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难忘》之难忘一曲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一曲难忘》演绎了伟大音乐家肖邦的传奇经历,影片申的电影音乐对人物表达了丰富的表现力。
  [关键词] 一曲难忘 肖邦 革命练习曲 电影音乐的作用
  
  1945年的美国影片《一曲难》曾获第19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音乐六项提名。这是一部关于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传记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沙皇的铁蹄践踏着波兰,肖邦忧国忧民,经常参加秘密集会。因拒绝为沙皇总督演奏而遭总督下令逮捕,肖邦流亡到了巴黎。在钢琴家李斯特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鼓励和帮助下,演出终于获得成功。肖邦和乔治·桑也由此相爱。为了营救祖国的爱国人士,肖邦开始到各地巡回演出赚钱,但也由此和乔治·桑的感情破裂。频繁演出终于使肖邦病倒了,弥留之际,他断断续续地说:“我终于可以回家了”。大师的拳拳爱国心在影片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一度被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爱国电影在国内各高校巡回放映。
  影片引用了肖邦多部音乐作品,如《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E大调练习曲》《升C小调即兴幻想曲》、《降D大调圆舞曲》、《第31号玛祖卡》、《第二诙谐曲》、《降E大调夜曲》、《升C小调圆舞曲》、《革命练习曲》等等。关于电影《一曲难忘》听指的“一曲”,当然是指片中贯穿始终的肖邦代表作——《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它先后以各种形态反复出现达七次之多,使得影片中“爱国”这一思想主题始终得以保持,在故事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在这里,我想谈的是该片中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它虽然不是点题的那一曲,却也多次出现,配合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犹如副声部紧贴《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为深化电影主题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C小调练习曲》作于1831年9月,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的途中得知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这首著名乐曲。作品以飞快的速度一泻千里的恢弘气势表现出肖邦高昂的爱国激情,倾吐出波兰人民反抗沙俄侵略的心声,成为一篇充满斗志用音乐写就的战斗檄文。后人因此称之为《革命练习曲》。显见,在影片《一曲难忘》中运用肖邦这首代表作。对于突出电影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们第一次听到《革命》是在肖邦“有幸”为公爵家宴演奏的当晚,大门开处,满脸横肉的沙俄派驻波兰总督突然出现,并且被公爵毕恭毕敬引至上座,就在众人坐定齐刷刷等待肖邦继续演奏时,血气方刚的肖邦严词拒绝在“沙皇的屠夫”面前演奏,断然拂袖而去!惊愕中,《革命练习曲》适时响起,如重拳出击,一声声一下下擂在了侵略者的心上!观众看至此处,无不欢欣痛快掌声雷动!
  在这里,编导者通过《革命练习曲》来强调年轻而热忱爱国的肖邦与贵族统治者、侵略者的矛盾冲突,在剧中人物都因愕然而无语时将充满战斗力量的《革命》以排山倒海的阵势独立在观众的视听里,使观众的心理感觉上形成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的立体统一感,因而让银幕上肖邦愤然“拒绝为沙皇屠夫演奏”的形象更生动、真实,大大加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巧妙地突出了影片主题,更让观众进一步明确了影片的主题思想意义;另外,用音乐来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思想活动,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这也是《革命练习曲》此时出现的用意所在。
  电影音乐对人物的塑造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许多影片会对人物加以特定的性格化的音乐主题,这常被人称作电影音乐的戏剧性。在影片《一曲难忘》里,《革命》铿锵有力的声音经常被用作肖邦友人的形象标志而出现,比如在肖邦全家都因为他得罪了总督而一筹莫展时,《革命练习曲》一直以轻弱的力度在影片中低回,伴随着革命伙伴的敲门声,音乐又一次渐渐强大起来,并且在肖邦听从伙伴的建议登船离开祖国去往巴黎时再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样的,当肖邦在巴黎首次音乐会上台前惊闻朋友殉难的噩耗时,《革命练习曲》也伴着他握着信笺的手颤抖不止:在为祖国募捐的巡演音乐会上,肖邦回忆起离开祖国时女友康斯坦丁亚的叮嘱,此时,《革命》在他灵活翻飞的手指下就成了对昔日战斗友情的深切呼唤……
  电影大师伯格曼曾说:“电影和音乐一样,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用音乐来表达人物情绪是电影的常用手段。无论是肖邦愤然拒绝为沙皇屠夫演奏,还是
  因为惊闻友人噩耗而悲愤地离开巴黎首次音乐会现场,《革命练习曲》都最真切地记录了年轻的爱国音乐家内心强烈的情绪。都是“钢琴诗人”肖邦思想感情剧变的真实写照。尤其影片后半部,艾士勒教授当着乔治桑的面严厉谴责肖邦忘记了祖国沉湎于小我的安逸之时,昔日恩师慷慨激昂的语言正如肖邦当初奋笔疾书写下的《革命》一样一泻千里发人深省,激越昂扬的旋律与教授义正词严的怒斥如醍醐灌顶猛然激醒了尚在犹豫不决的肖邦内心从来不曾遗失的赤子之情。
  欣赏电影时,多留意一下编剧对于音乐素材的精心编排设计,你一定会比粗心的观众收获得更多。同时要注意的是,电影音乐的作用不一定是独立的,他们常常同时产生好几种不同效果。比如艾士勒教授在街头无意间看到波兰又一次惨遭镇压的消息时,你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呢?没错,还是《革命练习曲》!编导们将同一首曲子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形态重复呈现在观众面前,除了渲染气氛表达人物情绪之外,还能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前后贯穿的感受。不动声色地巧妙实现了影片结构的统一。
  我想,在某种意义上,肖邦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作曲家,被后世铭记不忘,凭的是他的心、他的魂、他的命。而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鲜活的人物与优秀的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告诉我们,艺术家的天分一旦与崇高的爱国情操、自我牺牲的精神相结合,人民便由衷地对他表达出自己的敬意,历史便永远记住了那些隽永的旋律!
其他文献
《飘香》 杨锦炎 制作杨锦炎  从事摄影后期教学多年,曾获《大众摄影》影像社区十佳摄影师、佳能十佳摄影师、索尼青年摄影师等奖项。  前期拍摄作者有意识地想通过人物与环境来营造一丝的禅意,但由于过于欠曝,暗沉的画面不能把这种意境表现出来,在阴天拍摄时可以通过评价测光来测光参考拍摄,以满足常规拍摄曝光量的正常。我后期制作的思路是通过Camera Raw插件基础界面首先把图片的曝光和影调层次调整到合适。
张左和他的放大机  我喜欢传统制作黑白照片有30多年了。有一段时间总会有朋友问我,数码输出的黑白照片对于传统制作黑白照片是否有冲击,我回答肯定是有的。数码输出黑白照片给制作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后期处理变成相对简单的一件事。数码输出也改变了制作者对传统制作黑白照片的态度,虽然制作既费时又費心,但更会认真注重制作照片的全过程,把握每一道工序,制作出每张照片。呼啦圈 黄小兵 摄  我个人认为传统黑白照
牛畏予工作照 20世纪50年代  2020年6月3日,“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摄影家”获得者、著名摄影家、原新华社摄影记者牛畏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2007年,我开始做个案研究项目“口述新华”。我计划为新华社摄影部50位(甚至更多)老摄影家写口述史。我选择的这些新华社最早一代摄影记者,大部分没有个人出版物,也极少有文字记载他们的职业生涯。我做“口述新华”,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从个人视角保留消失
三星在2014年就发布了曲面屏的Noteedge,但讽刺的是如今的三星手机已经不再使用如此大曲率的屏幕。vivo NEX 3采用的瀑布屏带来了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但侧边的压感式按键也让人感到有点困惑。曲面屏的优点  自三星带edge后缀的手机开始,曲面屏的手机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而在2019年开始,国产手机也越来越多的采用了曲率更大的曲面屏屏幕,还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瀑布屏。  这样的手
中国伊春冬季摄影节自2003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不仅为国内外摄影家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更成为伊春对外展示其冰雪魅力的靓丽名片,伊春的冰雪奇观、雾凇神奇、风土人情正在借助摄影人的镜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次活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参与,大都使用专业的相机在拍摄伊春最美丽的瞬间。笔者也带了两部单反相机拍摄,不过为了尽快在“微博”上分享照片,还是动用了非常惧怕寒冷的iphone
从这一荣誉创立伊始,《大众摄影》就把遴选考量的重点,放在摄影师个人影像风格的形成和独立创新上,因此,虽然参评的门槛并不高,只要在全年杂志上刊登过作品就可得到提名,但真正入围者无不具备某一拍摄方向足够过硬的实力和成绩。很多依靠单张作品在影像社区、双周争胜、俱乐部联展等栏目屡屡入选,甚至得到十佳摄影师称号的参评作者,都是因为未能体现个人独特成形的风格而败下阵来。  如今,这百位摄影人有的成为了某类题材
镜头采用9叶片光圈设计,拥有圆润的光斑以及柔和的焦外成像。强效IS影像稳定器,在夜拍环境下也能获得锐利的人像照片。相机:佳能EOS R;镜头:佳能RF70-200mm F2.8L IS USM;焦距:111mm;光圈:F2.8;快门:1/100秒;感光度:ISO-640。新一代“大三元”  对于一个新的微单系统来说,快速组建“大三元”镜头是在竞争中确立优势的关键。随着佳能RF70-200mm F2
台下十年功 王登 摄  联系、呼应其实是构图的关键词。什么是构图,构图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实,注意画面元素之间的联系、呼应是构图的重要规律。如果画面元素,尤其是主体与主要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呼应、有机联系,相互襯托的关系,那么,构图已经成功一大半了。平时拍摄应注意联系、呼应关系,看到优秀作品,也应该注意分析其中的联系、呼应关系。本期收到了许多优秀作品,特精选、展示如下。东方大港 史波君 摄海边的故事
摘要 《红高粱》作为继《黄土地》、《黑炮事件》之后中国电影的“电影化”历史性革命中的第三块里程碑。它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创造了一个极具发泄与煽动功能的情感氛围和寓言色彩的“民族国家”幻像,显示了中国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国家、民族、社会的意识形态,有民族特色地唱出了中华民族强烈、旺盛、不可压抑的求生存、求自由的生命之歌,传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主义精神。  关键词 《红高梁》 生命狂欢 意识形态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一直以来,很多电影人对纪录片制作情有独钟。随着中国的电检尺度的慢慢放松,年轻一辈的电影人不再有老一辈的那么多禁忌,无论是大电影,还是小电影,导演们不约而同地将摄影镜头对准一些敏感的非主流群体的题材,性、毒品以及同性恋题材,这些中国电影过去的雷区,也逐步被涉及。沈阳女导演英未来的《盒子》就是其中代表。  英未来的《盒子》采用纪录片的纪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