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展过程 突出本质蕴思想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gr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函数概念是初中数学教师普遍感到难教,学生难学的一节课,可以说是初中数学的“疑难杂症”.为此,本区教研室专门针对此疑难问题组织了《72认识函数》一课的教学研讨活动,笔者有幸接到执教任务,课前和教研同行对本课作了充分的研究和思考,课后受到与会教师的广泛好评.现将本课的教学研究、教学过程整理如下,和各位同行交流.
  1 教前研究
  拿到课题以后,笔者和教研同行们从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三个维度着重思考了以下3个问题:如何理解函数概念?为什么学生感到难学?为什么教师感到难教?围绕这3个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整理如下:
  如何理解函数概念?浙教版教材中对函数概念的叙述是“在某一个变化过程中,对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称y是x的函数.”函数研究的对象是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存关系,所谓“确定”、指的是自变量在某一时刻变为常量,“唯一确定”指的是因变量在自变量确定的情况下“被常量”,而且是唯一的.即通常意义下,我们说的“一对一或多对一”是函数关系,但“一对多”不是函数关系.
  为什么学生感到难学?首先“函数”这个名称难于直观表达概念内涵,误认为“函数”是一个数.其次,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函数概念很抽象,是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它和以往所学的描述性的数、式概念和形象的几何概念都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很难理解“唯一确定”作为函数概念内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再者,对于用解析法表示的函数,如y=2x,在学生眼里就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从方程的视角看,x,y就是未知数;从函数的视角看,x,y就是变量.这种视角的转换学生较难适应.
  为什么教师感到难教?浙教版教材将本课标题命名为“认识函数”,是要让学生认识函数是什么?它有哪些表现形式?本课既要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也要让学生认识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表示的函数.是先介绍函数概念,然后再和盘托出它的三种形式?还是将函数概念贯穿于函数的三种表现形式中,螺旋上升地认识函数概念?前一种教法简单易操作,但是学生理解函数容易浮于表面,后一种方法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
  在充分地研讨以后,笔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展开教学.2 教学实况简录
  2.1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教师和学生从“中餐费”的话题开始.教学片断如下:
  师:你们中午在校就餐吗?每天中餐费是多少?
  生(众):8元.
  师:每个月的中餐费相同吗?
  生(众):不同.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同呢?
  生(众):因为每个月在校的天数不同.
  师:请大家算笔帐:(屏幕显示以下问题)
  问题1:9月份在校21天,每位就餐同学应交中餐费多少?10月份18天、11月份23天呢?(同学们随口报出答案)
  师:同学们计算能力真强!确实,天数不同,每个月的中餐费不同!最近有个好消息,快餐公司决定餐费打9折,每餐费用多少?9月份、10月份、11月份的快餐费又是多少?
  生(众):72元!(学生开始费力地笔算)
  师:(把投影切换到Excel)看来,大家算得很费劲.我这里有一个计算器(如图),我们先在“D4单元格”输入单价72,再在“C4单元格”输入就餐天数,则E4单元格就会显示相应的中餐费.
  CDE
  2计算器的奥秘
  3x(天)单价y(元)
  400
  (教师输入19、18、23,屏幕立即显示相应的中餐费)
  师:和你计算的结果一样吗?
  生(众):(惊异地)正确!
  师:这玩意的计算速度真快!你知道它的奥秘吗?
  教学评析 以学生亲身经历的“中餐费”为背景导出“现实生活中因天数改变餐费改变”的事实,以“计算器”运算奥秘为话题,既为导出解析法进行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2.2 抽象概括,彰显本质
  师:(双击E4)我们发现这里有个等式:y=D4*C4(板书),D4是什么?(教师引导观察)
  生(众):单价.(板书)
  生4:C4是输入的在校天数,y是每月的中餐费.(板书)
  师:在我们不断地输入──计算、再输入──再计算的过程中,哪些量是常量?哪些量是变量?
  生5:单价72是常量,在校天数和中餐费都是变量.(板书)
  师:什么量因什么量的变化而变化?
  生6:中餐费y因在校天数的变化而变化.
  师:如果我们用x表示不断变化的在校天数,你会用含x、y的字母改写上面的等式吗?
  生7:y=72x.(板书)
  师:我们再输入几个x值.(学生报13,17,…,教师一一输入得相应y值,)
  师:由以上计算可知,当x等于一个确定的值时,y值是否确定?此时y值有几个?
  生8:当x是一个确定的值时,由于单价是常量,它们的乘积也一定是常量,而且只有一个,即y值是确定的,而且是唯一的.
  (以下教师再提出全班中餐费与单价72元、在校天数19天、就餐人数x的关系,类似得到y=1368x.鼓励学生在Excel中编制计算公式,并现场运行检验)
  师:我们发现: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设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其中x叫做自变量.我们将“y=72x”这种表示函数关系的等式叫做函数解析式,简称函数式.用函数解析式表示函数的方法也叫解析法.生活中有很多变化过程,都存在着函数关系.
  (以下学生举例说明,老师鼓励学生用两个变量来描述.)   教学评析 通过揭秘“计算器”运算奥秘,引导学生从相对简单的解析法入手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达到初步了解函数概念的目的.此处“中餐费”背景贴近学生的现实,让学生感受到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3 围绕本质,螺旋提升
  师:函数除了用解析法表示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示方法呢?请看下面一个问题.
  问题2(投影):国内投寄平信应付邮资如下表:
  信件质量
  m(克)0  邮资
  y(元)080160240
  (1)若有四封信件质量分别为5克、10克、30克和50克,则该分别付邮资多少元?
  (2)讨论:y是m的函数吗?
  生9:当m=5时,y的值是080.(类似处理其他3个值)
  生10:因为5克、10克的信件所负邮资都为080元.所以y不是m的函数.
  生11:你的理解是错误的!虽然5克、10克的信件所负邮资都为080元,但5克信件所负邮资只有080元这唯一值;10克信件所负邮资也只有080元这唯一值.根据函数概念:对于m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所以y是m的函数.
  (掌声自发地响起来)
  师:那么,前面一位同学的判断,错在哪儿?
  生12:他认为不同的m值对应“相同”的y值就不是“唯一”了.
  师:说到点子上了!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关键要抓住函数概念的本质──“对于m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是否都有唯一确定的值”.这种用列表的方式表示函数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列表法.
  师:如果把表格中“40  生13:不是.例如当m=31时,y有160和240两个值,并不唯一.
  师:这位同学讲得非常好!我们可以通过举反例判断两个变量之间不是函数关系.继续看:
  问题3:(1)观察图象,当t分别为6点,10点,14点时,相应的气温T大约是多少(℃)
  (2)温度T是时间t的函数吗?
  生14:当t为6点时,气温T大约是-1℃.(学生上台边画边讲,类似处理第1问)
  生15:对于t的每一个确定的值,T都有唯一确定的值,所以T是t的函数.
  师: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关键要抓住函数概念的本质──“对于t的每一个确定的值,T是否都有唯一确定的值”.这种用图象的方式表示函数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图象法.(师生共同小结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教学评析 从列表法、图像法不断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体现数学概念“围绕本质,螺旋提升”的学习过程.在本教学片断中,问题的设置摒弃了传统的循序递进的模式,而是采用难易交错的波浪式推进方式.如“邮件问题”放置在函数概念刚刚形成之后,看似难度过大,不太合理.但这恰恰是执教者的有意安排,它使得学生对“唯一确定的值”和“不相同的值”展开不同观点的辩论和质疑,激起了思维碰撞的火花,使本来模糊的概念渐渐变得清晰,让学生经历了函数概念的螺旋上升的理解过程.
  2.4 横向联系,渗透思想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表示函数的3种方法.那么同一个函数问题能否用三种不同形式来表示呢?(切换到Excel投影)在表格中当x的值输入1时,对应的y值为7,在图象中也会出现一个确定位置的点.
  (老师在表格x栏依次输入1,2,…,8,表格、图象中分别出现对应y值和相应的点)
其他文献
数学解题过程是不断地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过程,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若沿着由条件到结论的方向进行思考寻求解题途径十分困难,甚至无从下手时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对题中条件与结论的观察、比较和联想恰当地构造出一个能帮助解题的图形,然后将欲解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该图形的性质,由此到达解题的目的.  例如在解有关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些问题,若遇到不易解决或解法比较复杂时,可将等腰直角三角形引辅助线转化成正
期刊
教学设想:   调查可知,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面对教材上的实验与探究内容,鲜有人关注,甚至于不知道这些内容的存在,因为这片“风景”是考试内容外的附属物,少有人驻足观赏,故此没有进入课堂教学的视野,备受冷落.说实在的,自己以前的教学在这些方面做得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关注,但利用不佳,一般把这些内容融汇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单独立节研究还是首开先河.前一段时间,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的研修活动,听取了北
期刊
学习数学离不开一些常用的教具,尤其是直角三角板,含45°角和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常与抛物线共舞,演绎出数学学习的好风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直角三角板在中考试题中也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利用三角板和抛物线组合设计而成的中考压轴题,更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挑战着学生的思维,有效地考查了学生观察、实验、类比、联想等方面的能力,备受中考命题者的青睐,现从2011年中考试题中采撷几例,加以评析
期刊
我们知道,数学因为运动才充满了“活力”,而有关“运动”的问题一直是同学们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由于这类问题涉及到的知识面广(例如常与方程、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图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等知识相联系)、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所以在解答这样的问题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判断、发现、归纳、探究与猜想等能力.同时,这样的问题文字叙述部分比较长,解答时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
期刊
“W理论”中“w”是指以下几个常见含字母“w”的英文单词.如“what,why,how,who,which,when,where”等.由于这几个单词的含义包含了一般事件进程的必备要素,因此,根据不同工作的特性逐渐形成了针对不同行业工作的“W理论”。
期刊
2009年4月,上海5000多名15岁的学生参加了数学领域的PIsA测试,随即有关上海中考和PISA测试比较研究也多了起来.根据笔者阅读发现数学领域有关PIsA和上海中考试题的比较研究较少,而PISA评量理念与执行品质已普遍获得认同.那么,从试题角度出发,中考可以从PISA测试得到哪些启发呢?
期刊
南京市2011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第28题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出现,是一道考查过程与方法的好题,体现了命题者对发展代数推理能力的关注,对于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有着非常好的导向作用,凸显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本题引发了笔者对“数与代数”中推理能力的培养的回顾与反思,有了一些认识,现撰写成文,与同仁们交流.  1 试题呈现  1.1 问题情境   已知矩形的面积为a(a为常数,a>0),当该矩形的长为多少时,
期刊
又一年的学业考试落下帷幕.听过老师们叽叽喳喳的谈论声后,我感到有必要结合2013年初中学业考试数学卷(衢州)第24题的答题情况和本人在监考过程中看到的考生的欠缺及试后调查情况再谈谈学业考试中考生应具备的数学能力.  试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过原点O及点A(0,2)、C(6,0)作矩形OABC,∠AOC的平分线交AB于点D.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OD方向移动,同时点Q
期刊
1 研究背景及问题  捷克共和国的教育和技术上在东欧国家中处于较先进的地位,特别是汽车工业在整个欧洲名列前茅[1].捷克现行的教育系统与我国基本相同,由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几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教育学制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1)“五、四”分段.小学5年、初中4年,初中4年后可升入高中、职业学校、专业学校等;2)“五、八”分段.小学5年、中学8年,进入“八年制学校”就读的都是准备
期刊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中学数学60多年来,变来变去,几乎无时不在“改革”之中.尤其以  几何内容的处理,莫衷一是.在为学生“减负”的借口下,几何成了主要靶子,每次都是精简的对象,把几何内容几乎减得“体无完肤”,一部平面几何,简直是面目全非.现在我国最新的“课改”的初中数学课本,已无几何知识体系之可言.所谓“几何”者,无非是看看图形,折叠纸张,计算线段长短、面积大小而已.至于说“学几何培养学生逻辑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