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研究述评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stl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有毒中药;炮制减毒;配伍减毒;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104-03
  随着中药的广泛使用,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也日趋关注和重视,尤其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中药中毒事件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中药的“毒”性是在功效的表征过程中逐渐被发现的,其毒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准确辨证、配伍使用可达到减毒增效的目。有“毒”中药是在中药毒性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其有别于化药毒性。本文基于中医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就近年有关中药“毒”性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即中药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毒性有轻重之分,重者可对机体造成强烈的伤害,甚者危及生命,也就是现代药理学上的毒性作用;还有一种广义上的中药毒性,其中包括中药的偏性,中医常常利用中药的偏性来治疗或者纠正机体病理状态上的“偏性”,但中药的偏性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机体造成损害,这是伴随着药物治疗作用而同时发生一种毒副作用。
  关于中药毒性,《神农本草经》首先提出有毒、无毒概念,并创三品分类标准,将有毒中药列为下品,认为“多毒,不可久服”。《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提出大毒、常毒、小毒中药的治病原则,后世的本草著作多延用此分类方法。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将有毒中药分为大毒、有毒和小毒三级;陈藏器《本草拾遗》、李时珍《本草纲目》将其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1]。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总计收载有毒中药83种,根据中药毒性的强弱,将有“毒”中药分为大毒(10种)、有毒(42种)、小毒(31种)3个不同的等级。目前,有关中药有毒无毒的区分及其分级均是沿用传统经验和中医药古代文献记载,然而我们对古代有关有毒中药的
  界定范围及其分级标准目前并不十分明了。有的学者建议根据现代毒理学的研究结果并结合有关毒性强弱的分类的参考标准,明确有毒中药的定义并制定毒性分级标准,并对《药典》的有毒中药及其分级重新修订[2]。
  中医先贤在与疾病作斗争中不仅认识到中药的毒性,而且还注意到了药物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毒性及其对药效的影响,总结了中药配伍用药的禁忌,即“十八反”和“十九畏”。我国近代学者采用现代药理学和毒理学方法对上述配伍禁忌进行了研究。有报道,乌头与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甘草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配伍后毒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十八反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3]。但也有些学者认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在治疗某些特殊疾病时相互配伍亦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如樊氏[4]收集了乌头(附子)与半夏、海藻与甘草、人参(党参)与五灵脂临床合用的大量中药处方没有发现明显的毒性;此外,尚有中医临床大家善用中药十八反以治疗一些疑难杂病[5]。总之,有关中药配伍的十八反和十九畏问题并未形成共识,尚需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2 中医的控毒理论和方法
  有毒中药虽然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如果合理配伍使用可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诸多医家对于有毒中药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控制和驾驭中药毒性的理论和方法[6],其中炮制减毒和配伍减毒是最常见的2种控毒方法。
  2.1 炮制减毒
  中药炮制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中药在用于治病之前,需要经过炮制制成饮片[7]。炮制具有增加疗效和/或降低中药毒性的作用。如通过净制可除去有害部位或夹杂的有毒物质,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毒性成分的含量,减少毒性。如巴豆是剧烈的泻下药,其所含的巴豆油是既有毒又有效的成分,巴豆生品含巴豆油为40%~60%,泻下作用峻烈,毒性较大,从宋代开始,一直应用加热后压榨去油的炮制方法加工巴豆,使巴豆毒素加热变性,压榨降低巴豆油的含量,达到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之目的。《药典》规定,巴豆霜的含脂肪油量为18.0%~20.0%,该范围可以控制巴豆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8]。苍术中过量的挥发油对生物体有害,经过麸炒或炒焦后可降低挥发油的含量,缓和苍术的苦燥之性[9]。再如苦杏仁、白果、郁李仁等均含有苦杏仁苷(氰苷),氰苷在体内被酶水解产生氰氢酸,是一种强烈的细胞毒物质,采用加热炮制,如炒、燀、蒸等可使苦杏仁酶失去活性,达到杀酶保苷,防止毒性成分生成的目的[10]。生品半夏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但炮制品半夏几乎没有任何刺激性[11]。中药附子具有较强的心脏毒性,但其炮制品中的有毒成分乌头碱含量明显下降,而且在所含的乌头碱中毒性强的双酯链的乌头碱含量减低,而增加了毒性较低的单酯链乌头碱比例,因此附子经传统的“蒸”法炮制不仅降低了有毒成分的含量,而且还调整附子中各类生物碱的比例,从而达到降低毒性保存药效目的[12-15]。
  2.2 配伍减毒
  中医控毒的另一个方法就是配伍减毒。《内经》有关君、臣、佐、使的配方理论中,佐药的定义就是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如传统中药方剂十枣汤,以大枣煎汤送服芫花、甘遂、大戟末,通过大枣护中补脾的作用,缓和三者对胃肠道的刺激。四逆汤中君药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壮阳、祛寒救逆;臣药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佐使炙甘草固护阴液,缓干姜、附子的燥烈之性,制附子毒性。实验研究表明,四逆汤中甘草可起到拮抗附子毒性的配伍减毒作用,而且在减毒的同时其抗炎镇痛的药效学作用并未受到影响[16]。
  中药“七情”配伍理论,是从中药药性理论角度进行配伍减毒。中药药性主要指四气(寒热温凉)和升降浮沉等,将药性相反的两个中药联合使用,使之相互制约达到对立的统一,从而防止某味中药药性(如热或寒)过度表达而产生不良反应。如大黄附子汤中苦寒之大黄配辛温之附子,半夏泻心汤中辛温之半夏配苦寒之黄连。一寒一热,既可缓和药物毒性,又能相反相成增强疗效。实验研究也表明寒性药大黄可以明显拮抗热性药附子的毒性[17]。   另外,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不同中药组对配伍所产生的药理学(药效和毒性)作用的归纳与总结。中药组对配伍有7种情况: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畏、相杀、相反,揭示了中药配伍的四大规律(增效、减毒、减效、增毒)。其中相杀、相畏配伍是针对有毒中药的配伍减毒,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偏性,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偏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历代本草记录了大量的中药之间相杀、相畏关系的配伍范例。笔者对于古代文献所记载的附子相杀(远志、防风杀附子毒)和相畏(附子畏防风、甘草、黄芪)理论,平行比较了附子配伍甘草、黄芪、防风和远志的急性毒性和心脏毒性,结果显示,附子配伍甘草和黄芪后能够明显提高附子的半数致死剂量和附子心脏毒性的半数中毒剂量,甘草和黄芪对附子的毒性具有明显的减毒作用[16,18]。中药雄黄能够治疗白血病,但雄黄的有毒有效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在临床应用中常易发生中毒及不良反应,根据中药配伍理论及方法方法制备中药雄黄复方制剂则收到增加疗效和降低毒性的效果[19]。近年来学者对于有毒中药如附子[20]、黄药子[21]、雷公藤[22]、关木通[23]等进行的配伍减毒实验研究表明,通过配伍能够减轻或者消除药物的毒性。
  3 影响中药毒性的因素
  3.1 品种有误
  不少中药的植物基原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两种甚至多种植物,这就意味着在同一个中药名称下会有两种或更多的不同植物。这些同一个中药名称的不同植物,它们或是同属不同种、或是同科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其中有的有毒,有的无毒,有的毒大,有的毒小。国外发生的中药防己肾毒性就是由于品种混淆而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24]。中药防己项下有粉防己、广防己等数种不同科属的植物,其中粉防己(Stephaniae tetrandrae)具有减肥作用,并没有肾脏毒性,但误用广防己(Radix Aristolchiae Fangchi)减肥而引起肾毒性。木通也是如此,在“木通”名下有川木通、白木通、关木通(Caulis Aristolochiae Manshuriensis)。结果大量使用关木通造成药物性肾毒性[25]。此外,国外报道的千里光可以引起肝脏毒性,但它们所用的千里光是欧千里光(Senecieo vulgaris),而我国入药的千里光只有一种:Herba Senecionis Scandentis。二者虽然为同属植物,但因品种不同,因而有毒成分(不饱和的吡咯里西定生物碱)含量和毒性迥然不同[26]。如果用欧千里光的毒性实验结果来推断我国药用千里光的毒性,显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外延。为了防止毒性的发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已经禁止使用广防己和关木通;同时为了中药品种的同名异物现象,SFDA正在进行相关工作,最终作到一名一药。
  3.2 提取工艺
  不同的提取制备工艺将会得到中药的不同提取物,例如水提物、乙醇提取物等,这些不同提取物的毒性可能有较大的差别。由于千里光中有毒成分不饱和的吡咯里西定生物碱是水难溶的,因此采用中医药传统的水煎煮制备工艺,千里光有毒成分的得率就很低,中成药千柏鼻炎片是采用水提取的制备工艺,因而该药几乎检测不到不饱和的吡咯里西定生物碱,甚至有人报道,我国药用千里光的水提取物不仅没有肝毒性作用,反而在一定剂量下还有保肝作用[27]。现在时而见到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逻辑:一个化合物有毒→含有该有毒成分的中药就一定有毒→含有该中药的复方配伍制剂也一定有毒。通过上述论述,显然这一思维程式是缺乏试验数据支持的推理。
  不仅提取方法不同会影响中药毒性的有无和强弱,而且即使同一种提取工艺,而工艺参数不同也会影响中药的毒性,如用水煎煮附子可以降解有毒成分乌头碱,不同的煎煮时间其生物碱的含量明显不同,2 h或更长时间的煎煮将会明显降低附子的毒性[28-29]。
  3.3 药不对“证”
  中医治疗疾病特色之一就是辨证施治,讲究药证相符,热证当用寒性药物,寒证当用热性药物。所谓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如药证不符则易于出现不良反应,只要用药对证,其毒性则明显减轻,正如古人所云“有故无殒,亦无殒矣”。如附子的《药典》推荐用量为3~15 g,但对于阴(寒)证患者,有医家常超量使用附子,并延长附子的煎煮时间进行控毒[30]。
  中医治病讲究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此,除了上述影响因素之外,中药材的产地、时令、地区、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也会影响中药的毒性[31]。
  4 小结
  近年来,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些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如代谢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芯片等技术也应用于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水平。但中药毒理学研究也存在不足,如中药毒性的评价多借鉴化药毒理学方法,在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中未能够充分考虑到诸如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毒-证的相关性、炮制减毒、复方配伍减毒等中医药特点等。笔者认为,在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中,不仅要采用先进的研究思路和模式,以及新的技术和方法,并结合中医药的特点进行研究,才能形成中药毒性特有的评价方法和理论。
  参考文献:
  [1] 赵军宁,杨明,陈易新,等.中药毒性理论在我国的形成与创新发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7):922.
  [2] 关建红,翁维良.对中药“毒性”与毒性分级的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 2008,33(4):485-48.
  [3] 张颖,高建联,苗明三,等.中药“十八反"现代研究及分析[J].中医研究,2010,23(2):11-15.
  [4] 樊东升.“十八反"和“十九畏"部分药物临床应用安全性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l0(6):715.
  [5] 杨环,范欣生,卞雅莉.古今治疗中风病“十八反”反药同方配伍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1):105-109.   [6] 何国萍,胡金林.论中药的毒性与减毒方法[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9,15(5):309-340.
  [7] 王勤,郭花玲,蒋士卿,等.论中医离不开中药炮制法[J].中医学报, 2011,2(2):201-206.
  [8] 沈明谦.巴豆炮制的历史沿革[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8,15(4):56.
  [9] 杜庆山.中药苍术炮制方法及理论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警戒,2012, 9(7).439-441.
  [10] 陈俊怡,贾天柱.对苦杏仁燀炒炮制意义的商榷[J].亚太传统医药, 2012,8(6):48-50.
  [11] 李炳文,张汶军,胡雪桔.浅谈半夏炮制沿革及临床配伍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3):257-259.
  [12] 高桥真太郎.生药乌头的减毒处理实验研究[J].日本东洋医学会志,1961,2:1.
  [13] 陈修常,陈富君.乌头炮制与解毒的关系[J].中医研究,2002,15(4):56.
  [14] 邢非.附子生品与跑制品的毒性与药效学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
  [15] 秦永刚,张美荣,张建平,等,不同蒸煮时间对附子强心作用及心脏毒性的影响[J].医学信息,2002,15(10):618.
  [16] 张广平,解素花,朱晓光,等.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存效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6):31-34.
  [17] 叶强,邹一可,余葱葱.传统寒热药对附子大黄配伍研究[J].中药与临床,2010,1(1).48-51.
  [18] 张广平,解素花,朱晓光,等.附子相杀、相畏配伍减毒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5):2215-2218.
  [19] Wang L, Zho GB, Liu P, et al. Dissection of mechanisms of 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 Realgar-Indigo naturalis 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promyelocytic leukemia[J]. PNAS,105:4826-4831.
  [20] 王律韵,杨洁红,张宇燕,等.附子与甘草配伍减毒增效的物质基础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248-250.
  [21] 卓实.黄药子肝毒性及配伍减毒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 2011,4(2A):150-151.
  [22] 高丽,聂中标,周然.雷公藤配伍中药减毒的实验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6):537-539.
  [23] 张金莲,张的凤,喻松仁.关木通配伍减毒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6):94-76.
  [24] Vanhaelen M, Vanhaelen_Fastre R, But P,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risto lochic acid in Chinese herbs[J]. The Lancet,1994,343:174.
  [25] 张伯礼,马红梅.关木通肾脏毒性研究及对策[J].药物警戒,2004, 1(2):25-27.
  [26] 梁爱华,叶祖光.千里光属植物的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 2006,31(2):93-97.
  [27] 谭宗建,田汉文,彭志英.千里光保肝作用的实验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0,22(1):20-23.
  [28] 张化为,冯改利.不同煎煮时间对附子总生物碱的影响及其指纹图谱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4):100.
  [29] 丘小惠,何洁.煎煮时间及甘草配伍剂量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15-3017.
  [30] 邓旭光,潘力技,李莉芳,等.火神派医家超大剂量安全使用附子探密[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6):357-363.
  [31] 王秀坤,赵雍,梁爱华,等.不同产地千里光急性毒性实验研究[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10(2):81-85.
  (收稿日期:2013-05-02,编辑:蔡德英)
其他文献
关键词:痞满;温胆汤;中药配方颗粒剂;剂型  中图分类号:R25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74-02  中药配方颗粒剂在国内临床应用已多年,与传统中药饮片相比具有安全高效、稳定可控、携带服用方便等诸多优势。为探讨中药配方颗粒剂在脾胃病领域的应用优势与前景,我们针对脾胃湿热型痞满证进行了黄连温胆汤中药配方颗粒剂与中药饮片的临床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
期刊
关键词:名医经验;过伟峰;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滋养肝肾;补气升清  中图分类号:R277.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80-02  过伟峰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著名中医、脑病专家,主要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在治疗重症肌无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卓著。笔者随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过师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经验介绍如下。  1 肝肾不足、脾气亏
期刊
关键词:名医经验;冯兴华;风湿病;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9.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85-02  冯兴华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风湿类疾病的治疗用药有独到见解,兹介绍如下。  1
期刊
关键词:通络开窍汤;针刺;糖尿病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259.871;R2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71-02  糖尿病性脑梗死(diabetic cerebral infarction,DCI)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DCI的有效治疗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有重要意义。200
期刊
关键词:名医经验;王莒生;个体化治疗;白癜风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0.036  中图分类号:R275.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83-02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目前还没有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及药物,临床上易诊难疗。本院王莒生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
期刊
关键词:黄帝内经;癌性疼痛;心;肝;脾;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88-03  癌性疼痛主要是指肿瘤细胞浸润、转移、扩散或压迫有关组织引起的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因此,如何减轻癌症患者疼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对于癌性疼痛的治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药物
期刊
关键词:亳州;中药材;中药市场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103-02  安徽亳州素有“药都”之称,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现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其“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药材专业市场[1]。故亳州的中药市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中药市场发展情况。为深入了解亳州药材市场的实况,增进对国内中药发展现状的认识,我
期刊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中药;医院药学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96-03  药品不良反应(ADR)关系到医疗安全,日益为临床所重视。笔者现对本院2007年10月-2012年9月收集的中药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来自本院2007年10月-2012年9月收集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测定复方苦参注射液中松醇含量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Cosmosil Sugar-D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漂移管温度77 ℃,载气流速2.0 L/min。结果 松醇质量在0.5~10.0 ?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n=5);平均回收率为97.30%(RSD=1.29%,n=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营养不良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采用中医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证候调查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0例住院患者分为2组,其中合并营养不良120例,非营养不良100例。观察营养不良组与非营养不良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证候构成要素,探讨COPD急性加重期营养不良证候规律特征。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营养不良在证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