讲,主题为艺术品投资的风险分析。刘尚勇先生从1983年就已经进入文物收藏市场的工作中,常年从事文物艺术品经营、出版及鉴定工作。  艺术品拍卖行业以前不太讲风险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开始讲?因为从电视到报刊,说了太多一夜暴富的故事,大家忘记了风险。其实,在从事艺术品投资的过程中,风险始终伴随我们。  在2009年的时候
期刊
徐邦达先生逝世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顾问、九三学社社员、著名书画鉴定大家、诗人徐邦达先生于2012年2月23日8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徐邦达,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晚号蠖叟,1911年7月7日生于上海,祖籍海宁(今浙江省海宁市)。徐邦达先生幼年即喜仿效临摹古代书画,早年曾师从苏州老画师李涛学画山水和古书画鉴定,先后入著名书画鉴定家赵时棢、吴湖帆
期刊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古代医药图书,大多上承清内府藏本菁华,就文字而言,已有汉文、满文及蒙文等中医占籍,藏品堪称丰富齐备。因历年久藏官阙之中,为皇室秘籍或海内孤本,迄今尚未世人所知。2000年,故宫博物院与海南出版社合作,影印出版了《故宫珍本丛刊》,其中包括中医古籍善本数十种。  明万历刻本《种杏仙方》一书为清宫秘藏珍本医籍,因版本稀有,故传本甚少。现《故宫珍本丛刊》收入其中,通览其书,所载病例皆为
期刊
1 河南郑州老奶奶庙  旧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二七区文化旅游局  发掘领队:张松林  遗址揭露面积50平方米,发现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动物骨骼及碎片、20余处用火遗迹,以及多层迭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面。新发现确切证明,早在距今3-5万年前中原地区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  2 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  发掘单位:福
期刊
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不同材料铸成的活宁,以这些活字印成书,就是活字本。不同活字本之间的区分是根据它们所用的不同材料。据文献记载,金属活宁曾有铜、锡、铅,非金属的有术、瓷,泥等等。  铅活字现在最普遍,这百多年间印的书都是铅印的。但是有许多人一直以为,现代印刷用的活字,是19世纪时,西洋传教士飘洋过海带到中国来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从文献上看,我国明朝弘治末年就已铸铅为字。清道光问的文献也记载有人
期刊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个著名的青瓷体系,宋代以来七、八个世纪生产长盛不衰。南宋龙泉窑青瓷更以其典雅的造型、精巧的装饰和如美玉般的釉色而闻名于世。  20世纪70年代,紧水滩工程考古队对龙泉东区进行的考古调查和大规模发掘,揭示了大批窑场遗址,获得了异常丰富的遗物标本、器物资料和作坊遗存遗迹,本文结合浙江省考古所编《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和纪年墓出七的南宋龙泉窑瓷器,试就南宋龙泉窑青瓷的产品类型、历史
期刊
今年是上海博物馆建馆六十周年,上博将举办一系列特别展览和学术活动。《竹镂文心——竹刻艺术特展》作为首场展出,将在“五一”前夕与广大观众见面,展览为期两个月。在展览闭幕时,还将举办历史上首次关于中国竹刻艺术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制作竹器和雕刻竹器的传统,但只有在中国,竹刻才发展成为一门系统性的独立艺术。中国是产:竹的大国,更是竹文化的大国,竹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都占有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