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思维方式,促进有效发展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每一门学科,在教给孩子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后,也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孩子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行为态度,使得孩子拥有一种新的看清世界、适应生活的能力。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想不沦为机械乏味、烦琐重复的“体力劳动”,学生不变成一个个教师指令下的“操作工”,就必须在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着力。这种需要学生内化形成的数学素养层面的“东西”,也许我们今天无法有效的检测出来,但这决不影响对于学生思维和未来生活的一些静悄悄地“改造”,它可以使孩子们的视角更理性、思考更具逻辑性,或许,更富有辩证意味。
  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内在数学思维脉络的梳理和提升,让数学思维方式的改变触手可及。主要尝试过这样一些做法:
  1 从无序到有序
  数学教学要把看似杂乱无章的各种方法条理化的分析,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又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序、全面,从个别思维发展为系统思维,养成用联系的、辨证的眼光观察、思考事物的习惯。如教学《10的分与合》时,教师创设情境:妈妈将10块糖分给哥哥和弟弟,她可能会怎么分?为什么?学生思考后交流:①哥哥5块,弟弟5块,因为这样分最公平。②哥哥4块,弟弟6块,因为哥哥大一些,要让着弟弟。③哥哥7块,弟弟3块,因为弟弟不怎么喜欢吃糖。④哥哥8块,弟弟2块……
  很多教师可能到此就结束教学了,其实教师可在此处作一思维方式的提升: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有这样多的方法,那么,在这些方法中,哥哥最少得几块?最多得几块?
  生:最少1块,最多9块。
  师:那么你能有条理地把上面的方法写下来吗?
  教师出示空表,学生填写,得到:
  或者
  师:你又能看出什么呢?生:哥哥吃的越多,弟弟吃的越少。
  2 从有限到无限
  小学数学知识常常是不完全归纳的,需要借助于直觉、猜想,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松对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培养。让学生从有限的事物中看到无限的规律,可以更好的发展一个人思维的深刻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观察事物具有思维深度。如教学倍数和因数,学生写3的所有倍数,一般的教学程序是:先试写3的倍数,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然后讨论得出:一般只要写出几个3的倍数,再加上省略号(通常是看过书本后的结果)。
  平时教学中我总要让学生多问一个为什么,比别人多想一点,想深一点。果然,一个学生高高举起手,说:“老师,我有一个困惑。3的倍数有无限个,我们只写出前面几个,行吗?要不要多写几个?”笔者随即进行了思索:从表面看,这是多写几个与少写几个的问题,是烦琐与简洁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实际是能否用有限的数的排列规律表示出无限的数的问题。
  有了这样的思考后,笔者与学生展开了对话:师:你真了不起,能在大家想不到的地方提出问题。师:我们先不讨论要不要多写几个的问题,同学们看:3、6、9、12、15……,后面的数没有写出来,你能看出来吗?生1:我能。是18、21、24、27、30等等。学生一口气报了很长的数。师:能肯定吗?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生1:能。我是这样看的,因为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都多3。
  这时候,举手的孩子更多了。生2:我也能。3的倍数可以这样写:3×1、3×2、3×3、3×4、3×5,所以后面就是3×6、3×7、3×8等等。师:也就是说3的倍数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按照这样的规律,后面的数可以确定了吗?生齐:可以。师:那么,我们写出前面几个数,已经能够表示出3的倍数的排列规律,还用再多写吗?生领悟的说:不用了。
  3 从部分到整体
  实际生活中经常无法直接把握全局,需要我们逐步的探索部分规律,逐渐获得整体性认知。如一位教师教学“认识整万数”,课尾有一个猜数游戏。师给出第一个条件:一个七位数。学生回答不能确定,教师追问:什么可以确定?生:包含的7个数位一定。接着再出示第二个条件:它是个整万数。学生再次回答不能确定,教师再追问:什么可以确定?生:这个数表示多少万。个位、十位、百位以及千位都是0可以确定了。接着出示的是第三个条件:最高位上有6个珠子,其它位上没有珠子。生(肯定地):这个数是6000000。在确定一个数的外延缩小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问能不能确定,而是追问根据条件已经能确定什么,体验变化与不变的辩证结合,既落实了计数单位、数位、位数、数的组成等基础知识的训练,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思考策略。
  4 由片面到全面
  教师应当认识到数学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各种算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辨析,而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帮助学生认识每种方法的各自价值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
  如一位教师教学《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计算:÷,学生尝试后主要得出四种解法:①=0.525,=0.875,0.525÷0.875=0.6=;②21÷7=3,40÷8=5,3÷5=;③原题=(×40)÷(×40)=21÷35=;④原题=(×)÷(×)=×=。
  师:同学们想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①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来算;②是直接相除;③、④用了商不变的性质。对上面的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生1:第1种方法只能用于那些分数能化成小数的题目,像÷这样的题目就不好算。生2:第2种方法好像不正确,它的结果碰巧对了。生3:刚才老师提到第3种、第4种都是用商不变的性质来算,我发现不一定要把被除数、除数都转化成整数,把除数转化为1就很方便。生4:(很兴奋的接着说)只要将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就行了。比如:÷,就等于×,(×)÷(×)=×÷1,除以1可以省略。(这时候没有学生关注生2的说法,教师作了适度的提示:第2种方法也是正确的,只不过它只适用分子、分母各自正好能整除的情况。)……
  此时,教师又进一步突出了如何合理计算(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算法):师:如果让你计算,你将选择哪一种方法?生1:我当然选择第4种方法,因为它最简便。生2:我一般情况下会选择第4种方法,但如果题目中数字允许,我也会选择化成小数或直接相除的方法。师出示:选择自己喜爱的算法计算。①÷; ②÷;③÷(①只能用一般方法;②可以用直接相除法;③可以化小数计算)
  5 从常规到特殊
  数学教学常常着力于常规的思考方法,而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错误地把常规方法当作必须的、唯一的方法。这会导致学生的错误认识。如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一般教师会出这样的练习题:如果正方形面积是16平方厘米,那么圆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学生会根据正方形的面积算出半径(即半径),再算出圆面积。然而我在教学中会出这样的变换题:如果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那么圆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师: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无法算出半径是多少。师(把正方形公式和圆面积公式板书在一起比较):一定需要求出圆的半径吗?生(恍然大悟):正方形面积就是圆半径的平方,圆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倍。所以直接用3.14×15=47.1(平方厘米)。常规题中学生可以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先算出正方形的边长,也就是圆的半径,这样,问题就回到了常规的路径上来,要求圆面积,先算圆半径。而变换题中数字由“16”改为“15”,这样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无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即圆的半径),形成思维障碍,促使学生深入探索新的解题策略。学生通过探索可以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圆半径的平方,而圆的面积可以由∏乘r2得到。这些经历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根据圆半径求圆的面积只是解题途径之一,避免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形成机械的理解。
  总之,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数学教学必须坚持把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用以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从而通过数学学会思维。
其他文献
“欲速则不达”的简单道理,每个教师都清楚;但“急于求成”的心理和“贪多求快”的做法,许多老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又很难避免。怎样的一种节奏既适合于老师教又便于学生学?教学中的这种“快”与“慢”这组矛盾,如何调节才能取得最佳效应?这些问题是值得提出并进行探讨的。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尽快地掌握所学知识,更愿意在短时间内讲解更多知识,以争取有限的课堂时间,给学生
期刊
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然而现在我们的课堂,很多都是不尽人意的。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 “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
期刊
自从教育被分成不同的学校以及不同的学习阶段之后,就出现了教育的衔接问题。高中生物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更高层次的生物教育,生物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化、抽象化,原有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已不能适应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因此,要想实现生物学知识学习的转移,处理好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问题,就需要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设好一座桥梁。  1 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体现  初高中生
期刊
【摘 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工作、学习和交流条件,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教师必须改变原有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直观性和实效性。但目前对多媒体利用的价值较低,教师在多媒体的应用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导致了多媒体利用效率不高,效益低下的现状,本文通过对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做了客观的阐述和分析,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下要实现中学历史探究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必须落实好三维目标,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加强教学反思和教育教学研究,以及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 新课程 探究教学 有效性    我校被确立为衡水市历史学科基地,我们历史组全体成员备受鼓舞,借助新课改的实施大力做好教学教研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首先确立了“探究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教学教研目标,在教
期刊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贯彻好教材的内容,就要引导学生会理论联系实际,把教材的内容与现实中素材对应起来,也就是说,思想品德课它就是生活课,只有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体会生活的美好。本来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大多数就是来源生活,很多东西都是学生身边的或学生亲身经历的,通过对身边的这些内容去分析评判,它们哪些是符合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应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哪些不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应受
期刊
现代课程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因此非常强调课程对未来公民的适用性。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首先当然应该是语文积累,语文积累是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积累,是现代课程论在语文课程理念中的一种折射。这些积累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  现代社
期刊
本次新课程理念学习,我个人感触良多,最重要的是接触和了解新课程理念。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理念是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未来的展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因此,任何理念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是两者的统一。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传统的课程认为课程就是知识,因而教师是知识的
期刊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当前在减负的基础上提质的关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这一角色上,采取多种策略使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包括感知、思考、概括、记忆、运用等诸环节在内的学习——认知的全过程,做到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性,可采取如
期刊
【摘 要】 教师是立校之本,学校应切实做好人文性管理,让教师感受从教的幸福感,点燃教育激情,切实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让小学教师专业得到充分的成长,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必将有力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它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目标追求,学校正是在这种追求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关键词】 提高 学校管理 促进 小学教师 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