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一曲难忘》演绎了伟大音乐家肖邦的传奇经历,影片申的电影音乐对人物表达了丰富的表现力。
[关键词] 一曲难忘 肖邦 革命练习曲 电影音乐的作用
1945年的美国影片《一曲难》曾获第19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音乐六项提名。这是一部关于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传记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沙皇的铁蹄践踏着波兰,肖邦忧国忧民,经常参加秘密集会。因拒绝为沙皇总督演奏而遭总督下令逮捕,肖邦流亡到了巴黎。在钢琴家李斯特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鼓励和帮助下,演出终于获得成功。肖邦和乔治·桑也由此相爱。为了营救祖国的爱国人士,肖邦开始到各地巡回演出赚钱,但也由此和乔治·桑的感情破裂。频繁演出终于使肖邦病倒了,弥留之际,他断断续续地说:“我终于可以回家了”。大师的拳拳爱国心在影片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一度被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爱国电影在国内各高校巡回放映。
影片引用了肖邦多部音乐作品,如《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E大调练习曲》《升C小调即兴幻想曲》、《降D大调圆舞曲》、《第31号玛祖卡》、《第二诙谐曲》、《降E大调夜曲》、《升C小调圆舞曲》、《革命练习曲》等等。关于电影《一曲难忘》听指的“一曲”,当然是指片中贯穿始终的肖邦代表作——《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它先后以各种形态反复出现达七次之多,使得影片中“爱国”这一思想主题始终得以保持,在故事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在这里,我想谈的是该片中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它虽然不是点题的那一曲,却也多次出现,配合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犹如副声部紧贴《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为深化电影主题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C小调练习曲》作于1831年9月,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的途中得知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这首著名乐曲。作品以飞快的速度一泻千里的恢弘气势表现出肖邦高昂的爱国激情,倾吐出波兰人民反抗沙俄侵略的心声,成为一篇充满斗志用音乐写就的战斗檄文。后人因此称之为《革命练习曲》。显见,在影片《一曲难忘》中运用肖邦这首代表作。对于突出电影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们第一次听到《革命》是在肖邦“有幸”为公爵家宴演奏的当晚,大门开处,满脸横肉的沙俄派驻波兰总督突然出现,并且被公爵毕恭毕敬引至上座,就在众人坐定齐刷刷等待肖邦继续演奏时,血气方刚的肖邦严词拒绝在“沙皇的屠夫”面前演奏,断然拂袖而去!惊愕中,《革命练习曲》适时响起,如重拳出击,一声声一下下擂在了侵略者的心上!观众看至此处,无不欢欣痛快掌声雷动!
在这里,编导者通过《革命练习曲》来强调年轻而热忱爱国的肖邦与贵族统治者、侵略者的矛盾冲突,在剧中人物都因愕然而无语时将充满战斗力量的《革命》以排山倒海的阵势独立在观众的视听里,使观众的心理感觉上形成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的立体统一感,因而让银幕上肖邦愤然“拒绝为沙皇屠夫演奏”的形象更生动、真实,大大加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巧妙地突出了影片主题,更让观众进一步明确了影片的主题思想意义;另外,用音乐来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思想活动,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这也是《革命练习曲》此时出现的用意所在。
电影音乐对人物的塑造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许多影片会对人物加以特定的性格化的音乐主题,这常被人称作电影音乐的戏剧性。在影片《一曲难忘》里,《革命》铿锵有力的声音经常被用作肖邦友人的形象标志而出现,比如在肖邦全家都因为他得罪了总督而一筹莫展时,《革命练习曲》一直以轻弱的力度在影片中低回,伴随着革命伙伴的敲门声,音乐又一次渐渐强大起来,并且在肖邦听从伙伴的建议登船离开祖国去往巴黎时再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样的,当肖邦在巴黎首次音乐会上台前惊闻朋友殉难的噩耗时,《革命练习曲》也伴着他握着信笺的手颤抖不止:在为祖国募捐的巡演音乐会上,肖邦回忆起离开祖国时女友康斯坦丁亚的叮嘱,此时,《革命》在他灵活翻飞的手指下就成了对昔日战斗友情的深切呼唤……
电影大师伯格曼曾说:“电影和音乐一样,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用音乐来表达人物情绪是电影的常用手段。无论是肖邦愤然拒绝为沙皇屠夫演奏,还是
因为惊闻友人噩耗而悲愤地离开巴黎首次音乐会现场,《革命练习曲》都最真切地记录了年轻的爱国音乐家内心强烈的情绪。都是“钢琴诗人”肖邦思想感情剧变的真实写照。尤其影片后半部,艾士勒教授当着乔治桑的面严厉谴责肖邦忘记了祖国沉湎于小我的安逸之时,昔日恩师慷慨激昂的语言正如肖邦当初奋笔疾书写下的《革命》一样一泻千里发人深省,激越昂扬的旋律与教授义正词严的怒斥如醍醐灌顶猛然激醒了尚在犹豫不决的肖邦内心从来不曾遗失的赤子之情。
欣赏电影时,多留意一下编剧对于音乐素材的精心编排设计,你一定会比粗心的观众收获得更多。同时要注意的是,电影音乐的作用不一定是独立的,他们常常同时产生好几种不同效果。比如艾士勒教授在街头无意间看到波兰又一次惨遭镇压的消息时,你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呢?没错,还是《革命练习曲》!编导们将同一首曲子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形态重复呈现在观众面前,除了渲染气氛表达人物情绪之外,还能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前后贯穿的感受。不动声色地巧妙实现了影片结构的统一。
我想,在某种意义上,肖邦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作曲家,被后世铭记不忘,凭的是他的心、他的魂、他的命。而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鲜活的人物与优秀的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告诉我们,艺术家的天分一旦与崇高的爱国情操、自我牺牲的精神相结合,人民便由衷地对他表达出自己的敬意,历史便永远记住了那些隽永的旋律!
[关键词] 一曲难忘 肖邦 革命练习曲 电影音乐的作用
1945年的美国影片《一曲难》曾获第19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音乐六项提名。这是一部关于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传记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沙皇的铁蹄践踏着波兰,肖邦忧国忧民,经常参加秘密集会。因拒绝为沙皇总督演奏而遭总督下令逮捕,肖邦流亡到了巴黎。在钢琴家李斯特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鼓励和帮助下,演出终于获得成功。肖邦和乔治·桑也由此相爱。为了营救祖国的爱国人士,肖邦开始到各地巡回演出赚钱,但也由此和乔治·桑的感情破裂。频繁演出终于使肖邦病倒了,弥留之际,他断断续续地说:“我终于可以回家了”。大师的拳拳爱国心在影片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一度被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爱国电影在国内各高校巡回放映。
影片引用了肖邦多部音乐作品,如《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E大调练习曲》《升C小调即兴幻想曲》、《降D大调圆舞曲》、《第31号玛祖卡》、《第二诙谐曲》、《降E大调夜曲》、《升C小调圆舞曲》、《革命练习曲》等等。关于电影《一曲难忘》听指的“一曲”,当然是指片中贯穿始终的肖邦代表作——《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它先后以各种形态反复出现达七次之多,使得影片中“爱国”这一思想主题始终得以保持,在故事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在这里,我想谈的是该片中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它虽然不是点题的那一曲,却也多次出现,配合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犹如副声部紧贴《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为深化电影主题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C小调练习曲》作于1831年9月,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的途中得知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这首著名乐曲。作品以飞快的速度一泻千里的恢弘气势表现出肖邦高昂的爱国激情,倾吐出波兰人民反抗沙俄侵略的心声,成为一篇充满斗志用音乐写就的战斗檄文。后人因此称之为《革命练习曲》。显见,在影片《一曲难忘》中运用肖邦这首代表作。对于突出电影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们第一次听到《革命》是在肖邦“有幸”为公爵家宴演奏的当晚,大门开处,满脸横肉的沙俄派驻波兰总督突然出现,并且被公爵毕恭毕敬引至上座,就在众人坐定齐刷刷等待肖邦继续演奏时,血气方刚的肖邦严词拒绝在“沙皇的屠夫”面前演奏,断然拂袖而去!惊愕中,《革命练习曲》适时响起,如重拳出击,一声声一下下擂在了侵略者的心上!观众看至此处,无不欢欣痛快掌声雷动!
在这里,编导者通过《革命练习曲》来强调年轻而热忱爱国的肖邦与贵族统治者、侵略者的矛盾冲突,在剧中人物都因愕然而无语时将充满战斗力量的《革命》以排山倒海的阵势独立在观众的视听里,使观众的心理感觉上形成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的立体统一感,因而让银幕上肖邦愤然“拒绝为沙皇屠夫演奏”的形象更生动、真实,大大加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巧妙地突出了影片主题,更让观众进一步明确了影片的主题思想意义;另外,用音乐来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思想活动,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这也是《革命练习曲》此时出现的用意所在。
电影音乐对人物的塑造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许多影片会对人物加以特定的性格化的音乐主题,这常被人称作电影音乐的戏剧性。在影片《一曲难忘》里,《革命》铿锵有力的声音经常被用作肖邦友人的形象标志而出现,比如在肖邦全家都因为他得罪了总督而一筹莫展时,《革命练习曲》一直以轻弱的力度在影片中低回,伴随着革命伙伴的敲门声,音乐又一次渐渐强大起来,并且在肖邦听从伙伴的建议登船离开祖国去往巴黎时再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样的,当肖邦在巴黎首次音乐会上台前惊闻朋友殉难的噩耗时,《革命练习曲》也伴着他握着信笺的手颤抖不止:在为祖国募捐的巡演音乐会上,肖邦回忆起离开祖国时女友康斯坦丁亚的叮嘱,此时,《革命》在他灵活翻飞的手指下就成了对昔日战斗友情的深切呼唤……
电影大师伯格曼曾说:“电影和音乐一样,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用音乐来表达人物情绪是电影的常用手段。无论是肖邦愤然拒绝为沙皇屠夫演奏,还是
因为惊闻友人噩耗而悲愤地离开巴黎首次音乐会现场,《革命练习曲》都最真切地记录了年轻的爱国音乐家内心强烈的情绪。都是“钢琴诗人”肖邦思想感情剧变的真实写照。尤其影片后半部,艾士勒教授当着乔治桑的面严厉谴责肖邦忘记了祖国沉湎于小我的安逸之时,昔日恩师慷慨激昂的语言正如肖邦当初奋笔疾书写下的《革命》一样一泻千里发人深省,激越昂扬的旋律与教授义正词严的怒斥如醍醐灌顶猛然激醒了尚在犹豫不决的肖邦内心从来不曾遗失的赤子之情。
欣赏电影时,多留意一下编剧对于音乐素材的精心编排设计,你一定会比粗心的观众收获得更多。同时要注意的是,电影音乐的作用不一定是独立的,他们常常同时产生好几种不同效果。比如艾士勒教授在街头无意间看到波兰又一次惨遭镇压的消息时,你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呢?没错,还是《革命练习曲》!编导们将同一首曲子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形态重复呈现在观众面前,除了渲染气氛表达人物情绪之外,还能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前后贯穿的感受。不动声色地巧妙实现了影片结构的统一。
我想,在某种意义上,肖邦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作曲家,被后世铭记不忘,凭的是他的心、他的魂、他的命。而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鲜活的人物与优秀的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告诉我们,艺术家的天分一旦与崇高的爱国情操、自我牺牲的精神相结合,人民便由衷地对他表达出自己的敬意,历史便永远记住了那些隽永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