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论述: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例如,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有4个小朋友正在进行男女混合双打比赛,另有一个小朋友在记分。有的同学根据4个同学在打乒乓球,1个同学在记分,列出4+1=5或1+4=5;有的同学根据男女生人数列出2+3=5或3+2=5;还有的同学列出2+2=4,他认为正在打乒乓球的有2个男生,2个女生或者左边有2人,右边有2人,打乒乓球的一共有4人。这些同学都能正确运用加法含义去解决问题,都是正确的。又如船上一共有6人,船棚外有2人,船棚内有几人?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6-2=4,4+2=6,6-4=2,但学生都知道棚内有4人,这三个算式应该都是对的,后两个算式有代数思想,对其后续学习是有帮助的。
如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作了如下努力:
一、由问题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问题: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2元,一支多少元?3盒共有多少支?1盒多少元?一共有多少盒?一共用了多少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我在讲析这道题时,首先出示“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2元”,我让学生边找对应条件边推理。学生回答说“每盒10支”中“10”对应的份数应该是“盒数”,故与“3盒”对应;“每支2元”中“2”对应的份数应该是“支数”,故与“每盒10支”对应。我说:“不对呀,怎么把2与10这两个每份数对到一块去了呢?”学生这下很得意地告诉我说“每盒10支”可理解为“一盒子里装10支”,对于“2”来说,“10”是个份数。从而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盒10支”这个条件的两面性:与“3盒”对应时,“10”是每份数;与“每支2元”对应时,“10”是份数。但为什么没有人把“3盒”与“每支2元”看作对应条件呢?我把这个问题交与大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避免出现被乘数与乘数不对应的错误。接着我引导学生解决两个每份数中哪个作被乘数的问题。我在进行推理训练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由于学生理解题意,尝试准确率达95%。
二、寻找突破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讲被乘数与乘数的对应关系一课时,我利用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为突破口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在“基本训练”中加强对应关系训练。我出了两道练习题:
第一题:“每组种6棵”,“每班种6棵”,“每12个装1箱”,请学生说出“6、6、12”分别表示什么数,为什么,并说出对应的份数(组数、班数、箱数),然后教师给出对应的份数,请学生说出对应的总数,并列式。这一题为新课找准对应关系作好初步的分析能力训练。
第二题:⑵假定“一共可卖多少元”、“一共运进多少个”是要求的总数,请学生在“每个卖9元”、“每箱有30个”中选取与总数对应的每份数。这一题的练习为解决新课中出现两个每份数,而应把哪个每份数作被乘数作了突破重点问题的解题能力训练。
由于我运用尝试教学法,逐步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扎实地突破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积极地掌握了本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列式特点。
三、重视课堂练习,培养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
1.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找出对应条件及与总数直接对应的每份数,再列式计算→只列式不计算→选择题、判断题。
2.对比练习
我出了以下两道练习题:(只列式)
⑴水泥厂用汽车运送水泥,每一辆汽车一次能运5吨,12辆汽车7次能运多少吨?
⑵水泥厂用汽车运送水泥,先来了4辆汽车,后又来了3辆汽车,每辆汽车运5吨,一共能运多少吨?
通过以上两道练习,学生知道并非所有连乘题都是今天学的题型,也不要一看见每份数就盲目用连乘法,从而从比较中进一步掌握了例4的本质特征。
3.发展练习
⑴出示“我们三(3)班有56人,为扶助失学儿童如果每人捐款5元,全班一共可捐款多少元?”要求将“56人”改成间接条件,改完口头列式,并注意比较不同结构。(学生改成“三(3)班有8个小组,每组7人”和“三(3)班有男生27人,女生29人”等)这一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还渗透了思想教育。
⑵出示实物3包练习本(每包50本)和2包卫生纸(每包10卷),请学生编出例4结构的连乘应用题。
⑶在最后一分钟请学生回忆生活中有意义的连乘应用题,进一步把数学学习和解答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时,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热烈讨论抢着编题。我又鼓励大家课后进行调查研究,编出更有意义的题。一节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例如,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有4个小朋友正在进行男女混合双打比赛,另有一个小朋友在记分。有的同学根据4个同学在打乒乓球,1个同学在记分,列出4+1=5或1+4=5;有的同学根据男女生人数列出2+3=5或3+2=5;还有的同学列出2+2=4,他认为正在打乒乓球的有2个男生,2个女生或者左边有2人,右边有2人,打乒乓球的一共有4人。这些同学都能正确运用加法含义去解决问题,都是正确的。又如船上一共有6人,船棚外有2人,船棚内有几人?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6-2=4,4+2=6,6-4=2,但学生都知道棚内有4人,这三个算式应该都是对的,后两个算式有代数思想,对其后续学习是有帮助的。
如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作了如下努力:
一、由问题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问题: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2元,一支多少元?3盒共有多少支?1盒多少元?一共有多少盒?一共用了多少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我在讲析这道题时,首先出示“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2元”,我让学生边找对应条件边推理。学生回答说“每盒10支”中“10”对应的份数应该是“盒数”,故与“3盒”对应;“每支2元”中“2”对应的份数应该是“支数”,故与“每盒10支”对应。我说:“不对呀,怎么把2与10这两个每份数对到一块去了呢?”学生这下很得意地告诉我说“每盒10支”可理解为“一盒子里装10支”,对于“2”来说,“10”是个份数。从而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盒10支”这个条件的两面性:与“3盒”对应时,“10”是每份数;与“每支2元”对应时,“10”是份数。但为什么没有人把“3盒”与“每支2元”看作对应条件呢?我把这个问题交与大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避免出现被乘数与乘数不对应的错误。接着我引导学生解决两个每份数中哪个作被乘数的问题。我在进行推理训练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由于学生理解题意,尝试准确率达95%。
二、寻找突破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讲被乘数与乘数的对应关系一课时,我利用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为突破口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在“基本训练”中加强对应关系训练。我出了两道练习题:
第一题:“每组种6棵”,“每班种6棵”,“每12个装1箱”,请学生说出“6、6、12”分别表示什么数,为什么,并说出对应的份数(组数、班数、箱数),然后教师给出对应的份数,请学生说出对应的总数,并列式。这一题为新课找准对应关系作好初步的分析能力训练。
第二题:⑵假定“一共可卖多少元”、“一共运进多少个”是要求的总数,请学生在“每个卖9元”、“每箱有30个”中选取与总数对应的每份数。这一题的练习为解决新课中出现两个每份数,而应把哪个每份数作被乘数作了突破重点问题的解题能力训练。
由于我运用尝试教学法,逐步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扎实地突破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积极地掌握了本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列式特点。
三、重视课堂练习,培养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
1.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找出对应条件及与总数直接对应的每份数,再列式计算→只列式不计算→选择题、判断题。
2.对比练习
我出了以下两道练习题:(只列式)
⑴水泥厂用汽车运送水泥,每一辆汽车一次能运5吨,12辆汽车7次能运多少吨?
⑵水泥厂用汽车运送水泥,先来了4辆汽车,后又来了3辆汽车,每辆汽车运5吨,一共能运多少吨?
通过以上两道练习,学生知道并非所有连乘题都是今天学的题型,也不要一看见每份数就盲目用连乘法,从而从比较中进一步掌握了例4的本质特征。
3.发展练习
⑴出示“我们三(3)班有56人,为扶助失学儿童如果每人捐款5元,全班一共可捐款多少元?”要求将“56人”改成间接条件,改完口头列式,并注意比较不同结构。(学生改成“三(3)班有8个小组,每组7人”和“三(3)班有男生27人,女生29人”等)这一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还渗透了思想教育。
⑵出示实物3包练习本(每包50本)和2包卫生纸(每包10卷),请学生编出例4结构的连乘应用题。
⑶在最后一分钟请学生回忆生活中有意义的连乘应用题,进一步把数学学习和解答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时,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热烈讨论抢着编题。我又鼓励大家课后进行调查研究,编出更有意义的题。一节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