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人民”的新闻大咖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ka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常有幸,在乙未年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结识了赵德润先生。之前,我对他的了解并不多,只是在阅读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2月22日推送的一篇《习近平成为最高领导人绝非偶然》的文章后,才对他格外关注起来的。
  31年前的1984年,也是在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四月天,身为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的他深入石家庄市正定县,采访了从中央机关下来的年轻的县委书记习近平,一气呵成了通讯《正定翻身记》,在刊发后,使习近平的名字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对他来说,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采访。那一年,习近平31岁,敢说敢干,意气风发;而赵德润38岁,从容镇定,文采飞扬。20多天的交往和交心,让两人结下了一段绵延二三十年的友谊。从福建、浙江到上海等地,身居高位的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及他。
  一个以报道为职业的新闻记者,能够被一个大国的领袖铭记在心,放眼全国能有几人?看来,他的稿子真正写到了采访对象的心坎上,而能做到这份儿上,不是莫大的荣耀吗?已令多少同行望尘莫及!无疑,这是新闻界的佳话,应该写进当代新闻史中。
  当下,有不少同行没干多久就转行了,而赵德润却干了一辈子,用38年的追逐和耕耘,记录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展示了一个多彩的人生。他对新闻的挚爱和坚守、他为人的儒雅与谦逊,令人称赞。作为职场后辈,我在想,怎样才能无愧于记者的光荣称号,我们应从先生身上汲取什么营养和力量?
  一
  第一次知道赵德润的大名,是在2003年仲夏,那时我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一次,在郑州市花园路南段的地下通道书店闲逛,偶然间看到一本厚厚的书,名叫《赵德润作品选》。翻开后就被目录吸引住了,也感到很吃惊,里面竟有关于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新闻作品。
  总书记情系中原大地,这是多么重大鲜活的题材,而作者不仅抓住了,且写得活灵活现,他该有多牛气啊,不禁肃然起敬。当时我做校报学生记者已有两年,对新闻采写有了粗浅的认识,可惜一看书的定价119块,囊中羞涩,只得抱憾而归。
  事实上,出了地下书店一抬头,就是新华社河南分社的新闻大厦,高高耸立、气派非凡,书的作者就在里面办公。不过,也正是那一年,先生卸去担任了十年的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一职,由资深的“新华人”实现了向“光明人”的转身,赴京履新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从1985年至2003年,从39岁至57岁,这名来自吉林长春的东北汉子,这名从北大哲学系走出的高才生,从记者做起,历经记者站长、采编主任、副社长,一路晋升为社长。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赵德润先生将18年的宝贵光阴毫无保留地交给了河南。
  我总觉得,一线的年轻同行们不应该遗忘他,因为他是河南新闻界当之无愧的骄傲,不仅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还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长江韬奋奖”的得主。
  江泽民主持中央工作十多年来,三次走进河南视察,他三次随同采访并出色完成了报道。他在1992年采写的《总书记晤见小和尚》,想人所未想,至今仍被新闻理论界所津津乐道。这篇通讯成功摘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些大学新闻系还把此文选入教材。
  穆青说,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东西,把它奉献给人民。赵德润从未忘记,他说,记者的舞台在现场,只有到现场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对人民的疾苦和欢乐感同身受,才能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当好他们的代言人。
  是啊,一个有所追求的新闻人,总得靠理想来支撑,靠作品来说话,这样才会过得大气、硬气,才不会迷失自我、随波逐流。要不,多少年后,在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拿什么来怀念?
  二
  从2006年农历三月三始,升格后的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议程固定为九项: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而恭读拜祖文是重要一项,负责撰写拜祖文的均是文化大家,比如许嘉璐、范曾、王立群等。
  尽管对拜祖大典神往已久,但以记者身份亲历其中还是第一次,而且啃的还是“硬骨头”——专访乙未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拜祖文的撰写者、重量级嘉宾赵德润先生。心里顿感不安,怕做不好,但更多的是惊喜,早就想趁机会拜会一下这位被习大大惦记的新闻大腕了。
  在第九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赵德润先生坐在前排中间位置,他的左边是徐光春先生,我不时地回过头张望,将他盯得死死的。会后散场时,我冲上去索要了先生的手机号。当晚,通过微信进行约访,先生愉快地答应了,而与他的深入交流是在专家研讨会上。
  先生身材高大,温文尔雅,一身书卷气,无形之中,给人一种亲切感。言谈之中道不尽对河南的深情厚谊。采访结束后,他欣然在洁白的A4纸上为我题词:执言为大众,十年磨一剑。我当然很高兴,因为到明年盛夏,我从事新闻行业已满十年了,这是一份特殊的礼物。
  赵德润是新闻界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者,28年的新华社生涯和6年的光明日报阅历,让他有机会深度地融入社会,聆听百姓心声,触摸时代的脉搏,也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习近平成为最高领导人绝非偶然》一文,我读了很多遍,心潮起伏。我万万想不到,1984年至2015年,时隔了漫长的31年,他当年的采访笔记居然还保留着,采访之深入,叙述之详尽,情感之真挚,深深地感染着我,尤其是其中的两段话更是记忆尤深:
  “我和习近平当初是君子之交,这种友谊的开端,是在他30岁出头时。初次相交那种真诚、那种一尘不染的纯真,我一直珍藏在心里。”
  “习近平是个有思想、有作为、有担当的人,这是我30年前的观察,也是今天的判断。”
  先生何尝不是一个有思想、有作为、有担当的人。他的代表作《赵德润作品选》,就是一部中部大省的变迁史。身为分社领导,他却从不离开采访一线,139篇文字稿件和313幅摄影作品交相辉映,忠实地记录了改革时代的历史印记,这是他给自己的交代。   2009年11月13日,63岁的赵德润从温家宝总理手中接过“国务院聘任书”,光荣地成了一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职责是咨询国是、民主监督、文化建设,这是多么巨大的肯定。
  要知道,从1951年7月毛泽东倡议设立中央文史研究馆以来,按照“德、才、望” 兼备标准,馆员总数才仅有289位,比如章士钊、柳亚子、齐白石、陈寅恪、叶圣陶、张恨水、萧乾、启功等名家,而新闻工作者到馆任职实属凤毛麟角,可见先生声名之显赫。
  先生还担任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主席,经常出席全国各地的文化盛会,可谓忙碌达人。这一切,他乐此不疲,他的一生似乎闲不下来,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情怀使然。
  三
  但凡去过南阳市内乡清代县衙的人,都会记这样一副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赵德润烂熟于心,还进行了改动,上联是“登一稿不荣,毙一稿不辱,勿说一稿无用,宣传全靠一稿”,下联是“吃河南之饭,穿河南之衣,莫道河南可欺,自己也在河南”。
  用他的话说,上联说的是记者要理性地对待自己稿件的得失问题,下联则是要正确地对待自己与河南百姓的鱼水关系。当然,这也是先生的幽默之处。
  在新闻媒体,登稿和毙稿,多正常的事儿,谁没经历过?作为记者,都想把自己的稿件给登出来,可作为编辑,鉴于质量不佳或其他因素,毙稿也不可避免。人总得往前看,不能因一两篇稿子被枪毙了,就闷闷不乐、撂下挑子吧,做新闻同样需要宠辱不惊的心态。
  那么,如何出色地完成采访,在自己手中诞生出名篇佳作呢?这个问题困惑着不少同行。有的人一年刊发一二百篇稿件,但大多鸡零狗碎,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写谁谁看,谁写谁看,又有几篇东西能好意思拿得出手呢?
  新闻事件的转瞬即逝,让一些新闻从业者变得浮躁不堪,热衷炒作,而逐渐地忽略了新闻行业的职业操守,一些人更是以曝光相要挟追名逐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正因如此,我觉得,新闻人应回归本真,脚踏实地,从专业主义出发,向大家们看齐,重塑行业的形象。
  前俩月,我在安阳购书中心买了一本《人民记者穆青传记》的书,爱不释手。这是由河南日报高级编辑张惠芳和深圳商报资深编辑王昉母女俩历时10年打造的精品图书,全面地展示了新华社老社长、当代著名记者、河南杞县老乡穆青的生平、思想及智慧,一些章节令人动情落泪。
  书中的不少图片均是由赵德润拍摄的,可以说只要穆老回到河南,他几乎都会陪伴左右。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让他终生受益匪浅。他说,穆青不仅是自己的领导,也是自己的恩师,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他永远都会记得恩师的名言“勿忘人民”。
  对记者职业,赵德润的理解是:记者应是一批能够把握舆论导向、纵论世界风云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但无论什么‘家’,他的根都在人民之中”。的确,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何尝不是先生青春不老、成绩斐然的奥秘所在?
其他文献
有一个叫荐国防的股民来到报社,反映郑州市证券公司欺骗股民。当时在报社工作的柴保亭和郑州大学到报社实习的学生卢述林接待了他。  荐国防是一个下岗职工,平时靠炒股赚点生活费。炒股在当时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很多股民对股票也是只知一二,其中的奥妙,很少有人能说的清。  那个时候,真正能现场交易的也就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据说,股票每天都要交割,而交割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也就是截止点。但郑州市
期刊
河南新乡的申氏五姐弟,在母亲李文英去世后,决定拍一部纪录片来“留住”已逝的父母。此时,这个以摄像为生的大家庭才发现,“父母生前留在世上的影像,实在太少了”。他们用8年时间,走过几千公里,拍摄了1000多小时的素材。在摄制纪录片的过程中,5个子女也重新发现了他们的父母和父母所生存的时代,也更加理解了“父母”这两个字。  对很多人来说,2015年3月24日是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对申氏兄弟来说不是。  那
期刊
“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是供给高位上的放缓,劳动力规模依然庞大。这就好比登山,纵然从珠峰下降到大本营,从8844米降到了5000多米,也还身在高原,何况目前还是刚刚离开珠峰。”  从1.0到4.0,就业政策如何升级  国务院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信长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将其称作中国特色积极就业政策的4.0版。那么从1.0版到4.0版,积极就业政策经历了哪些变
期刊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上海沦陷之后,从上海到昆明用了整整3年时间才走完这漫长的流亡之路,他在后来感慨:在日寇侵略中国的残酷现实中,命运之舟,被狂风裹挟着前进,至于走向何方,谁也顾不上去想,更无法预测。  1937年,日本兵在中国上海陷入巷战  顶着锅盖去上学  提起七七事变,人们想起的主角,通常是打响抗战第一枪的第二十九军,或者发动侵略的日本人,但被卷入的百姓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却显得手足无措。
期刊
白求恩  冒险的家族传统  白求恩的高祖父约翰·白求恩是苏格兰人,家族的族长,18世纪后半叶,他以牧师身份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在蒙特利尔建立了当地首家苏格兰长老会。当时的蒙特利尔是法国殖民重镇,约翰·白求恩的选择充满了勇气和风险。  约翰·白求恩的儿子安格斯·白求恩,冒险精神比乃父更强,他年纪轻轻加入了当时垄断北美皮毛交易的西北公司,在美国和加拿大广袤的不毛之地探险、游历。由此可见,富于冒险精神和
期刊
海军首次提出“远海护卫”战略  2015年5月26日中国政府发布的第9部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与过去的国防白皮书相比的一大亮点是阐明了海陆空三军和二炮部队的发展战略。  这其中海军的战略要求“近海防御,远海护卫”最引人注目。国防白皮书提出,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
期刊
编者:2015年5月2日下午,90后诗人王尧在人大宿舍楼顶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仅21岁的生命。在持续发酵的阵阵惋惜声中,“为何诗人纷纷自杀?”也成为了随之而来的一个尖锐问题。王尧生前好友景成认为,在一个诗歌被迅速边缘化或沦为消费品的精神的“贫困时代”中,正是纯粹诗歌本身的个体属性和真诚品质,使得其与现代技术理性支配下的意义世界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激烈冲撞,而时代精神的贫瘠荒芜和真正诗人作为当代人对其
期刊
河南人邵玉鹏打造了一个电商平台——买多网, 他想将 《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华街道搬到互联网上。  这个草根创业者,将热情与梦想倾注到这个平台上——他想让各个行业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商业生态链,让各个加盟商、实体店与供应商一起联动,从线下反攻线上。  通过一个网站,一个地面渠道网,尝试实现消费者、中小厂商、便利店的共赢局面,这,真的可行吗?  十八般尝试  很小的时候,生活在豫北农村的邵玉鹏就有一个梦想
期刊
昂山素季的理念和印度甘地、南非曼德拉、捷克哈维尔是一脉相承的。她的自我期许不是一个终身的反对者,而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1989年4月5日,缅甸一个小镇街头,正在进行巡回演讲的昂山素季被一队士兵拦住,他们威胁道,如果再往前走就开枪。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昂山素季让她的支持者们站到边上,独自一人走上前去。相持的最后一刻,带队的少校命令士兵不要开火。  士兵们撤走之后,昂山素季转身离开,背后汗湿了一片。
期刊
她行事凌厉果断,她话语强硬,她在浮躁的潮流中坚守着自己的专注,她身居高位却也是个享受点滴赞美的小女人,她付出很多得到很多也失去不少,她从基层销售做起,敢言别人之不敢言,敢挑别人不敢挑之重任。在别人墨守成规时,她打破规则“杀”出一条新路,她就是带领格力成为空调业霸主的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  霸气抢答  似乎在喧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董明珠还是很安静的。  强硬是她的第一个关键词。 
期刊